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習近平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卣魍怀?、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北大荒這個戰略基地是毛主席親自選定的。把農業作為戰略產業發展也是毛主席親自確定的。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訪問蘇聯歸來,途徑北大荒的時候,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過去聽說黑龍江是個好地方,真是名不虛傳。將來我們在這里好好開發,搞幾個基地,再開發新疆,中國的糧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1952年,毛主席發布《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批準人民解放軍31個師轉為建設師,其中15個師參加農業生產,開赴黑龍江和新疆等地區。由于國家安定,人口增長很快,為了盡快扭轉我國農業發展跟不上人口發展的局面,除了動員復轉軍人參加農業生產以外,毛主席還發出“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號召。知青“上山下鄉”、“青年志愿墾荒隊”等活動也隨之揭開序幕。1955年8月,我國第一支青年志愿墾荒隊組成,開赴北大荒。在隆重的歡送大會上,團中央領導作了題為《向荒地進軍》的振奮人心的講話。他情緒激昂地說:“同志們,因為你們這種志愿墾荒的行為是愛國行為,團中央決定授予你們一面北京市青年志愿墾荒隊的旗幟。這面旗幟代表了全國一億兩千萬青年對你們的希望,請你們不要玷污了這面旗幟。祝你們高舉著這面旗幟英勇地前進!”北大荒從此成為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起始地。全國志愿墾荒青年都向往這塊圣地,有些青年甚至寫血書要求加入。天津女子第三中學在讀的沈華珍和紀根健在1955年未能被批準參加墾荒隊。第二年夏天畢業時,兩人迫切提出申請,團市委不批,兩人就直接把申請遞到團中央。胡耀邦親自批準了兩人的申請。據統計,從1955年8月到1956年9月,全國共有16個省市的20萬名青年志愿參加了各地的墾荒隊。1958年1月24日,黨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于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號召轉業官兵積極參加北大荒開發,屯墾戍邊。為此,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總動員。頓時,全軍上下熱烈響應,個個交申請,人人表決心。當時,解放軍三總部的復轉官兵被選為首批奔赴北大荒的部隊。中南海文工團本來只有一個去北大荒的名額,但因都報了名,領導沒辦法,最后只批準了20人。毛主席聽說中南海文工團有20名團員要去北大荒,特地在春藕齋舉辦了一個“告別舞會”。舞會上,毛主席笑著問大家:“你們是自愿去的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自愿去的。主席,我們是響應黨的號召,去建設和保衛北大荒的。”毛主席又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吃點苦是好事。你們去北大荒肯定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無論在什么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文工團員們到了北大荒后,經?;貞浧鹪谥心虾:皖I袖們在一起的日子,有的還給毛主席寫了信。毛主席曾分別親筆回信給他們中的吳鳳君、李艾、胡敏貞等同志。小吳同志:兩信都收到了,感謝你。你的文化、政治都提高了,勞動和技術想必也學了很多,為你祝賀!還有一件事要向你祝賀的,你的婚事解決了,向你們兩人致祝賀!我也時常想念你們,大概永遠不能忘記,是我主張你們遠走高飛的,是我主張你們改行的。你們高飛到千里之遙,改業為生產者了,多么好??!文工團何必要占那么多的生產力呢?現在還是多了些,還應有一部分人遠飛改業,于人民事業有利。你們北大荒的一群人,聽說不全在一起,她們在何處?寄小胡一信,勞神轉交為荷!毛主席在給李艾的信中寫道:“李艾同志:承贈食物一包,甚為感謝!祝賀你進步。問候北大荒的同志們。問小蔣、小胡他們好!”幾天后,毛主席接見了來京參加活動的李艾。毛主席在和李艾談話時,詳細詢問了北大荒的生產生活情況,多次問到他們在北大荒的生活,是否挨餓。李艾回答說:“沒挨餓”,“在艱苦的環境中,大家都繼承著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非常能吃苦,個個都是好樣的”。告別時,毛主席又問:“我能幫你做什么事嗎?”李艾回答:“主席,您放心吧,我一切都很好。”毛主席喃喃說道:“長大啰!”在接見李艾后不久,毛主席又給胡敏貞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小胡同志:兩信收到了,甚為感謝!你好嗎?有進步嗎?整個世界都是你們青年人的,愿你們日日有進步……”。1958年的“十萬官兵”,實際上全部人員總共是81500余人,外加隨軍家屬、軍內外右派分子共約10萬人。其中,連排干部6萬人,營以上干部1.2萬人。當時在密山,到處是軍官,人們把這里叫做“尉官世界”。這里包括7個預備師、4個部隊醫院、兩個獸醫院,以及成建制轉業的各種部隊學校。還有來自解放軍三總部、志愿軍21軍、空11師、南海艦隊、哈軍工、軍醫大學、高級步校、濟南軍區、坦克兵、軍事通信學校、第二航空預校等復轉官兵。僅以預備6師為例,就有排以上干部1576人,其中師、團級干部50人,營、連級干部544人,有老紅軍4人,抗日戰爭時期入伍的252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十萬大軍中有支一千多人的右派分子的隊伍。改革開放后在媒體上屢見不鮮的“受到殘酷迫害流放到北大荒”指的就是這件事。有不少右派分子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血淚控訴。有位至今健在的高級離休干部,還一直訴說著他在北大荒的“九死一生”的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歷。當然,他們的個人感受是不能和當年的歷史事實劃等號的。當時是農墾部長王震,主動提出接收這批北京的右派分子來北大荒,和復轉解放軍官兵一起建設新北大荒的。當時著名作家丁玲和丈夫陳明都被劃為了右派,陳明后來回憶道:“農墾部特地安排了一趟專列,把我們從北京直送農場所在地——黑龍江密山,一路上照顧得很仔細,發了干糧,有肉食,有面包;到了大站,站上都準備了滾熱的稀粥等著我們;我們三個人有一個臥鋪,可以輪流躺下休息。帶隊的是轉業軍人,一路上和我們有說有笑,他們絕口不提‘下放’‘改造’那些帶刺激性的字眼,而是說他們和大家一起去建設邊疆、一起去勞動鍛煉。”這批右派分子安頓下來不久,王震便來看他們,見面就大聲說道:“我是王震,向同志們問好!同志們,總理讓我來看望大家。我是來看你們的,是來和你們交朋友的,你們要不要呀?”北大荒后來成了丁玲和陳明的第二故鄉。丁玲去世后身上蓋的紅旗上書有大字:“丁玲不死——北大荒人獻”。有必要指出的是,從北京下放到北大荒的右派分子,兩三年后基本上都回到了北京;而那些解放軍的復員轉業官兵,基本上都留在北大荒勞動了一輩子。對照他們,當年的那些右派分子不知會有什么樣的感想?1994年8月,著名劇作家吳祖光和當年同去北大荒的老友、畫家丁聰舊地重游,見到了當年的隊長李富春。這位當年轉業來的上尉參謀,見了吳祖光非常激動,他握著吳祖光的手說:“你還認識我嗎?真沒想到我們還能見面,當年我和你們一樣,都是來建設北大荒的,沒啥區別,王震部長開會時還稱你們同志呢。”吳祖光在參觀云山農場后,為農場寫下了條幅:“三十六年如一夢,幾生修得到云山。”1998年春天,反映北大荒屯墾戍邊的大型文獻電視片《大荒涅槃》攝制組人員到北京采訪吳祖光,吳祖光動情地說:“當年如果不是那么一種原因到北大荒的話,我會很喜歡那個地方的。現在想起來,我這一生如果沒去過北大荒,那一定會很遺憾的。”據黑龍江歷史資料記載,1968年黑龍江開始創辦“五七干校”,“黑龍江省的各級、各地干校便分布在北大荒各地。形成一支新的干部參加北大荒建設大軍。”“到1985年,先后有14萬復轉軍人、上萬名地方干部、5萬名大專院校畢業生和科技人員以及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一批又一批墾荒大軍,相繼開進北大荒。”現在,北大荒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北大荒集團的優質資產——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以“北大荒”之名上市。2016年5月,習近平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毛主席當年選定的戰略基地和確立的戰略產業發展方向,在新時代更顯示出旺盛的的生命力。
(來源:“淮左徐郎”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