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屈炳祥丨《資本論》: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至圣經典 ——紀念《資本論》誕辰150周年
點擊:  作者:屈炳祥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18-07-16 10:07:14

 

 共產黨宣言

 

  摘  要】《資本論》從誕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50年。這150年來的人類社會發生了極為深刻乃至根本的變化。 如此重大的變化,并沒有否定《資本論》及馬克思的全部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其特有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不僅考察與研究過資本主義社 會,而且還考察與研究了人類社會的其它發展階段,不僅科學揭示了其個別本質與具體特征,而且還探索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規律與總趨勢,并且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也作了種種科學預測。它是一部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至圣經典。只要人和人類社會還存在,《資本論》所闡述的一系列科學原理就必然起作用。它可與人類同呼吸、與社會共命運,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世代相傳,具有永恒的科學性與真理性,永遠值得人們信仰與遵循。 

 

   《資本論》,如果從其第一卷的正式誕生算起,至今已經過去了150周年。這150年來,人類社會的面貌發生了極為深刻乃至根本的變化。面對如此重大的變化,一切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事實正好證明《資本論》及馬克思的全部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因為世界的發展變化完全遵循著馬克思所揭示的人類社會運行的客觀規律與方向運行的,使資本主義正經歷著“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一步步地走向 自己的反面,使社會主義從一種理想狀態正一步步地變為現實,并一天天地戰勝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而走向成熟。然而,另有一些人卻不看這些基本事實,只是以已經 過去的100多年的時間為由,就妄斷馬克思主義過時了,《資本論》沒用了。對此,筆者認為,此說錯也。如果不懷任何惡意與偏見,只要對馬克思主義有一顆正常的心與正常的思想方法,就可發現,《資本論》除了考察與研究過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還考察與研究了人類社會其它所有發展階段,不僅科學揭示其個別本 質與具體特征,而且還探索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規律與總趨勢,并且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也作了種種科學預測。它是一部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百科全書。它闡述 的一系列科學原理與提供的科學方法論全都是我們批判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解放全人類與實現共產主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武器。在人類科學思想發展以 及為之留下的浩瀚無垠的文化寶庫中,它是一顆璀燦的明珠,是一部光焰奪目的傳世經典,具有永恒的真理性與歷史價值。 

 

  一、《資本論》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同時,還研究了人類社會的其它各個發展階段,揭示了它們的共同本質與一般規律

 

  眾所周知,馬克思在《資本論》的著述中,既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同時也研究了資本主義以前的所有 社會的經濟形式。他對這些社會經濟的基本屬性、內在矛盾及其運行規律等作了科學闡述。此外,他還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作了科學預測與構想。因而,在一 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資本論》還是一部研究與揭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第一,《資本論》明確提出了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的科學命題。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1] 社會之所以是一個有機體,就是因為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或元素就是人,社會就是由人的活動、人的關系結成的一個共同體。沒有人,就沒有社會。馬克思明示:“社會……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2] 還指出:社會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3] 另外,人的能動性是社會生命力之所在。人的能動性,就是人能夠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堅強意志與力量,具體體現在人的一系列社會實踐。這些社會實踐包括物質資料生產、相互關系生產、政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諸種活動,等等。正是因為有了人的這些實踐活動,才有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劃分,也才有了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橫向與縱向的結構。說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就是由這樣一些因素構成且相互作用的一個嚴密整體.

 

  第二, 《資本論》研究與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與更替的總規律。上述可知,社會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政治的與意識形態的)構成的一個統一體。 這其中,生產力是最基本、起終極決定作用的因素,它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狀況與性質;相應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發展要求。在另一方面,生 產關系對生產力也有其反作用,它對生產力的發展或者起保護與促進作用,或者起限制與阻礙作用。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保護與促進作用的時候,社會經 濟即可獲得高速發展,而當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限制與阻礙作用的時候,生產力的發展將會減緩乃至倒退。但是,這種情況絕不會長久持續下去,終有一天生產力將會沖破生產關系的束縛,找到一種新的形式來與之匹配且保護與促進自己的發展。

 

  另外,在一定社會,除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之外,還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在經濟基礎 與上層建筑之間,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現實狀況與發展要求;反過來,上層建筑也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對經濟基礎或者起 著保護與促進作用,或者起著限制與阻礙作用。當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起保護與促進作用的時候,經濟基礎就會得到不斷完善與鞏固,而當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起著限制與阻礙作用的時候,經濟基礎將會遭到削弱或破壞。同樣,這樣的狀況也不會長久地持續下去,或遲或早經濟基礎也會拋棄舊的上層建筑,找到新的上層建筑來與之為伍。

 

  當生產力的發展沖破舊的生產關系束縛,導致新的生產關系的誕生,新的生產關系的誕生又使經濟基礎與上 層建筑發生變革,使社會不斷地向前跨出一步,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更替的根本動力。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向我們揭示的 一條人類社會發展與更替的總規律。有心的朋友請直接閱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一文。

 

  第三,《資本論》確立了“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原理。[4]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5] 因而他認為,人類社會從來不是一個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處于經常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并且社會的發展與更替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過程”,具有“鐵的必然性”,[6] 它的任何一個發展階段的出現或消失都是“自然的”,“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7] 這種客觀必然性,如上所述,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所決定的。當社會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已經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要求,乃至成了它的發展桎梏時,必然引來劇烈的社會革命;如果新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還沒有達到要求改變現存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時,新的社會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新的社會制度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第四,《資本論》研究與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與更替的一般規律及歷史總趨勢。馬克思確認,人類社會不僅是處于經常變化的過程中,而且這種變化還是有規律的,遵循一定 秩序的。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側面考察與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這一般規律與趨勢。首先,馬克思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角 度,把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概括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以及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幾個階段。他的這一思想,經史學界尤其是斯大林的 悉心研究與探索,將之概括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幾個階段。這是為中外思想界、理論界普遍認同與接受的一般規定。另外,馬克思還從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角度,把人類社會的發展歸結為“以人的依賴關系”為特征的最初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第二階段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基礎上的第三個階段這樣的發展路徑。[8] 除此之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從勞動資料的技術性質[9] 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社會結合方式[10] 的角度考察與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如此等等。

 

  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與更替的原理,不論從哪個方面或哪種角度理解,作為一種規律性的認識,它總是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幅循序漸進,不斷地由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拔升的圖景,給那些處于社會底層還在為自己的命運進行抗爭的勞苦大眾帶來了光明與希望。 

 

  二、《資本論》考察與研究了人類社會的一般生產,揭示了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定與共同規律

 

  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人及其社會存在與發展永恒的自然條件。他指出:生產,就其“簡單的抽象的要素來說,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11] 因此,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與著述《資本論》的過程中,首先把人的物質資料生產作為自己的直接對象與出發點。在這整個過程中,他不僅考察與研究了人類社會生產在其某一階段的具體情況,而且還研究了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生動表現,從而揭示了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定與共同規律。

 

  第一,“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進行的,社會生產也將把這個“一定社會形式”不斷地再生 產出來。馬克思認為,任何生產,都包含人與人、人與自然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方面,生產活動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征服自然,獲 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另一方面,人要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物,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下進行。否則,生產將無法進行。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就象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12] 所以,馬克思總結道:“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13]

 

  如果把人的生產活動當作一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過程,那么,每一次生產活動不僅是物質資料的生產, 而且還是人的相互關系的生產。沒有相互關系的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就不可能繼續下去。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反復闡述過的一個基本原理與重要規律。這一 原理即使是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也是存在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談到古代印度公社生產關系再生產的情況。他說,古代印度公社是一種建立在土地公有、農 業和手工業直接結合以及固定分工基礎上的,在那里,除了有“首領”外,還有負責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吏”。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專業人員,如“鐵匠”、“木匠”、“陶工”、“管水員”、“邊防人員”、“理發員”、“簿記員”、“教員”、“歷法者”,等等。它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生產機體。對此,馬克思指出:“調節公社分工的規律在這里以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的權威起著作用,這些自給自足的公社不斷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再生產出來,當它們偶然遭到破壞時,會在同一地點以同一名稱再建立起來”。[14]

 

  第二,“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15] 馬克思認為,勞動和大自然都是財富的源泉。但是,勞動者的勞動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不可能創造財富,尤其是在不占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更是如 此。因此,勞動者要創造物質財富,必須首先占有生產資料,并與自然富源相結合。馬克思指出:“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 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隸屬于他的東西去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16] 同理,大自然也如此。大自然除了少數例外,就其絕大多數來說不可能為人類提供現成的可直接消費的物質 資料。它要成為能滿足人的需要的物質資料,就必須由勞動者按照自身的需要進行加工改造。這種情況,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發展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所 以,馬克思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否則,“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 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17] 這個道理,不論在什么社會狀態下都不例外。

 

  第三,任何社會的生產,都必須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數量的社會 總勞動量。”即必須按人的需要將社會勞動按一定的比例分配于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 不同的和一定數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18] 馬克思還認為,“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即使是在一個人生活的社會里也是存在的。他在《資本論》中談到孤島上的魯濱遜的情況時就曾指出:“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終究要滿足各種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有用勞動,如做工具,制家具,羊駝,捕魚,打獵等等。……盡管他的生產職能是不同的,但是他知道,這只是同一個 魯濱遜的不同的活動形式,因而只是人類勞動的不同方式。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確地分配自己執行各種職能的時間。在他的全部活動中,這種或那種職能所占比重的大 小,取決于他為取得預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難的大小。”[19]

 

  第四,一切社會生產都必須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率。前文已經指出,生產活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 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 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20] 這里所說的勞動者為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必須使其“活動受他自己控制”,“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就是管理。在這里,由于管理不涉及到勞動者個人以外的其他人,所以,這里所說的管理是勞動者對自己勞動的管理。然而,當生產發展為社會化大生產時,管理就變成了經營主體對眾多勞動者的指揮與協調。馬克思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21] 在這里,之所以需要指揮與協調,目的在于實現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均衡性、穩定性與高效益,以最小的勞動付出得到盡可能多的勞動成果。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類必須永遠遵循的基本規律。

 

  第五,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必須與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平衡相一致。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它只是社會發展總系統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因而,它 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總水平相適應。其中,社會總剩余勞動所能提供的保障能力、人口增長、資源供給等情況,都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社會 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必須與此相適應。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分析與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時曾得出如下的規律,為我們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用公式表示即: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

  (1)I(C+V+M)=IC+IIC  和

  (2)II(C+V+M)=I(V+M)+II(V+M);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

  (3)I(C+c+V+v+M)=I(C+c)+II(C+c)  和

  (4)II(C+c+V+v+M)=I(V+v+m/x)+II(V+v+m/x)。

 

  在上述公式中,公式(1)和公式(3)向我們表明,第I部類(即生產生產資料的各部門)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必須保證全社會投資與勞動就業對生產資料需求 的滿足。在一定時期,當社會生產資料的總價值或價格水平一定,并且同一時期勞動力的平均價值或價格也一定的情況下,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必 然是一個相對確定的量。那么,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的生產與供給必然要求勞動力的供給以及勞動人口的增長必須與之保持一致。

 

  其次,公式(2)和公式(4)向我們揭示,第II部類(生產生活資料的各部門)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必須保證全社會對生活資料需求的滿足。這里,既包括勞動人口對生活資料的需求,也包括社會非生產勞動者對生活資料的需求。在一定時期,勞動力(包括非生產勞動者的勞動力在內)商品的價值或價格總是一個較為較穩定的量,那么,在這種條件下,社會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必須與整個生活資料的生產與供給相適應與保持一致。在這里,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不僅包括勞動者本人勞動力的維持與提高,而且還包括下一代勞動力的生產。所以,其中的V和m/x實際上不過就是表示全社會勞動人口的生產與再生產。所以,不論從生產資料的生產與供給的角度,還是從生活資料的生產與供給的角度,社會生產,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都要求人口的增長與勞動力的供給也要按一定的比例與之相適應。反過來,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也必須同人口增長與勞動力的供給保持一致。

 

  另外,社會到底能將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擴大到什么程度,就完全取決于社會總剩余勞動量的水平或大小。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擴大的程度只能在社會總剩余勞動量中一個相應部分所允許的限度內,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社會經濟的全局,引發經濟動蕩與經濟危機。

 

  最后,公式中所顯示的,不論是生產資料的生產與供給,還是生活資料的生產與供給,能在多高的水平上實 現,就完全取決于社會資源的自然稟賦與供給,因為物質資料生產不可能做無米之炊。自然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有著自己特有的規定與規律,它們有著自己嚴格的自 然條件(如氣候、氣溫、土壤、雨水、光照時間等等)與時間周期,不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另外,還有一些甚至是不可再生而必須嚴格控制使用或禁止使用的。因 而資源的自然稟賦與供給始終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一個最不可逾越的障礙。否則,就會導致對自然資源的 破壞與生態失衡,遭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或懲罰。所以, 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必須尊重大自然自身發展的規律,在其可承受的的限度內,既實現生產發展又不損害自然資源的生產與再生產,達到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平衡相一致的目的。

 

  三、《資本論》分析與研究了人類迄今為止所有形式的商品經濟,揭示了商品經濟的共同規定性與一般規律

 

  《資本論》,從它的核心內容與主要方面來說是一部研究與揭示資本本質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及其歷史命運的書。但是,馬克思的這種研究正是建立在對商品與商品經濟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的。他在這里所研究的商品或商品經濟就是那個商品經濟一般,或是一般的商品經濟。這種商品經濟,既是人類社 會迄今為止曾經有過與現在依然存在的一切形式的商品經濟,即它既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簡單商品經濟,也包括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還包括我們現在社會 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但在另一方面它又什么都不是,它只是上述所有形式商品經濟的一種抽象。因而,馬克思在這里所涉及的有關商品經濟的所有范疇、規律、原 理,對所有形式的商品經濟都是適用的。如其中所涉及的商品、價值、貨幣、市場、價格、貨幣流通、需求、供給等,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 規律、價值與價格變動規律以及貨幣流通規律等,不論在哪種社會條件下都是存在的,一樣起作用的。

 

  另外,即使是關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一些具體或特殊范疇、規律與原理,只要我們通過科學抽象,將其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的那種特殊生產關系撇開,其所剩下的部分對于其他形式的商品經濟,特別是那些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也是普遍適用的,因而,它們都是構成一般商品經濟原理的重要內容。

 

  如《資本論》關于資本及其有關范疇。資本,按照馬克思的規定,它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是資本家 支配雇傭勞動的一種特殊權力。如果我們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予以撇開,就可將資本視為能夠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價值增殖的某種生產條件。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 今天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仍然保留了資本這一范疇,即使是是在公有制經濟內部也不例外。資本這一范疇,在今天不再是剝削雇傭工人的手 段,而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勞動得以增殖的條件,它所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的平等關系。

 

  再如關于剩余價值及其有關范疇。剩余價值,如撇開其特有的社會生產關系,作為那種超出勞動者自身需要 以外的剩余勞動,不論在哪種社會狀態下也都是存在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一般剩余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還指出:“為了對 偶然事故提供保險,為了保證必要的、同需要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相適應的累進的擴大再生產,……就需要一定量的剩余勞動。”[22] 眾所周知,剩余勞動,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不僅可以體現在剩余勞動產品中,而且還會體現在它的價值形式上。剩余產品的價值,不論人們怎么稱呼它,但作為一種價值余額它總是一種客觀存在??梢?,作為剩余產品的價值存在自然也就成了所有商品經濟社會共有的經濟范疇。既然如此,那么,與此相關的利潤、利息、地租等范疇也一樣。因為它們都不過是剩余產品價值形式的一種變相的存在或別稱而已。這些范疇即使在我們今天仍然是存在的。

 

  既然資本、剩余價值這些核心經濟范疇都可以是所有形式的商品經濟社會存在的一般范疇,那么,《資本論》中,一些與此有關的如資本增 殖、資本積累、個別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利潤平均化等范疇及其相關原理,也一樣是適用于所有形式的商品經濟社會的。如在資本增殖與 積累方面,通過采用新的技術手段,節約物化勞動與活勞動,增強資本的價值增殖能力的方式與方法;在個別資本循環與周轉方面,各種職能形式的資本空間上的同 時并存、時間上的相互繼起和數量上的按比例分配,確保資本運行的連續性,以及最大限度地節約流通時間,加快資本周轉,提高資本盈利率的原理;在社會資本再 生產與流通方面,社會生產各部門在物質形式與價值形式上必須在其質與量的兩個方面相互適應,保持均衡狀態,以及貨幣在 其流通中的重要作用的原理;在利潤平均化方面,關于資本競爭與資本轉移,促進資源流動,實現合理配置的原理;此外,還有關于銀行的作用及其與之有關的經濟 參數如利潤率、利息率、股息率等對社會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的原理,如此等等。這些也都是對商品經濟一般原理與規律的揭示,它對所有形式的商品經濟也都是適 應的。 

 

  四、《資本論》揭示了資本的實質,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規律與發展趨勢

 

  《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直接研究對象,揭示了其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歷史趨勢。在這一 研究中,馬克思運用了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這就是歷史的、辯證的唯物史觀、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分析方法、抽象方法以及從抽象到具體與從具體到抽象的方 法,此外還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等等。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一反傳統經濟學家之常態,不再把資本當作某種物,如貨幣或一定形式的生產資料 和生活資料,而是把它作為一種特定的活活生生的社會生產關系,即資本家對工人的雇傭與剝削關系。為了揭示這一生產關系的實質、發展變化規律及其歷史趨勢, 馬克思并不直接從對資本的研究開始,而是選擇從對商品的研究作為出發點。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23] 此外他還認為,商品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切內在矛盾的發源地,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矛盾都是從這里萌芽與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的研究發現,商品是一個二重物,具有使用價值與價值這樣的二重屬性。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是一個 對立統一的關系。所謂統一,就是它二者相互依存,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同構成一個商品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所謂對立,就是其使用價值與價 值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對抗。在這里,使用價值僅僅代表商品的物的存在或自然屬性,而價值則代表商品的本質或社會屬性。這種矛盾在貨幣出現以后便轉化為商品自 身與貨幣的對立。此時,商品僅僅作為使用價值存在,而價值則表現為一個作為價值獨立存在的物即貨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商品不能讓渡,其使用價值不能實現 在貨幣的形式上,那么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矛盾就成為對抗性矛盾。這正如馬克思所言:“商品愛貨幣,但是‘真愛情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24] 還說:“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25]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商品世界出現了勞動力這一商品之后,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矛盾便進一 步發展為勞動力與資本的對立。勞動力較之商品世界里的所有其它商品有一個絕大的不同,那就是,它是價值源泉與剩余價值的創造者。馬克思指出:“包含在勞動 力中的過去勞動和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活勞動,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和勞動力一天的耗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前者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后者構成它的使用價值。維 持一個工人24小時的生活只需要半個工作日,這種情況并不妨礙工人勞動一整天。因此,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 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26]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分析深刻地揭露了資本的本質與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之所在。

 

  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27] 也是該社會的核心經濟范疇。它 “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它“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28] 因而,它決定該社會的經濟實質與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由于資本的本質就是價值增值,以無償占有剩余價值,所以,“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就成了“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29]

 

  在揭示資本的本質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馬克思還具體考察與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 產與再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以及生產總過程,進一步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不同階段的基本特征與一系列經濟規律。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 成、價值增值過程相統一的規律;勞動對資本的關系隨資本主義生產的技術方式的進步必然從形式上的隸屬轉變為實際上的隸屬的規律;資本主義積累就是商品生產 所有權規律向資本主義占有規律轉變,使財富與貧困分別在資本家與工人兩極積累的規律;資本主義的生產與再生產既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同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相統一的規律;企業資本運動是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資本流通與一般商品流通)相統一的規律;企 業資本運動必須是空間上的并存性、時間上的繼起性與數量上的比例性相協調的規律;資本價值的增殖程度與其流通時間的長短成反比,與其資本尤其是可變資本周 轉的次數成正比的規律;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與實物構成的劃分及其相互適應與平衡是保證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的規律;資本競爭與利潤平均化,推動資本流動與 重組,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規律;銀行貨幣資本的供給與物質資本的供給之間“有一種看不見的聯系,”貨幣資本的積累必須與物質資本的積累或實體產業的發展相 一致的規律;如此等等。

 

  另外還有,在科學技術進步與銀行信用的支持下,資本間日益加劇的競爭使企業內部生產的計劃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同時并存且相互推動的規律;由剩余價值規律的作用使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張導致對自然資源的肆意掠奪與環境的破壞,必然引發生態危機,造成生產發展、人口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承受能力嚴重失衡的規律;因資本致富欲的沖動、市場競爭的壓力以及科技進步的刺激等因素的作用,使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又使全社會勞動者就業與消費能力相對縮小所構成的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必然導致經濟危機進而引發商業戰爭與殖民擴張的規律;特別是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 水平與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而社會生產關系尤其是其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仍然保留在原有性質的框框內,而必然引發社會革命,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 義必然勝利的總趨勢與總規律。如此等等。

 

  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理解剖與一系列規律的揭示,馬克思認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30] 并且預言:資本主義“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31] 馬克思的科學預言為人們指出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未來前景。 

 

  五、《資本論》以其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預測了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關于未來社會的美麗畫卷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程中, 也對人類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與發展作出了種種科學預測。這是因為一方面,在科學闡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及最終發展歷史結局時,很自然地會對未來社會 作出種種預測;另一方面,為了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特征,往往也需要用未來社會的生產方式來與之進行比較。由于這樣的原因,所以,《資本論》在對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社會作了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理論闡述。

 

  那么,馬克思關于人類未來社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他有些怎樣的構想?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指出:“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在那里,魯濱遜的勞動的一切規定又重演了,……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 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 展程度而改變。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 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 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在那里,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即無須通過產品的價值形式來表現。[32]

 

  這就是馬克思所預言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狀況與基本特征。用我們今人的語言來表達,就是:第一,生產 資料與勞動力的公共所有;第二,“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第三,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第四,人的自由發展;第五,商 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消失。

 

  另外,還有如舊的社會分工的消失,工業與農業的融合和城鄉差別的消失,比以往任何社會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等等。這些都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同以往一切社會相區別的明顯特點或優勢。

 

  上述諸點,就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基本構想。由于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著述《資本論》的過 程中,一直是以當時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最高、生產關系最發典型的英國為直接對象的,因而,他所預想的未來社會自然是一個完全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然而,當 問題一旦回到社會現實,面對諸多具體問題時,馬克思非常明白,他所預想的那種完全成熟的社會主義不可能立即實現,而必須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成長時期。因 而,在這個時期,社會雖然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但還不可能“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應用于生產”,[33]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種使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得以存在的那種“彼此當作外人看待的關系”[34] 仍將繼續存在。這樣,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保留與延續也將會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

 

  可見,馬克思所預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它的初期階段,自然還是一個需要保留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社會。

 

  另外,在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著述《資本論》過程中,他還同恩格斯一起研究過許多落后國家的 社會情況,確認那些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在具有適當的外部環境的情況下,也同樣有實現社會主義的可能。因而,他們認為,社會主義一旦在這些國家獲 得成功,那將具有自己更多新的特點:第一,二重形式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同勞動人民的個體所有制同時并存;第二,多種形式的經營方式和分配方 式同時并存;第三,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同時并存,等等。關于這一點,筆者已在拙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解”一文作出說明,有興趣的讀者請詳見《湖 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上述就是馬克思所預想的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兩種基本模式。一個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完全成熟的社會主義的模式即產品經濟模式,一個是在比較的那些國家實現的社會主義的模式即商品經濟模式。

 

  此外,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還認為,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構想,一旦回到實踐,必然要與不同國家或民族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必然要反映這些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歷史傳統的實際,并受其影響。因而,它在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也必然會顯現出不同的特色。他指出:“由生產關系本身產生的經濟制度的全部結構,以及它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上的。 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系——這種關系的任何形式總是自然地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當中,……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隱蔽的基礎。不過,這并不妨礙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于無數不同的 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35]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一般到特殊再到個別的 具體過程。這樣,它就為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的國家差異與民族特色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當年在談到當時的國際問題時曾提到過“中國的社會主義”與“歐洲的社 會主義”的問題,于是,將社會主義在具體實踐中的形式或它的民族特色作了區別。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除了某些發展程度或形式上的差別外,關鍵是文 化精髓與民族精神上的差異。他當年在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與“歐洲的社會主義”的問題時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之點”就“象 中國哲學跟黑格爾哲學一樣”。[36] 如果我們從另一角度理解,那么,“中國的社會主義”與“歐洲的社會主義”差異自然也就同樣體現在“中國哲學”跟“黑格爾哲學”的差異上,即體現著兩種不同的文化精髓與民族精神上。

 

  六、《資本論》關注人,關心人,把人的解放與發展作為自己的根本目的,并為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關于資本的經濟學,而且也是一部關于勞動的經濟學。因為它既全面考察與深刻揭 露了資本的本質、運行規律及歷史趨勢,也為捍衛無產階級和其他所有勞動群眾的利益作了辯護,并且為其解放與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所以,《資本論》全 書傾注了馬克思對人尤其是對無產階級的全心關心與關注,把人的解放與發展作為全書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且也生動地記錄了馬克思為之奮斗的偉大實踐。

 

  所謂人的解放,就是將無產階級和其他所有勞動群眾從不合理與反動腐朽的社會制度的奴役中、在現代社會主要是資本主義統治中解放出來。具體說來就是:從舊的社會分工中解放出來;從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資本主義雇用勞動制度中解放出來;從資本主義舊的意識形態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此外,還要從自然和社會的統治中解放出來。

 

  眾所周知,無產階級及其他所有勞動群眾之所以受剝削與奴役,都是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因此,無產階級及其他所有勞動群眾要想實現自己的解放,就必須推翻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馬克思指出:“逃亡奴隸僅僅是力求自由地發展和鞏固他們現有的生存條件,因而歸根到底只是力求達到自由勞動;而無產者,為了保存自己的個性,就應當消滅他們至今面臨的生存條件,消滅這個同時也是整個舊社會生存的條件,即消滅勞動(這里的“勞動”系指資本主義雇用勞動。筆者注)。”[37] 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要建立共產主義制度,因為只有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人的真正解放。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即“自由人的聯合體”,它是對“私有 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 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它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確證、自由與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 決。”[38]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推翻和立共產主義制度的建立并不能立即實現人的真正解放(或徹底解放), 它只是為實現人的解放提供了一個一般的前提。因為此時的共產主義還只是它的開始,一個發展的起點,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或它的初級階段,它在“經 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還帶有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39] 因此,要實現人的真正解放,還必須經過一個長時期的發展,為其創造一系列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的具體條件。

 

  馬克思同時還認為,人的真正解放,必須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人的真正解放的條件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對此,在《資本論》及其有關著作中,馬克思作了具體闡述。

 

  第一,利用無產階級政權的力量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請在此前提下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僅決定社會生產的全部性質和全部運動,而且還是一個關乎勞動者身家性命的要害東西。馬克思指出:“資本、地租(根據馬克思上下文的意思,這里的譯文有誤,其“地租”應是“地產”。筆者注)和勞動的分離對工人來說是致命的。”[40] 資本主義給工人命運造成的全部罪孽就在于資產階級掌握了全部生產資料,因此,人類解放的首要問題就是要運用強有力的革命措施消滅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馬克思告誡人們:當無產階級取得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以后,必須“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步地剝奪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資料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以此作為社會確立的根本前提。[41] 

 

  當然,僅僅具有這樣一個條件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指出:“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為聯合的條件。”[42] 這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全部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以及城市與鄉村之間的 對立將得以消失,進而使那種迫使人們奴隸般的社會分工也將歸于消失;有了這個基礎,才能使勞動失去謀生手段的性質而變為人的一種精神享受與追求。有了這樣 的基礎,才能為人的真正解放或全面發展提供充裕的物質條件和奠定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礎。

 

  第二,發展和普及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與能力,促進勞動的自由變換

 

  要實現人的解放,必須發展和普及教育,以促進勞動的自由變換。馬克思指出:“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 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生產的普遍規律,并且使各種關系適應于這種規律的正常實現。……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 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為此,他還指出:“工藝學校和農業學校是這種變革過程在大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要素;職業學校是 另一個要素,……工人階級在不可避免地奪取政權之后,將使理論的和實踐的工藝教育在工人學校中占據應有的位置。”[43] 另外,他還十分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認為這“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辦法。”[44] 馬克思在這里所闡述的一些基本原則不僅適用于職業教育,而且也適用于其他所有形式的教育。只有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勞動才能實現自由變換。反過來,勞動的自由變換又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勝利了的無產階級必須把發展和普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人的素質與能力的提高,還包括人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的提高。有了這種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人在自 然和社會面前獲得“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可能,真正實現向人的本質的復歸。因此,發展和普及教育,不僅要教給人們一些應有的科學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知識, 還要教給他們一些科學的思想方法,既提高他們的文化道德水平,也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

 

  第三,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人的發展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

 

  人的解放和發展,離不開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如果沒有這種時間,人們想接受教育、從事社交、發展和運用智力等一切都不可能。所以,馬克思特別強調增加人的自由活動的時間。他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發展的空間。”[45] 他還指出:“如果把資本創造的生產力的發展也考慮在內,那么,社會在6小時內將生產出必要的豐富產 品,這6小時生產的將比現在12小時生產的還多,同時所有的人都會有6小時‘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 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46] 為此,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另外,馬克思還認為,為了使全社會成員都獲得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還應當盡量減少社會的非生產人員,消除有閑者階層,實現平等勞動與平等享受。只有這樣,才能為人的發展提供充裕的自由活動時間。

第四,同舊的社會意識形態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舊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為他們服務的思想工具,也是禁閉大眾的精神枷鎖,如 我們在前文所談到的資產階級的種種奇談怪論和荒唐理論就是如此。只要他們還存在一天,就一天也談不上思想解放,人的解放。所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革 命,不僅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而且還要同傳統的思想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所以,他在《資本論》中,對資產階級的所有奇談怪論和荒唐理論都一一作了無情的批判與抨擊。如他對資產階級的那種極端的自私、貪婪、虛偽、狡詐腐朽本質的批判;再如,他對資產階級的一些所謂資本主義制度是“天然的”、“永恒的”,資本主義社會是所謂“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的批判;又如,他對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所謂“分工”是“自然的”、“合理的”,他們之間是“自由的”、“平等的”等種種胡言亂語的批判;此外,他對一些御用文人所發明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所謂價值理論、利潤理論、拜物教理論(包括各種形式的宗教)等所作的批判等等。他所作的這些批判,不僅為人的解放掃除了思想上的障礙,也為人的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七、簡短的結語

 

  《資本論》以其特有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不僅考察和研究了馬克思所設定的那個特定的研究對象,向人們闡述了馬克思經濟學的一些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而且還考察與研究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因而它是一部關于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百科全書。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資本論》所揭示的人類社會各個階段所共有的本質規定與一般規律就不會過時,因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必然會予以遵循;只要人類要生存、要發展,人類就必然要進行生產與再生產,所以,就必須遵循《資本論》所揭示的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定與共同規律,在商品經濟還存在的條件下,還要遵循它所揭示的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和一般原理;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資本論》所揭示的關于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運行規律、發展趨勢與 歷史結局的基本原理就不會過時,在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內爆發的始于美國爾后蔓延整個西方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經濟危機,再一次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因而它仍然是我們今天批判與戰勝資本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只要我們還是共產黨或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建設社會主義始終是我們的神圣使命,實現共產 主義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與遠大理想,《資本論》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學說,必然永遠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與始終遵循的行動指南。只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資本主義、存在著雇傭勞動制度,存在著人剝削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現象,存在一切剝削階級腐朽意識形態,存在著任何必然王國對爭取自由的人的統治與奴役,那么,《資本論》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主張必然永遠是全世界勞動階級爭取解放與獲得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

 

  總之,《資本論》以其從誕生到現在150年的輝煌歷史向人們證明,它是一部可與人類同呼吸、與社會共命運,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世代相傳,具有永恒的科學性與真理性,永遠值得人們信仰與遵循。

 

  參考文獻:

  [1][4][5][6][7][9][11][14][19][20][21][23][24][25][26][29][30][31][32][34][43][44]《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12、24、8、11、204、208-209、395-396、93-94、201、367、47、126、124、126、679、12、831-832、95-96、105、534-535、530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7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5頁。

  [8][12][13][27][2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4、21、24、45、44頁。

  [10][15][17]《資本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44、44頁。

  [16][3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5、21頁。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41頁。

  [22][35]《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5、891頁。

  [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34頁。

  [3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65頁。

  [37][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7、79頁。

  [38][4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49頁。

  [4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489頁。

  [4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2頁。

   [4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81頁。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作者系武漢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