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數字原本枯燥單調乏味,可詩人的生花妙筆使其情趣陡增,韻味無窮。巧用數字的古詩佳作俯拾皆是,如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因巧妙嵌入數字而膾炙人口。毛澤東心中有“數”,在數字王國“勝似閑庭信步”,將數字魅力揮灑自如,虛實有度,文采飛揚,氣象萬千。
用數詞潤色韻調辭彩
毛澤東詩詞博大精深,文采精妙絕倫。毛澤東對數字精雕細琢,使其和其他意象渾然一體,融入了濃郁的情感因素,也為毛澤東詩詞增色添彩。
“汽笛一聲腸已斷”,“一”表達對楊開慧的深情眷戀。“屈指行程二萬”,“二”表現紅軍不畏艱險的浩氣。“三軍過后盡開顏”,“三”抒發長征勝利的暢快。“四海翻騰云水怒”,“四”強調世界潮流的浩蕩。“五嶺逶迤騰細浪”,“五”謳歌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壯舉。“六億神州盡舜堯”,“六”頌揚中華兒女奮發有為的嶄新風貌。“七百里驅十五日”,“七”描繪革命戰爭勢如破竹的磅礴。“坐地日行八萬里”,“八”揭示地球運動的客觀規律。“九死一生如昨”,“九”體現奮斗人生的波瀾壯闊。“十萬工農下吉安”,“十”強化革命隊伍狂飆突進的聲勢。“躍上蔥蘢四百旋”,“百”突顯廬山臨江而立的挺拔。這些數字看似信手拈來,但詩意盎然,言有盡而意無窮。
數字入詩是表現文學修辭的特有方式,“一鉤殘月向西流”“收拾金甌一片”“纖筆一支誰與似”,“一”在“一鉤殘月”“金甌一片”“纖筆一支”中搭配精當,比喻生動傳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些對偶句當中的數字對仗工整,相互映襯,豐富了詩詞語言的結構美。“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五嶺”原指大庚、騎田、都龐、萌諸、越城五座大嶺,用來泛指各地山嶺,“三河”原指黃河、淮河、洛河,用來泛指各地河流,以專指代泛指,貼切自然。“萬花紛謝一時稀”“斑竹一枝千滴淚”,大數小數形成鮮明對比。“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三句結構相同、語氣一致,形成氣勢貫通的排比,產生回環復沓的效果。“一從大地起風雷”“而今一掃紀新元”“杭州一望空”,“一”由數詞活化成了副詞,語氣更加肯定,感情更加高亢。
用實數強化史詩色彩
毛澤東在《〈詞六首〉引言》中寫道:“這些詞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卻反映了那個時期革命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們的心情舒快狀態,作為史料是可以的。”毛澤東詩詞是詩史與史詩的和諧統一,善用數詞使毛澤東詩詞的史詩意味更加鮮明、更加具體。
數字既有實數又有虛數,實數又可分為確數和約數。毛澤東詩詞中的實數,一是表示數量,二是度量時間。“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確數“二十萬軍”直接入詞,增強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的戰爭紀實色彩。“七百里驅十五日”一句中確數約數混用,約數“七百里”指大致距離,確數“十五日”指準確時間,反映了第二次反“圍剿”戰爭“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輝煌戰果。
毛澤東回顧人生經歷時,往往使用確數,如數家珍。“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他曾自注道:“三十一年:一九一九年離開北京,一九四九年還到北京。”“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毛澤東1927年離開韶山,1959年返回故里。“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彈指三十八年”,1927年毛澤東引兵井岡,1965年他“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回首往事,他有時也用約數,如“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中“卅年”是約數,從1927年離開到1955年回到長沙,近30年時間。這些實數蘊含了對時光荏苒的真切體驗。
用虛數抒發浪漫情懷
毛澤東有時對數字很較真,力求言之有據。1958年10月25日,他在《致周世釗》中寫道:“坐地日行八萬里,……是有數據的。地球直徑約一萬二千五百公里,以圓周率三點一四一六乘之,得約四萬公里,即八萬華里。這是地球的自轉(即一天時間)里程。”毛澤東說過:詩歌“內容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對立統一。太現實了就不能寫詩了”。寫詩不是做文章,詩中的數字不是統計學意義上的數據。他運用數字的目的,不在于精確數量的表述,而在于審美體驗的傳達。毛澤東詩詞中的很多數字都是虛數,開合自如,或汪洋恣肆,無跡可求,或冰山一角,見微知著,特別能彰顯詩人氣質和浪漫情懷。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毛澤東在《致鐘學坤》中說:“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九”是虛數,體現的是模糊思維,不必打破砂鍋問到底。模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很多詞或概念的邊界、范圍具有不確定性。虛數能給讀者留下足夠空間,任其馳騁想象、品味享受。“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攜來百侶曾游”“糞土當年萬戶侯”“霧滿龍岡千嶂暗”“三千毛瑟精兵”“翻身躍入七人房”“百代多行秦政治”,這些虛數或夸張,或含蓄,或幽默。使用帶有虛數的模糊語言,并不影響讀者對詩句含義的深刻把握。比如,“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沒有人會丈量山峰是否“離天三尺三”,其高聳入云毫無懸念。
用大數烘托豪放格調
毛澤東說過:“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當兼讀”“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不廢婉約”。毛澤東詩詞的豪放格調,用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說法,就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個十百千萬這些數詞中,毛澤東喜歡使用大數。“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鯤鵬展翅,九萬里”“可上九天攬月”“九死一生如昨”,其中“九”是大數。“千秋功罪”“往事越千年”“千載長天起大云”“千古同惜長沙傅”,其中“千”也是大數,體現出歷史的厚重滄桑感。
而毛澤東詩詞數字入詩的最顯著特點,是對“萬”情有獨鐘,使用的最頻繁,將磅礴氣勢、豪情萬丈推向高潮。“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萬木霜天紅爛漫”“萬馬戰猶酣”“萬方樂奏有于闐”“一萬年太久”,用作家冰心的觀點,“萬”是“最有力量的漢字”“表達了浩大的氣勢和雄偉的氣魄”“在藝術上,給人以強調和強力之感”。“寥廓江天萬里霜”“萬里雪飄”“萬里長江橫渡”“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玉宇澄清萬里埃”,“萬里”盡顯視野的廣博,境象的闊大,思緒的奔放。“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些詩句把革命力量壯大速度之快、摧枯拉朽威力之猛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精神振奮、蕩氣回腸。
毛澤東善于數字入詩,特別是迷戀大數,表面看來是一種語言特色和風格偏好。就本質而言,毛澤東詩詞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主體與客體的高度融合。大數所表現出來的夸張手法,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客觀認知的信息為參照,有辯證思維的縝密為基礎,有革命實踐的偉力為依托,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為引領,有文化自信的積淀為底蘊。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紅色文化網)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