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袁嵐峰博士在上海音樂廳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大型科技演講會。
【編者按】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很多讀者對擔心美國在科技上卡住中國的脖子。那么,中國的科技實力究竟如何?在國際科技競爭格局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今天,我們分享一篇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的演講,他從整體出發,準確定位了中國科技,令人受益匪淺。也許只有經歷這個祛魅的過程,我們才能更理性地看待眼前的世界,才能把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下是袁老師2018年6月20日上海音樂廳演講稿:
大家好!今天上海下了暴雨,真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但暴雨都沒澆熄大家對科學的熱情,有這么多同學們來到了上海音樂廳的現場,真是令人感動。暴雨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這把傘不但能擋天使,還能擋雨!
不止是今天,自從今年元旦我和觀視頻合作推出“科技袁人”節目以來,我就多次看到,大家對科學的熱情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好吧,泛濫到今天,老天爺都被感動了。
最近有一件有趣的事,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表現了公眾對科學的需求,就是中國人民居然掀起了一個全民惡補半導體知識的高潮。許多非常硬的技術性文章,充滿了晶元、制程、DSP、FPGA之類的黑話,以前是大多數人一看就頭疼的,最近卻被爭相傳閱,創造了很多10萬+。如果中國人民平時也有這么愛學習,那么我們早就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了!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場全民學習運動的起因,是美國宣布對中興禁運,一下子就讓這家世界第四、中國第二的通信業巨頭陷入了休克。許多人這才發現,沒有美國的芯片,中國的許多東西都造不出來。全民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反應,不過也有一些消極的反應。例如不少人就開始疑神疑鬼,甚至懷疑中國的科技成就全都是假的,陷入了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
這種心態充分地反映了,焦慮來自知識的缺乏。中世紀的時候,大多數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認為世界充滿了無法理解、不可控制的力量,例如魔鬼和天使,因此這些人心中充滿了不安全感,就像隨波逐流的浮萍。而科學的興起,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祛魅,祛除的祛,妖魅的魅。祛魅,就是把魔鬼、天使這些神秘的力量驅逐了出去,用理性解釋了世界。從此之后,人們不再把命運交給神秘,而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定位中國的科技。事實上,準確的定位就是一種祛魅,就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就是掌握自己命運的第一步。因此,就讓我們從芯片業開始,來理解中國科技產業的大圖景。
為什么中國的芯片業跟美國有巨大的差距呢?很多人立刻就能夠指出若干條原因,例如:芯片業的投資巨大,收回投資的周期漫長,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技術禁運,中國對芯片業的投資不足等等。
我在這里想說的是,這些原因都是成立的,但還不夠基本。因為這些困難適用于很多產業,但是在不少其他的產業當中,中國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這些困難,站到了一個不錯的位置。而相比之下,芯片業是一個例外,是一個難度特別高、以至于中國到現在都還沒有成功的例外。
為什么芯片業的難度特別高呢?有一個原因是基本的,而大多數人還沒有注意到。這個原因來自物理原理,下面我們來一層層地介紹。
大多數行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的銷售是金字塔結構。低端產品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高端產品雖然利潤率高,但是市場份額低,總的利潤低。因此,中國企業一旦進入一個行業,在技術水平還不高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優勢,在低端市場發動價格戰。原來的國際巨頭無法對抗這樣的價格戰,就只得放棄低端市場,退守高端市場。這樣表現出來的利潤率可能比原來更高,但總的利潤卻下降了。日本企業這些年的失敗,很多就是這樣的軌跡。中國企業在低端市場就可以積累利潤、人才和技術,因此就會逐漸地向上爬升,最終攻占高端市場。
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陳經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寫文章向大家指出:中國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中國會一級級地向上走,占住了一個產業就不放棄。
但是,芯片業卻跟絕大多數產業都有一個重大的區別:芯片業的市場,是倒金字塔結構!也就是說,銷量最高的,就是技術最先進的產品。技術不是最先進的芯片,占據的市場份額都很少。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芯片業的技術進步太快了。大家都聽說過摩爾定律,這是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Gordon Moore提出的,它說的是:芯片的性能每過一到兩年就會翻一番。我們需要解釋一下,這個定律是一個基于歷史事實的觀察,經常被作為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但并不是一個物理定律或者自然法則。它當然不可能是一個物理定律,因為這樣的指數增長最后總會停下來,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
順便說一句,Gordon Moore的最高學位是博士,而且他的博士專業跟我一樣,是化學物理。因此有一個笑話:如果你要做成大事,你不一定要大學輟學,你也可以讀一個化學物理的博士!
芯片性能的超高速增長,導致芯片業出現了一個奇妙的格局:技術最先進的產品,就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這就對后來者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因為他們無法從芯片的低端市場獲得利潤,也就難以積累人才和技術。因此,芯片業的追趕在本質上就比傳統產業艱難,而且是艱難得多。
作為一個相近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京東方成為了世界數一數二的顯示企業。現在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的屏幕中,有四分之一來自京東方。你現在用的手機、電腦、平板或者電視機的屏幕,很可能就是京東方生產的。京東方所在的這個領域,大多數人把它稱為平板顯示,但京東方的董事長王東升卻倡議大家把它稱為半導體顯示。通過這個稱呼很容易看到它跟芯片業的聯系,都屬于半導體產業。
京東方2018年1季度市占率
在最近十多年的時間里,通過努力的研發和大量的投資,京東方的技術一直在快速進步。但是在財務報表上,京東方卻長期是虧損的,以至于股價總是漲不上去,很多股民痛罵它是騙錢的。直到2013年,京東方才進入了穩定盈利。直到2017年,京東方的業績爆發,股價才開始大漲,而此時京東方的技術已經十分接近最先進的了。
由此可見,在這樣的行業里出頭,就好比是一個“浮出水面”的過程,只要你還在水下,即使只差一點點,你都呼吸不到空氣,只有到露出頭時才行。這就跟傳統產業構成了鮮明的反差。你可以認為傳統產業是easy模式,而半導體產業是hard模式,甚至是地獄模式。
如果我們再問一個進一步的問題:為什么會有摩爾定律?也就是說,芯片業的技術進步為什么這么快?那么答案就蘊含在物理原理之中了。
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息不是實物。這里說的實物是實際的物質,不是吃的那個食物。考慮一下,表示一個單位的信息,也就是一個比特,需要多大的物理體系呢?在原則上,你可以只用一個粒子,比如一個電子。
我們還沒有做到用一個粒子來表示一個比特,但是想一想信息載體的歷史演變,從古代的在石頭上刻字,到竹簡,到書籍,到縮微膠卷,到現在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信息密度已經提高了多少個量級!現在一個晶體管的尺寸,可以只有幾個納米。這已經是一個小得驚人的尺寸了,只有一根頭發絲直徑的萬分之一,但是這還不是極限,人們還在繼續向下走。這種令人目眩的進步之所以可能,都是因為,信息不是實物。
而相形之下,關于實物的技術就完全是另外一幅光景。例如發動機,再要把效率提高一個百分點,都是非常困難的。這就好比今天我們的演講,在現實的空間里,上海音樂廳只能容納一千多位觀眾,但是在信息的空間里,觀看直播的觀眾就可以有幾十萬幾百萬。這就是信息跟實物的區別。
實際上,在信息產業的各個領域,都存在跟摩爾定律類似的規律。例如在計算機領域有一個貝爾定律,說的是大約每十年都會出現一類新的計算機,基于新的編程平臺、新的網絡和新的界面,產生新的應用,建立一個新的產業。從六十年代的大型機,到七十年代的微型機,然后到八十年代的個人電腦,再到九十年代的網絡瀏覽器,然后是云計算、移動設備、物聯網等等,都是貝爾定律的表現。
又如在通信領域,有一個吉爾德定律,說的是通信系統的帶寬每過12個月就會增加到原來的三倍,這個速度甚至比摩爾定律還要快。所有這些定律,基本的原因都是信息與實物的區別。因此,信息產業成為了幾十年來人類所有的科技門類當中發展最快的一類。
明白了芯片業為什么追趕如此艱難,我們也就能看到一個機會。隨著接近物理極限,芯片的進步速度在減緩,業內人士都在談論摩爾定律的結束。以前大家的電腦更新得很快,從286到386,然后到486,到奔騰,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有巨大的提升,讓你不得不換,但是現在,你已經有多久沒有換過電腦了?這就是芯片進步減緩的表現。
現在最先進的芯片工藝技術已經達到了3納米,但是還很不成熟,良品率還很低。業界普遍認為,在一段時間內,28納米的技術將保持性價比最高的地位。而28納米的技術,中國已經接近掌握了,這就給了中國一個難得的追趕機會。如果我們做出足夠的努力,那么,將來我們也有望在芯片業上取得突破。
從一個更深刻的視角來看,芯片進步的減緩是“技術大停滯”的一部分。我的朋友方承志博士指出,人類目前并不是像許多媒體宣傳的那樣,處在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而是正相反,處在一個技術停滯的時代。大家之所以感覺技術在爆炸,是因為整個科技體系當中有那么一部分,就是信息技術,在快速進步,人類的科技樹上有一個分支在快速地點亮。但實際上,科技樹的其他很多個分支是進步緩慢的,典型的例子就是能源動力技術。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我們在用內燃機,現在我們在用什么呢?還是內燃機,這是令人憂慮的。在中國落后的時候,技術大停滯有利于中國的追趕。但是當中國達到領先以后,我們也會面對這個技術大停滯的困難。
分析到這里,各位想必已經對中國的芯片業有了一個清晰的定位。接下來,讓我們擴展到更多的產業,鳥瞰式地掃描各個產業的國際競爭格局,為中國的科技實力做一個更全面的定位。我們會發現,各個產業的國際競爭格局分為這樣幾類。
第一類,是美國占據壟斷地位的。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統這一硬一軟兩大產業。一般人往往覺得美國特別強大,幾乎無處不在,其實呢,主要就是因為這一硬一軟,因為你平時用的手機、計算機都離不開芯片和操作系統。但是這種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夸大的,因為美國占據壟斷地位的產業并沒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這兩個。而在很多其他的產業中,美國是落后的,甚至是缺席的,例如通信、高鐵和半導體顯示,但是很多人就不注意這些了,這是一種“幸存者偏差”的思維謬誤。當然,這絕不是說芯片和操作系統不重要。芯片和操作系統是兩個非常核心的產業,我們應該下定決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攻克這兩個核心產業。
第二類,是多國競爭,中國作為一個重要跟隨者的。這樣的領域有很多,例如機械、石油、航運、飛機、手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競爭的多國當中并不一定包含美國。正如剛才說的,在一些領域當中,美國是從來都沒有,例如高鐵,或者是曾經有過,但已經被逐出了市場,例如半導體顯示。因此,你如果是一個美國人,你也會很有危機感的,并不是像許多外人感覺的那樣,全面領先,穩坐釣魚臺。
第三類,是多國競爭,中國作為領先者的。這樣的領域還不是特別多,但是已經有了一些,例如通信、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數字安防。作為一個后發國家,這是中國的巨大成功。我們對于中國的信心,很大部分就來自這些成功的經驗。
第四類,是雙頭格局,一般是中美兩國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這兩個都是普遍被認為對于未來非常重要,最有想象空間的,值得我們仔細分析。
先來看互聯網。請問,世界前十大互聯網企業,來自哪些國家?回答是,美國有6家,中國有4家。其他國家呢,——一家都沒有。
為什么會這樣?一個原理性的原因是,網絡是邊際收益遞增的。就是說,如果一個網絡中現有的用戶越多,那么一個新用戶從網絡當中得到的好處就越大。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等老牌的發達國家,都沒有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它們似乎完全錯過了網絡時代,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美國在發達國家當中是人口最多的,美國的網絡企業長大得最快。同樣的道理,中國在所有國家當中是人口最多的,而且我們其他的產業也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能夠給網絡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切技術條件,因此中國的網絡發展也非常蓬勃。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不但是鞏固了國內市場,而且在國外攻城略地,在很多方面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成為了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趨勢。
再來看人工智能。在這個方面,中國和美國的論文數和企業數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人工智能近年來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下面這個圖是各個國家關于深度學習的論文數隨時間的變化。可以看到中美比其他國家高一個量級,而且中國增長最為迅速,把美國也超過了。
各國在深度學習領域的論文數
在原理、算法層面的基礎研究當中,還是美國占據主導地位。不過在應用層面,中國的表現十分突出。例如科大訊飛的翻譯機,許多人拿著它去直接參加商業談判。實際上可以認為,翻譯機這個門類就是科大訊飛開創的!
其實不止是人工智能這樣的新興領域,在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中,中國所占的比例都越來越大,整個世界的基礎研究正在向雙頭格局演化。下面這張圖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用的指標叫做“自然指數”(Nature Index),這是由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提出的一個指標,用來衡量各個國家或者各個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的產出。
我們看到,自從有自然指數的統計以來,也就是2012年以來,美國就一直是第一,中國一直是第二,德國一直是第三。美國保持遙遙領先,但是在逐漸下降,而中國在迅猛上升,逐漸拉開了跟德國的距離。
你也許會問,這個圖是到2016年,那么2017年的數據是什么樣的呢?回答是:最近《自然》雜志修訂了自然指數的計算方法,擴大了數據來源。按照新的計算方法,中國的自然指數在2017年又上升了13.3%,而美國下降了1.4%(https://www.natureindex.com/annual-tables/2018/country/all)。現在美國的自然指數大約是中國的2倍,中國也大約是德國的2倍。
如果我們問,第一集團包含哪些國家?大家都會同意,第一集團只有一個國家,就是美國。那么,第二集團包含哪些國家呢?這就是個有趣的問題了。你可以說,中國和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一起,構成一個第二集團。你也可以說,中國單獨構成一個第二集團。無論如何,中國的上升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大趨勢。
好,讓我們回到產業國際競爭格局的掃描。在前面說的那四類之外,其實還有第五類,就是由中國開創的。這一類目前只有一個例子,就是量子保密通信。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在這里詳細解釋量子保密通信的原理,只能簡略地說,它是人類已知的最安全的保密傳輸方法。量子保密通信屬于量子信息這個學科,我寫過很多量子信息的科普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去閱讀,以后我們也可以當面交流。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一年以后,墨子號成功完成了預定的三大科學實驗任務,包括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2017年9月,中國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的干線“京滬干線”,在從北京到上海2000公里的距離上向金融等部門的客戶開始提供服務。
這些成果標志著,中國率先把量子保密通信從實驗室推進到了接近產業化的階段。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次由中國創造一個新的產業,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
中國既然可以開創一個產業,當然也就可以開創第二個、第三個新的產業。我們不但要在已有的跑道上爭奪第一,還要開創新的跑道!
好,在做完這一通掃描之后,我們觀察到什么樣的圖景呢?
中美兩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參與競爭的領域特別多,在絕大多數的領域當中都在力爭上游。好比有人參加奧運會,參與了一大堆的項目,跑步、游泳、射箭、舉重、乒乓球、自行車全都來。先不論他在每一個項目得到第幾名,單憑能夠參與這么多項目,他就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運動健將了。實際上,外界越來越多地把中國和美國看作當今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這就是原因之一。在絕大多數領域都有能力參與,是中美作為超級大國的特色,是跟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印度、韓國等等最大的區別。
說了這么多,也許有些朋友仍然在擔心,美國在芯片上卡我們脖子。這個問題當然需要認真面對,不過我要指出一點:你現在在擔心的是這個問題,就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讓我們把視線轉向歷史的縱深,給中國在時間軸上做一個定位,你就能明白我這話是什么意思。
回想一下,4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是一個什么狀況呢?當時外國輿論的一個非常常見的評論是:中國提出了規模宏大的現代化計劃,真是可喜可賀,不過這個花費要以萬億美元計,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籌集到如此巨量的資金,——這得賣多少石油、煤炭、木材啊?你看,在那時的人看起來,中國要賺錢只能靠賣原材料,這是不證自明的!
當時我們自己的宣傳,也經常是這個調調。著名的相聲藝術家馬三立有一個相聲,叫做《西江月》,用填詞的形式歌頌黨的十二大召開,里面就有這樣幾句:“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無窮。在哪兒開采都現成,足夠萬年使用。油田煤礦普遍,森林樹木山峰。金銀錫鐵鎢錳銅,自己就往外拱。”
事實上,當時我們提出過要建“十個大慶”,希望通過賣石油來籌集資金。但是這個愿望沒有實現,因為我們的油田并沒有相聲里說的那么“普遍”,跟沙特真是沒法比!
現在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多久沒有聽到“地大物博”這個說法了?我們不講“地大物博”了,是因為這是個弱勢的宣傳方式,就像“主要看氣質”,人家一聽就知道你拿不出其他高大上的優點了,只能講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
那么,實際的歷史軌跡是什么樣的呢?是中國籌集到了巨量的資金,成功地支撐了現代化建設,但是并不是來自出口原材料。那時沒有人能想到,中國變成了一個出口工業品的國家!更沒有人能想到,中國變成了工業產值世界最高的國家!
在我小的時候,政治課本上經常說,發達國家用工業品交換發展中國家的原材料,是一種不等價交換,是一種剝削。當時看著真是挺義正辭嚴的。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種說法是什么時候從政治課本上消失的?消失的原因顯然是,我們就在用工業品交換其他國家的原材料!包括很多發達國家的原材料!而且我們成了世界上出口工業品最多的國家!好吧,我們再也不提所謂不等價交換了,宣傳基調變成了“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可真是……令人欣慰啊。
一個具有喜劇色彩的事態發展是,現在美國反而成了一個出口能源換錢的國家。我們對此當然都樂觀其成。許多人把這一點作為美國一個新的優勢,對此我只想問一句:以前有很多人說,美國放著自己的能源不開采,優先用別人的,這是美國的優勢,現在請出來走兩步?
在改革開放之初,雖然全國人民喜迎所謂“科學的春天”,熱情傳誦陳景潤和科大少年班的事跡,但是以現在的標準看來,當時中國人民對于科技的理解是比較膚淺的。其實應該說,那是相~當~的~膚淺。膚淺的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例如1977年,鄧小平邀請30位科技界的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座談會,我國半導體學界的靈魂人物王守武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它們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鄧小平跟王守武說:“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好,然后鄧小平提出了一個時間期限。大家來猜一猜,他說的是多長?
鄧小平說的是:“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回憶這樣的有些滑稽又有些悲傷的往事,不是為了嘲笑任何人,只是為了讓我們記住,我們當年曾經落后到什么程度,更加珍惜前輩們的篳路藍縷,現在做出更大的努力。
實際上,當時我們連吃飯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新聞整天在那兒報糧食產量增長了多少,人均糧食達到了多少,作為振奮人心的喜報。在九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朋友們可能還記得,以前我們有一樣寶物,叫做“糧票”!那時買糧食不是有錢就能買,而是必須要有糧票,少年朋友們聽著有沒有感覺不可思議?不止是糧票,還有肉票、布票、油票等等。這些票證,就是短缺的典型表現。
1992年,我14歲到科大上學的時候,錄取通知書上說,報到要帶500斤糧票。而且必須是全國糧票,省級的糧票不行哦。到了第二年,1993年,中國廢除了糧票,我帶的這500斤全國糧票終于成了紀念品。你看,僅僅是25年前,我們才解決了糧食供應問題,不再擔心吃不飽飯了!
時光如流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這時再也沒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了,不過絕大多數觀察僅僅集中在經濟上。那時還很少有人關心中國的科技水平,如果說有的話,最常見的評論也是:中國全靠山寨!好嘛,中國科技的代表就是山寨。回頭看起來,當時無論是中國媒體還是外國媒體,大都對中國的位置做出了嚴重的誤判。
在很多人把“中國全靠山寨”當成了默認的事實之后,常見的評論還有善意和惡意之分。善意的就是說:中國不能總靠山寨,將來總是要自己研發的。惡意的就是說:中國只會山寨,因為中國人不會創新。
請注意,“中國人不會創新”不只是外國人的說法哦,我親耳聽到過中國人這么說,而且是地位相當高、對社會有很大影響力的中國人。我后來對科學傳播有熱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受到了這樣的刺激。我當時就在現場反駁了他,后來也不斷地在反駁類似的論調。大家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是不是也想反駁這種謬論?我支持你!
2008年左右,很多媒體在轉載一篇文章,號稱是來自蘭德智庫的,標題叫做《2020年,中國將會是一個非常窮的國家》。蘭德智庫確實是在2005年出了一個預測中國前景的報告,這是報告當中的一句話。但這篇文章呢,是把蘭德智庫的一部分原文和一些人的私貨拼貼在了一起,湊成了一篇對中國人的謾罵,結果許多媒體還當真地轉來轉去。
在差不多的時間,還有許多人在轉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段話,出自她的著作《治國方略》。撒切爾夫人說:“中國成不了超級大國,因為……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論調都是錯誤的。實際上不用到現在,當時我就知道這些論調是錯誤的,因為我知道中國有很多創新。但當時的媒體是怎么做的呢?很多媒體就屬于“傻白甜”,人家說什么就信什么。他們直接就認定了中國是一個沒有創新的國家,然后以此為前提,反思了一通中國的這個問題那個問題。其實我一點都不反對反思,但你首先應該把事實搞清楚啊!
你看,許多媒體的水平低下到了這種程度,對中國創新默認的態度就是一串否認三連。于是乎,當我們做出高鐵這個了不起的創新的時候,許多媒體的做法卻是:一有機會就瘋狂地抹黑一通。這種抹黑還真的在一段時間內見了效,成功地拖慢了中國高鐵的發展,令許多有識之士扼腕嘆息。直到不久之前,我們才撥亂反正,重新恢復了高鐵應有的速度。
如果你能想起這些不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你就會注意到,現在你擔心的不是吃不飽飯,不是沒有足夠的原材料出口換錢,不是“中國人不會創新”,不是“高鐵請慢些走,等一等你的人民”,而是“中國的芯片不如美國”,這已經是一個多么巨大的進步了!別忘了,芯片可是美國壓箱底的殺手锏,我們解決吃飯問題才20多年,就打到了最后的關卡,還要啥自行車!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視線向歷史縱深放得更遠一些,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更加驚人的道理:當你進入高科技的競爭時,在某種意義上你就已經勝利了。
這里的關鍵在于,科技競爭并不是戰爭,雖然我們經常這么比喻。戰爭是破壞性的,用博弈論的術語說,戰爭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而科技競爭是正和博弈,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把蛋糕做大的。在科技競爭中,并沒有傳統意義的失敗者,實際上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從科技進步中獲得好處。在這個意義上,科技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而且是全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這就是為什么,各國的科學界都天然地樂于幫助其他國家的科學進步,科學家是天然的國際主義者。我在美國的博士后導師們都跟中國有很多合作,為很多中國科學家提供過熱心的幫助,包括中國量子化學的兩位奠基人徐光憲和唐敖慶在內。同樣的道理,中國的科學界也在幫助很多國家的科學進步。
我們希望中國的科技超過美國,但絕不是希望美國下降,而是希望中國上升。在美國有許多反科學、反理性的反智主義思潮和活動,我們對此并不是幸災樂禍,而是深惡痛絕,跟對中國的反智主義同樣的深惡痛絕。在這個方面,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都天然地站在一起。我們希望的是,中國、美國以及世界上所有國家,大家都在進步,為人類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一個國家如果成為了以科技為基礎的工業國,那么它再怎么都不會太差。
例如意大利,一提到這個國家你可能想到很多笑話和吐槽,但是別忘了,即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意大利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是的,我說的是“即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這是因為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都成功地跳反了,跳到了戰勝國的一方,堪稱神走位!如果你對意大利的了解超過意大利面和意大利炮,那么你就會知道,意大利的汽車、機械和化工產業都是十分強大的。例如法拉利、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等豪華汽車,都是意大利品牌。現在你想起意大利的實力了吧?
同樣的道理,還有德國。即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這是因為,德國的汽車、電子、機械、化工、光學等等許多產業都非常發達。德國的強項我就不用多介紹了,甚至有時你會感到德吹太多了,已經吹過頭了。請問看直播的朋友們,現在的彈幕,是不是充滿了一片“德國的科學技術是世界第一”?
同樣的道理,還有荷蘭。即使自從英國崛起以來就退出了大國爭霸的舞臺,還在二戰當中一上來就被德國推倒占領了,荷蘭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這是因為,荷蘭的食品、化工、煉油和電機等等產業十分強大。與芯片相關的,就有一個重要的例子:荷蘭的ASML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刻機巨頭,最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全都要用到ASML的光刻機。最近中國芯片業一個重要的進展,就是中芯國際訂到了一臺ASML的極紫外光刻機,價格1.2億美元,預計2019年交貨。能買到就要謝天謝地,這是什么樣的概念!
總體而言,十九世紀時的工業國現在仍然過得不錯,因為它們仍然是科技先進的工業國。工業國跟農業國有質的區別,因為科技能帶來無限的增長可能,而農業的增長空間十分有限。這才是基本面,好比冰山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這些國家的各種奇葩事,比如又鬧罷工啦,政府又難產啦,這些都屬于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不是說這些負面新聞不重要,但如果只看到這些,你就遺漏了基本面,低估了這些工業國的實力,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古人把這種錯誤稱為: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建立在科技的基礎上,那么即使現在是富裕的,也并不可靠。例如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不少國家,落入了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是它們沒有成功地發展科技。又如一些西亞國家,靠賣資源就富了,但自己幾乎毫無技術能力,如果沒有外國工程師,連自己的石油都開采不出來,我們會羨慕這樣的國家嗎?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近百年來不懈奮斗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把自己提升到了高科技競爭的層次。到了這個層次,只要自己不作死,像蘇聯、南斯拉夫那樣亂來把自己搞分裂了,就無論如何都不會太差。因為,科技才是人類發展的正道,我們應該走正道。
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價值觀:科學本身就是好的。就基本的動機而言,科學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不是為了實用。但是當發現了新的原理之后,科學的用處卻會遠遠超過單純追求實用的做法。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無用之用”!
實際上,科學對于中國人是一個新鮮事物,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想想看,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怎么尋找解決方法?以前我們最習慣的思路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還有就是,發揮組織能力的優勢。或者層次更高一些,發揮信仰的力量。這些都很好,但都不是用科技來解決問題。而到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的思路是,開發一個新的軟件,制造一個新的機器,或者提出一個新的原理。習慣于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征。
因此,我希望大家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定位:今天這個時代,是中國第一次擁抱科學!中國的科學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時代,就是現在,而不是歷史上的任何時期!
當然,中國的科學以后會在世界上占據更高的地位。這需要所有人都付出努力,都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諸位朋友們,我期待著你們的貢獻!
最后,還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我們的目標遠遠不只是在科技上超過其他國家。從宇宙的視角看來,人類在地球上比來比去,都是雞蟲之爭,不值一提。真正重大的問題是,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只知道在地球這個搖籃里優游歲月,虛度時光,那么最終的結果必然就是像太平洋的許多小島一樣,資源耗盡,文明退化,陷入悲慘的境地。人類要避免困死在地球上的命運,就必須發展出可控核聚變,飛出地球,移民宇宙。星辰大海,才是我們的征途。
那么,我們對中國未來的定位是什么呢?就是在飛出地球、移民宇宙這個偉大的事業中,扮演領導角色。這是中國的歷史責任!謝謝大家!
最后,感謝我的若干位朋友們,陳經、陳玉林、汪濤、方承志、塞冬、揚云飛等人,他們的思想很深刻,給了我和許多人很多啟發。感謝現場和收看直播的諸位朋友們,謝謝大家!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