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讀到了擔任過北京市委副書記的汪家镠(這個字的讀音為“球”)同志的記述講話,內容是新中國誕生前后的高校思想政治課。
汪家镠同志說,北平解放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從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入手的。當時多數青年學生還沒能擺脫舊思想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之甚少或根本就沒有接觸過。在這種情況下,各高校黨團組織繼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積極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1949年4月,中共北平市委做出《關于普遍開展學習運動的決定》,要求:“根據目前的需要和可能,應該各按系統,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廣大的工人、學生群眾的政治學習運動。”6月,市委指示市青年團籌委會利用暑假舉辦大中學生暑期學習團,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唯物史觀、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形勢政策等。為了辦好學習團,由團中央、全國學聯、華北革大、市青年團籌委會的干部組成一百多人的骨干隊伍,領導這次學習,把這項工作當作大事來抓。參加暑期學習團的大學生和中學生將近兩千人,共建立四個分團,分別由時任清華大學團委書記的王滸、時任北京大學團委書記的汪家镠等四名同志任團長。聽報告是在北京大學的沙灘“民主廣場”,學員自帶馬扎。學生從來沒有聽過這樣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報告,但他們卻聽得聚精會神。因為報告內容新鮮,專家學者講得又很生動。其中,艾思奇作《歷史唯物論的學習方法》報告,楊甫作《勞動創造世界》報告,胡繩作《階級斗爭》報告,胡喬木講《革命的人生觀》,錢俊瑞講《國內外形勢》,內容十分豐富。學員們反映,這是給了我們一把鑰匙,去開馬列主義的寶庫。在學習團總結時,許多學員表示在勞動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革命人生觀等方面收獲很大, 第一次全面系統地了解共產黨的歷史,深深體會到革命取得勝利的艱辛和共產黨的偉大,這場啟蒙教育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要跟著共產黨走革命的路。學習團還進行了共青團基本知識教育和發展新團員工作。各分團試點發展一些團員,舉辦團日活動,舉行宣誓儀式。學習團結束時共發展了500多名團員,為開學后全市各學校普遍建立團組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來,北京市高校根據上級要求,在大學里分別開設了“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包括社會發展簡史)、“新民主主義論”(包括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簡史)等兩門課程。各門課程每周皆為三小時,一學期學完。文法學院另加“政治經濟學”為必修課,也是每周三小時,一學期學完。看完對這段歷史的描述,頗有些感慨。我們黨非常重視在剛解放的城市里,對大中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無論是從專家對大中學生所做的報告中,還是后來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所要講述的內容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基礎理論,這自不必說。直到今天還是要在大學生當中進行這個方面的理論教育。而新民主主義論則是首次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重要理論創新。在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簡史當中,既要講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過程,肯定也要講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對革命理論的探索過程。對于這段歷史,會讓我產生一些以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那時候對學生做理論報告,未必就已經編寫出所謂系統性的教材。但肯定是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再結合學生思想中的具體問題,這樣有針對性地來安排這樣的報告與課程。這樣的思政課教育,很像戰爭年代中的游擊戰和運動戰,而不太像是所謂正規的陣地戰和大兵團決戰。當然,不同的戰法,要實現的目標有所不同,戰略目標可能在總的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戰役和戰法上也會有所區別。但是在當時首先都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太過強調理論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課程,未必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聽過一兩次讓人印象深刻的報告,則有可能給學生的頭腦中打下相當深刻的烙印。這個深刻的烙印會激勵學生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和迫切性,有可能鼓勵學生真的投入到黨的革命事業當中來。而后來我們在課堂上更多地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這樣的課程講授中,真正能讓學生產生理論興趣沖動的情況則有可能沒有那么多,所起到的作用也未必能有那么大。這也是需要我們在講授思想琡理論課時,需要特別加以關注和思考的。在我們現在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很多老師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有的老師講課效果是比較突出的。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在有的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抬頭率似乎并不太高。我們的老師們看到這樣的現象,心里也難免有點著急。或許,我們講思政課的老師,如果有可能,在講課期間,或者在這個學期開始講課之前,先到學生中了解一些情況,跟他們聊聊天,看看他們對時局有什么看法,對國際國內形勢有什么看法。我們的老師們如果能從同學們那里了解更多更詳細的思想狀況,而且結合這些現實中的具體狀況,來設計與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估計教學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人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講課也是一樣。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我們不僅要了解課程的內容,對課程內容中的精髓有更深入的理解,還要對聽課的學生們進行廣泛深入的了解。他們希望聽到什么,他們或許在課堂上對某些教學方式會有什么樣的意見,對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會產生反感,這些都是我們的教師非常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本身就是相對的。不存在所謂絕對的系統性。太過強調課程系統性,肯定會淡化課程本身最核心的重點,而且很難引起學生們聽課的興趣。這樣的課無論是講者,還是聽者,都會感覺很痛苦。有時候,太過強調系統性,甚至會導致繁瑣哲學。什么都要講,什么都要講得全面,一個不漏,這不是繁瑣哲學還能是什么? 這樣的課程怎么可能不引起學生們的厭煩? 這樣的情況難道真的不需要改變嗎?如果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者,例如研究生,則有必要了解這一理論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但是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不是仍然有必要做這樣的強調,可能確實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講課,就要突出重點,強調重點,兼顧其他。沒有重點,就無法體現本質。兼顧其他,并不是要面面俱到,是圍繞重點所涉及到的相關部分,目的還是要突出重點。對于這些兼顧的內容點到為止。學生自己會去琢磨和思考。汪家镠同志說,對多數出身于非勞動人民家庭、受到過舊社會思想意識較深影響的青年學生來說,進行思想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對一些出身勞動人民家庭的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從新舊社會對比、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對比中,感受到共產黨的偉大,增強了對共產黨的領導和建設新中國的信心。許多大學生由此確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的大學生,雖然不再有那種出身于有著明顯特征的剝削階級家庭,但是由于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學生們各自家庭所處于的社會階層還是有所區別的。在這些有著明顯不同和區別的家庭中,學生們短暫的生活經歷對于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針對今天學生們的思想情況,在我們的思政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要做到這方面的教育工作,難度確實不小。例如,所謂富二代、官二代與工二代,他們之間的差異到底有多大,我們其實都并不很了解。即使同為富二代、官二代、工二代,他們之間在思想上仍然會有差異。我們想要了解得非常清晰,是一定要下大力氣才能做到。或許老師們時間、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做到非常的細致。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下定這樣的決心,一定要了解和掌握最真實最具體的情況,有些情況還是能夠掌握一些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本身就是矛盾的統一體。如果不做深入細致的工作,是無法做到真正了解的。思政課教學無止境,我們深入挖掘思政課的深度,把工作做理細致些,再細致些,同樣也是無止境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