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限度,這是一種對待歷史的誠實態度!”
01
據報道,海峽對岸的KMT前主席馬先生將赴大陸祭祖,預計將訪問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城市。
馬先生的幕僚介紹說,馬先生將帶領其基金會“大九學堂”的青年學子,參訪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重要歷史遺跡,并訪問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及復旦大學,與大陸學生進行交流。看了這樣的行程介紹,油然而生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覺得相當浮夸、片面。1927年至1949年這22年中,約有近10萬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雨花臺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一、殉難者大都非常年輕;二、許多人受過良好教育;三、國民黨反動派殺人非常快,烈士從被捕到被處決,很少有超過三個月的。

馬先生既然以KMT繼承者的身份回大陸,就不要只想著收利息,也要記著還欠債。到了南京,就應該去雨花臺,到了上海,就應該去龍華烈士陵園,向當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鮮花、鞠躬、并表示懺悔!最低限度,這是一種對待歷史的誠實態度,不誠實,還有什么可談的?
孔乙己文學的興起,表面看起來是因為教育與社會需要脫節,本質上卻是勞動者地位的下降。
第二,社會評價的下降,即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普遍不認為靠勞動吃飯是一種體面、有尊嚴的生活,青年們只要有一點可能,就想脫離勞動;
曾幾何時,就在不太遙遠的過去,我們有過這樣的時代:勞動是體面的和有尊嚴的生活方式。正如我前兩天提到的李雙雙那樣——她通過勞動創造了美好生活,也為自己贏得了光榮。那個年代,在城市里,姑娘們是愿意嫁給國營工廠工人的,也渴望自己能夠成為工人。

孔乙己現象不是橫空出世的,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無非如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即便靠“讀書”不能維生了還是不愿意勞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改變了這一現象,也挽救了無數孔乙己。今天,要根本改變這一現象,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回到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初心,把中國要建成這樣的社會——勞動者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也能夠獲得光榮與尊重。這樣的中國,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3月13日,某市舉行2023年春季新兵‘負羽從戎’出征儀式。每名新兵獲贈的‘從戎之弓’上鐫刻著‘負羽從戎’字樣以及該名新兵入伍批準書唯一編號。弓身簡約、硬朗,代表中國軍人忠誠、堅毅、勇敢的精神氣質。”
作為一名老兵,看了這樣的報道,產生了一種不倫不類的荒誕感。現在大家都喜歡找點傳統,但找著找著就亂了,居然找到封建社會,變成了一種文化亂倫。1927年,毛主席在井岡山建軍時,正式打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的旗幟,這意味著,人民軍隊是一切剝削階級軍隊的對立面,絕不是抽象的“中國軍人”繼承者。

試問,北洋軍閥是不是“中國軍人”?國民黨反動軍隊是不是“中國軍人”?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的戰犯是不是“中國軍人”?在今天,“中國軍人”這個概念是可以用的,但要分場合。比如在一些國際軍事交流的場合就沒問題,但在涉及到歷史和傳統的場合,就不能亂用。新兵離開家鄉,舉行出征儀式是應該的,不過要尊重自己的傳統。我建議:出征儀式不妨從祭掃當地的革命烈士陵園開始,然后請健在的老戰士、老英雄向新兵贈言,最后為他們佩戴大紅花,乘坐敞篷車巡游,接受群眾的歡呼和少先隊員的獻花!(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高度一萬五千米”)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