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植物化學研究水平已從‘跟跑’成為‘并跑’,部分類群植物或類型天然產物已進入‘領跑’之列。同時,我國植物化學研究也遇到了很大挑戰,學界希望發現新穎骨架、新結構的化合物及其生物功能,政府管理部門也期望科研人員能發現更多有潛在應用前景的先導化合物、研發出更多能防病治病的藥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漢董對我國植物化學的研究現狀作出了這一研判。 那么,在植物化學研究處于發展相對緩慢的階段之際,我國植物化學科研工作者該如何認識與應對這一“瓶頸期”? 孫漢董說:“一定要有信心。要發現更多有開發應用前景的植物化學成分,必須與現代生物學、現代藥理學以及各種組學等學科手段密切結合,把‘科學故事’講清楚,并最終找到潛在的開發利用價值。” 事實上,全世界共有約30萬種高等植物,歷經200多年的努力,世界天然產物化學家也不過對其中5000~6000種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正是由于研究平臺、方法與手段的不斷創新,對每一種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謝產物,我們都不能認為已經認識清楚了。也不是說經幾類常規的藥理模型篩選后沒發現什么生物活性,就否認了這些化合物的價值。所發現的新類型、新骨架、新結構化合物越多越好,因此,推動天然產物化學的發展仍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孫漢董指出。 與此同時,孫漢董提到,目前中國雖有龐大的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隊伍,每年產出大量研究論文,新藥研發之路卻舉步維艱,原因何在? 孫漢董說:“若要將研究不斷向前推進,首先必須有足夠的樣品,才能進一步開展臨床前的藥理、藥代動力學等相關研究。但科研人員從幾公斤甚至幾十公斤植物樣品中,往往只能獲得毫克級、百毫克級或克級的樣品,無法滿足新藥研發所需。再加上發現一個藥物‘先導’的難度很大、當下相對滯后的晉職和考核標準,都會讓新藥研發之路較為艱難。” 為此,他建議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有必要對我國各地療效明確、有特色的道地藥材集中力量進行深度研究,較充分認識這些藥用植物的化學物質基礎及生物功能,為進一步研發新藥、闡釋以其為原料的中成藥的生物功能及臨床療效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孫漢董表示,每一種道地或有地方特色藥材的活性成分,大多并不只是某單一成分,而是幾個或幾類化合物通過“君臣佐使”發揮協同作用。 “目前只能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探討配方之間的相互關系,并盡可能認識一些化學成分,在藥理學上給出有關成分與其功效相符的科學數據而已。”孫漢董說。 最后,孫漢董建議,科研人員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沉下心來,不斷積累,根據自身的平臺、資源和人才條件等決定相對長期的研究方向,沒有必要都擠在一座“獨木橋”上,應該選擇多通道去探索、發展,呈現出中國植物化學特色和中國天然產物多樣性,構筑精彩紛呈的發展格局。 《中國科學報》 (2019-12-20 第3版 綜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