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的糧食安全怎么樣?這是40后我們普遍關注、探討的話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一、糧食安全是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問題
美國前國務卿著名戰略學者基辛格博士曾有一句廣為人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誰就掌握了世界。”可見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全局的大問題。顯然在現代工業蓬勃發展到“互聯網經濟”信息化的時代,糧食安全依然舉足輕重,直接關系到國家興亡,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一餐不吃餓得慌。”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糧食農業生產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經濟活動。我國歷朝歷代為官賢者都把農業視為頭等大事。廣大勞動人民辛勤耕作,建立天下糧倉,在于細水長流,生生不息,傳承文明。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一直沒有中斷。正如習總書記所指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也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大國、糧食強國。從相傳大禹治水,疏通江河至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國李冰父子修建水利樞紐工程四川都江堰,為的是防洪和灌溉,千百年來無不為老百姓傳頌,被稱:“澤被千秋”、“功著萬代”。古也有閩東黃鞠民間先賢“滴水穿石,錘斧鑿水”帶領霍縣農民挖水渠,開鑿隧洞,引水灌溉和擴大耕地的美談。新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和偉大領袖毛主席頒布實施了土地法,讓廣大勞動群眾終于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期盼和夢想。接著黨帶領翻身的億萬人民興修水利,完成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單在全國修建成水庫容量1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水庫8.6萬多座,水塘460萬多口,新建萬畝以上灌區5000多處,開挖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里,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里。有學者曾計算過,毛澤東時代,按土石方簡測算,總造價為240萬億元,超過1980-2008年歷年GDP的總和。更不用說,還有修的那么多億畝的梯田,修的那么多的防空洞?五十年代后期,毛主席親自總結提出了“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為今后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020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各級黨委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要位置,統籌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為打贏疫情防控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二)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無孔不入,在政治、軍事、科技上打壓外,還企圖卡我國經濟發展,包括糧食和農業生產的脖子,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以美國為代表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大至英、法、德,小至以色列、新西蘭等都是糧食強國,自恃經濟、軍事、科技等實力強,對誰看不慣,動不動就對誰制裁。或以武力相威脅,發動侵略戰爭,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國政權被推翻就是例證。或大打金融戰、貿易戰,以經濟制裁相威脅、裹脅,迫使他國屈服、投降、甚至解體。或大造輿論欺騙,發動顏色革命,顛覆他國政權等,霸凌欺弱,弱弱強食,橫行霸道。毛主席早在1954年10月6日同印度尼赫魯總理第三次會談時指出“美國只要有機會,總是要整我們,因為我們需要朋友。”毛主席以他獨特的戰略眼光,高屋建瓴,一針見血。中國經過70年艱苦奮斗,綜合國力增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反華政客一直沒有停止對華敵視、誹謗,在臺灣、香港、南海等問題上指手畫腳、挑起事端。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后,親自赤膊上陣,以“美國優先”,從2018年開始對我國大打貿易戰,征收高額關稅,動用國家力量打壓中國民營企業中興、華為等,極力推銷轉基因農產品,使中國老百姓深感到不安全、不放心,特擔憂。據中國敢講真話的有識之士講,早在十多年前,美國伙同西方糧食強國心懷陰謀,向我國推銷他們都視為紅線的轉基因農產品,推銷轉基因糧食種子、畜牧業種源,以期達到像100多年前英帝國主義發動對華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那樣禍國殃民有過之而不及。今年我國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時,美國反華官員和新聞媒體落井下石,造謠污蔑,幸災樂觀,唯恐天下不亂。西方抗疫不力,疫情蔓延,美國總統及高官又對疫情污名化,企圖甩鍋,轉移視線。從美國國務卿宣稱“美國制造工廠要回來了”,到貿易高官宣揚“春末夏初”中國又要向美國進口糧食了,以及后來連絡西方國家做要中國賠償疫情經濟損失的美夢,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反華、反共、亡我之心不死的丑惡嘴臉和歹毒用心。(三)大自然變化莫測,自然的災害層出不窮,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威脅。由于全球氣溫持續上升,人類的生存環境在持續惡化。如北極冰層融化,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燃燒了7個月,橫跨亞非兩大洲的蝗蟲大爆發,以及大氣遭受重度污染,世界各地不斷出現的地震、風災、水災、火災、旱災、蟲災、疫情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糧食的供應,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隨著疫情在世界各地的漫延,國際糧署已發出警告,有些國家今年可能發生糧荒。今年六、七月份我國長江、淮河流域和少數南方地區都發生了百年未遇的水災,大片農田被淹,農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四)以史為鑒,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國家都不能沒有糧食儲備和供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遇到饑荒,我們可不能忘懷啊!今年2月16日中央電視臺四套播放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15、16集電視劇集中反映了為研制“二彈一星”,在饑荒中,從領袖、將軍到一線科學家、科技人員、基地解放軍官兵們忍饑挨餓,夜以繼日,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風范,感人肺腑,令人敬仰。現在糧食,這個維系人類幾千年文明最基本的東西,卻成了西方帝國主義邪惡企圖征服別國人民歹念的工具,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敬畏大自然,敬畏人民,尊重生命。(五)我個人親身經歷也更加明白了“民以食為天”的大道理。我是1948年1月出生的,幾乎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我沒有經受戰亂的痛苦,卻經歷過饑荒,至今仍心有余悸。小時候當農民的父親和祖父母教導我要勤儉節約、珍惜糧食。十幾歲上學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糧食歉收了,祖母為了保全我和三四歲的弟妹,寧愿自己少吃,也要讓我兄弟妹三人多吃點,結果生了浮腫病,因醫治無效,58歲就過早病逝了。祖母她那種顧全子女的高風亮節,是我們晚輩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值得永遠銘記。那時候,我東風公社梨園大隊,堅決砍掉了幾千棵茂盛的梨樹,匆忙改種糧食和蔬菜,渡過了饑荒。上初中一年級時,我起早步行到30多里外的狼山新港鎮買胡蘿卜茵子吃。當年挖野菜,吃豆腐渣的情景歷歷在目,不敢忘懷,只要想到忍饑挨餓的滋味不寒而栗。
二、我國糧食和糧食農業生產存在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我們要揚長避短,統籌策劃,建立穩固的糧食基地,建成世界糧食強國,保證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幅員遼闊,地域不同,地址地貌有別,自然條件多種多樣。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全國面積2/3,山區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1/3,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1/4。各地農業生產有差異,有短板,不平衡。2、我國有14億人口,人口多,我國是糧食大國,仍不是糧食強國,還需要進口部分糧食和農產品。從未經官方權威發布得知,我國每年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大豆等農產品,人均約200斤,這是一筆驚人的數字啊!假如中國遇急需要進口糧食農產品時,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和不良國家就會趁機大做文章,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或禁止出口,處處要挾。這種情況屢屢發生,今年初就發生過。而從美國等西方進口的農產品有的則是極不安全的轉基因農產品。因此我們要正本清源,抨擊“自己種的不如買的”崇洋媚外的論調和揭露“吃里扒外、唯利是圖”的漢奸,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大門。3、農村勞動力遷移,缺少青壯年勞動力。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大潮中,二產三產大力發展,我國約有3億多的青壯年農民為脫貧致富外出打工,有少數農村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農村缺失青壯年勞動力,還有邊遠地區地瘠人貧。4、由此帶來許多爆料,新區、開發區大量征地,不得而知官方是否能做到土地置換處理。有少數農村地區和折遷宅基地的土地荒廢、閑置。以孟山都、ADM邦吉、嘉吉為首的美國等外資企業控股或收購我國中糧企業集團的股份,其中中國榨油加工業的股權最多時達85%,直到2016年才稀釋到30%。有的個別地區甚至為獲利長期出讓土地來換取轉讓費等嚴重不良現象,造成現有耕地得不到充分保護、利用,或被占用,得不到及時置換和補充,也嚴重影響糧食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5、去年2019年底,市場豬肉、雞蛋供應緊張,價格瘋漲,百姓議論紛紛。不是主糧,而是農副產品,這點小事難道不值得農業有關部門幡然猛醒,引起高度警覺嗎?!
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辯證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大打全國實現小康社會和精準脫貧的攻堅戰,形勢喜人。全國832個貧困縣中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退出檢查,未摘帽只有52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55.1萬,貧困發生率由10%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邊遠地區貧困人口脫貧易地搬遷達900多萬人,2020年全國脫貧勝利在望。得民心,功德無量,這是千秋偉業!目前我國糧食農業生產是處于較高水平的,尤其是雜交水稻每畝單產在國際上是領先的,也是我國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舉世矚目。我國擁有九旬農業科學家袁隆平世界級“水稻之父”和一大批農業科學家、科技人員,這是國家之興,人民之福。總的看,我國糧食和糧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耕作精良,具備比較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尤其為我國適宜農耕的平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10,有112萬平方公里。我國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等三大平原。有著名的俗稱“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塞外糧倉”的河套平原和銀川平原。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平原。也有海拔3500米以上的拉薩平原和日喀則平原。還有海拔低于15米的吐魯番平原……。這些平原都是我國重要農耕地,是我們中華民族衣食之源。最近看到農業方面兩則喜訊,鼓舞人心。一則是我國在山東地區解決千年難題,“變出”一千多萬畝良田,即鹽堿地改造成灌溉地。我國沿海有十幾億畝這樣的鹽堿地,如果把鹽堿地改造成海水灌溉地種上水稻,按畝產300斤計算,多1億畝,可養活8000多萬人。這樣我們可以做到手里有糧,心中不慌。第二則是毛主席在51年視察治理黃河時提出的“南水北調”指示終將得以落實,現在國家規劃從西藏開一條“紅旗河”,從西南把雅魯藏布江江水調到西北新疆干旱地區宏大水利工程,由此可實現沙漠變綠洲,具有增加大批耕地的潛力。
三、思考與建議
綜上所述,我國糧食和農業生產在戰略上優勢明顯,也存在安全隱患,風險與安全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要登高遠望,胸懷全局,更新觀念,時不待我,與時俱進。為此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老教師又不懂農業的我本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提出幾點思考建議,作為強烈呼吁,敬請指教。(一)夯實18億畝耕地紅線絕不允許逾越,作為重要國策之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公報提出“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數據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中國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糧食產量不斷創新提高。
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5911萬噸。2012年以來糧食保持6萬億噸以上。2019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了0.9%。但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降。初步統計2010年全國播種面積111695千公頃,以后播種面積連續6年增加。2016年播種面積達到最高峰,共計119230千公頃,以后連續3年糧食播種面積小幅下跌。2019年全國播種面積116064千公頃(174095萬畝),比2018年減少975千公頃(1462萬畝),下降了0.8%。所以必須夯實18億畝耕地紅線決不能動搖,也勢在必行,以法律形式加以再重申、明確。我建議全國人大根據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問題、新的短板在原有法律基礎上,進一步立法,或修改原有法律條文,把不少于18億畝耕地總面積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方略納入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以食為天,糧食成為延續華夏燦爛文明的基石,是維持國家安全的基礎。糧食自給是國家的生命線。我們有黨和國家對糧食和糧食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有勤勞耕作的億萬農民,有18億畝紅線耕地和不斷增加的耕地面積,就筑牢、健全、完善這個世界糧食格局中的戰略支撐。習近平主席幾年前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國策,展現了與沿線世界各國開展大規模的農業技術合作的廣闊前景,我們有機會和沿線國家合作開發農業,通過入股方式占有儲糧,也可以與俄羅斯聯合開發遠東地區,種植大豆,借雞生蛋,讓國內土地輪耕等等。至于農村有些閑置小塊土地,已被地方打圍墻或用布圈起來,或近期栽了不少樹木。我建議準予租賃,種上農產品,如瓜果蔬菜。農改居空出的拆遷宅基地可以讓拆遷戶自己搞副業,種上農作物,增加收入,總比閑著種上樹木好,也可防備遇上災荒年。被拆遷的農民有種地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寸土地一寸金,農民惜地如惜命。另外對百姓群眾比較關切的轉基因糧食問題,包括轉基因糧食農產品的進口,轉基因的糧食種子、畜牧業的種源等,眾說紛紜,情況復雜敏感,國家也有這方面的條例、管理方法,希望國家權威部門能進一步引起高度重視,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回應人民群眾對轉基因農產品的關切,滿足人民對優質的綠色農產品的需求,消除顧慮,穩定人心。
由國家農業農村部牽頭,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同時也要切實落實壓實地方各級行政部門的責任制,建立紀檢,監察法律保護體制。另我認為,現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租賃和合作集體經營等形式,只是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不同,沒有所有制性質的差異。今天的小崗村和大寨村、南街村、周家莊、華西村等都是公有制,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只要農民種地不破壞公有制、不違法,只要他們自愿采取什么生產組織形式,各地政府農業部門都應放手讓他們試一試。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農村農業的出路在于機械化,在于農業科技現代化,在于協約化規模經營,走新型集體合作化、集體富裕這條金光大道,才有廣闊發展的空間和希望的未來!這是歷史和實踐所證明了的。這也是落實習主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示,為今后我國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選擇新的突破口的關鍵所在。
新時期,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政府要加大對糧食和糧食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和科學技術投入,學習借鑒外國先進農業的生產、加工、儲存、經營的經驗,積極引進國外農業高科人才,著重培養農業國內科技人才和骨干,千方百計調動廣大農民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建設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農大為基地,在國內的實驗基地和實驗室,重點全力培育優良種子和畜牧業的種源。夯實糧食農業發展的根基。古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通過報紙、書籍、課本和各種現代媒體,宣傳教育熱愛勞動和珍惜糧食的重要性、必要性,形成愛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全民氛圍,形成國民珍惜糧食的良好習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特別對兒童少年加強勞動教育,要從早做起,知道糧食的寶貴,形成自己動手、不撿食、不浪費的養成習慣。同時建議國家制訂各種寬松、優厚惠農的政策。1、號召、鼓勵、幫助現有農村青壯年,扎根農村。各地行政部門和農業組織通過各種形式精準幫扶,精準扶貧,讓他們感到種田光榮,農業同樣致富。2、鼓勵、引導、動員廣大有文化有理想肯擔當的城市青年到大有作為的農村廣闊天地去鍛煉、去經營、去創業,扎扎實實造就新一代農民科學家、企業家、實干家,繁榮農業,實現中國夢!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就高瞻遠矚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重要指示。今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洪范八政,食為政省。倉癝實,天下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最近全國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風雨同舟,眾志成城,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世人見證了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的戰略動員和組織能力,舉世無上,前無古人。最后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沉著應對糧食農業等各方面挑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設好農耕基地,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糧倉米庫,確保糧食安全,牢牢掌握糧食和糧食農業生產上的主動權和世界外交上的話語權,實現“農業強大,農民富裕”的農業強國,實現制造強國,實現現代高科技強國,最終達到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彪炳史冊,造福于人類和我們的子孫后代!(作者系中共黨員、江蘇省南通市退休教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