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起因
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推動在中印邊境東西兩段修建66條邊境公路,其中就有通往什約克河附近的德巴克-什約克-DBO戰略公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促成了印度本輪軍事冒險。
加勒萬河谷地形:
加勒萬河谷海拔高度為4150米,兩側矗立著多座6千米級的雪峰,河谷深度超過1600米。什約克河的河床在河口處寬達1.3公里,西岸有一座印藏邊境警察(ITBP)部隊的營地,包括一個建在河床上的直升機平臺。
加勒萬河谷中印實控線地形圖
沖突發生的地點:
加勒萬河在河口以東直線距離4.3公里處拐了個直角的大彎折向南方,沿著山脊線從北方延伸過來的實控線也在這里拐了個小彎和加勒萬河相交,在河道拐彎處有一塊處于我國境內的三角形亂石灘,它的上方是一堵近乎垂直的懸崖,這里就是6月15日發生沖突的地點。
三角地的三邊長分別為62米、76米和84米,面積只有2200平方米,背后的懸崖高約80米。
雙方肉搏戰所處的三角形亂石灘
白色虛線是Google地圖上的實控線,與實際控制線對比向南方偏移了約150米,不排除是程序員動了手腳。這也是印度媒體叫囂“是中方進入印度領土”的原因。但是莫迪在事后的全國電視講話中都承認"解放軍沒有闖入印度邊境"。
沖突的過程
綜合中印雙方媒體的報道,我們可以對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的來龍去脈作一個復盤:
事件要從4月份開始說起,根據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的介紹,印軍4月份就開始在加勒萬河谷內持續抵近實控線修建道路、橋梁等設施。
5月6日凌晨,印軍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中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蓄意挑起事端,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
5月8日,印軍在水流湍急的加勒萬河用石頭搭建了一個簡易過河點,這個過河點直通三角地。
印軍在加勒萬河道修筑便橋
5月22日,印軍用鐵板在河道架起一道便橋,并在三角地中央鋪設了一塊直升機停機坪的地基。
印軍修建的直升機停機坪
對此,解放軍迅速展開反制,加強了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管控。
為了緩和邊境形勢,6月6日下午,印度陸軍第14集團軍軍長辛格中將與解放軍南疆軍區司令員柳林少將在摩爾多邊境會晤點舉行了軍長級會談,達成雙方軍隊象征性脫離接觸的協議。印方承諾不越過加勒萬河口巡邏和修建設施。
印方承諾不越過河口的拐彎處
中方根據協議拆除了對峙點的帳篷等設備,但印軍背信棄義,非但沒有后撤,還大規模調兵遣將。
為了遏制印軍蠶食祖國領土,解放軍重返實控線,并派出工兵在加勒萬河谷的拐彎處的PP14(印軍第14巡邏點 )附近搭建帳篷,修建臨時營房,做好戰斗準備。
根據印度媒體披露,大約在6月10日,印軍越線進入中方實控區域,試圖拆毀我軍帳篷和營房,兩軍爆發了激烈的肢體沖突,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雙方用棍棒、石頭等原始武器進行肉搏。
最終我軍以少勝多,頂著“石頭雨”的攻擊,將印軍趕出營地,雙方各有軍人受傷。
6月13日,我軍在沖突點部署了更多部隊,嚴陣以待。
6月14日,雙方出現了對峙和互擲石頭的行為。
6月15日,一場氣壯山河的戰斗打響了。下午五點多,一伙印軍在桑托什·巴布(Santosh Babu)上校的帶領下公然違背協議越過中方實控線一側搭建帳篷。
就在印軍搭建第二頂帳篷的時候,解放軍邊防團團長祁發寶,僅帶十余名官兵前出交涉。
為了表示誠意以及避免對方誤判,我方談判人員并沒有全副武裝,不料印軍蓄謀已久,在附近埋伏了600多名手持棍棒和盾牌的士兵。
全副武裝的印軍源源不斷從PP14越過河道,黑壓壓一片擠滿了三角地附近的河灘。印軍仗著人多勢眾想逼迫我軍就范。
祁發寶見狀,站在河邊張開雙臂擋在大批印度士兵面前,嘴里大聲呵斥:“你們破壞共識,要承擔一切后果!”一個華人面孔的印軍士兵伸手推搡了祁發寶,我軍士兵見形勢不妙,去拉了一把團長。
事后參謀陳鴻宇回憶說:“我們人少,但拼了命也不能后退!”
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團長祁發寶身后懸崖峭壁上刻著“中國”兩個大字,這就是官兵們絕不后退的原因。
解放軍官兵面對數倍于己的印軍毫不畏懼,迅速占據有利地形,組成戰斗隊形。沒想到氣焰囂張的印軍主動發起了攻擊,他們層層圍住團長祁發寶,用棍棒、石頭攻擊他,以為解決最高指揮者就可以使我軍不戰而潰。
營長陳紅軍看見團長被困,立即帶領攝像取證組的5名戰士殺入重圍營救,由于沒有佩戴頭盔,團長祁發寶頭部受到重創。
這時,狹窄的三角地河灘上矢石如雨,數十名交涉官兵與人數遠遠多于自己的印軍英勇搏斗,有三名軍人與敵人搏斗到了最后一口氣,他們像釘子一樣釘在了陣地前。
70人的首批增援隊伍趕到后,我軍隨即展開反擊,印軍驚慌失措,落荒而逃,丟盔棄甲。有的士兵摔到山谷下,當場去世,有的士兵在解放軍追趕之下,掉進冰冷的加勒萬河。
盡管混戰中間有中方指揮官吹哨示意雙方停止戰斗,這場戰斗一直持續到半夜才結束。
印度方面在沖突發生后并沒有及時派人來增援,也沒有把受傷的士兵抬出去救援,大量士兵受傷后被拋棄在河灘附近。直到第二天天亮,印軍才派人打掃戰場,救助傷員。
我軍出于人道主義,為被丟下的印軍傷員提供了戰場急救和基本生活保障。
沖突的結果
在這場敵眾我寡的邊境斗爭中,解放軍官兵在印軍提前埋伏突然襲擊的情況下,英勇搏擊,以少勝多,成功捍衛了國土完整,沉重打擊了印軍的囂張氣焰。
根據印度媒體后續的報道,大約有50名印軍被俘虜,死亡20到30人,包括印軍最高指揮官巴布上校,約100人受傷。
我軍以80余人的劣勢兵力用棍棒、石頭等原始武器戰勝了準備充足,武裝到牙齒的600多人印軍,印軍付出了120多名士兵傷亡的代價。相當于我軍兩個加強排干掉了對方一個連。
然而我軍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四名邊防官兵英勇犧牲。
營長陳紅軍和戰士陳祥榕為營救團長義無反顧殺入重圍,因寡不敵眾雙雙英勇犧牲。
戰士肖思遠,本已殺出重圍,為了營救戰友,用身體化作盾牌為戰友遮擋石頭和棍棒的攻擊,壯烈犧牲。
戰士王焯冉為營救前出支援的戰友,被湍急的激流沖走。
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左一)、給陳祥榕(右一)、肖思遠(右二)、王焯冉(左二)
吃了大虧,印度方面在國內掀起了新一輪反華風潮,民眾不僅包圍中國大使館,還抵制中國制造的電器,當街砸毀中國生產的電視機、手機等產品,還禁止使用50多款中國的手機APP。
事件的影響
這次加勒萬河谷的沖突,是我國近年來在邊境反蠶食斗爭中取得的重大勝利,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一,震懾敵膽,揚我軍威。
印度人總是天真地認為,我軍士兵多是90后、00后獨生子女,養尊處優沒有戰斗力,但是在這次白刃戰中,我們年輕的戰士用鋼棍和石頭狠狠教育了他們,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和膽氣。
我們的士兵哪怕犧牲,都戰斗到最后一口氣,無一被俘虜,而印方士兵近50人被俘虜。
印軍以為把我們的團長圍住就可以把我們打倒,可他們低估了中國人的團結、不屈和勇敢。我們為了營救戰友可以犧牲自己,脫險了還毫不猶豫沖入敵陣,而印軍為了保命,可以棄自己受傷的戰友于不顧。
在以往的邊境斗爭中,印方總是把我們的克制當成是軟弱,狂妄的挑釁,2017年的洞朗對峙和平解決讓他們產生了幻想。
這次我們用手中的棍棒和石頭堅決給予還擊,同時告訴對方:誰敢侵犯我們的國土,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的軍人訓練有素、敢于斗爭、敢于打勝仗!
后來,印軍在邊境囤積20萬軍隊,還把T-72坦克,T90坦克費力運到了高原,仍然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印度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和軟肋。
這場發生在高原的沖突,充分暴露了印軍在后勤能力上的不足之處。
加勒萬河谷海拔4500米,夜間溫度低至0度,受傷的印軍士兵掉到河里很快就體力不支,很多士兵都是因為高原反應和被冰冷河水浸泡沒有得到及時救助,在送往后方戰地醫院途中傷重而亡。
印軍在沖突地點附近只有臨時營地,無法搶救高原癥狀的重傷員,周圍有重傷搶救能力的是近百公里外的102錫亞琴旅的旅部,除此之外就是200公里遠在列城的153陸軍醫院。
而我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設有直升機場站,危重病傷員可以得到及時救助。
第三,我軍贏得了軍事戰略層面的主動權。
長期以來因為東海、南海方面的壓力,中印邊境不是我們的戰略方向,所以我們一直采取守勢頭。
然而印度卻把我們假想成最大的“敵人”,不僅在邊境部署重兵,在所謂“拉達克”東部地區部署了眾多重武器,而且肆無忌憚的主動騷擾和步步推進。
隨著印軍這次越線挑釁,我國加快了中印邊境西段地區的基礎建設步伐。沖突發生后中方巡邏船開始在河谷巡邏,與此同時解放軍在岸上搭建了帳篷并且修筑了工事。
隨后,中印雙方在班公湖地區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對峙,直到2月10日中印脫離接觸,從媒體的一系列報道可以看出,解放軍已經做好了萬全之策。
我軍在對峙期間大規模向前線調兵遣將,部署了包括88A坦克、99A坦克、04式步戰車總計200輛,還有7000名士兵,而我們差不多一天完成脫離任務的速度也讓印方高層感到吃驚。
而我軍大規模的部署也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還是那句老話,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要是印方一意孤行、越線挑釁,必將遭到迎頭痛擊。
總結
印度國內某些政客總是無知、狂妄地叫囂“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
而這場沖突明明白白的告訴他們,跟1962年相比,除了武器裝備與后勤保障與當年有了天壤之別,解放軍還是當年的解放軍,印軍還是當年的印軍。
要是1962年的斗爭重演,印度會輸得更慘!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回顧:以少勝多,挑釁者被打殘!玩火者必自焚
2021-02-21中印沖突的加勒萬河谷在哪里?1962年在這里還發生過一場全殲戰
2020-06-1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