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八一建軍節已經過去十幾天了,距離筆者第一次在影院看《古田軍號》也有十幾天了,這么多天過去了,筆者還是想說點什么,說點什么呢?筆者認為,黨史類電影有其現實意義,不應該被我們拋棄。
01
優秀電影需要鼓勵
點擊查看預告片
8月份上映的影片中,有兩部黨史類電影,一部是《古田軍號》,一部是《紅星照耀中國》。前者講的是古田會議的前前后后,后者講的是美國記者斯諾到陜北采訪報道紅色中國的故事。由于時間關系,筆者還沒有看到后面一部,只看了《古田軍號》,(詳情點擊《古田軍號》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尤其是年輕人)所以就仍以《古田軍號》為例,談一點筆者淺薄的看法。
政治建軍、支部建立在連隊上、黨指揮槍、整肅軍閥作風……古田會議決議里邊的這些內容,似乎都是老生常談,但這樣一段珍貴的歷史卻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廣為人知。尤其在年輕人群體當中,很多人對這一段歷史不了解,不知道朱毛之爭,不知道二月來信,不知道九月來信,不知道毛主席的建軍思想,不知道共產黨的建軍思想,更不知道這些思想是怎么來的。
而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向人們講述這段歷史,還原這段歷史。把這些建軍思想是怎么來的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可以說,沒有古田會議,就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新中國的成立,就沒有鋼鐵紀律守護人民的人民軍隊!
筆者常常驚嘆于毛主席有何種力量可以將千百萬老百姓凝聚在一起,為何那些地主家的丫鬟、辛苦種田的佃戶、做小買賣的商販、工廠里沒日沒夜做工的工人、被抓壯丁逃回來的士兵、念過幾年書的小知識分子都聽毛主席的話,他們為何可以變成一支擁有鋼鐵一般紀律的人民軍隊?
古田會議就在揭曉這個謎團。為什么?因為這支軍隊有共產黨的領導,而共產黨是為窮苦大眾服務的黨。
02
珍貴歷史需要銘記
80年前,紅軍離開井岡山進了閩西,手頭只剩3000多人,但問題卻不少。
朱德帶來的老兵,上戰場英勇,在根據地卻抽大煙、打人;從莫斯科回來劉安恭,腹中有一肚子知識理論,卻也只是理論,僵硬的很,不聽朱毛勸阻,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林彪雖英勇善戰,但政治見解還嫩得很;當政治部主任的陳毅也是一個毛頭小伙子,在朱德和毛主席中間無原則地扮演和事佬,被毛主席批評“沒有立場”……
這支隊伍到底怎么帶?
歷史上,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黨內、軍內爭論到焦點之一,就是建設一支什么樣的軍隊?包括紅軍除了打仗之外,還要不要做群眾工作?要不要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要不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建立根據地?等等。
在這些問題上,朱老總和毛主席有很多沖突,誰也說服不了誰。正值盛年的朱老總,總是一臉嚴肅、緊鎖眉毛,教書先生模樣的的毛委員總是磨破嘴皮子、心里干著急。兩人動不動就要吵起來,而最后的結果是,毛委員被自下而上地選下去了。
改做地方工作的毛澤東,生了一場大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披著被子哆嗦成一團。
另一方面,毛委員的離去,反而凸顯了他才是紅四軍真正的靈魂。失去了毛委員的紅四軍,出現了“人心渙散,隊伍不好帶了”的情況。后來,僵硬然而英勇無畏的教條主義者劉安恭同志在戰場上犧牲了,朱德陳毅費盡力氣,隊伍越來越難帶,又在軍事上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中央決定毛澤東“仍為前委書記”的“九月來信”,才有了朱德、陳毅聯袂迎接毛委員重返紅四軍,也才有了毛委員整軍方案的提出和“古田會議”的召開。
古田會議決議系統總結了自1927年以來我黨創立紅軍的斗爭經驗,強調用馬列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黨和軍隊,劃清了人民軍隊同舊軍隊的界限,確定了無產階級的建軍路線。
這支隊伍也終于被注入了不死的靈魂。
03
我們都應不忘初心
珍貴的歷史需要我們銘記,更需要我們找到歷史在當下的意義。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不僅能學習歷史,更能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能具象地把自己融入到歷史場景中去。影片有三個鏡頭是筆者印象極為深刻的地方:
第一處是毛委員在“前委書記”一職被選下去,跑到上杭來當教書先生的時候——
毛委員問一群農民家的孩子:你們知道什么是“人”嗎?一個孩子回答說:地主是人,媽媽說我們是牛馬,奶奶說我們牛馬都不如。
而且,這個孩子穿的是奶奶的衣服。他說:以前媽媽沒跑的時候,我們三個人穿,現在我和奶奶穿。
很心酸,讓現代的年輕人看來不可思議,筆者在看的時候,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第二處是在印刷廠,許多女工在做活,毛委員跟他們聊天,其中一個說自己被公公賣到了廠里做工。
可能在當時,這也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同為女性的筆者在聽到她悲慘的命運的時候,心里也是很傷心。除了社會的壓迫,婦女還要無奈地承受著來自男權的壓迫,她們的仇恨更深,生活更苦。
而這兩處小細節不僅讓讀者濕了眼眶,還讓讀者想到“不忘初心”。
紅軍從哪里來?就是從這些窮苦人家中來。新中國從哪里來?就是從這些窮苦人家的反抗中來!我們的初心在哪里?就在這些窮苦老百姓身上,過去如此,
現在和未來也當如此!
還有最后一處十分觸動筆者的內容,這不是一個鏡頭或一個影像,而是影片中三個人的命運:一個是當時想跟著紅軍走,卻在毛委員的勸說下留在家鄉教了窮苦人家一輩子書直到老去的女教師;一個是裁縫林師傅跟著紅軍隊伍去了,還讓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跟著參軍了,在同一個導演的《血戰湘江》中,這位裁縫和他的三個兒子全部犧牲,最小的四兒子最終跟上了紅軍的隊伍;最后一個是影片中的小軍號手在最后一幕以一個老人的姿態出現在古田會議舊址前面。
這三個人的命運,生動地詮釋著我們的初心。
為了全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人民才能團結起來;為了全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人民才愿意跟著毛委員鬧革命;為了全天下的窮苦老百姓,人民才如此擁護共產黨!
而一旦理想發生了改變,初心發生了動搖,這是不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的!人民必然會用自己的辦法讓改變的理想重新回來,讓動搖了的初心重新堅固。而至于到底選擇什么辦法,就要取決于理想跑了多遠了。
我想,這也正是我們在當下觀看黨史類電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因所在。黨史類電影仍然有其現實意義。
只可惜,大家都在可惜,上座率很低,排片很少,宣傳很少,票房很低……這樣的電影不僅是被觀眾拋棄,更是被資本拋棄的對象。資本本身就和這樣高尚的精神是絕緣的。
不過,最近聽到一個感人的事,參與這部電影的幾位主創人員,他們拿出自己所有的片酬,為90后00后的年輕人觀影買票。
筆者很感謝他們,筆者也由衷希望越來越多的黨史類電影可以普及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這樣的電影,就算被資本拋棄了,但不應該被我們拋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