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是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節日,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與真誠期許。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將建設新中國的政治理念與延安古老的民俗民風相結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紅色春節文化,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的紅色記憶。
將新思想的宣傳教育與傳統民俗民風相結合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民風淳樸,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活動。在迎接新年到來的過程中,當地百姓賦予這些習俗濃郁的地域特色,營造紅火熱鬧的喜慶氣氛,也虔誠地將希望寄托于未知的神明。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對民俗形式多予以尊重,但對其內容則加以改造,以提高百姓文化認知和政治覺悟為目的,利用舊形式宣傳新思想,開啟了走革命道路謀幸福生活的新理念。
年畫和春聯,是人們用以表達美好愿望最直觀的載體。傳統舊年畫以民間傳說或歷史故事中的神仙悍將為主角,門神以鐘馗、秦瓊、尉遲恭為主。
1938年年初,魯藝的藝術家們創作木刻年畫《五谷豐登》《保衛家鄉》發給農家張貼,開始了新年畫的創作并逐步推廣擴大。
1942年,魯藝美術部成立年畫研究組,不斷改進年畫創作工作,在技術上運用民間形式,力求適合當地民眾欣賞習慣;
內容上則以歌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主要內容,充分展示邊區軍民的新生活新風貌,深受群眾喜愛。
春節的對聯,從內容的選擇到張貼的時間,在傳統延安民俗中都有特殊要求,與年畫相比,寓意更深且講究個性,更能傳達民眾關切,也更具宣傳教育價值。在邊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延安民眾自發創作了許多以抗日戰爭與現實生活為背景的新春聯。例如:
自由平等除舊歲;民主政治過新年。
過新年堅持抗戰到底;除舊歲反對妥協投降。
有牛有地有勞動家家足食;自種自紡自織布個個豐衣。
這些春聯遍布邊區,散發著濃厚的節日氣息,勾勒出延安人民內心的自信與激情,切實起到了識字課本與政治課本的教育作用。
將革命文藝發展方向與民間藝術形式相結合
陜北有許多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如打社火、鬧秧歌、說書、唱酒曲等等,是歡慶節日或婚喪嫁娶中廣為運用的表演方式。其中鬧秧歌群眾基礎最為深厚,集舞蹈、歌唱、角色扮演為一體,內容完全源自農民生活,熱烈奔放不失詼諧幽默,是延安傳統春節文化里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往往要從大年初一延續至元宵節。延安時期,秧歌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為延安紅色春節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延安文藝界掀起文藝大眾化的新高潮,一場“新秧歌運動”應運而生。
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指引下,大批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學習和采用傳統陜北秧歌的藝術形式并加以改造,以邊區軍民實際生活為主題,創作《擁軍花鼓》《兄妹開荒》《搖花籃》等一批新秧歌,于1943年春節期間亮相延安街頭。
魯藝組成150人的龐大秧歌隊,在楊家嶺、中央黨校、文化溝等地進行春節巡回表演;
為配合“雙擁運動”,延安各界舉行了軍民聯歡會、擁政愛民大會,延安文藝界在金盆灣、南泥灣舉行勞軍慰問大會,新秧歌劇的演出成為所有活動中最搶眼的文藝節目,引發觀眾強烈反響。
一場在延安東鄉羅家坪的演出中,當打花鼓的演員唱到:“豬呀、羊呀、送到哪里去”時,周圍觀看的千萬群眾齊聲合唱:“送給那英勇的八路軍。”場面熱烈感人。
領袖的愛民情懷與百姓對黨的真誠擁護相結合
拜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最能凸顯辭舊迎新之際其樂融融的和美氛圍。延安時期,最值得回味的拜年,發生在黨的領袖與他們的農民朋友之間。
中央領導在延安期間,無論住在哪里,都與鄰居們相處甚歡,春節期間總要彼此拜年,一起觀看秧歌歡度新春。
1943年春節期間,毛澤東得知棗園村有24位60歲以上的老人,且其中兩位都是正月十五的生日,便決定在元宵節請24位老人來吃飯,為他們祝壽。當天下午兩點,毛澤東親自到門口迎接大家,還一一給他們敬酒,祝老人們延年益壽,之后請大家觀看電影《列寧在十月》,氣氛歡樂,親如一家。
(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