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領導人民軍隊打下了江山,開創了偉大的時代,留下了光輝的軍事思想。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最偉大的建樹,大量地集中地體現在軍事領域。人民解放軍的歷史輝煌,始終與毛澤東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
勝利絕不是人力與物力的算術和。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是國共間鼎定乾坤的戰略決戰,雙方投入重兵集團,雙方統帥全力以赴運籌指揮。“勝兵先勝而后求戰”,哪方統帥認識了戰爭的必然,就有權贏得駕馭戰爭的自由。
全國戰場烽煙四起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雙方力量依然懸殊。
國民黨控制著全國76%的國土和71%的人口,以及全部的近代工業。國民黨軍總兵力約430萬人,大部分是美械和日械裝備,擁有空軍和海軍力量。
共產黨的解放區只占全國24%,人口不到29%,幾乎沒有近代工業。人民軍隊總兵力約127萬人,武器裝備簡陋,沒有空軍和海軍。
毛澤東成竹在胸。他在延安楊家嶺窯洞前一棵蘋果樹下,對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歷史最后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因為“反動派代表反動,而我們代表進步”。
全國戰場烽煙四起。
西柏坡,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建軍500萬,在5年時間內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要求解放軍準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于同敵人的強大兵團作戰,敢于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
毛澤東成竹在胸
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全殲守敵,奏響決戰序曲。
第一戰,東北戰場。毛澤東作戰構想是:先取錦州,“關門打狗”,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
東北野戰軍將國民黨軍55萬多人,分隔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3地。1948年9月12日打響遼沈戰役,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總攻錦州,激戰31小時,全殲10萬守軍。
戰局急轉直下。國民黨軍長春守軍放下武器投降,“西進兵團”10萬多美械裝備的精銳之師在遼西平原全軍覆沒。東北野戰軍乘勝東進,解放沈陽和營口,解放東北全境。遼沈戰役殲敵47萬余人。
第二戰,中原大地。毛澤東決定:發起淮海戰役,將國民黨軍最大的作戰集團殲滅于淮河以北,決戰中原。
在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指揮下,華東、中原野戰軍聯袂出擊,集中兵力60多萬,向擁兵80多萬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
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黃百韜兵團在碾莊地區、黃維兵團在雙堆集地區、杜聿明集團、在陳官莊地區,先后均被全殲。淮海戰役共殲敵55.5萬人。
第三戰,華北平原。毛澤東的決心是:抑留傅作義集團在華北就地殲滅,首先分割包圍,然后各個殲滅。
平津戰役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聯手進行,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總前委指揮,投入百萬兵力戰斗。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擁兵50多萬人,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張家口長達500公里的戰線上,擺出了一字長蛇陣。
解放軍將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全殲傅作義起家部隊第35軍。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29小時攻克天津。北平25萬守軍陷入絕境,傅作義將軍決定接受和平改編。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毛澤東本來不是軍人,1927年以前他做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甚至在湖南新軍中當過半年兵,從沒做過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工作。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毛澤東說,“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當一個小學教員,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把工會、農會都打掉了,把五萬共產黨員殺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們才拿起槍來,上山打游擊。”朱毛會師大會上,身兼師長的毛澤東挎上了一支匣子槍,并說:“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會師結束后,他就把槍交給了警衛員,從此再沒有挎過槍。
那么,不挎槍的毛澤東是怎樣成長為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呢?1963年12月毛澤東在會見哥倫比亞代表團時說,我們起初都不會打仗,是在戰爭中學習起來的。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毛澤東的辦法。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他總是“放膽高翔云端”從戰略全局上看問題,總是力求熟識敵我各方情況、把敵人判斷得清清楚楚,總是緊盯變化著的實況隨時調整作戰計劃,總是注重總結來自戰爭實踐中的經驗,總是把戰爭中遇到的重要問題提到較高的原則上去思索解決,這就是毛澤東的勝戰之道。
陳毅講毛澤東是“以實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戰爭的實際,去發現和掌握中國革命軍事的總規律。”
實事求是,確實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也是他在戰爭中所以能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后人想象中的一句空洞贊頌,而是對一次次嚴酷斗爭、一場場偉大勝利的經驗總結,是革命戰爭年代億萬軍民的實踐感受和共識。
(據《大國軍魂》一書 本文有刪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