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閱讀信息
陸建國:小問題與大邏輯,中國基礎教育治理之思考
點擊:  作者:陸建國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20-05-14 09:12:53

 

1.webp (33).jpg

教育乃國之大計。基礎教育,則是教育之基石,因其覆蓋面廣關聯度高,一直是全民關注的焦點所在。2019年10月,南京的減負風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啟動雷霆減負后,由于落實層面不夠規范,諸如突襲學校翻學生書包、查看有無試卷和課外輔導資料等操作,經輿論發酵后,引發全民熱議。隨后,相關上級部門及時介入糾偏,才慢慢化解掉這一波輿情。

輿論場上的風波雖已平息,但其背后的深層治理問題依然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缺乏基本的文化與制度自信,有意無意,對中國的基礎教育進行了系統性的批判與解構,將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凡是能用來詬病教育的詞語,諸如填鴨教育、刷題機器、高分低能、創新乏力,如是等等,幾乎都被套到了基礎教育頭上,并且,這些觀點經包裝之后,又通過各種媒介渠道,灌輸給公眾。眾口鑠金之下,中國基礎教育儼然天生原罪,政策層面也缺乏定力,與之遙相呼應,予以各種限制約束。于此氛圍之中,基礎教育只能戴著鐐銬起舞。

當然,也有學者與意見領袖,如復旦大學陸一教授、中國教育在線陳志文主編、知名IP寧南山等,對這一解構風潮進行著力所能及的反駁與對沖。然則,大變革時代,面對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中國基礎教育究竟何去何從?當前遭遇的,諸如減負以及與之關聯的一些問題,又該如何破解?本文試從幾個具體問題入手,探求治理之道,一孔之見,權當拋磚引玉。

小學:是否可以統考?

2019年,一所偏遠的山區學校,四川廣元范家小學,因其別具一格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被北大教授何帆譽為“中國教育理念最先進的學校”【1】,引發廣泛關注。

范家小學校長張平原,很有教育情懷,他的一些教育思考也頗有見地,譬如關于學生成績,他就有一個比較前衛的觀點:80 分萬歲。對錯與否,筆者在此不做價值判斷,相信在四川廣元的教育生態中,他能被認同,就證明這一理念有其現實合理性。不過,遠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位校長,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則有著另一種看法。在《瞭望智庫》的一次訪談中,對于“分數到底重不重要”這一問題,卓立校長認為,過分追求分數會影響孩子只看到枝節,而看不到全局。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成績,他則提倡:要考100分。

關于分數,張平原與卓立兩位校長雖觀點不一,可是,在他們的話語背后,卻潛伏著一個普遍的教育現實,那就是:考試。誠然,小學階段的考試問題,在中國當下的教育語境里,是一個敏感話題,現行政策對此有著明確且嚴格的限制性規定,基本要求大致如下:一二年級每學期考試不得超過一次,其他年級不得超過兩次,而且,嚴格限定為學校內部考試,不得進行區域性統考,不得公布排名。

客觀來看,小學階段主要是養成教育,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對考試次數進行一定限制,且不得公布成績排名,是必要且合理的,因為這能避免孩子過早進入應試賽道。

當然,限制考試,不是否定考試。因為,考試作為對學業質量進行監測的有效手段,非常必要,這已是一種共識,一如GDP考核體系是對地方發展狀況的有效評價。當下中國雖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并沒有取消GDP 考核,因為二者之間不是矛盾對立關系。只不過衡量綠色GDP需要的是更科學的指標體系、更合理的分值權重而已,而不是因噎廢食。考試也是同樣道理。

就考試而言,由于禁止地方進行區域性統考,學校自行組織的考試監測,效果存疑。試想,對于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如果沒有國家統計局等部委的統一監測,而是任由地方政府自行評價,那么,其結果的含金量與可信度,是否會大打折扣?或許,正是基于這一顧慮,教育部每年對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質量,才會統一組織監測,一把尺子量到底,而不是交由各地自行組織。

不允許區域性統考,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主要是擔心引發校際之間的競爭,怕這種競爭壓力最終傳導到學生身上,進而加大學生的學業負擔。應該說,這一擔憂初衷良好,且不無道理,可是,硬幣的另一面是,由于沒有嚴格的區域性統考,在部分學校少數老師身上,出現了期末考試簡單出題、批改放水的現象,甚至有個別老師虛填分數。因為,經過這樣一番操作,成績單拿回家后,學生不挨熊,家長很開心,老師自然也受待見,皆大歡喜。而且,小升初是直升,粉飾成績也不用擔心露出馬腳。可是,其潛在隱患,就是導致考試機制的正反饋作用,系統性失真失靈。

沒有區域性統考,一方面,如上所述,會造成地方教育部門不能準確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質量,各個學校的短板弱項,自然也無從得知,培優補差優質均衡,又何從談起?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統一考評尺度,每位老師的真實教學水平、工作狀態,也就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獎優罰劣機制亦難以有效運行。如是,老師干多干少一個樣,教好教壞一個樣,校際之間更是如此,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且助長加劇校外補課,教育風氣會受到很大影響,教育生態也將遭到結構性破壞,貽害深遠。當然,大多數校長、老師囿于內心道德律,一般不會弄虛作假,但是,信任代替不了監督,沒有良好的機制約束,單靠自律,任何行業任何人都可能異化蛻變。

其實,作為政策制定者,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在小學階段,允許區域性統考,既有利于地方教育部門掌握真實情況,又有利于發現教師真實的教學能力,還能避免大鍋飯,遏制消極懈怠,激發老師的內生動力,從而促進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發展。

至于統考衍生的負面效應,筆者認為,完全可以通過嚴格限定成績公布范圍、嚴禁排名等技術性手段予以避免。但是,如果因為統考有些許弊端,就一票否決,則有些因小失大。

高考:不可以宣傳狀元?

2019年6月,筆者隨團赴臺灣地區做教育交流,特別留意到一個現象:幾乎每所高中校門口兩側,都有大幅套紅狀元榜。據了解,這份榜單基本一貼一年,到第二年高考結束,換上新一屆名校生名單后,進入下一個宣傳周期,年復一年。

 

筆者之所以特別留意這一現象,是因為在大陸,這屬于嚴禁范疇。政策層面,態度明確 : 嚴禁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這一規定,其實和小學不能統考一樣,都是從減負這一原則性要求,引申出來的具體治理措施。

金榜題名,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自古以來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喜事,北宋詩人汪洙在其《四喜》一詩中,更是將“金榜題名時”列為人生四喜之一,此后千年口口相傳,民間約定俗成。當下,雖然高校擴招后,高考錄取率大幅上升,考大學沒有以前稀奇金貴,但是,在很多農村,村里出個大學生,還是會敲鑼打鼓祝賀。筆者在鄉鎮工作時,哪家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鎮政府都會送上大紅包。這幾年卻風向陡變,似乎宣傳高考狀元、升學率,就會把家長和學生帶進溝里,真是欲加之罪。這一規定,可謂是中國教育獨有之怪現狀。

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可能認為這種管控,是弱化應試傾向、減輕學習負擔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展現了頂層綜合施策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引導社會正確認識高考。可是,收效甚微,因為,在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中國,無論高考給不給宣傳,人才遴選的示范效應都擺在那里,是故,于家長而言,嚴禁高考宣傳,等同掩耳盜鈴,發揮不了任何實質性作用。學校聽話,不直接宣傳了,可是會有各種狀元名單之類信息,在家長群、朋友圈廣泛流傳,盡人皆知。

 

一個有趣的現象級悖論:對于高考狀元、升學率等,除了一些教育部門在極力打壓,中國社會整體上則給予了系統性肯定。

 

譬如,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因公殉職后,《福建日報》長篇通訊《他把自己永遠融入這片青山綠水中》,就有這樣的描述:當他聽說政和縣已 25 年沒有出過一個清華北大生,許多有條件的家長舍近求遠將孩子送往外地就學后,夜訪政和一中,之后,每年都親自參加高三畢業班省質量檢測分析會。后來,當政和終于實現了清華北大零的突破后,廖俊波對妻子林莉說:20多年來,我們政和終于有學生考上了北大。一個縣委書記,親自參加高三年級質檢分析會,并為有學生考上北大而欣喜,在主流媒體的價值判斷中,這是廖俊波關心民生的重要體現。

 

再譬如,前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立群退休后,遠赴貴州臺江縣支教,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在新華社《大山里奏響“放牛班的春天”》專題報道中,對于陳立群支教后臺江民族中學的變化,尤其是高考變化,不吝筆墨予以肯定:2018年臺江縣打破高考11年無600分以上“紀錄”,8人考過600分,450人考取本科;2019年,臺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線第一次超過100人;三年來,臺江縣高考增量從全州末尾沖到了第一。而據央廣網《陳立群:一個退休名校長的“扶貧戰”》一文,2019年臺江民中高考本科上線率達到65%以上。有趣的是,央廣網的這篇報道,同年9月10日,教育部官網居然予以轉載了。

 

又譬如,《半月談》微信公眾號曾于2018年10月18日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直截了當:《這個貧困縣5年出了2萬余名大學生,98人被北大清華錄取》,文章開門見山點出國家級貧困縣云南會澤縣近五年的高考成績,報道了教育對大山里孩子命運的改變與催化。2019年9月15日,又刊發《貧困大縣,教育如何突圍 ?》一文,濃墨重彩記述了云南師范大學附屬鎮雄中學2019年高考成績榜單:本科上線率100%,600分以上人數占全校參考人數的40%,100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錄取。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官方主流話語中,于廖俊波,他對政和教育的重視支持,最終轉化為高考成績,體現了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本色;于陳立群,他對臺江民族中學的付出與努力,扭轉了一所學校的高考頹勢,進而影響改善了當地教育生態,堪稱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扶貧典型;于云南會澤、鎮雄這類貧困縣而言,高考之重要意義,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一邊是教育主管部門嚴禁宣傳高考狀元、升學率,一邊是全社會對高考效應的系統性認可,管教育的視之為洪水猛獸,人民群眾則視之為普世信仰。這種認知錯位,讓人有一種莫名的魔幻感。

 

其實,教育主管部門不妨降維看待這個問題,在現行高考制度沒有顛覆性改變之前,不論是否宣傳,高考永遠是億萬家長最關注的焦點所在。而且,高考狀元,本身就代表了勤奮刻苦、奮發有為,是新時代奮斗精神的具體體現,能夠影響并帶動更多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適當予以宣傳,有何不妥呢?

 

高考是高考,減負是減負。結果可喜可賀,過程需要管控,這是兩個維度的事情,不可混為一談。道理其實簡單,如同建設摩天大樓,過程中會有概率性安全風險,那么,需要做的是加強過程中的安全管理,而不是因為過程中有安全隱患,大樓封頂后,連竣工典禮都不給搞了。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把教育治理的精力、資源,耗費在這類細枝末節之中,并希望以此來轉移公眾視線,扭轉應試傾向,引導社會共識,最后,基本是徒勞無功。

減負:劇場效應是個偽命題

和減負話題密切關聯的一個概念,是“劇場效應”。所謂劇場效應,是指在劇場中,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自己站起來看,后面的人被遮擋后,也不得不站起來,于是導致連鎖反應。在一些關于減負的文章中,常以此類比家長在子女教育競賽中的爭先恐后心態,因此,學業負擔也多被歸因于劇場效應。

 

基于這一邏輯原點,有教育官員認為,只要消除劇場效應,就能極大緩解負擔問題,于是,一輪輪減負整治,不斷向縱深推進。尤其2019年,更是掀起史上最強減負風暴,自上而下,態度決絕,校內校外,多管齊下,可是,結果呢?南京減負風波,就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

 

官方從統計學角度,宣布此輪整治成效明顯,的確,這一結論有數據支撐,主要是關停取締的培訓機構數量較多。可是,如果拋開數字看“療效”,筆者認為效果一般般。因為,關了再多培訓機構,參與校外補課的學生并沒有減少,相反,因為供給減少,培訓價格反倒有所上漲。這很正常,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一如 2019年的豬肉市場,環保風暴關掉一批豬欄,非洲豬瘟滅掉一批“二師兄”,豬少了,吃豬肉的人沒少,于是,肉價翻番。

 

此輪整治可謂不遺余力,一面規范校內辦學,一面整治校外培訓,火力全開,聲勢浩大,為何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不復雜,負擔過重雖是癥狀,劇場效應卻非病因,脈沒號準,藥方自然不靈。

 

筆者認為,所謂教育領域的劇場效應,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把學習和看劇相提并論,本身就是一種機械類比,劇場看劇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獨立進行,你站在劇場門外,就看不到。可是學習不是,學校、家庭、圖書館、校外培訓機構,甚至咖啡店地鐵站,對于想學習的孩子來說,時時處處都可以。教育部門管得住在校學習時長,管得住校外超前超綱培訓,可是,管不住學生在家點燈熬夜,管不住化整為零私下補課,管不住高知父母家庭輔導。試圖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劇場看劇一樣管理,全部摁住不給站起來,有些想當然,所以,按下葫蘆浮起瓢,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

 

追根溯源,學習負擔重,和中國社會整體價值觀有直接關系,一方面,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熏陶,以及科舉取仕制度影響,崇信讀書改變命運,尚學之風,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中國人信奉愛拼才會贏,為了美好未來,可以犧牲當下,吃盡千般苦。

 

新媒體人士羅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中,列舉過一組故事,七個成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羅振宇從這組故事中,讀到的是中國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筆者認為,這七個成語里,還蘊含著中國人為了追逐夢想,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放眼全球,有幾個民族能如中國人這般勤勞勤奮?那些在世界各地討生活的中國人,當外國人在夏季海灘度假時,他們在工作,當外國人周末啤酒燒烤時,他們還在工作,一年 365 天,不知疲倦,只為明天能更加美好。

微博大 V 申典啟近期用微博記錄了他的拉美之旅,巴拿馬、墨西哥、洪都拉斯,所到之處,都有華人創業打拼的身影,在這些陌生國度,甚至黑幫肆虐民不聊生之地,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慢慢也能站穩腳跟,白手起家。他在智利圣地亞哥的一個游歷情節耐人尋味:他主動和一位正在吸食大麻的委內瑞拉難民交談,難民問他中國人一周工作多少小時 ? 申說這取決于工作崗位,有些工作可能每天要11小時,一個月休息2天。那位難民聽后,說:中國人好可憐。

 

一個因祖國瀕臨崩潰而背井離鄉的難民,居然覺得為美好生活奮斗不止的中國人可憐,的確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委內瑞拉難民的這句話背后,實際上是兩個民族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也正因如此,中國才會有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奇跡,中國人才能在世界各地闖出一片天地。而他,卻只能以難民身份避走異國他鄉,吸食大麻聊以度日,當然,于他,這可能也是一種快樂人生,聽天由命,安于現狀。

 

天道酬勤,是中華民族的內在信仰,外化到教育領域,就是相信讀書改變命運。焚膏繼晷,頭懸梁錐刺股,學海無涯苦作舟,都是這一信仰的具象化投射。民族秉性如此,所以,以劇場效應為靶心的減負舉措,自然難以奏效。

 

客觀說,減負是必要的,但是,減什么,如何減,卻是一道難題。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有一個共識,即,要想有效減負,必須疏堵結合,增減掛鉤。所謂疏,就是向內挖潛,各中小學必須全力抓好教育教學質量,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學力層次,都能應會盡會,給家長吃下定心丸,從而緩解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問題。所謂堵,就是結構優化,淘汰水課,盡量杜絕機械刷題之類低效學習,推行高效課堂,減去冗余負擔,既要避免學生吃不飽,又要避免消化不了。同時,學校要嚴格落實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體衛藝課程,讓學生有張有弛,勞逸結合,也是減負應有之義。

 

另外,對現行的評價體系予以改進,尤為關鍵。譬如,云南省新出臺的中考改革方案中,將體育分數從過去的50分提高到100分,與語數外三大主課同等重要。這種導向之下,學校自然會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和室外運動,這就有效對沖了學習負擔。

 

當然,減負任重道遠,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更何況,不同群體追求不同,學業負擔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辯證對待。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一個發展中大國,一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的國度,追求低壓力低競爭的快樂學習,目前,不太現實。

取經:分層教學,試試又何妨?

 

如果說,減負是從量的維度,對學生學習進程的一種干預,那么,分層教學則是從質的維度,對學習進程的一種調節。毫無疑問,分層教學正是因材施教的路由之一,而在這個方面,新加坡則是一個標桿式存在,值得關注。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基礎教育,以因材施教為指引,以培養精英為目標,嚴格實施分層教育模式,一度三年級就開始考試分班,現如今小升初時,仍然根據分數進行分流,不同成績學生進入不同的“快慢班”。大致情況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升入六年制直通車課程項目,將來可以直接考取最好大學;次之,進入快捷流學校,四年學完中學科目;中等偏下的學生,進入普通學術學校,五年讀完初中;成績墊底的那部分,則進入普通技術學校,成為技工后備軍。

 

可以說,新加坡教育的制度性優勢,通過其在國際PISA測試中的優勝成績,已經足以證明。當然,學界對于這一教育模式,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對此,有新加坡學者認為,分流機制其實與整體國情有關聯,由于新加坡天然資源匱乏,因此,唯有將最優質的資源傾斜到最優秀的人身上,才能保證效益的最大化。這一觀點背后,是小國寡民的新加坡的強烈憂患意識,以及生存焦慮。

 

同為亞洲國家,中國和新加坡,在文化淵源、社情民意等方面,有著一些相通之處,在教育理念及實踐層面,也有很多共同點,如崇文尚學的社會氛圍,分數至上的教育傾向,等等。可是,具體到因材施教,中國則缺乏新加坡分層教學這樣的務實踐行,更多是陷于所謂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概念性泥潭,不能自拔。

 

譬如分班問題,《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明確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嚴禁各學校以任何名義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實驗班,規范實施學生隨機均衡編班。這一政策的初衷,筆者揣測,可能是基于教育公平的考量。這沒有錯,因為,最近幾年,新加坡的分層分流制度,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并且,開始了一些系統性調整。

 

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分層分流過早,小學畢業才十二三歲的孩子,因為一次小升初考試,就要面臨人生的岔路口,而且,由于分流主要依據分數,這對于很多潛力尚待開發的學生,顯失公平;二是大規模分班分流,人為造成教育隔離,不同學力的孩子,打小就被區隔在不同學校,客觀上形成歧視鏈,成績差的孩子精神壓力較大,身心健康會受到影響。

 

對于現行教育制度的這些缺陷,新加坡早已有所覺察,并著手調整優化。譬如,原本小學三年級的考試分班,2006年已經改革。根據新加坡教育部最新規劃,2021年底前,還將逐步廢除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年中考試;至于小升初分流制,也將于2024年被類似選課走班的科目編班所替代,中學全面實施學科分級計劃,2020年將有25所中學先行先試。

 

新加坡的上述改革舉措,似乎是對其長期堅持的分層教學模式的放棄,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挑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譬如,小學三年級考試分班雖然取消了,但是,新加坡還有一個“高才教育計劃”,主要是為天資優異學生而設置,在學生進入小三后,學校會讓他們參與篩選考試 ,最后篩選出約 1% 的優秀學生,參與高才教育計劃。高才教育課程,建立在正規學科教學的基礎上,由新加坡教育部高才教育處經過精心挑選和培訓的教師負責教導。

 

無獨有偶。新加坡的高才教育計劃,和我國臺灣地區的資優教育,理念一致。臺灣地區對于天資優異的學生,有一個資優班模式,學校根據自身教育特色、師資情況,以及學生特長,可向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申請設立資優班,可在起始年級申請設立,也可在非起始年級設立,待審核通過,學校即可進行招生。資優班有藝才資優班、智能資優班等,藝才資優班,側重音樂美術之類藝術特長的挖掘培養;智能資優班,側重于數理學科類學習深造。不論是藝才資優班,還是智能資優班,所招收的學生,都要經過專業機構審查鑒定,智能資優班的學生,則要經過智力測試。同時,資優班任教老師,除了普通教師資格證之外,還要具備與其從事的資優教育匹配的特殊教育資格證書。

 

不論是新加坡的高才教育計劃,還是臺灣地區的資優班模式,客觀上,都是分層教學,是對少數稟賦優異學生的一種因材施教。而且,這種分層教學,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實施。顯然,這和中國內地義務教育階段嚴禁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實驗班,差異巨大。

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具有普適性,不分國別,不分種族,不分膚色。只不過,因為國情社情不同,不同國家、地區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實現方式。譬如,中國內地在高中階段,創新班、奧賽班等重點班模式,實質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具體實踐,而高考也證明了這一模式契合實際,行之有效。可以說,分層教學作為因材施教的一種實現形式,主要目的是為不同稟賦、學力的學生,量體裁衣,提供合適的教育,這能夠有效避免吃不飽或消化不了的問題,體現了增負和減負的辯證統一。

 

那么,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否可以借鑒新加坡的高才教育計劃,或臺灣地區的資優班模式,推行分層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進行一些探索和實踐。當然,基于現實復雜性,以及操作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分層教學,應分步實施,穩中求進。

 

當下,可以先在初中階段實施,每縣區選擇一兩所學校試點,然后,逐步擴展。以五年或十年為一個周期,進行規劃,一個周期過后,綜合評估利弊得失,然后再考慮是否延伸到小學階段。

 

就在本文行將完稿之際,筆者看到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在提案中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在初高中基礎教育階段可實行分層教育,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學校分先進和普通班,更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這個提案不僅印證了筆者的觀點,也說明越來越多務實的建議出現在了教育資政層面。

藥方:學習芬蘭?稍安勿躁

 

學習芬蘭好榜樣。

 

這是一些專家學者,針對當前中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諸如填鴨式教學、負擔重學習苦等,開出的一劑藥方。而且,這藥方,頗為拉風,很有市場。譬如,本文前面提及的范家小學,其生活化的教學實踐,就有著芬蘭教育的影子。

 

可是,學習芬蘭,真的管用嗎?未必。因為,在這之前,幾乎是同一批專家,還開過另外一劑藥方:學習美國教育模式。可是,N年下來,隨著中國人對美國教育了解的深入,美國中小學公立負責兜底、私立培養精英的老底,慢慢被戳穿了。學習美國那一套把戲失靈后,于是,他們又把芬蘭教育神化一番,引進國內。

 

展開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一個事實,即:芬蘭教育的真實模樣。通過掃描各路專家的敘述文本,關于芬蘭教育,大致可聚焦以下幾個關鍵詞,即:低競爭,低壓力,現象式教學,均衡,平等,去精英化。僅是這幾個關鍵詞,已能夠佐證芬蘭教育具有前瞻性。不可否認,其生活化、現象式教學方式,生動鮮活,尤其對低年級的孩子,具有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教育未來。

 

可是,即便如此,筆者仍然認為,芬蘭教育縱有千般好,但在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除了個別區域的探索性實踐之外,整體而言,中國不宜照抄照搬,全盤“芬化”。

 

因為,芬蘭中國,大不相同。

 

其一,發展階段。作為北歐五國之一,芬蘭是發達經濟體,根據IMF發布的數據,2018年人均GDP約50000 美元,位居世界第15位;中國9600美元,芬蘭是中國的5.2倍。5.2倍的人均GDP背后,意味著芬蘭國民更高的薪資收入,更好的福利保障,更完備的社會資源供給。現實情況就是,一個普通芬蘭公民,一出生就基本衣食無憂,即使失業,高福利體系也足以保其現世安穩。這種整體低壓力的社會環境,使得芬蘭國民有條件以興趣驅動,自由自在地學習生活工作,一如銜著金湯匙出生的豪門貴族子女。而中國,迄今為止,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生存發展壓力巨大。這種壓力是系統性的、全方位的,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可能阻斷這種輸入型壓力傳導,自我隔絕于社會之外,獨善其身。

 

其二,外部環境。芬蘭作為歐盟成員國,在意識形態方面,與西方大國同氣相應,沒有大的矛盾分歧。再者,由于芬蘭國土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1/28,人口550萬,是中國的1/252,國家體量小,產業規模有限,缺乏戰略縱深,不會對歐美大國構成威脅,不存在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之博弈。這種外部環境,決定了芬蘭可以偏安一隅,自得其樂。而中國不同,一方面,意識形態和西方存在較大差異;另一方面,不論物理規模還是經濟體量,都大到讓西方國家無法忽略,特別是近年來,在產業、科技等領域的全面發力,更是讓西方難以接受乃至寢食難安。于是,美國發動史詩級貿易戰,歐美諸國在香港、臺灣等問題上上下其手,目的只有一個:遏制中國發展。這樣的外部環境,注定當下中國社會必須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具體到教育領域,也決不可能輕松隨意。

 

其三,國家追求。作為一個小國,芬蘭自有其局限性,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它更多是一個追隨者,很難成為引領者,所以,安于現狀,是最大本分。可是中國不同,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必然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隨著綜合國力上升,也必將成為維護全球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更多方面體現大國擔當。“一帶一路”倡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宏圖大志,都是小國芬蘭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國崛起,滾石上山,在這一偉大征程中,全社會都要迎難而上,中國教育,也注定要咬緊牙關。

 

眾所周知,苗木嫁接,需要考慮植物間的親緣關系、形態結構、遺傳特性等親和力因素,人體器官移植同樣如此。不考慮客觀因素的嫁接或遷移,大都會發生變異現象,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社會法則一如自然規律,有些是普適的,但教育不完全是,不可能隨意嫁接遷移,就能耦合或融入。在某些具體方面,如小班化教學、高水準的師資力量等,芬蘭確有值得學習之處,可是,基于以上三點,筆者認為,當下中國,基礎教育全面學習芬蘭不具可行性。試想,同為發達經濟體的新加坡,都沒有采取芬蘭的教育模式,中國有何資本全面“芬化”?

 

一些學者推崇芬蘭教育,除了興趣驅動、自由開放的理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創新。他們認為,芬蘭的教育模式,更能激發人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實踐和時間,才是真理的試金石。芬蘭教育模式不是一天形成的,和芬蘭教育聞名于世幾乎同步的,是諾基亞的漸行漸遠。而且,與其享譽全球的教育模式不相匹配的是,今時今日,在5G、量子計算、AI、生命科學等前沿科技賽道,已很少看到芬蘭的身影。

 

更何況,隨著諾基亞潰敗,造紙業遭遇瓶頸,芬蘭經濟增速連年下滑,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也是逐步下移,這樣一種態勢之下,未來的芬蘭,二三十年之后,會因低競爭低壓力的教育受益,還是雪上加霜?未來的芬蘭教育,又會否轉向?一切都是未知數。

 

不過,能夠預見的是,未來30年將是關系中國國運的關鍵30年。扛過去,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稍有懈怠,就可能錯失歷史機遇,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在世界二等生的格次,徘徊不前。圍繞中國基礎教育產生的種種社會焦慮,實質反映了教育治理牽扯的層面之廣,涉及的難度之大。

 

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教育治理,不能脫離其歷史背景和國情社情,自行其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個注定負重前行的大時代,教育必須保持定力,在堅守文化與制度自信的基礎之上,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順應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重塑進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吐故納新,與時俱進。罔顧發展階段、歷史縱深和地緣政治格局,不考慮國家的實力財力,孤立地渲染教育理念理想,不切實際生搬硬套,人為拔高國民對于現階段教育模式的期許,都屬自欺欺人,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注 釋:
【1】見何帆:《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年。

(作者系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