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編者按】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葉敬忠帶領一支43人的研究團隊,自2021年3月起,在山東、湖南、陜西、浙江、河北等5個省共計10個村莊開展了“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研究,共完成農民問卷529份,完成對基層干部、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的訪談154份,訪談資料156萬字,最終形成前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目前農民最關心、最迫切希望解決的依次是醫療、教育、養老、就業、種糧等九個方面的問題。
醫療問題排在農民最關心問題的第一位。在農村,因為生病而導致整個家庭的生活急轉直下的情況非常普遍,農民平時最擔心的就是生病和由此產生的支出負擔,因此醫療保障是農民心目中生活富裕的基礎和底線。有農民說,“生活富裕就是看得起病,不怕生病”。也有農民感嘆道,“農村家庭最怕生病,一場大病就拖垮一個家”。現階段,農村醫療條件有限,與城市差距較大,農民生病往往需要到縣城醫院或大城市的大醫院治療,醫療支出常常超出很多農民家庭的承受能力。農民反映,“鄉村很難留住好醫生”,“村里只能看看常見的小病,生病了經常被推到鄉里,鄉里又推到縣里或市里”。同時,新農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標準上漲過快。一位農民說,“過去每人每年繳10元錢,現在每人每年繳280元,太貴了,種一年地也不夠繳費,而且越到縣外醫院報銷比例越低,三甲醫院根本看不起。”
02
教育壓力大:農村孩子上學面臨“在村”困境、“離村”難題
03
養老挑戰多: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金杯水車薪
【正在領取養老金的村民】
目前居家生活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但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自我養老的質量不斷降低。在調研村莊,70.3%的老人為“老兩口”共同生活或獨居,子女照護越來越少,老人表示,“孩子們都在外面,不可能在家守著我們”。此外,目前農村居民養老金水平遠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許多農民反映,“70多歲還要打工,80多歲還得種地,每月100元錢沒有辦法養老”。同時,精神孤寂也是農村老人的普遍狀況。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而在農民看來,產業興旺,就業則是重點。農民說,“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讓農民在鄉村有事做、有活干、有錢掙,這樣就不用到處亂跑,而在本地就可以打工生活了”。因此,在衡量農村產業發展和產業興旺時,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可以提供就業崗位的數量。一位農民說,“帶動周圍群眾一起富起來才算真正的產業興旺,如果就一個人富裕,那不叫產業興旺,產業興旺的標準要看這個產業能養活多少人。”
調研發現,目前鄉村產業的發展根本無法提供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的崗位,也不能滿足在農村的中老年人口的就業需求。尤其是,隨著城市“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50周歲以上女性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等規定的出臺,不少從事相關行業的農民工不得不返回家鄉,但他們不可能立即開始養老生活。
調研發現,“種糧不掙錢”是許多農民的共識。盡管如此,大量小農戶并不愿意放棄種地,因為糧食生產是小農戶家庭的一種安全保障。一位農民說,“錢重要,糧食也很重要”。小農戶普遍認識到,解決自己家庭的吃飯問題,這本身就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一位農民說,“當我們70%的農民能自己生產糧食的時候,我們就很安全,如果我們國家有4~5億農村人口都要買糧吃的話,那就是大問題。”
【田間勞作的農民】
但是,未來糧食種植面臨很多風險和挑戰。一是目前農村只剩“最后一茬種地人”,很多已經60多歲,甚至70或80多歲,而大量年輕人和二代農民工不愿種地或不會種地,再過幾年小農戶可能出現“無人種地”的局面。二是農資、農機等糧食生產投入成本逐年上漲,而糧價長期保持較低水平,種地普遍不掙錢甚至虧本。三是糧食作物容易遭遇野豬破壞等生態沖突,且常常沒有補償或補償很少。四是土地流轉后常常因為用途改變而導致地力受損,地貌很難恢復。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農民家庭產生的生活污水越來越多。調研發現,在居住環境方面,農民普遍對目前的“污水排放處理”表示不滿。農民說,“現在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大多是‘順其自然’”。農村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在居住較為分散的山區村莊,目前很難實現對家庭生活污水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此外,由“廁改”不徹底而帶來的排污問題正逐漸顯現出來。
目前,大部分村莊未能同步建成并入管網的污水收集系統,農村家庭產生的大量生活污水都是獨立排放,且直接或通過化糞池排放到河流、湖泊、池塘、農田,或因無處可排而挖坑滲入地下。因此,生活污水成為生態宜居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一農民反映說,“排出去的污水肯定滲漏下去,而井就在家門口,所以家里的井水基本不敢吃,吃了會長結石,因此大家都買水吃”。這樣的排放方式不僅污染了村莊環境和地下水資源,也威脅著農民的飲水安全和身體健康。
基礎設施關乎民生福祉。我國脫貧攻堅的巨大成就已經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然而,調研發現,在部分丘陵地區或山區,尤其是非原貧困村,農民對鄉村振興的理解首先就是“基礎設施能跟上”。他們非常希望“把家門口的路修好”;“能喝上自來水”。
【雨后泥濘的道路】
在某調研村,通往外面的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村民認為自己被路“困”在了村里,他們抱怨道,“去鎮上只有那一條路,還那么爛,來回十里,走路騎車都會摔倒”;“路又破又爛,糧食既沒人上門收,也很難拉到鎮上賣”;“就是因為路不好,年輕人走了都不愿回來”。有的調研村尚未實現自來水入戶,因為不敢吃井水,家家戶戶不得不購買桶裝水或凈水器。除了飲水,有些村的生產用水也非常緊缺,影響著農業生產。
對農民來說,村干部是與其日常生產生活聯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官”。農民認為,村干部最重要的是在安排村莊事務、分配利益資源、處理村內糾紛時保持公正,要“一碗水端平”。在農民看來,公平是鄉村治理的最重要原則,村干部本身不一定要有經濟實力,但一定要辦事公平公正。
調研發現,71%的農民看重村干部“辦事公平”的能力和表現。農民說,治理有效要靠“村干部以身作則,解決不公平的問題”。然而,部分村干部在處理村莊事務時常常看其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遠近,尤其是在利益和資源分配中,與自己關系近的家族、親戚、朋友等,或者是村干部自己,往往獲得更多,農民對此意見很大。尤其是在原扶貧、低保、救助等各類政府支持的項目實施過程中,那些未獲得利益和資源的農戶甚至是村莊,產生了巨大的心理不平衡。
全國有51.2萬個行政村,異質性是鄉村的基本特點,因此要求國家政策的實施必須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現實。國家多次強調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不刮風。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證不出事”,常常采取“免責第一”的簡單化思維,不顧農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制定各種“不準”、“不得”、“不允許”的禁令,并整齊劃一地移植到村莊,強加給農民。
有農民反映,當地不準三輪車載客,而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他們種著幾畝蘋果樹,上山路程遠,一個老人很難把蘋果運下山,需要兩個老人協作,但若兩個老人坐三輪車一起下地,則會被罰款。還有農民反映,當地以“生態”之名不允許村莊出現“三堆”,即草堆、土堆、糞堆,但這與農民的生產生活顯然矛盾。農民感嘆道,“政策到了‘下面’總是變得讓人難以理解”。
【騎三輪車去勞作的農民】
針對鄉村振興中農民最關心的這些問題,研究提出了系列建議。這些建議包括,通過建設城鄉醫療聯合體的方式帶動基層改善醫療設施條件,鼓勵高水平醫生到基層工作,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適當考慮通過相鄰村莊共建(恢復)完整村小的方式,讓農村孩子“就近入學”,讓教育回歸鄉村,鼓勵高水平教師到農村學校工作;推動村莊“互助養老”、“抱團養老”等新型社區養老方式的實踐和落地,建設共享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服務,解決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最緊迫的生活難題;以實現充分就地就業為目標制定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小農戶在糧食生產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村莊污水治理,禁止生活污水向土壤直接排放,對農民進行污水處理和化糞池建設維護的技術培訓,在鄉村建設中優先規劃和實施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工程;對道路和用水等基礎設施薄弱的村莊進行專項財政支持,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出錢出力;對村莊各項資源的分配過程和結果進行規范,避免在農戶之間出現懸崖式差距,對村干部開展常態化職業道德和能力提升培訓;加強農村生產過程的技術服務和監督指導,而不是簡單地禁止正常的生產活動,加強對農民生活方式的科學引導和現代化改造,而不是一味地消滅農民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發展研究”)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