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14日,圍繞“踔厲奮發 共贏未來”主題,2023年中宏觀察家迎春座談會圓滿召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以下是陳文玲發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謂主要矛盾,是在諸項矛盾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哲學中所講的矛盾論,是指主要矛盾決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中國未來30多年社會的主要矛盾都將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就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必須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是需求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是不斷把潛在需求轉化為顯性需求的過程,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實現的過程。
第一,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迅速恢復修復和反彈的關鍵性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擴大消費需求是保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1、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消費對經濟發展起基礎性作用,這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使市場真正成為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意味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消費則成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供給體系水平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也是基礎性的力量。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的作用,消費對經濟發展起基礎性作用。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是最重要的那駕馬車,因為消費是最終需求,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是建設社會主義統一大市場的基礎性支撐,是擴大國內需求的基本保障,對中國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
消費連續8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居民消費每增長1%,可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約0.5-0.8個百分點。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8%。消費基礎性作用持續強化,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住與行消費等傳統消費顯著增長,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穩步提高,2021年全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1.76平方米。汽車新車銷量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4.5%,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4.2%。消費穩,經濟才能穩;消費旺,預期才能強。
2、消費是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基礎性支撐
中國現在、未來對中國經濟和全球投資者最大潛力、拉動力、吸引力是市場紅利,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是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不斷擴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消費需求。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0.7%,中國消費總量又邁上一個新臺階。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和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2.5%。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援引花旗銀行分析師的預測報道稱,中國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11%,達50萬億元人民幣。大國經濟具有內需為主導的顯著特征,內需市場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托。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逐步在市場需求、產業體系、人力資源、軟硬基礎設施等方面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居民有效消費和有效投資,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和彈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消費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最關鍵的保障
現代經濟從在社會化大生產過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4個環節中,生產起決定性作用轉向消費起決定性作用,從以生產為起點,轉向以消費為起點。消費升級是動態的、變化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消費需求引導投資和生產,既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也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內在要求;既是形成超大規模市場的基礎性支撐,可以不斷釋放市場紅利,也是保持中國經濟不竭的動力和對國際資本、產業、要素、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大吸引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構建全球性現代流通中心、消費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和現代商務環境最優的世界性大市場。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及滿足需求側的供給側改革與調整,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底層邏輯。
4、消費是中國經濟長周期持續發展的先導性、引領性的力量
消費釋放和滿足的過程,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以實現的過程。隨著人民群眾購買力不斷提高,不斷把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顯性需求,通過供給側改革提供優質供給能力創造嶄新消費需求,使消費成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必須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在供給側創造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的供給能力。這就要求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適應中國消費者群體、消費總體能力、消費結構、消費偏好不斷優化的要求。中國已經形成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5G、6G疊加高鐵網、航空網、高速公路網等虛擬網絡與實體網絡體系,不斷激發和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意味著滿足消費需求的中國市場活躍度、便利度、規模、潛力和空間,將成為全球具有引領性的力量。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征,特別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5、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能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也明確宣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基本特征。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產生了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支撐了巨大規模市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擴大了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升級和優化的消費結構,使消費需求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供給側滿足需求側的能力,包括提高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能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必須轉變消費方式與消費偏好,趨向更為健康的綠色消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要求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必須是和平的,才能保證中國人民能夠過上穩定可持續的生活。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我們達到國際通行的標準,例如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GDP、GNP,衡量一個國家實際消費能力的購買力評價PPP,反映人類發展指數的HDI,還要有衡量人類發展使人的能力提升的重要參數,例如貧困率,健康長壽的水平,人們獲得文化技術和分享社會文明的能力。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消費水平,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當前消費疲弱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短板
當前消費仍然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現為五方面失衡:
1、國內消費需求與國際消費需求失衡
2020年我國國內消費需求是唯一一個負增長的為-3.6%,2021年恢復了正增長,是所有指標里增長幅度最小的;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80%,比上年提高了4.4。但是2022年中國消費增長急轉直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39119億元,下降4.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862億元,下降3.2%。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352453億元,下降2.3%;餐飲收入額39527億元,下降16.6%。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5%,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5個百分點。而來自國際市場的消費需求逆勢上揚,2020年中國出口增長4%,2021年中國出口增長21.2%,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增長9.9%。
2、消費占比不斷提升與消費增長速度的失衡
2021年中國消費占GDP增量的比重達到65.4%,2022年上半年消費占GDP比重69.4%,全年預計65%左右。我國2011年消費占GDP比重為51.6%,2019年消費占GDP比重為57.8%。“十一五”時期我國消費年均增速18.1%,“十二五”時期消費年均增速15.6%,“十三五”時期消費年均增速是8.1%,《“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到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39.2萬億元增加到50萬億元,年均增長5%。這符合發展的基本規律,但反映出我國消費增長占比越來越高,而增長率總體趨于下降趨勢。
3、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失衡
近幾年,中國線上消費需求釋放帶動作用明顯,新一輪技術革命應用持續深化,推動線上消費在我國日益普及,特別是疫情以來,社交電商、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模式快速發展,新型線上消費創新更為活躍,消費場景日益豐富,創造了諸多新的消費需求。《中國生活服務業消費趨勢報告(2022)》數據顯示,生活服務消費線上成交額年均增長49%,線上用戶年均增長更是達到70%。2022年1-11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6.4%,增速明顯快于線下商品銷售,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1%,比1-10月提高0.9個百分點,自9月份起占比連續提升。其中,與居民生活關系密切的吃類和用類商品網上零售同比分別增長15.1%和6.1%。而大量實體店、批發市場和專賣店萎縮,一大批空心市場、關門店鋪、無人商業街成為一大奇觀。
4、滿足剛性消費需求與彈性消費需求的供給能力失衡
滿足中國人民衣食住行的剛性消費需求,基本上可以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供給體系,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產業配套能力完整。但滿足消費空間最大的彈性消費需求部分,存在諸多的硬約束或者軟約束。硬約束主要表現為我國處于轉型升級,滿足高端消費的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還有很大的短板;軟約束主要表現為一些制度性約束,如限購政策、對奢侈品消費的限制等。
5、最終消費率占比高的人群消費能力不足與高消費人群消費能力釋放不足的失衡
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社會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極低收入層: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億人;低收入層:月收入在1000-2000之間,有3.1億人;月收入在2000-5000之間,有3.8億人;中等收入層:月收入在5000-1萬之間,有0.8億人;月收入在1萬-10萬之間,有0.4億人;月收入10萬-50萬之間,有0.25億人;月收入50萬-100萬之間,有500萬人;月收入100萬-500萬之間,有100萬人;月收入500萬以上,有10萬人。這樣的收入結構決定了消費的不平衡不均衡不可持續,低收入人群最終消費率高,高收入人群最終消費率低,而對于高收入人群的高端消費需求,缺乏優質供給能力。
第三,聚集重點、激活消費,全力穩住中國經濟發展基本盤
擴大消費需求是破解需求收縮壓力的最重要的途徑,穩住經濟發展大盤,確保今年的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關鍵看國內消費能否激活,與擴大國際消費需求結合起來,把市場紅利長期地、持續地釋放出來。世界銀行按照人均國民總收入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分為低收入國家、下中等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2021年,世界銀行確定的高收入國家起點為人均國民總收入13205美元。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12440美元,與高收入國家的起點相比僅相差765美元。這個發展階段,將決定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量將由投資轉移為消費。《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中國2035年消費和投資規模再上新臺階。
1、激活線下服務消費,盡快恢復煙火氣
努力穩定當前消費,切實保障消費供給,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受疫情的沖擊,從2020年到現在受沖擊最大是消費,特別是線下服務消費。2019年中國旅游消費已達到6.63萬億元人民幣,當年國內旅游達到60億人次,餐飲業已經達到4.67萬億元人民幣,旅游和餐飲兩項超過11萬億元,占當年中國GDP總量99萬億元的1/9。中國旅游協會的《政策促進、產業創新與旅游復蘇--中國旅游集團化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市場國內旅游總人次和總收入剛剛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46%和40%。2022年餐飲收入近4萬億元,尚沒有回到2019年的水平。2023年元旦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271.34萬人次,同比增長0.44%,按可比口徑僅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42.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恢復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35.1%。
推動線下消費的這兩大行業,加上會展產業、體育產業、文化產業、健身美容行業等以線下消費為主的行業快速復蘇,可以恢復中國的元氣、人氣、煙火氣,這是中國經濟活躍和繁榮的非常重要的標志。應盡快激活線下服務消費,應盡快將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紓困政策落實到位,穩住更多消費服務的市場主體。大力發展度假休閑旅游。拓展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加快培育海島、郵輪、低空、沙漠等旅游業態。釋放通用航空消費潛力。預計2023年,尤其是在下半年,國內旅游有望進入上升通道。
擴大文化和旅游消費。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推進優質文化資源開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鼓勵文化文物單位依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據文旅部介紹,假日市場都市休閑、周邊游仍占主流,中遠程旅游穩步復蘇。冰雪、溫泉、逛樂園、游湖、露營、圍爐煮茶、酒店劇本殺、街區休閑、古鎮漫游、看煙花、登山等高品質玩樂體驗成為年輕人消費的新潮流,三亞、西雙版納、昆明、廈門等地成為北京和東北三省游客“避寒跨年”主要旅游目的地。新年伊始,全國多地的重點商圈迎來消費復蘇熱潮。北京開年以來,百貨、超市、餐飲等業態企業銷售額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3.8%,全市52個重點商圈客流量達到1218.1萬人次。
2、激活新型消費,充分發揮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
加快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既提升居民消費便利度,又助力數字經濟大眾化發展。培育壯大智慧產品和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廣電、智慧養老、智慧家政、數字文化、智能體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托育”“互聯網+家裝”等消費新業態。例如,疫情影響下以露營為代表的戶外活動,滑雪、徒步、飛盤、騎行、滑花板等潮流運動通過互聯網市場需求集中爆發。
京東發布的《2022戶外露營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預計,隨著露營相關企業注冊量穩步增長以及露營營地市場規模擴大,露營經濟2022年將達到1134億元。淘寶天貓和清渠數智聯合發布的《2022露營行業趨勢白皮書》,中國露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露營方式經歷了傳統徒步登山露營到公園露營的變遷;2020年精致露營開始流行于各網絡社交平臺,現已進入高速增長期。根據《2021-2022年中國露營經濟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預計2025年露營核心市場規模可達2483.2億元,帶動整體市場規模將達14402.8億元,有可能成為排在餐飲業之后的第三大服務行業。
3、激活住房、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市場,帶動整個市場的復蘇
住房、汽車、家電三項消費,合計占GDP的30%左右。聚焦消費領域這幾個帶動力強的行業,打破痛點難點堵點和體制機制障礙,取消住房、汽車限購政策,鞏固拓展重點領域消費。
住房。202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8萬億元,占全年GDP總量的16%;比2019年增長13.9%。2022年,房地產行業市場受到空前打擊,全國新建商品房成交規模連續5年達到17億平方米以上之后,預計2022年或降至約14億平方米、銷售額預期下滑至約14萬億元。據中指研究院監測,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房地產企業非銀融資總額7796.3億元,同比下降51.7%;預計2022年全年非銀融資約達9000億元,同比下降50%。
分水嶺出現在去年11月份,支持房企融資政策發生根本轉變,紓困方向從此前“優質項目”轉換至“項目與企業并存”。11月11日,央行、銀保監會出臺“金融16條”;11月28日證監會發布“新5條”支持房地產股權融資;12月21日,證監會再發文,允許符合條件的房企“借殼”已上市房企。信貸、債券、股權融資“三箭齊發”。截至目前,60余家銀行向房企授信總額度超過4.8萬億元;8家民營房企儲架式注冊發行債券1210億元;超32家上市房企披露股權融資意向或計劃,華夏幸福等出險房企亦在其列。
2023年房地產市場將會出現結構性復蘇。加強房地產市場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礎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健全住房公積金制度。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促進家庭裝修消費,增加智能家電消費,推動數字家庭發展。
汽車。2021年國內汽車銷量2627.5萬輛,市場規模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汽車保有量累計突破3億輛,汽車消費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10。中汽協預估2022年汽車銷量2675.7萬輛,同比增長1.7%。新能源汽車發展在全世界位于前列,據乘聯會統計,2022年乘用車市場零售2070萬輛,同比2021年的2015萬輛增量55萬輛,同比增長1.8%。2022年新能源車批發銷量達到649萬輛,較2021年的331萬輛,同比增96%。新能源車在所有乘用車銷量占比達31.4%,每賣出3輛汽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車。僅2022年12月份新能源銷售,比亞迪排在第一位,以234598輛遙遙領先;特斯拉55796輛,上汽通用五菱85632輛,分列第二、三位。前10名還有吉利、長安、埃安、上汽、哪吒、理想、蔚來。
家電。2021年,我國家電市場規模8811億元,占GDP的2.12%,2022年,我國家電行業零售額下滑明顯。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國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商品零售額累計8114.2億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17.3%。
4、激活幾大消費群體,把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顯性需求
老年人群體。新發布的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736萬人,占總人口的18.9%;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0056萬人,占總人口的14.2%。
聯合國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數據,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22年為13.8%,到2035年和2050年分別上升至22.6%和30.2%,上漲趨勢非常快。隨著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老年人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消費潛力不斷釋放,老年消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0年老年人口總消費達到了7.01萬億元,老年市場規模達5.4萬億元,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及指標體系研究》測算,按2010年價格計算,2017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老年人口的群體消費總量約為3.3萬億元至4.8萬億元,預計2030年全國老年人口消費總量約為12萬億元至15.5萬億元,2050年或將達到40萬億元至69萬億元。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消費將達到61.26萬億元,老年市場規模將達48.52萬億元。
新型消費群體“Z一代”。中國“80后”“90后”“00后”“10后”人數分別為2.22億、2.11億、1.63億、1.63億,總計7.59億人,他們是中等收入群體的主體,是具有強勁需求和新消費觀的群體。
單身群體。中國民政部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大約等于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的人口總和,其中有7700萬人獨居。在單身的群體中,適婚高學歷人口中女性占比已超越男性,并在一線城市更為明顯。2021年,在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中,單身獨居的人數已經達到了9200萬,2022年達到1億人口,而2018年這個數據是7700萬人。根據民政部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從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我國年離婚數量從125萬對增長到433.9萬對,2020年比2010年增長3.47倍。
“她消費”群體。女性在消費中的主導權、決定權、話語權具有明顯優勢。“她消費”是市場的主流主導和主體。調研數據顯示,中國80%市場商品是女性購買的,80%的已婚家庭吃穿用商品是由女性決定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男性人口數量達到72334萬人,占總人口的51.2%,而女性人口數量為68844萬人,占比約48.8%。中國是女性地位最高的國家之一,財務獨立的女性具有更大的消費支配權,對于家庭消費取向有著決定性影響。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美容、健身、瑜伽、旅游、養貓、學習等的消費主體,她們的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偏好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5、激活具有爆發力的消費領域,滿足消費側結構不斷升級的要求
健康消費領域。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慢性病市場規模近年來增長較快,支出總額從2017年的28369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678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3.32%。預計2022年中國慢性病市場支出總額將達到53806億元。從構建國民健康體系的視角,健康消費領域具有最大潛力。相關數據表明,中國亞健康人群已經超過75%,亞健康人群主要包括年紀大的人和長期處于競爭壓力大的人。慢性疾病主要包括29種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鼻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哮喘、尿毒癥、肺結核、癲癇、重癥肌無力、肝硬化、白血病、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WHO發布報告稱,中國2019年30歲至69歲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和慢性腎病這4種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概率為15.9%(近1/6)。健康消費將成為增長最快的消費。
文化消費。2021年全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增長27.9%,近10年年均增長率在15%以上,未來十年將是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
教育培訓消費。近十年中國教育市場的年均增速高達16%,隨著對國民素質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潛力。
家政服務消費。促進家政服務業專業化、規模化、網絡化、規范化發展,完善家政服務標準體系,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深化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提升家政服務和培訓質量,推動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加強家政從業人員職業風險保障。推進家政進社區,構建24小時全生活鏈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家庭管家等高端家政服務。
交通出行消費。優化城市交通網絡布局,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推進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加強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建設。便利二手車交易。
公共服務消費。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愿互助服務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供給,持續提升社區服務質量,提高社區服務智能化水平。支持家政、養老、托幼、物業等業態融合創新。提升社區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
6、激活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形成中國市場集成效應
以2019年為例,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1.2萬億元,物流市場總規模超過300萬億元,國際貿易總額為32.16萬億元,房地產市場銷售額17.36萬億元,合計近400萬億元。資本市場市值80萬億元,未來數據要素將成為重要市場稟賦,也會產生巨大的市場容量和交易量。以上幾項加總,中國市場總規模將超過500萬億元。未來15年預計年均增長7%-10%,到2035年中國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萬億元。
7、激活數字消費,繼續完善支撐消費需求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數字化新型消費平臺,目前中國已建設了200多個5G基站,為培育更多新的消費場景創造了數字化基礎。發揮中國在第五代移動通信(5G)、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云服務、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領域的集成優勢,領先全球加快超高清視頻、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云游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可穿戴等數字化消費方式和技術標準。形成數字健康、數字貿易、數字商業、數字物流、數字政務、數字社會等。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暢通物流大通道,加快構建覆蓋全球、安全可靠、高效暢通的流通網絡。支持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遞服務站進社區,加強末端環節及配套設施建設。暢通制造企業與互聯網平臺、商貿流通企業產銷對接,鼓勵發展反向定制(C2M)和個性化設計、柔性化生產。
8、激活區域資源和要素重組,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消費中心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繼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和義烏國際貿易試點,提升雙循環流通效率和消費承載力。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與國(境)外機構合作建設涉外消費專區。圍繞商業、文化、旅游、體育等主題有序建設一批設施完善、業態豐富、健康綠色的消費集聚區,穩妥有序推進現有步行街設施改造和業態升級,積極發展智慧商圈。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優化配置社區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高水平辦好“中國品牌日”、全國消費促進月等活動。支持各地區建立促消費常態化機制,培育一批特色活動品牌。刺激消費需求的供給側,應更注重高收入群體的購買能力釋放,更好地滿足中高端消費品消費需求。促進免稅業健康有序發展。促進民族品牌加強同國際標準接軌,充分銜接國內消費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費品國內供應。深入推進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
9、激活市場主體,增加具有持續增長的消費能力
2021年,我國市場主體達到1.5億戶,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2023年要在培育、支持一批活力足、韌性強的微觀市場主體上下功夫,讓一批有眼界、有擔當的企業家重新披掛上陣。在政策支持的同時,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適應形勢,開展自救、加快轉型、尋求突破。鼓勵具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創業,減輕就業壓力。2022年我國新增城鎮就業1200萬人,疫情三年一批企業破產倒閉,穩就業壓力持續加大。青年失業率不斷攀升已經成為當前勞動力市場調控中面臨的最大挑戰。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再創新高。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3年要將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這一次疫情可能會使商業企業加快洗牌。在實體店時代,一般在3公里內的經濟圈,大約分布著68000個小零售店,或者實體商店。這一次疫情讓實體店受到非常大的打擊,或者叫重創。有一些企業或者店鋪可能疫情之后挺不過來了,有一些可能是間歇性的休克。但是我可以說,這次疫情之后,會發生一次商業企業的洗牌。新的商業業態,比如說網上銷售、直播帶貨、小視頻、抖音等,這些會迅速發展。這種企業模式和經營業態,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商業常態。比如說,中國的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去年已經超過美國,中國129個,美國121個。中國新的商業業態創造活躍,美國有的,我們幾乎都有,美國沒有的,我們也在創造。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中宏網”,修訂發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