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產力作為要素構成全新質態的生產力,體現了經濟發展中舊質生產力的躍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生產力迭代升級的最新要求。而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贏得現代化建設主動權具有重要意義。
以創新發展理念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國內發展動能轉換的形勢下,只有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高科技優勢的發展增長點。新時代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部分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高速鐵路、5G網絡等建設世界領先,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科技創新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提升。生產力不再整體落后,發展優質生產力的基礎已經形成。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內核的新興產業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發展動能,將有效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但也必須清醒看到不足之處,我國新興科技生產力的供給側存在短板,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基礎研究投入比還不高,關涉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競爭力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傳統制造業升級轉型任務較為繁重,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因此亟須用創新發展理念提升生產力發展質量、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
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只有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才能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這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協調性。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東北時提出的,本身就具有深意。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生產力發展的重鎮,地區發展、產業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滯后于其本身資源優勢條件,因此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就是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舉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就會凸顯。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生產力格局的均衡構建,提升生產力發展的整體效能。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新質生產力在生態領域的表達就是生態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其要求實現經濟綠色發展,追求可持續,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意味著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向先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必須向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輕的新型工業轉型,這就要靠新質生產力來拉動。堅持綠色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我國已向世界作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必須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提供了綠色發展的根本遵循,鋪就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底色。
以開放發展理念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開放發展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只有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同國際社會的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才能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提升生產力發展的整體效能。在馬克思所處時代,由工業生產力發展導致的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使得“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整個世界連為一體。新技術、新發明越來越具有全球影響力,先進生產力對整個世界的紐帶作用愈發顯明。“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并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么,這個發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當時生產力的共享性質已然凸顯,在今日,技術變革造就的新質生產力在更加便利的交通、交流方式的加持下,將會更廣泛影響世界、造福人類。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同時,主動融入世界格局是促進國內生產力新舊動能轉換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然之舉,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發展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生產力發展中的話語權,構建廣泛的有利于我國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的利益共同體。
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共享層面的矛盾,依靠傳統生產力,“蛋糕”很難持續做大做優,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做大蛋糕”的充足動力源,生產力的不斷積累和充分發展有利于在更高層面上實現“蛋糕共享”。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中國人民總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都是我國生產力長期發展的結果。隨著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人民群眾的需要著重體現在美好生活層面上,而美好生活之需以新質生產力為發展基底,發展就需要更加關注“好不好”“優不優”“精不精”的問題。新質生產力可轉化為民生福祉。具體來說,在物質生活上,新質生產力能夠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更多元的供給,實現“科技賦能美好生活”;在社會生活上,新技術能夠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助力重大疾病的治療和防控,切實解決人民疾病之苦;在文化生活上,新質生產力促進生產更多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要以先進生產力為主導的供給側對接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需求側,這也是“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現實之需。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