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是極為寶貴的,這才是中國外交最大的資源和最深厚的底氣之所在。”
這段時間,美國反華勢力對我圍堵日亟,手段跡近下流,中國民間的的愛國熱情也隨之高漲,人民群眾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對美國反華勢力的憤慨以及對政府采取反擊措施的支持。余涅認為,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是極為寶貴的,這才是中國外交最大的“資源”和最深厚的底氣之所在,應該倍加愛護、倍加珍惜才對,孰料卻出現了對此相當不屑的聲音——
“民間圍觀吃瓜為宜,政府有足夠力量回擊美方挑釁。”
短短一句話,輕蔑、不耐煩、以及某種對“失控”感到恐懼的感覺,都盡在其中了。這句話聽上去也好生耳熟,余涅信手一查,果然是有出處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后,1931年9月28日,上海、南京的愛國學生到國民政府請愿,蔣介石不得不硬著頭皮接見學生。他搪塞說:“抗日是政府的事,同學們應回去安心讀書,學生應該相信政府一定會出兵抗日。”
“抗日是政府的事”,其不言而喻的潛臺詞就是“抗日與老百姓無關”。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為什么害怕民間的愛國熱情,將其視為一種必須加以擺脫的麻煩?
其一,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政策,蔣介石一直沉浸在一種不可救藥的失敗主義情緒之中,認為“戰必敗”,根本就沒有勝利的信心。其二,要動員全國人民抗戰,就必須改良政治,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就必須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蔣介石代表的是買辦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他們一絲一毫的利益也不肯放手。所以,蔣介石寧肯對日妥協退讓,也要壓制人民的抗日熱情。今天,穿越了將近90年的時空,余涅聽到了似曾相識的聲音,真是有點“莫名驚詫”了。對待群眾對愛國熱情,是尊重、保護,還是害怕、壓制?這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討論的大是大非問題。抗戰期間,在如何對待群眾的問題上,毛主席采取和蔣介石截然相反的態度。毛主席認為,“戰爭偉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他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在他的軍事名著同時也是哲學名著的《論持久戰》中,毛主席指出:“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余涅認為,國共兩黨對待人民群眾的不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抗戰勝利后兩黨的不同命運。
當然,群眾在被發動起來之后,部分人可能會出現一定的盲目性,這就需要教育、需要引導,需要做大量的宣傳解釋工作,而不是把群眾視為“群氓”,侮辱性地要他們“圍觀吃瓜”,禁止他們實質性的介入。幾年來,中美關系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除了一些網紅學者以個人的名義所作的種種似是而非的解讀外,有沒有權威的、系統的可以被作為“形勢報告”來對群眾進行教育的材料呢?不對群眾進行教育、引導,就不能避免盲目性,然后再以出現了盲目性為由壓制群眾的愛國熱情,這不就使得自己越發陷入孤立之中了嗎?余涅認為,“民間圍觀吃瓜為宜”還折射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精英已經是“民間”的對立面而不再是“民間”的一部分,他們已經外在于“民間”了,是“你們”和“我們”了。一方面,他們離不開“民間”的供養,另一方面,他們又深恐“民間”攪了他們的好事。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狀態就是:“民間圍觀吃瓜為宜”,一切由他們來包辦、來壟斷,想怎么辦就怎么辦。
(來源:“新文化研究”微信公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