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新聞聯播關于解放軍的大新聞!
什么大新聞?組建還不到9年的戰略支援部隊撤了,戰略支援部隊一分為三,分別是: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
本次軍改前,我軍是“5+1”的格局:五個軍種包括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2016年,我軍又成立了中央軍委直屬的聯勤保障部隊。“5+1”的“5”都是正大戰區級,后邊的聯勤保障部隊則是副大戰區級。前五都是軍種,聯勤保障部隊則是兵種。
戰略支援部隊的使命任務是:對目標的探測、偵察和目標信息的回傳;承擔日常的導航行動,以及北斗衛星和太空偵察手段的管理工作;承擔電磁空間和網絡空間的防御任務。主要下轄情報、技術偵察、電子對抗、網絡攻防、衛星管理、心理戰部隊。
早在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初期,圍繞它究竟應當算作軍種還是兵種的爭論,甚至出現在了官方媒體上,很多全民國防教育材料的表述中有相互矛盾的情況,就更不足為奇了。
客觀上說,戰略支援部隊成立時,本身就包含多個專業兵種的職能部門,確實有著軍種級別的架構。在這些職能部門當中,航天和網絡任務部隊更加“自成一體”,發展成為獨立兵種的條件更加充分;而信息支援部隊的“前世今生”,就要復雜一些了,紅軍時期毛主席譽其為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
這次改革,是將戰略支援部隊這個軍種直接一拆為三,形成了三個新的兵種。如此也就形成了新的“4+4”格局,前“4”軍種是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后“4”兵種是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
外媒去年11月傳言中國將組建新的軍種“世界上首個近空指揮部隊”。
何謂“近空”呢?就是距離地球20公里到100公里的這個空間,有人駕駛戰機一般飛不到這么高,近些年我國在該空域的軍備方面有了較大突破。不過,這個領域顯然技術上不太成熟,暫時不太可能組成這樣的軍種,所以“4+4”的格局應該是當前成熟的格局。
當然,未來隨著類似“南天門”計劃這種裝備更加成熟,咱也不能排除真的會組建這樣的軍種,但那肯定是后話了。
那么,戰略支援部隊剛剛成立不到9年為啥就一拆為三了呢?最根本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打贏新時代戰爭的形勢需要
十八大之后,我國軍改力度很大,根據打贏新時代戰爭的需要做了大量的調整,譬如2015年就組建了戰略支援部隊這一新的軍種。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新時代的戰場形勢發展很快,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快的速度進行改革。
譬如,美國早在2009年就已經組建了網絡司令部,擁有數萬網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國家網絡安全的防線要求就更高了,所以要打贏新時代的網絡戰爭,就需要更加高水準的網絡部隊,所以專門成立網絡空間部隊就是時代需要了。軍事航天部隊也和網絡空間部隊情況差不多。
有人可能會問,為啥不早點成立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呢?其實,我們的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一直在獨立發展,但這方面我們起步晚,落后于美國,過去些年我們雖然獨立運作,但并未讓其獨立成兵種,而是將其納入一個新的軍種戰略支援部隊。
俄烏戰爭爆發后,新時代戰爭的形態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了,網絡空間安全、太空安全、電磁戰、信息戰,都需要我們有新的兵種應對新時代的戰場形勢變化,于是三個新兵種應運而生。
二是實踐后的精準調整
當初在“脖子以上”改革中,改革組建戰略支援部隊的初衷之一,便是整合我軍原有四總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和總裝備部)和各軍種的部分直屬部隊,避免大機關在改革后仍然“尾大不掉”。
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四總部和各軍種在(反)技術偵察、情報分析、信息通信等領域各搞一套的現象長期存在,形成了一支支規模可觀、各顯神通、但也存在重復建設的直屬兵力。
筆者非常推薦本站用戶,原空軍情報部長賀德全之子@鶴飛翔 老前輩對空軍情報部的回憶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11969
戰略支援部隊的成立、及其下屬部門對原有力量的整合改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但隨著近年來新裝備不斷入列,新戰法不斷形成,在“脖子以上”改革中形成的軍委聯指-聯合參謀部-戰區聯指這一體制也在相應調整完善,以更好發揮出新質戰斗力。
這使得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一個個名字頗為新潮的新單位,又在各級指揮體制內以直屬單位的形式誕生,例如各戰區陸軍的信息保障旅等。
這些新組建的直屬單位,在近年來的大項任務中基本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就好比根深葉茂的大樹們在剪枝后,仍然會生長出新的枝干那樣,它們身上應急建設、甚至“一事一建”的屬性,以及這些“新枝”終究是在不同的“樹干”上長出來的底層邏輯,注定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性遠大于共性;如何面對越來越多的“新枝”,正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2023年2月13日《解放軍報》刊載《統籌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一文指出:“在個別部隊,聯不上、看不清、打不準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硬件不統一、軟件不兼容、信息難共享等情況時有發生。這與打贏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必須改變那種系統‘煙囪林立’、投入‘撒胡椒面’的老路子,打破軍兵種、部門和行業之間的技術壁壘,強化‘一盤棋’思想”。
紅框內是稿件原文
從這篇文章來看,再結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解答信息支援部隊相關內容時的表述“信息支援部隊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是統籌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的關鍵支撐”,信息支援部隊除了需要保留并整合原戰略支援部隊對應系統內的各部隊之外,還要統籌管理近年來組建的、直屬于各大單位的各種新型力量,稱之為“二次創業”絕不為過。
另外,作為戰略性兵種,信息保障部隊在建設上應當會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再怎么“一盤棋”,也不等于信息保障部隊無限制擴張到作戰部隊的“每一個毛孔”。
例如陸軍各集團軍、空軍各空防基地和火箭軍各基地這些(副)軍級單位原有的,與先進裝備同步形成戰斗力關系極為密切的信息保障力量,就沒必要劃設到信息保障部隊里。
因此,為什么說這次是實踐后的精準調整呢?客觀而言,無論是太空、網絡空間、電磁戰、信息戰,這些過去對我們來說都是更新的領域。
現在,經歷了八九年的探索,顯然我們在軍事航天和網絡空間和信息支援這三個領域都有了非常完善的體系,所以戰略支援部隊一分為三就是經過深入實踐后的精準調整,調整后的“4+4”格局明顯更加專業和科學,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三是新兵種快速發展的需要
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三個新的兵種都需要更加專業化的發展,所以一分為三直接由中央軍委領導指揮,對于這三個兵種的發展建設,以及作戰中的更高水平戰斗力的形成意義重大。
尤其是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前文提及,原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和網絡相關職能部門因為“自成一體”的特點更明顯,發展成為獨立兵種理應相對順暢。
此次新華社發布的說明內容也表明,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是與新成立的信息支援部隊、既有的聯勤保障部隊并列的軍委直屬兵種。
不過很多人提出了疑問,為何沒有看到這兩支部隊的授旗成立儀式?
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在自身劣跡斑斑的同時,長期頻繁使用“太空軍事化”、“黑客網絡攻擊”等名詞,污名化我國正當使用太空和網絡空間的行為。“當敵人說你具備某種能力的時候,你最好真有”,更有可能的情況是,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已經事實上存在并建設一段時間了,只是出于以上考慮,長期對外以更為低調的形式存在;直到此次信息支援部隊調整組建時,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才與之一同公開。
此次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的名稱解密,首先表明這兩支新質作戰力量的建設工作已經小有成就,到了可以部分公開的時候;同時,明確其為軍委直屬副戰區級兵種(主官可高配為上將)的地位,更加自信地表達了我國堅持和平利用太空與管控太空危機、捍衛國家網絡主權與信息安全的決心。
另外,在新華社的官方報道中,軍事航天部隊和網絡空間部隊分別使用“Aerospace Force”和“Cyberspace Force”作為英文譯名。后者是國際上對同類部隊的常見稱謂,但“Aerospace Force”往往被譯為“空天軍”,由于人民空軍很早就提出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發展目標,因此這個譯名被廣泛解讀為,我軍未來也將仿效俄羅斯等國的做法,成立空天軍。
我軍的改革建軍模式,參考了國際上的一些經驗做法,但絕非對任何一國軍隊的“邯鄲學步”。在我軍現階段“軍(兵)種主建”的大原則下,空軍與軍事航天部隊很可能在作戰區域上相鄰、乃至存在很大的重疊區,但軍事航天部隊及其前身單位在日常管理、人才培養和組訓模式等方面,與空軍各主戰兵種的差別甚大,實現一體化建設的條件還不成熟。
因此在短期之內,更有可能的“空天一體”,應當是通過在更高層級組建聯合指揮機構的方式實現。
我們要想在航天與網絡空間與美國展開競爭,就必須有更高水平的體制機制。現在我軍“4+4”的格局,未來在建設方面會更高效和快速,成果也會更加豐碩。
為什么說中國軍事力量結構最先進?
大家看看現在的格局,四大軍種是: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均為正戰區級;4支軍委直屬兵種為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均為副戰區級。
如此的建制架構,是不是我們在軍事力量方面明顯領先世界?建設效率是不是明顯會高于其他國家?一旦中國在建設軍隊的理念上就明顯超越他國了,我們的戰斗力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海陸空三軍是世界上主要大國都有的,但火箭軍只有俄羅斯有,是從蘇聯時期就繼承下來的體制機制。美國則沒有這樣的機制,美國是由戰略司令部負責管轄所有戰略核力量,包括美國海軍核潛艇和空軍核導彈。
中國的火箭軍和美國的建制明顯邏輯不通,中國的核潛艇歸海軍,火箭軍則主是陸上導彈發射的部隊,主要對敵人進行戰略威懾。在火箭軍這個層面,我們還不能說我們的軍事機制體制比美國先進,因為雙方軍隊的戰略目標都不一樣。
但是,當我們看到另外四大兵種的時候,我們的優勢就明顯出來了。
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這四大兵種就能體現出我們在機制體制方面的優勢。
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軍事航天活動和組織結構經歷了顯著的發展和變化。美國空軍成立了專門的太空司令部和太空作戰部隊,負責保護美國的太空基礎設施、支持軍事任務、加強太空情報收集和促進太空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此外,美國還組建了專門的航天司令部和太空戰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升其在太空領域的軍事能力和技術優勢。2018年,美軍又組建了太空軍,太空軍從空軍獨立了出來。
中國現在把軍事航天部隊獨立出來,實際上咱們在這個領域已經趕上了美國。
在網絡部隊方面,美國比我們更早成立了網軍,更早組建了網絡司令部,但至今美國的網軍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兵種,而我軍現在已經將網絡空間部隊作為一個兵種獨立了出來。
同樣我們另外兩個新的兵種聯勤保障部隊和信息支援部隊在美國也沒有獨立兵種。這就是中國的先進之處。
與中國相比,美國軍隊現在由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 、海岸警衛隊、美國太空軍、國民警衛隊所構成。
但在我國,與美國海岸警衛隊相似的中國海警屬于武警部隊,不在解放軍序列,其它內衛基本都歸武警部隊。因此,中國在兵種方面就比美國多了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少了海軍陸戰隊。
我們國家的機制是,軍種、兵種主建,戰區主戰,我們比美軍有更豐富的兵種,這顯然意味著我們軍隊的建設會比美軍更好,這也是我們的軍事力量結構比美軍更加先進所在。
這樣的調整,考慮到美軍過去上百年的積累,可能現在顯現得還不是那么明顯,但我們再看十年,會逐漸看出來體制機制優勢所帶來的軍事能力的優勢。
中國軍隊現在可能還只是在亞太地區有優勢,再過10年,我們在非洲、中東都會有優勢,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于占豪 ,作者占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