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是在第八屆“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2017年)的主題演講(重發)。好的制度設計應該將人帶進來,教育體制同樣如此。一個合格的勞動者,一個尊重差異的社會人,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公民,這是當下中國轉型和發展最需要的支撐;而如何成就這樣的人,是教育過程的本質。在此意義,教育體制變革不僅是關乎教育的問題,毫無疑義也是當下中國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
感謝馮老師的邀請!我沒有專門研究過教育,所以來這講很忐忑。感謝給我這個機會學習,讓我去思考教育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我剛才在聽的過程中感受非常深,現在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跟大家交流想要講的問題,即教育體制變革。
▲教育要讓人變成一個合格的勞動者,一個尊重分歧的社會人,一個有家國情懷的公民,因此教育變革是當下中國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
我們處在一個從未有過的轉型過程當中。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讓我們所有熟悉的、習慣的、固化的都必須要改變。基于此背景,我講三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教育的使命是育人,而教育過程中的人同時具有作為勞動者、社會交往共同體和公民的多維度內涵。
教育是為了什么。顯然,教育是為了育人。我們必須深刻地理解在教育過程中人的不同維度。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知道如果要變革,教育將是為了什么而變革。
我把教育過程中的人界定為三個維度。第一,在個體層面上,教育過程中的人是勞動者。第二,在社會層面上,教育過程中的人是社會交往共同體。第三,國家層面上,教育過程中的人是公民。也就是說,雖然教育是以人的產出為基本功能,但這個人是多維度的和多切面的,這意味著教育過程是一個復雜和多元的過程。因此,一個合格的教育過程應該取得三個方面成效:
◆作為勞動者,讓人獲得生存所必須的素養和技能,即“安身”。我們經常說,教育可能只是提供知識、開闊視野,但要實現謀生還必須經過社會錘煉。我其實并不贊成這個觀點,一個好的教育過程就應該讓你找到生存之道,而社會實踐,只是深化和細化了此間之道。
◆作為社會交往共同體,讓人尊重差異和分歧并與他人和諧相處,即“立心”。一定要知道人和人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尊重這種不同。前不久流行一個視頻,演講者說朋友不是用來用的,朋友是用來愛的,即“朋友無用論”。看了這一視頻我有了更深切的焦慮。很多年以來都有人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我交朋友的方式是朋友,你的就不是。事實上,如果朋友的本質是可持續交往關系,那么朋友關系的成立只是在于雙方的認同。我們可以委屈的時候找朋友,也可以有困難的時候找朋友,也可以只是淡淡牽掛什么也不做。
教育不是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很多提問是有多個答案的。這個社會一定是多元的,我們只能學會理解和容納這種多元性,并以此作為行為的前提。
◆作為公民,讓人在生活過程中自然切入家國情懷,即“為公”。一個合格的教育過程讓我們學會更好地生活,也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將家國情懷放在個人生活考量當中;并且明白,唯如此,我們才可能有更好的生活。
安身、立心、為公,這表明教育過程承載了非常豐富的內涵。教育讓人變成一個合格的勞動者,一個尊重差異的社會人,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公民,這其實是當下中國轉型和發展最需要的支撐。因此,教育毫無疑義應該是當下中國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
▲合格的教育讓人“認識我”,優秀的教育讓人“創造我”,卓越的教育讓人“否定我”,即讓“我”有勇氣挑戰自己最堅硬的習慣▼
第二個命題,體制是習慣的制度性固化,而體制變革的本質就是我有意識、有勇氣、也有能力打破習慣。
我經常引用一句話,政府永遠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原因,政府很多時候都是問題本身。但今天在這樣一個討論教育的場景中,我想說的是國家其實就是我們,而政府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當我們在批評政府沒有變革的時候,那本質上是因為我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去打破已有的習慣。
“變革從來不是別人來發動的,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對變革是如此重要,而我是怎樣的我取決于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教育過程和品質,因為“教育過程就是培養我的過程”。我剛講過一個合格的教育過程,它的意義在于讓人認識我。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一個優秀的教育過程是讓教育的對象創造我,區別于他人的我、可選擇的我。我的發現和建構是我之自由的關鍵。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什么是自由?就是我不被奴役。一個具有主體性和多元性的我,是人類社會發展真正的源泉和動力。
更進一步,一個卓越的教育過程就是讓我們可以“否定我”,即我們有勇氣挑戰自身最堅硬的習慣。這里的“我”,可能是官員,可能是教師,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商人,每一個不同職業身份的我都有非常堅硬的習慣,而這些都可能變成變革的阻礙。
記得幾年前我擔任一場自主招生面試主考,我問一個考生,你還有什么問題問我們嗎?結果該考生說:老師,我沒有任何問題要問,因為所有答案都可以在百度找到。這一回答讓我非常驚訝,但我很快開始反思:面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學生,教師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如果很多答案都可以在百度上找到,我作為教師是否可以給出百度上找不到的答案?這一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我希望作為一名教師和研究者可以經常和學生分享在百度上搜不到的知識,而這種知識只能建立在真切的、真實的個體體驗基礎之上;知識是普遍的,而答案是獨有的!
▲知識曾經是有階級性的,技術和互聯網使得知識可自由獲得,這強化了所有人的主體性,并使得教育平等變成可能▼
第三個命題,“我”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而教育體制并沒匹配這些變化。
剛才有很多專家提到,信息技術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知識成了可自由獲得的生產資料,這大大地強化了“我”的主體性。無論我們怎么去倡導教育平等,我們看到由于教育本身就有成本,而高質量的教育需要更多成本,所以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不能被自由獲得,這意味著知識具有一定階級性。技術和網絡發展使得知識變得可自由獲得,這強化了所有人的主體性,且使得教育平等更有可能。就此而言,技術成了催化教育變革的重要工具。
當知識可自由獲得的時候,作為教育對象的“我”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變成了教室,“我”成為了教師。“我”可以隨時隨地創造知識、傳播知識。教者與被教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邊界變得模糊,在模糊中有了全新建構可能。
▲所有的變革都應該有清晰的價值取向,這個取向不是比現在更新,而是要比現在更匹配▼
一個新時代早已提前到來,它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思想上的變革。由于這些深刻變化,社會問題達到了空前多元性,進一步帶來了其空前的復雜性,這讓我們的很多習慣不再匹配。我所理解的變革不是用新的去代替舊的,而是用匹配的代替不匹配。匹配是系統和系統之間以及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建構和相互促進。所有的變革都應該有清晰的價值取向,這個價值取向不是說比現在更新,而是要比現在更匹配,所以必須隨著外部的變化、隨著“我”的變化而重新再造體制和制度。
“我”變得如此重要,市場早已捕捉到這種變化。最近這些年企業流行的概念,比如從產品到體驗,從生產到協同,從會員到社群,這都表明,當下價值最高的企業是對“我”最了解和最理解的企業。而顯然,當下的教育體制并沒有能夠匹配“我”的變化,因而教育既不能很好完成育人的基本使命,也不能像市場那樣因為我的變化而獲得新價值,更不可能因此而締造更大范圍內的公共價值。
▲教育變革是漫長的新國家(new state)建設過程中足以溫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并值得我們所有人為之傾心付出▼
教育體制或者說教育過程與人的深刻割裂,是當下中國國家和公民在某種程度上斷裂的癥結。我一直在想,這個國家創造了如此重大的奇跡,為什么我們還不滿意?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和公民的斷裂,在于教育過程中教育體制和人的斷裂。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1949年我們建立了一個新中國(New China),但是我們距離建立一個能夠吸納多元化、差異性和開放性的新國家(New State)的道路還非常漫長。我們還需要更多時間、更多耐心和更多共識。教育變革,是這個漫長的新國家建設過程中足以溫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因而值得我們所有人為之而傾心付出!
因此,將“我”到教育體制和教育過程,這是當下教育體制變革的關鍵。這里又包括三個具體命題:
◆“我”必須在場。教育部門的作用不是在于決策,而在于教育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教育政策由誰制定?這是我們每個人在場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
◆不是“你我”,而是“我們”。教育者、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幫助我表達和實現我,并進而實現我們的共同體構建。
◆“我”是“我”。“我”不僅是教育的對象,還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同時,所有為育人而設置的工具比如課堂、學科、專業、考試、指標等等,都須根據人本身以及他的變化發生相應重構和再造。我們一定要清晰意識到這些都是工具,它是為我們創造出來的的,也將因為我們而改變!
▲教育的使命,是讓無處不在的我的需求變成無處不在的全新價值,同時也變成這個國家的全新價值▼
這是一個大時代,我所為決定著國家所能為,我現在所為決定著國家未來所能為。教育的使命,在于讓無處不在的我的需求變成無處不在的全新價值,同時也變成這個國家的全新價值!如果說教育問題是當下我們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那它也是人類到了目前這個迷惘階段的共同希望。我們只有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才可能破解當下人類治理面臨的共同困難!
謝謝大家!
“”微信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