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11月20日下午,由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主辦、昆侖策研究院協辦的莊千慧《遠山上的一盞燈》散文作品研討會,在北京中國職工之家舉行。陳先義、曾鎮南、黃傳會、王立華、胡澄、陳俊、苑利、蔣建偉等20多名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史學專家、教授和媒體領導到會指導,從不同角度對該書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和點評。
作為一名資深記者,莊千慧長期致力于地方新聞工作和文學創作,曾就職于浙江日報、溫州都市報、平陽電視臺等媒體,現為溫州日報記者、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他數十年初心不改、扎根基層,深入社會、筆耕不輟,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采寫了大量現實題材作品和文化散文,寫作領域從新聞通訊、民間文學、學術論文到文學作品等,涉筆廣泛、功力深厚,發表作品數百萬字,出版過《甌越風情行》《浩歌長吟》《遠山上的一盞燈》等作品集,形成了思想性和藝術性并重的創作價值取向。
《遠山上的一盞燈》是莊千慧多年深耕的碩果之一,去年下半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發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王孫禺作序。該書的散文作品具有典型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紅色文化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作品帶有鮮明的浙南溫州地區紅色印記和故事情節,以史實和生活原型為基礎,或以地方紅色元素為闡發點,通過作者的思想過濾和別出心裁的構思創作,加以精妙的文字表述和文采藻飾,遵循了文學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邏輯,藝術感染力強。在創作特點方面,作者善于揉合各類文化要素服務于文章主題,使作品內容更豐富,意象更生動。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作品主題思想更鮮明。同時這些散文作品詞藻豐富,語意深邃。所有這些方面,使紅色題材能充分而深刻地展現溫州一帶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和公而無私樂于奉獻的精神。作者文化散文風格讓人感受到大開大合的氣勢,融文史哲論述于一體,讓人領略了作品意境。從莊千慧的散文中看到了作者思想性和藝術性并重的創作態度。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肩負起一位新聞記者和文化人的使命和擔當,承擔著社會責任和道義。作者不作閑文,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讓思想性和藝術性歸屬于簡約的文章作品中,給讀者帶來藝術和思想的熏陶,提高了人們的文化認知水平,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該書獲溫州市文藝精品基金扶持,并榮獲2022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集獎”。
研討會開始之前,《求是》雜志社原副總編輯、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為研討會致賀詞。他在賀詞中指出,莊千慧同志是一位紅色作家。凡是紅色作家作品,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都給予全力支持。他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的同時,還祝莊千慧同志有更多的好作品問世。
研討會現場氣氛熱烈,各位專家、學者從作品的題材、主題思想、文章立意、藝術構思技巧,到語言的遣詞造句等角度,作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并充分肯定了作品的社會現實意義。
陳先義老師首先從文學創作思潮談起,指出目前很難看到紅色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看到《遠山上的一盞燈》一書有眼睛一亮的感覺。該書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作者熱愛生活,立足基層,這些散文作品小故事宣傳大情懷,挖掘了浙南人民愛國家、愛家鄉、守正義、向往光明的那種可貴品格,給人一種深刻的啟示。作者善于觀察生活,善于體驗生活。比如浙南地區的一座亭子,一個墓穴,一件小事物,作者都能挖掘出無限多的感人的故事來。作品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正能量,我們如果沿著這種創作路徑走下去,才是中國文化的方向,才是我們中國作家應該遵循的一種符合人民大眾要求的文學道路。他深有感觸地說,自己最愛閱讀的,就是五六十年代楊朔的散文,秦牧的散文等名家的散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情感。莊千慧散文給他留下印象很深,莊千慧散文的風格,就是繼承了我們五六十年代的這種創作的風格。
曾鎮南老師評價《遠山上的一盞燈》一書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充實,有些篇章也寫得非常飽滿,并以古代文學創作的經典理論為鏡鑒對作品作了分析。他談到南朝梁文學家蕭統關于文章“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的文理定義,以及毛主席曾經講過的“事出于沉思”是指文章的思想性,“義歸于翰藻”是指文章的藝術性的論述,分析肯定了作者對文章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追求。他說,在創作風格上,雖然作者也有抒情化傾向,但實際上還是以寫實的內容構成了他的散文創作的堅實風格,筆下都是言之有物的文章。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說法,就是作者的筆是比較及物的,所寫的都是事物,而在下筆的時候,做了一些理性的思索,在及物的基礎上才談得上接地氣。另外就是能夠看得出來,在散文創作上,作者在古典文學方面,在古代寫作的技巧方面,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是文字方面,能表現中國文學獨特的語言之美。
王立華會長從多個層面,對莊千慧的散文作品和他的人格作了評價。他首先認為,通過莊千慧的作品,對溫州地方有了新的認識。過去認為,溫州作為經濟發達之地,是產生很多經商奇才的地方。通過《遠山上的一盞燈》的閱讀,認識到溫州還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非常厚重之地。莊千慧生長于溫州這個經濟發達之地,沒有放棄自己的初心,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來描述事件、描述人生、描述事業、描述自己的種種感受,創作出一篇篇美文,表現了文章的價值和功力,給無數的讀者帶來感動,顯示了一位新聞文化戰士的堅守。
同時他指出,莊千慧散文的思想性推高了文章的意境升華,這是一大特色。他舉《家國情懷鑄義行》為例,實業家宋上楠前輩義捐家資沉船抵御日寇入侵的壯舉,就是愛國主義的崇高精神。他還舉《青街的竹》和《棕櫚灣的二重奏》兩篇散文為例,前面部分敘事海闊天空,不經意間文章最后都升華到家國情懷的思想高度。王立華認為,作者散文中的這種家國情懷的風格,也是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的理念傳統。他指出,在當今的文人學者當中,莊千慧記者有這樣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堅守不容易、不簡單。他說這樣的堅守才是我們民族的精華。他希望作者能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我們這個民族文化添更多的財富,使我們國家和民族后代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精神營養。
黃傳會老師著重從提高和追求精品意識對作品作了評價和對作者的創作路徑作了提點,并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作了肯定。他說這些作品讀起來非常親切。他指出,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追求境界,這是散文的藝術體現。比如書中《青街的竹》《桔坡山下的風尚》,棕櫚灣的抗倭營寨、黃湯茶與粟裕將軍的故事,還有充滿家國情懷的宋上楠老前輩等等,這些散文里面都體現出一種靈魂,所以這一點我覺得很不容易。寫散文,你總是要給人家一點東西,或是精神方面的,或是情趣方面的,所以覺得作者在這方面是比較注意的。他說,在看到《遠山上的一盞燈》一書中大量好的作品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并未用文學創作筆法寫作的篇章。他覺得作者近年來已實現了從記者到作家的轉身,希望作者今后在創作的道路上能更專注一些,在題材開掘方面能更深一點,寫作更從容一點。
胡澄老師說,舉辦這個研討會,正當其時。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復興是主要的一面,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也必然是以文化復興為主要標志的。他認為,作者莊千慧作為一名大眾文化、大眾文學和大眾文明的傳播者和承擔者,他的作品能深刻地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文化的大眾性。他繼承了我們黨的文化,就是這種大眾特色、人民立場、工農情感和他自身的知識分子的那種品德完美的結合起來,在世事喧嚷之際,能靜下心來,孜孜矻矻,為我們的文化堅守陣地,為我們的社會大眾耕耘一片綠地。用總書記的一句話對莊千慧記者評價,叫“賡續歷史文明,譜寫當代華章”。
他例舉作者的散文創作特色,如《新綠的遐思》這篇文章,寫的地點是中共浙江省召開 “一大”的地方,文章開頭就對當時那種場景的綠色著墨非常濃重和豐滿,然后又把中國共產黨這種青春之色予以了渲染,后來又把毛主席的偉烈事跡插入了文中,最后又歸結于中共浙江省的“一大”,文章起起伏伏、波瀾壯闊,文情并茂、文彩斑斕,在溫潤之中有波瀾,在尺幅之中有萬里山川之勢,將嚴肅的黨史話題通過文學形式表達出來而易于被大眾接受。這是一篇紅色文化和黨史文化中的上乘之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黨報記者、一個大眾化的文化學者的品質。
陳俊董事長說,參加這次作品研討會,使我想起了幾句話。一句話,叫做“一部優秀的作品能教育人,能鼓舞人。”還有一句話是說,作家要深入生活,創作的作品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過去說我們的作品要與工農兵相結合,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要與勞動群眾相結合。記得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講了一句話,大意是說,我們的黨很缺乏一種人,一種用普通的群眾語言來解讀馬列主義,把馬列主義觀點用群眾語言向群眾一講就明白了的這種人才。
他對莊千慧記者作品讀了幾遍,圈圈點點,發現有這么幾個特點,最鮮明的就是“三個沒有”:第一個“沒有”,是沒有高聳入云高不可攀的難以讀懂的這種語言,反而是用很樸實的群眾語言來寫散文,顯得很樸實,能讓群眾看得懂,一看就明白的,適合于群眾不斷對文化的需求。第二個“沒有”,是沒有空洞的口號式的語言,而是把一些情節、細節描寫得淋漓盡致。第三個“沒有”,是沒有說教式的灌輸,沒有硬繃繃的說教的東西,寫得生動活潑。
馬上要參加莊千慧記者的散文作品研討會,陳俊在自己微信上發了一個消息,引起很大一部分浙商的共鳴,其中點贊的就有好幾百人。其中一位大學教授給他留言,說記者報道他人和周邊世界者居多,但像莊千慧同志這樣能夠構建自己文化空間的人太少了。
苑利教授用藝術的語言談了對莊千慧散文的感受,他說,在過去那個時候,給我的感覺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看了千慧的散文之后,我就覺得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什么?因為我發現在那茂密的森林里,在那高高的山崗上,或者在那山窩窩里,原來居然有一個石棚子,里面有幾個人正在印小報。然后再看水中間,我就想當時那十多條船,船的桅桿露在水面上,讓這日本鬼子沒有辦法闖進來。這叫什么?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苑利教授說,文化這個東西很奇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和空氣一樣,越是看不見,越是摸不著,它越重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如果有了文化,你再看這個地方,它就是不一樣。所以他覺得,千慧做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千慧不是在寫一個人,而是在寫整個一個溫州。苑利教授認為,文化在于有心人去做。他舉例2700年前像孔子一樣,當時民歌很流行,他覺得好,別人也覺得好,但是他比別人多了個想法,這么好的東西,像風一樣的流走了太可惜,于是他就開始收集民歌,最后出了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這就是孔子的文化情懷。
苑利教授還結合自己搞“非遺”工作田野調查的經歷,希望作者能繼續深入田間地頭,采寫普通民眾,服務民間文化。
王孫禺教授曾經擔任過清華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黨委書記和院長,因為和莊千慧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去年為作者《遠山上的一盞燈》一書寫了序言。王教授讀過這些作品,認為其鮮明的思想主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沉的哲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現實題材文章,緊扣時代主旋律,讓豐富的素材去表達崇高的意境,去實現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這些文章的風格,又一次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才情。同時展現了作者一方敞亮的心靈窗口,可以架構思想溝通的橋梁,可以反映作者的情感的依止。
王教授說,千慧是一位長期奮斗在基層的新聞、文化工作者,三十多年的磨礪,成果可稱豐饒。他從平陽新聞、文化部門起步,后來考入溫州都市報,到浙江日報,再到溫州日報,幾十年文字生涯,錙積銖累,面對清貧,甘于淡泊。特別是在溫州這樣的沿海開放城市,這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繁花似錦,經濟壓力往往使人亂了方寸,模糊了人生目標。但千慧做到了不忘初心,生命定力堅強,最終成為一位精神的富裕者。閱讀他的散文集,描寫的多是家鄉溫州、平陽的歷史、山川風物、人情,文化內涵也是非常豐富,很能感動人,具有正能量,感染力強,其作品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柳深揚總編在對莊千慧記者的工作評價中,給大家回答了《遠山上的一盞燈》這本書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好作品的因果邏輯關系。他指出,莊千慧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從業已經30多年,他無論在浙江日報這樣的省媒,還是在市級新聞單位,無論是在蒼南分社擔任負責人,還是文化副刊的記者,無論是黨報還是專業報,他都能以記者勤快的腳力、敏銳的眼力、深邃的腦力和穩定的步履,長期耕耘在新聞工作的第一線,寫出了許多有影響的新聞作品。
柳總編說,難能可貴的是,千慧持之以恒的堅持文學追求和文學創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遍溫州的南北,市井和鄉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我手寫我心,創作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能在新聞和文學創作上能自由切換無縫銜接,這個是非常難得的。柳總編希望借助各位專家老師寬厚的肩膀,千慧記者的文學之路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高。
蔣主編說,《遠山上的一盞燈》這本書,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經我的手發表出來的,而且這么匯集以后,一看起來非常有感觸,甚至覺得里面的某些句子某些話我都看過,所以非常親切。
蔣主編介紹,《遠山上的一盞燈》一書經過他的推薦,去年下半年參加了由《海外文摘》雜志社等方面主辦的2022年度的中國散文年會評選,獲得年度“十佳散文集獎”。
蔣主編評價,作者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堅持散文創作,默默無聞在創作,創作采訪的過程,還有寫作的艱辛,都可以在文章當中讓人深刻的領會到。他認為尤其是散文當中的一些采用新聞的紀實手法來進行散文的寫作,覺得這是發揮作者的特長。蔣主編還肯定了書中一些篇章采用紀實手法或報告文學手法采寫的做法。蔣主編評價《遠山上的一盞燈》,包括作者以前出的《浩歌長吟》一書,兩本書題材豐富,各種題材幾乎被作者試了個遍,建議一個作家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題材和擅長的題材去采寫創作。還提醒作者一定不要忽視文章標題的重要性,在題材上下功夫。
這次研討會的舉辦,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毛澤東思想旗幟網對這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由著名黨史專家胡澄老師帶來致意。
另外,著名作家卞毓方、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溫州廣電新聞綜合頻道肖波記者獲知這次研討會在京召開,因事未能出席,特地書面致語研討會。卞毓方老師說,我認識千慧已二十年,他在商賈輩出的溫州是個異數,他一心傾慕文道之美、文心之美、文字之美,全不把爭名逐利的時尚放在眼里。他執著,他凜然,他溫馴,文亦如其人。我今在外地,不能赴會,謹化用兩句成語為贈:“淡泊寂寂明志,寧靜默默致遠。” 祝福研討會成功,并期望,不久,千慧從崗位退休后,能安心地、全職地擁抱他喜愛的文學創作。我愿意為他提供寫作的素材與發表的平臺,祝他有個更文而化之的未來。
肖波記者致語研討會說,在傳統文學逐漸式微的當下,能夠有這樣思想性、學術性很強的作品問世,而且能夠在北京舉辦研討會實屬不易。由此看到了這些同志背后的執著與堅守,向莊千慧老師和與會者表示敬意!
研討會現場,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總編輯柳深揚和作者莊千慧,將數十本該散文集贈送給北京市海定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北京市通州區大杜社中學等京城5所學校供師生們閱讀,將溫州的紅色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在京城作了深度推廣。
這次研討會由《海外文摘》雜志社和溫州日報承辦。中礦建設集團遼陽分公司駐順峰礦業項目部支持舉辦。
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助理張福儉主持研討會。
【與會嘉賓合影】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