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本文只是闡述個人的一些思考與建議,內容與風格的不當之處,請讀者不吝賜教。如果此文能夠引發一些思考、批評與討論,本人不勝感激。
臺灣必然回歸大陸,關于回歸的方式問題,大多數人已經漸漸地明白,如不采用武力方式,也就是發起解放臺灣戰役,臺灣很難回歸大陸。解放臺灣的戰役準備和具體戰術動作以及戰場細節,只能交給解放軍去處理了,鑒于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和信息獲得的局限性,外人不足道也。本文擬討論的重點是,解放臺灣戰役全面勝利之后,臺灣地區的治理原則問題。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現在必須考慮在解放軍已經控制臺灣島,并且掃除了有組織的大中規模的抵抗力量之后,臺灣島該如何治理的若干原則問題。具體而言,就是“一國兩制”原則是否適用,怎樣適用?臺灣解放后的治理方略以及具體政策,根據解放臺灣戰役的慘烈程度,可能會有不小的變通,但是其底層邏輯應當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樣的。
在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之后,和臺灣島的治理條件全面正常之前,會有一個對臺灣地區進行軍事管制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期間,臺灣省應劃分為若干區域,比如南臺灣、北臺灣和東臺灣等區域。其中東臺灣地區為永久性軍事管制區,這個地區交由解放軍永久性管理,不屬于可以考慮“一國兩制”的區域。
展開一張星球地圖出版社的《中國及周邊地區》地圖,臺灣島的軍事作用與意義會躍然紙上,東到塞班,西到伊朗,北到俄羅斯,南到印度尼西亞,臺灣島正好在一個杠桿的支點位置。打開一張臺灣省地圖,臺灣島的優良地形地勢栩栩如生,站在臺東,遙望日出,仿佛可以看得見整個太平洋和半個地球。在臺東海岸山一帶的花蓮、臺東兩縣,可以建造容納一個完整集團軍的陸海空基地。
解放臺灣是祖國統一之戰,意義非凡。臺灣回歸對我國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怎么評價都過分。但是,其最核心的意義之一,就是軍事價值。解放臺灣對我國的軍事意義,是港澳回歸所不能比擬的。在這一區域,建設龐大的軍事基地,對外可以震懾敵酋,整個西太地區的和平環境就有了最確定的保證,同時也是維護臺灣島內長期穩定的根本保障。敵可往,我亦可馳騁。
二、實施“一國兩制”的必要性
基于多方面的緣由,即使有了永久性軍事基地,考慮到解放臺灣過程的復雜性、改造臺灣任務的艱巨性,以及在國際上爭取中間派的微妙性。當大陸完全控制臺灣島之后,針對剛剛被收復的臺灣島內的除永久性軍事區之外的其他地區,仍需在一段時間內實施“一國兩制”方針。
現在的臺灣地區,與毛主席在上世紀50-60年代所面臨的局面已經發生的巨大的變化。最大的區別是,在當時臺灣島內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政治權力中心和武裝力量的統領,就是蔣家王朝。現在,由于實施西式政治體制有幾十年的時間了,臺灣島上已經沒有了明確且相對統一的政治集團中心。故此,當解放軍成功登島之后,可能會出現比較復雜的局部激戰、局部和平解放和部分臺軍起義的局部止戰的復雜現象和機會。如果以經過變通的“一國兩制”作為一種交換條件,換取局部和平解放,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解放臺灣戰役勝利之后,以美國一定會羅織相當數量的國家,組成資本主義集團對中國集體發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實行改良的“一國兩制”制度,將有助于在國際領域分化、爭取一部分西方集團中間派成員,也為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支持我國解放臺灣行動提供更多的一些理由。臺灣問題由于林林總總的許多原因,畢竟已經被耽誤的70余年了,相當一部分外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乃至過程,才能完全理解中國解決臺灣的充足依據。
千萬不要認為軍事占領臺灣之后,臺灣回歸祖國的大業就已經完成了,還有更為艱巨卓絕的思想回歸、政治回歸過程。臺灣人民遠離大陸已經70多年了,加之1945年以前日本占領所遺留的毒害,特別是近40年來“臺獨”分子的惡毒洗腦,臺灣人民離開大陸的主流文化意識體系已經很遠了。從甲午戰爭之后,臺灣人民長期處于脫離大陸主流文化的狀態,現在,如果馬上成為完全正常的國家公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教育、培養、改造臺灣人民,幫助他們建立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就成為亟待處理的當務之急。他們的確需要一個適應期或者叫見習期,完全相信,經過一個不太長的“一國兩制”過渡階段,他們會成為合格的、正常的中國公民,并最終在思想層面與國家民族完全融合。
“一國兩制”曾被用于香港和澳門的回歸,而且在香港的實踐過程中,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消極因素現象。故此,人們對于“一國兩制”存有誤解和顧慮。在解放臺灣之后,基于新的環境和條件,實施“一國兩制”方針的具體內容,肯定需要進一步創新,需要采取一些改變與優化的措施。也就是說,針對解放后臺灣地區的過渡性的“一國兩制”,肯定不完全等同于上世紀90年代給予香港的條件;在有些方面,也會有別于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周總理考慮給予蔣介石集團的“一綱四目”條件。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回歸毛主席提出的“一國兩制”概念的初衷。有很多人誤以為“一國兩制”是上世紀80年代的發明,頂多是借鑒了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實踐,但這是誤解。比較完整、成熟的“一國兩制”概念,是毛主席和周總理在上世紀50-60年代,提出的一種量身定制的政治設想,其針對目標是當時的臺灣地區。然而,在毛主席過世之后,針對“一國兩制”概念,基于不同的立場觀點,對此逐漸衍生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內涵:一種內涵是,臺灣地區的資本主義制度暫時不變,給臺灣人民一個轉型適應期,最后臺灣人民終究也要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還有另外一種內涵,就是類似港澳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甚至永遠不變,最后大陸的體制被徹底改變,變成類似港澳的制度。毛主席、周總理當年的設想無疑是第一種。今天中央治港的方略和實踐也證明,被改變制度的不是大陸,而是香港的制度要往好處變,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里提出的對臺實施一段時間的“一國兩制”,肯定是與上述第一種內涵相一致的。
這種一致性,要貫徹在具體實踐措施之中,永久性大規模軍事基地的存在,是逐步擴大積極因素并避免消極因素的最根本保障,但不是一切。最根本的還是要完成對臺灣地區人民的心靈建設。在“一國兩制”的教育、教化期間,大陸需要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主流價值觀,對臺灣人民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與培育。
特別是在此期間,必須在臺灣本地民眾當中,建立合格的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從最基層完善到省一級,使得中國共產黨在臺灣島完全扎下根。為實現這一目的,要對臺灣人民進行艱苦的和漫長的思想改造與提升。如果要實現這一重大目標,沒有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比如20年),是很難做到的。在臺灣施行過渡性“一國兩制”的核心意義就在這里。
在臺灣版的“一國兩制”之下,軍事(國防)權、外交權必須統歸中央。在中央指導下,經過審查鑒別,在愛國的臺灣人中選舉產生臺灣地方政府機構和司法機構,自主治理地方事務。根據中央政府授權,臺灣可以中國省級地方政府的身份參與有限(但比回歸前要大)的國際活動。
臺灣從初等、中等到高等的各類學校和社會民眾的人文社會思想教育,必須接受中央和國家教育部門指導,有關教材必須通過中央部門最終審查決定,堅決迅速徹底地清除“殖民化”影響,建立起“愛我大中國、愛我中國人民、愛我中華民族,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作貢獻”的核心價值觀體系。
回歸大陸后,臺灣的建設與經濟是現實層面的當務之急。必須把臺灣的建設任務、經濟目標融入到整個國家的建設與經濟的規劃當中,盡快融入全國大局。中央政府在經貿上進一步向臺灣島內傾斜,臺灣人民將切身感受到回歸的好處。
臺灣文化總體上講,屬于海洋文化體系,這在中國眾多民族當中是不多見的,也是對于農業民族、草原民族、山地民族構成的多樣性貢獻。臺灣的經濟未來在于發揮其固有的海洋文化優勢,發展成為全球性的重要海洋產業、海事中轉基地。至于臺灣島現有的芯片產業優勢,即使是在解放臺灣戰役發起之前已經被全部轉移,也可以根據尚存的人才和硬件基礎,再行融合到全國的發展規劃當中,以求新的發展。其他領域也可以和大陸盡快融合,進入國內統一大市場。同時,大陸的基建狂魔將在臺灣島上大顯身手,提升、重建臺灣的全部交通體系,比如修建臺島中部東西向鐵路和公路隧道,一舉改變臺灣交通體系的落后局面。
解放臺灣后,大陸與臺灣島兩岸居民自由往來,走親戚回娘家,各自發揮自己的擅長,就業居住選擇不斷豐富。眾多大陸居民也可能會選擇在臺灣島安家立業。大陸和臺灣島不僅僅是骨肉相連、心心相映的聯系,臺灣海峽將成為實質性的中國內海,將研究建立迄今人類最為壯觀的陸島交通連接工程,其交通方式將呈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奇觀,讓從1895年開始臺灣島與大陸形成的物理和精神隔閡徹底消失,臺灣人民將從地理上直接融合進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臺灣),詩人興會更無前。”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商務律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陳曾明:和平統一,還是“和平分裂”?——有關臺灣問題的幾點思考
2023-04-22又提前了?美海軍部長認為今年或解決臺灣問題,此前猜測是2027年
2023-04-20?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