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葛元仁:創新科技造福人民 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點擊:  作者:葛元仁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3-01-26 09:14:24

 

      【編者按】本文為“兩彈一星”元勛葛叔平之子葛元仁同志2018年3月22日在北京大學宣傳部召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技術創新座談會”上的發言。現經作者授權昆侖策研究院首發,以供研究參考。

 

11.jpg 

 

習近平同志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并且說,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這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科技發展觀運用到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思想,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證明,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在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深刻變革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追溯歷史。1940年,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講話時指出:“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他要求廣大干部都要學習和研究自然科學,否則“就不算是一個最好的革命者”。

 

 1956年1月,毛澤東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300多名領導干部,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中國科學院4位學部主任關于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報告,黨中央向全黨全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和聶榮臻直接領導和主持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這個“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一方面根據我國工業化建設現實需要,提出57項重大科技課題;另一方面根據戰后世界新技術發展趨勢,在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無線電、核技術和噴氣技術等新技術領域采取六大緊急措施。這個規劃經過實施并提前完成,使我國一系列新技術從無到有發展起來,帶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初步改變了我國科學技術落后的狀況,縮小了我國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特別是在這個基礎上“兩彈一星”的成功,不僅是核技術和航天技術兩大領域的重大突破,而且標志著我國在實施技術革命戰略上邁出可喜的一步。同時,毛澤東倡導的群眾性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在企業和農村也開展起來。這項群眾性科技活動,對于在工農群眾中普及科技知識,提高技術水平,促進工農業生產技術進步,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還從中涌現出一批象倪志福、李瑞環那樣的工農技術革新家和發明家。今天,這項群眾性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活動,在現代化建設的現實生活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毛澤東還提出要走適合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并提出要進行技術革命、革技術落后的命,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為此他專門寫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一文,并且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首次提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1958年,他再次提出要來一個技術革命,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在技術革命上去,強調一定要鼓一把勁,一定要學習并完成這個歷史賦予我們的偉大的技術革命。1960年,他批示了“鞍鋼憲法”(即“兩參一改三結合”),提出有領導地、一環接一環、一浪接一浪地實行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城鄉經濟技術革命運動。同時,他還提出“在企業不斷進行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生產技術的三大革命”。1963年,他第一次把科學實驗作為一項革命運動,指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提出了“知識分子工農化,農工知識化”,針對具體的科技問題進行攻關,依靠科技干部和群眾一起,群策群力來發展科學技術。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978年3月18日以中共中央的名義在人大會堂召開了有6000人參加的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重申了馬克思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項優秀科研成果。

 

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中確定的任務中明確指出了大會的任務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貫徹執行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的路線。并且特別要表揚有發明創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農兵群眾,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和全體科學技術工作者,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能不能把科學技術搞上去,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闡述了新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包括建設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堅持學習和獨創相結合等。

 

這次會議所確定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方針,政策對后來,乃至今天都有著指導意義。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號召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熱潮。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動員全黨全社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號召我國科技界奮力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2016年5月20日頒布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5月30日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同志針對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了重要講話。指出,“就是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這是我們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回顧這段歷史是說明,我們黨始終將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到關系我國的社會主義命運和前途之中。

 

1978年所表彰的集體、個人和優秀科研成果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到1978年之間的,可以說都是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的。 即便到現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也大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特別是形成了,不講條件,不講報酬,“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兩彈一星”精神;培養了一支能夠因陋就簡地開展工作,艱苦奮斗的科研技術隊伍;涌現出了一批學科帶頭人。

 

 

 

這里我談一點厘清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的認識。

 

從整個人類社會來說,科學總體劃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部分。社會科學是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因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簡單說,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系,目的掌握社會發展規律,使得我們自覺地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做事的。自然科學的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了解自然界物質的組成,掌握自然規律,采用各種技術手段、方法使其為人類服務。(這里的人,是指整體的人)。在研究的對象上,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但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又密切聯系的。研究自然科學的人,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不可能脫離社會,并且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開展研究的,其成果也是為人類社會服務的。而社會科學的很多概念也是從自然科學中得到啟示并且推導到社會科學中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中列舉了很多。辯證法顯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容,但恩格斯指出,是從自然界的規律中揭示和闡發的。他用碳元素系列單純數量的增加而形成了不同質的物質說明“量變到質變”的規律。馬克思精通數學,他的《資本論》是社會科學的經典,但用了數學公式來說明“剩余價值”是如何產生的。他說,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徹底了解后,就能夠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列寧在他的《哲學筆記》中,用自然界的“力和反作用力”,“正電子和負電子”引申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斗爭,用以說明“對立統一”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又用這些規律來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指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愛因斯坦曾指出“自然科學離開了認識論的指導,就會成為混亂的材料;認識論要是不同科學接觸,就會成為空架子。”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這門理論學說提供了豐富、寶貴的資料,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的自然科學基礎。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生產力里邊當然包括科學在內” 的思想,開始把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歸為全部歷史的基礎。馬克思是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后,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思想。恩格斯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還說,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科學技術有認識功能。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除了能夠認識自然狀態下顯露的事實,還能夠認識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紅外線等;不僅能捕捉、搜尋到現象,也能揭示出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認識當下的現有事物,也能追溯過去和預測未來.

 

 第二,科學技術有生產力功能。

 

科學技術一方面滲透到組成生產力的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之中,通過物化為新的勞動資料,特別是其中的生產工具;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生產技能,通過擴大勞動對象;開辟新的產業部門來實現其生產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學技術還滲透到生產力的管理、決策、教育等當中,通過加強這些要素的功能,間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科學技術有推動社會變革的功能。

 

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能夠改變整個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及勞動者的生產能力,使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以至整個社會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革命或社會改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物質生產力上,也體現在它不斷更新的革命精神上。

 

正是由于科學技術廣泛的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勞動生產和生活的效率,不斷推動著生產關系的變化和革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最終人類社會由封建社會走向了資本主義社會。盡管資產階級在主觀上是以提高自身利益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但在客觀上卻起到了推動整個人類進步的重要杠桿作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人類的生產實踐出發,具體分析了技術的本質,人類的歷史在實質上就是不斷改造自然的歷史,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的創造著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的新物質,以滿足人們自身需要。勞動使人與自然界中的動物區別開來,科學技術其實是對人的體力和腦力的一種擴展,然而科學技術是和生產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與一定的共同的活動的方式聯系著,而這種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人們依靠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中來改造自然,生產生活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人類發明的技術也緊緊圍繞著自身需要。

 

這里舉幾個知青上山下鄉中的例子來說明。

 

云南兵團的知青和當地農工通過科研,打破了橡膠只能種植在北緯17度線以南的世界共識,將橡膠種到了北緯22。9度,擴大了我國橡膠種植面積,開墾種植橡膠25萬畝,使云南省橡膠總面積達68萬畝,生產膠片17萬噸,比組建前增加58%,改變了我國橡膠需要進口的狀況,使得廣大農民改變了在山區廣種薄收的習慣,而且受益至今。

 

在知青柴春澤的推動下,從來沒有種過水稻的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田皋大隊,從1975年試種50畝水稻開始,擴種水稻1700畝,1977年發展到7000畝,現在達到了20000畝,年產水稻1000萬公斤。后來又帶動全旗開發了20萬畝水稻,畝產也由過去不足百斤提高到千斤以上,改變了當地的種植習慣,這里的水稻也成了名牌產品。

 

曾下鄉北大荒農場的上海知青宋新華,退休后帶著先進的農業生物技術,幫助農場進行土壤修復,降解土壤中的農藥化肥殘留,生產安全生態的優質大米。60多歲的宋新華親自在水田里為農民示范,從2007年的小范圍實驗,到2008年擴大到1500畝水稻、4000畝大豆,在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的情況下,糧食產量保持穩定甚至略有增加。經過四年多試驗和推廣,2012年黑龍江農墾總局856農場有幾萬畝水稻田使用他的生物農業技術。

 

 

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前這么多年,我國就沒有什么令世界矚目的科研成果?一直是“仰洋人的鼻息”?就是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層建筑制約了經濟基礎發展,生產關系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生產力=人+工具+勞動對象,先進的工具是要有文化的人來掌握的,新的勞動對象要人來發現的,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但是新中國成立前,文盲達到90%以上,統治階級只關心自己的眼前的地盤和利益,維持自己的統治,因此戰亂不斷。而發展科學技術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和培養大批有知識的勞動者,這么做,必然減少他們的財富,因此他們采取的是科技上“靠洋人”。而控制中國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準許你全面發展科學技術,只是需要你提供資源型產品和初級原材料,只要求你的工人從事簡單勞動。當時的勞動者都是受剝削壓迫的,即便是少量的知識分子也受到他們歧視。在這種生產關系的條件下,根本不可能發展科學技術。

 

新中國成立后上層建筑徹底改變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必然要反作用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隨之改變。盡管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走了國庫里幾乎所有的黃金白銀和外匯,中國連一輛自行車都生產不出來,但在全國“一盤棋”的部署下,國民經濟在能夠在保證人民吃飯穿衣的前提下,統籌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點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發展上,取得了毫不遜色于世界水平的原子彈、氫彈爆炸,人造衛星的發射回收,導彈核潛艇,人工胰島素,青蒿素,水稻雜交技術等成果。同時大力掃盲,發展教育,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使得勞動力的素質很快得到提高。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系。科學技術能夠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使人民盡快地擺脫貧困,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所以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和參與。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政治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基礎和重要形式,解放科學和技術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科學家們也逐漸認識到:“只有工人階級能夠把他們從僧侶統治下解放出來,把科學從階級統治的工具變為人民的力量,把科學家本人從階級偏見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國家寄生蟲、資本的同盟者,變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勞動共和國里面,科學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

 

 

 

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呢?

 

首先,追求剩余價值的資本與追求效率的技術之間具有同一性。

 

提高科技水平必然提高生產效率,會創造出比原先更多的價值,這正是資本所渴求的;追求剩余價值的資本運作,肯定會優先將大量資金投入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把科學技術納入自己的運行軌道,這也是科學技術發展所企求的。馬克思揭示了科學技術與資本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正像只要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就能加強對自然財富的利用一樣,科學和技術使執行職能的資本具有一種不以它的一定量為轉移的擴張能力。”基于這種天然的聯系,資本與科學技術很快“聯姻”,二者的融合與互動促使人類社會邁入了資本主義時代。

 

     第二、近代以來科技的發展被納入資本的運行軌道,成為資本擴張的主要“幫手”

 

科學與技術是在資本形成之前早就存在的文化現象。然而,近代以來,在資本的滲透與擴張進程中,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被逐步納入資本的運行軌道,受到資本的選擇與調制,呈現出資本主義的時代特征。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科學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服務于資本的獨立力量,一般說來屬于生產條件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獨立力量這一范疇。并且正是科學的這種分離和獨立(最初只是對資本有利),同時成為發展科學和知識的潛力的條件。”

 

科學技術本身是相對獨立的,是資本把它納入了資本主義運行的軌道,成為了資本擴張的“幫手”,同樣,我們可以把它納入社會主義運行軌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幫手”。

 

 

馬克思不僅強調科技變革對經濟的作用,而且還指出,合理的經濟制度對于推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反過來,科技的創新也離不開經濟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回望我們中國的近代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極大助推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也是機遇期。可以說,科技創新成為了推進發展的核心,這就是“牛鼻子”所在。

 

但是,科技創新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靠敲鑼打鼓來獲得。現在的任何一項科技成果都是各學科交叉的成果,只要有一塊短板,就無法實現。尤其是需要研究者有社會主義覺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耐得住寂寞,不為金錢所誘惑,淡泊名利。愿意在枯燥的,不斷失敗的情況下堅持下去的決心,要有即便一輩子沒有成果,也能夠為后人留下經驗教訓的信念。

 

就如2016年4月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翟明國在2016“科學改變世界”全國研究生學術論壇上講的,若一個人不熱愛科學、對社會沒有擔當,談何改變國家?改變社會?此外,他以自己讀書時掏糞、新疆伊吾軍馬場的知青經歷,鼓勵年輕學子多參加社會實踐,讓自己成為一個“接地氣”的人。“缺少社會實踐,會成為人生中的一大損失,這會導致一個人一直‘懸’于社會之上,而不能腳踏實地地往前攀登。”他以自己野外開采的經歷告訴在座學生,科研是件很嚴肅的事情,攀登科學的高峰僅憑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科學還需要攀登與奉獻。 翟院士還強調知識不應只改變受教育者本人“走出大山”的命運,知識改變的應當是家鄉、民族和整個國家的命運。

 

     因此,如何培養科技人才,培養什么樣的科技人才,同樣關系到科技創新和發展。可以說科技創新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再好的科學技術也要有文化的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將其變為現實。

 

應該怎么辦?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將有發明創造的科技工作者和工農兵群眾都列入要特別表揚的范圍,并且提出,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和全體科學技術工作者,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建設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更為寬廣的全球視野和歷史縱深中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旗幟鮮明地繼承了我們黨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的優良傳統,并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客觀實際,提出,把創新放在核心和引領地位,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明確要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從我國現實需求、發展需求出發,有選擇、有重點地參加國際大科學裝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設和利用,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明確指出,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僅從別人那里拿到關鍵核心技術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術也是很難的,所以我們的立足點一定要放在自主創新上。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既要從當代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出發努力在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基礎研究領域的一些重大科學問題上開辟新前沿新方向,準確把握并著重強調了量子調控和人造生命等基礎研究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又要從科學與技術的協同發展上。要高度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重視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來的以綠色、智能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強調推動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延伸科技創新鏈條,促進產業更新換代,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還要特別關注水資源、能源安全、農業發展以及海洋科技、大型客機等突出問題,強調深地、深海、深空以及先進材料、創新藥物研發等的關鍵領域。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中,要重點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電路裝備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若干戰略性技術和戰略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準確把握重點難點,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這些基本特征,對于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十八大以來,我們已經在“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等重大科技成果。

 

現在,就是要將習近平總書記 “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的根本要求。”的思想落實到科技創新和發展中去。

 

只有堅持習近平同志在新時期反復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技創新才能圍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兩彈一星”元勛葛叔平之子;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發布)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