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現代化不是西方的專利,每個國家都能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創造,具有超越傳統現代化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是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也面臨風險與挑戰,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艱辛努力與奮斗。將中國式現代化置于經濟全球化大潮之中,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023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意義非常重大。世界上很多國家過去一直把西方現代化等同于現代化,等同于工業化,等同于民主,等同于先進。近代史上,歐美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推進現代化進程并取得階段性成功,因此現代化一度被西方定義為是一個朝著歐美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系統演變的過程。隨著世界現代化實踐的發展,早期“單線進化論”式的現代化理論遭到了現實的挑戰,又逐漸形成“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等所謂現代化理論。隨著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深入發展,一些西方國家靠直接掠奪或變相掠奪保持霸權和財富集中度,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對西方式現代化產生了嚴重質疑。一些西方國家的所謂現代化,所謂社會先進,所謂民主自由,所謂一系列可以輸出的價值觀等,一個個地被撕下真面目。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時代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問題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力量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偉工程,體現了中國優秀歷史文化支撐的獨特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和理論創新能力。將中國式現代化置于經濟全球化大潮之中,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中國式現代化在“兩個結合”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不斷創造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產生了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支撐了巨大規模市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動了更可持續的經濟社會存在方式與運行機制,使不斷創造共同富裕的能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供給側滿足需求側的能力,包括提高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能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必須轉變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與消費偏好,趨向更為健康的環境優化型和高質量發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要求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必須是和平的,才能保證中國人民能夠過上穩定可持續的生活。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我們達到國際通行的標準,例如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GDP、GNP,衡量一個國家實際消費能力的購買力平價PPP,反映人類發展指數的HDI,一系列衡量人類發展使人的能力提升的重要參數,例如貧困率,健康長壽的水平,還有人們獲得文化技術和分享社會文明的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5個特征與內涵,形成衡量中國式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指標體系。
關于現代化的指標,世界各國有很多指標體系和形態的描述。如美國社會學者英格爾斯提出,以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互為基礎,包括十個衡量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過去是國際上受認可度比較高的表述。主要體現經濟規模、經濟質量、以購買力平價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等。聯合國新千年計劃提出來的關于人的現代化、經濟社會現代化等國家現代化的若干目標,是各國為之奮斗的共同努力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明確宣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基本特征。
從全球看所謂現代化和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動態概念。在歷史不同階段現代化有不同衡量標準,比如說在20世紀60年代,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500-1000美元以后,仍然能夠保持7%以上的增長,就可以說進入了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如日本1950-1973年,23年年均增長率為8.9%(日本經濟騰飛);韓國1965-1996年,31年年均增長率為7.9%,第三個5年計劃期間(1973年至1976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1%,被稱為“漢江奇跡”;巴西1948-1979年,31年年均增長率為7.2%,其中1968-1973年,年均10%以上,被稱為“巴西奇跡”,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這些國家都曾邁入現代化快速發展進程甚至踏入了門檻,一些國家成為現代化的國家。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間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長,高速增長速度和持續時間是全世界之最,為中國邁向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世界各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幾個大的失衡。一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失衡;二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四是人類生存發展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失衡;五是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貧富懸殊。人類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有經驗,也有教訓,西方的現代化不是唯一的選擇。中國不可能靠照搬西方現代化模式,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具有五方面特點的中國式現代化。西方現代化道路有哪些經驗可借鑒?比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高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人才制度、政府公共政策與制度、政府公共品采購制度等等,就值得我們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學習和借鑒。
習近平指出:“我們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新時代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從以下幾個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或許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從戰略的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經濟發展的新方略,是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獨特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道路。
按照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分兩步走的總戰略,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序幕拉開之后加速度發展的最重要時期。新中國70多年以來、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與奮發有為,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基礎,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體現在九個方面,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過程的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個人體會,這九個方面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更是要構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會文明形態和生態體系,其中包括經濟發展方式,包括人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產方式、生命方式,包括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包括現代國家的執政能力等等。
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這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中國式的現代化,既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又有自己的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五個文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發展的目標、發展的方式、發展的路徑一致,是我們在持續幾十年努力形成的基礎上向一個更高的目標邁進。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目標,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個藍圖,與中國共產黨兩個百年奮斗的目標一致,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致,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一致,與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標一致。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又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還是中國從一個臺階邁上另一個更高臺階的過程。
——從理論的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在“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開創、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普遍性特征,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中國式現代化既體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視角、新路徑和新范例,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要遵循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充分借鑒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又要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不斷邁進。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階段是發展過程的一次飛躍,具有同以往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現在大工業生產、現代科學技術、世界整體、高度分化和整合、世俗化和城市化。實現民族獨立是開啟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社會化大生產是現代化的基礎,但世界上并無實現現代化的固定道路和可復制的模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亂局,變亂交織,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不斷加劇,國際秩序、國際格局、國際規則和地緣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開創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思想理論結晶,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中國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從歷史的維度看,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堅持不懈奮斗的總體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近代以來,閉關鎖國的文明古國在西方國家的殖民掠奪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各種政治力量相繼登場,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無一不是跟在西方現代化后面亦步亦趨,特別是中國處于三座大山壓迫下,被動地應對世界現代化大變局,最后均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后,在西方對中國全面封鎖下,中國選擇了蘇聯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順利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共產黨通過“走自己的路”,順利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隨著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深入,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蘇聯模式存在著嚴重弊端,提出要“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提倡“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毛澤東指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必須適應中國國情,“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在發展方式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在發展目標上由少數人的富裕向多數人共同富裕的轉變。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指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在如何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問題上,周恩來提出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快車道。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1979年3月,鄧小平會見外賓時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隨后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1979年12月,鄧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的“中國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么”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黨的十二大確定了到20世紀末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使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此后,黨相繼提出了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三位一體”布局和“四位一體”布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胸懷“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相繼提出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更加豐富的理論內涵,蘊含了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化、體系化思想,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創立了新時代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世界的維度看,中國從貧窮落后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
形成世界認同的東方和西方的概念如果追根溯源,我們稱之為“西方文明”的許多要素,實際上源于“東方”的北非和中東,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古國大都起源于地理上的東方世界。在西方崛起、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之前,世界是一個“東方化”的世界。“西方”最初的核心部分是現在的西歐國家,只是隨著歐洲國家開始殖民于世界,其內部東、西方之分的重要性才開始下降,“歐洲”逐步成為西方的代名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直避免陷入歐洲糾紛的美國成為西方的領導者,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西方”。二戰后的冷戰塑造了一種以兩種社會制度競爭為標識的“東—西方”(the East-West)之爭,原來意義的東方國家構成了“第三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終結后,世界似乎恢復到了“西方和非西方”(the West and the Rest)的本來面目,但世界體系結構的歷史性變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和嵌套,改變了原來意義上西方和非西方文明分野的物質基礎,為西方和非西方文明國家的經濟合作和人員來往來,為全球的文明交流、比較借鑒和相互融合創造了將近80年和平發展的大環境。
早有多名西方學者指出,隨著西方國家現代化成功“秘訣”擴散、歐美關系的松弛以及非西方國家的崛起等,西方的所謂現代化和民主制度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已經“終結”了。世界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改變了西方和非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而且也動搖了支撐西方國家世界主導地位的歷史根基,即以“中心—外圍”為特征的世界體系。盡管經歷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第三世界革命”的不斷沖擊,雖然這個以西方國家為“中心”、非西方國家為“外圍”的世界體系并沒有解體。但冷戰結束后的30年里,一批非西方大國相繼崛起,更多新興市場國家融入世界體系,改變了“中心”乃至整個體系的力量配比和依存模式,西方國家的世界主導地位才真正遭遇了挑戰和危機。不過,非西方國家的崛起不會重復西方國家爭霸世界的老路,而是要超越東、西方的歷史界限,重構人類文明體系,推動人類社會走向命運共同體。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使14億多人擺脫了絕對貧困,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與經驗,為人類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新的選擇。從2012年到2021年過去十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3.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114.4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1.3%增長到18.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七國集團國家貢獻率的總和。2022年中國GDP增速降到3%,GDP總量達到121萬億元,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日本的4.19倍;德國的4.35倍;印度的5.18倍;英國的5.7倍和法國的6.33倍。聯合國1月25日發布《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受多重危機交匯的影響,世界經濟前景黯淡且存在不確定性。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1.9%,成為數十年來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4.8%;1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2.7%上調至2.9%,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期由4.7%上調至5.2%;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由1.1%上調至1.2%。畢馬威、摩根大通預期中國2023年將實現5.2%、5.7%的經濟增速。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新報告《巨大的經濟競爭:中國與美國》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道格拉斯·狄龍(Douglas Dillon)政治學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國的迅速崛起為全球力量平衡帶來了巨大改變。20年前,中國還是一個貧困的“發展中國家”。20年后的今天,如果用傳統的GDP衡量標準——市場匯率來計算,中國經濟占美國經濟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10%上升到2021年的78%;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來衡量,中國的PPP水平比美國高了15%。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本身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2022年10月17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2022年全球多維貧困指數》,根據全球111個國家(23個低收入國家、85個中等收入國家和3個高收入國家)的最新數據,從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10個指標對全球發展中國家的貧困水平進行了評估。報告指出,在涵蓋111個發展中國家的61億人口中,約有12億人生活在貧困中(日均生活費低于1.90美元),占61億總體人口的19.1%,這12億人口中,約有5.93億人口是18歲以下的兒童,貧困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地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近5.79億),其次是南亞(3.85億)。5.95億貧困人口生活在沒有完成至少6年教育的家庭中。4.74億貧困人口至少有一名學齡兒童失學。10億窮人面臨固體烹飪燃料的危險。8.61億貧困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衛生設施。5.33億貧困人口無法在步行30分鐘往返的范圍內獲得安全的飲用水來源。6.08億貧困人口沒有電力供應。9.14億窮人住在用不合格材料建造的房子里。5.13億貧困人口至少缺少八種主要資產中的七種(收音機、電視、電話、電腦、畜車、自行車、摩托車或冰箱)。
新的數據表明,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得貧困程度更深、范圍更大。其中81個國家的多維貧困指數(MPI)均呈現下降態勢,并且貧困的數據越來越難以獲取。多重因素積累疊加,致使貧困狀態越發嚴重,并且不易統計。從這111個發展中國家僅有的數據發現,有4.701億人口缺乏基本的食品營養和健康的衛生條件。有5.933億人口缺乏安全的烹飪燃料和可持續的電力供應。而全球經濟政治外交格局深刻,演化特別是俄烏沖突之后,外部因素又導致糧食和能源價格普遍上漲,貧困的形勢愈發嚴重。從區域分布上看,南亞的貧困人口更多表現在營養不良、烹飪燃料、衛生設施和住房等方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表現在沒有安全的飲用水與電力的匱乏方面。從城鄉分布角度看,有近83%的9.64億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區域,17%的1.98億人口生活在城市的貧民窟或者城市的邊緣區域。據權威統計,全世界范圍所有貧困國家,有65%的集中在非洲,最窮的津巴布韋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全國總人口1600余萬,國家國土總面積約為39萬平方公里,極度的通貨膨脹讓津巴布韋淪為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最窮的時候人均GDP僅僅0.1美元,男性平均壽命為37歲,女性34歲。全國平均每天停電超過20小時。亞洲最窮的阿富汗,人均GDP僅有508美元,目前有1,000萬左右的難民。
根據2019年數據顯示,排名前十的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總量的約66%,前二十大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總量近80%,其余173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總量不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可以說,發達經濟體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的財富。實際上絕大部分人口,絕大部分國家都是處于發展中國家地位和貧困地位的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數是20世紀的殖民地,或者是本世紀被帝國主義侵略剝奪的國家,這些國家無法也不可能通過西方式的方式使自己走上現代化道路。中國從一片廢墟中站立起來,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變為一個獨立自主發憤圖強的國家,中國的發展走了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全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走上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且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這讓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看到了一個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國家發展道路,通過自己的力量通過人民的力量,通過奮發努力可以不斷創造美好的愿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1、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國巨大規模人口邁入現代化,是人類發展史上史無前例的偉大標志性事件,將徹底改寫世界現代化版圖。中國一旦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將使發達國家人口在世界上占比從16%上升到34%,這是重塑世界現代化格局的歷史性超越。按照第3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共有141178萬人,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好如此巨大規模人口的國家實現現代化,這是人類發展史上遇到的最大難題和挑戰。經過多年堅韌不拔的努力,中國已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正在邁向強起來,如何把14億人潛能挖掘出來,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涌流,同時使14億人能夠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14億巨大規模人口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首先面臨的問題。
中國經過新中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不懈努力,已經充分激發了14億人的愛國主義熱情,每個人都是新中國的見證者,參與者、建設者和奉獻者。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多年特別是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表現出強勁的增長韌性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14億多人口、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成為人力資本最雄厚的國家。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從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出發,繼續釋放人口紅利,在不斷實現人的現代化過程中推進國家現代化。
2、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重要特征。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基于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和獨特的社會制度走出來的,是一條腳踏實地干、包容兼蓄地學、革故鼎新地闖走出來的。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實現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富裕。推進和實現共同富裕,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注重效率,堅持高質量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做大“蛋糕”,又促進公平,完善分配制度,更高水平地分好“蛋糕”,在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當前有三個標志性變化:一是中國富起來進入新階段,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先富帶后富,到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實際上已經走了兩步,現在正在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二是中國在脫離絕對貧困的基礎上,還要通過消除相對貧困走向共同富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現行貧困標準下,2013年至2020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899萬人,貧困發生率年均下降1.3個百分點。如果按照世界銀行人均日3.2美元最低收入國家的底線,中國還有2.73億人處于相對貧困之中。2013年至2021年,全國就業人員穩定在7.4億人以上。10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基本醫療、養老保險分別覆蓋超過13.6億人、10.4億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外方嘉賓交流時的一番話,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4%,比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我國的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或者說差距由2.88:1降低到了2.5:1。三是要在保持創造財富激情和動力的前提下,通過優化制度安排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絕不能使創造財富的動力減弱,另一方面通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四次分配等制度性安排,創造機會平等、分配合理、鼓勵創造的體制機制,激發更多人的創造性。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國追求的不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那種貧富懸殊式的現代化,也不是以日韓為代表的那種屬于財閥特殊利益階層的現代化。后兩種都是少數人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這就告訴我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并不是齊步走和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必須基于形成激發人創富能力釋放的制度性安排,將社會財富的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絕不能使一部分創造財富的人躺平或內卷,另一部分人去搶剩下的蛋糕,這樣的共同富裕不會走向富裕,更不能真正地走向現代化。
3、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從53.9萬億元提升到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升到18.5%;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80976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12年增長69.7%,年均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1.2695萬美元只有1.8個百分點差距,連續3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接近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值。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這標志著繼2020年和2021年中國經濟分別突破100萬億元和110萬億元大關后,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式現代化要創造更多的物質文明,使精神文明的基礎更加牢固。
中國創造的物質文明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在二戰結束之后的十年,美國的GDP占世界的一半。倚重這種經濟主導地位,美國率先推動創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monetary system)、關貿總協定(GATT)等等國家組織與全球金融框架,共同構成了戰后的全球經濟秩序。但到1991年冷戰結束時,美國在全球GDP中的份額已經縮水到五分之一,到現在則只有六分之一了。兩百年前,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在地。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歐洲,然后是美國,今天經濟重心再一次轉移到了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地區,在過去四十年里,中國經濟幾乎每七年就翻一番,對所有其他經濟體產生了強大的引力。
中國GDP的增長縮小了美國和中國的人均GDP之間的差距。在本世紀初,美國人的年收入是中國人的36倍:36,000美元對1,000美元,202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是美國人均GDP的16.6%。中國的人均GDP仍落后于韓國(33,500美元)和日本(34,500美元)等鄰國,但它現在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包括印度(2,500美元)、印度尼西亞(2,500美元)和越南(4,090美元)。然而,這種收入增長大部分來自中國沿海城市的居民,內陸一些省份和農村的收入仍然與印度居民的收入相當。
我國仍然存在貧富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其差距的突出表現不僅是享有物質文明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享受精神文明的差距。現代化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精神文明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在發展經濟、促進物質全面豐富的同時,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物質文化的需要轉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體現在精神文明上。我們要創造更多的精神文明供給,包括創造精神文明財富的制度供給,產品供給,行業供給。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一個民族的內在的修養,一個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是能否受到世界各國尊敬的決定性因素。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正在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么‘土’了……”平視這個世界,就要以更高的文化修養和更完美的人格魅力和更加具有自尊自強自愛的精神力量打動人。使我們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能夠獲得更大程度發展,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也是最終決定國家勝負、決定中國在世界上認同度的關鍵所在。
4、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傳統現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綠色發展態勢向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形成。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5%,比2015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13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造林總面積約5944萬公頃。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了大約34%,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電力的裝機容量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是居世界第一。
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堅持綠色發展,堅持“五位一體”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比如城市建設的方向是形成生態型的城市,園區建設的方向是形成生態型的園區,企業發展是形成生態型的企業,資源利用形成循環型經濟等等。中國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雖然西方一些國家由于能源危機正在走回頭路,但是中國還是按照既定方針和我們的承諾在各個方面繼續努力。據分析,在新能源領域,特別是核能、水能、光伏能、風能等方面,毫無疑問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高儲能電池產能,中國現在已經占到全球的80%,電動汽車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銷量已經占到全球40%以上,產量已經占到全球70%以上。中國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江河湖海濕地正在恢復原有的生態,河長制、湖長制都是中國要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一系列生態文明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文明思想,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等,已經逐步轉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涵。中國式現代化能為世界生態環境轉變做出更大的貢獻,而且已經做出很大貢獻,比如世界上新增的綠化面積百分之25%來自中國。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恢復,草原在恢復,濕地在恢復,塔克拉拉大沙漠里的塔克拉瑪干河流在恢復,珍貴的湖泊已經開始出現。中國的生態文明毫無疑問會給子孫后代帶來永續地可以利用的資源,永續地可以生存的環境,如果是只顧當代不顧下一代,這種現代化是沒有意義的。
5、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主張文明交流互鑒,打破了西方所謂“文明沖突論”,創立了具有包容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堅持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改變了西方現代化模式內含的殖民擴張基因,創造了具有包容性的人類文明的新形態。開放發展邁向更高層次,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還有中國近幾十年特別是近十年提出來的一系列全球文明觀、和平觀、價值觀、合作觀等等,都是堅持和世界合作共贏,推動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以走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使中國的開放向著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具引領性的方向邁進,以更廣博的胸懷站在世界道德道義的制高點上,為世界實現和平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面臨人口紅利遞減的挑戰,從長周期看將削弱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與支撐力。
一方面我國面臨老齡化社會的挑戰。聯合國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數據,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22年為13.8%,到2035年和2050年分別上升至22.6%和30.2%,上漲趨勢發展非常快。另一方面中國少子化的速度也非常快,從2016年開始,中國每年新增人口一直在下降,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這是六十年來中國人口首次負增長。我國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22年的78.3歲。
據《新印度快報》(The New Indian Express)1月8日報道,印度目前人口接近13.9億,中國人口約為14.1億。隨著印度每天新增8.6萬人,印度2023年4月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人口增長曲線保證其擁有世界上最年輕的人口,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在15歲以下,約52%的人口在30歲以下。自1950年以來,中印兩國提供了世界人口增長的35%。但中國嚴格的計劃生育規定極大地降低了出生率,人口在2050 年可能比現在降低8%。在中國人口減少的同時,印度人口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其將在2064年達到17億人口的高峰,屆時印度人口將比中國人口多近50%。從2023年到2050年,預計印度將提供世界勞動力人口(15-64歲)增長的1/6以上。
人口紅利將成為印邁向超大規模經濟體和全球主要強國的底氣與條件,勢必對我所處的全球地位產生全方位沖擊和威脅,并對大國競爭、國際格局等產生影響。印產業政策與人口政策配合,將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自我向印轉移和印工業化進程,并在進口替代、搶奪市場等方面對我形成挑戰。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聯印遏華”的趨勢難改,美印因素疊加對我造成的挑戰和威脅將更難估量。印一旦形成規模化、工業化的經濟基礎,加上其龐大體量和良好國際環境,一方面我工業規模優勢有可能被抵消,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印主導國際規則設置、獲得更大國際話語權的可能。
——中國面臨解決貧富懸殊的挑戰,如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中國要實現高度發達、財富涌流、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2022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國家:第一名,盧森堡,人均GDP 為 136701美元;第二名,愛爾蘭,人均GDP為99013美元;第三名,瑞士,人均GDP為93720美元;第四名,挪威,人均GDP為89090美元;第五名,新加坡,人均GDP為,72795美元;第六名,美國,人均GDP為69231美元;第七名,冰島,人均GDP為69033美元;第八名,卡塔爾 人均GDP為68581美元;第九名,丹麥,人均GDP為67758美元;第十名,澳大利亞,人均GDP為 63529美元;中國人均GDP為12741美元(85698元),位于世界第67位。2022年中國人均收入3.69萬元,人均GDP8.57萬元人民幣,2022美國人均收入3.90萬美元,GDP:7.65萬美元。(1美元 = 6.7480元人民幣)
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低于1000元;9.64億人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12億人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6400萬人的月工資5000元,占5%的人;月工資10000元的人只有0.6%個人所得稅3500元起征點的時候,中國有1.87億人交個稅。2019年起征點改到5000元后,全國還剩6400萬人交個稅,占總人口5%。全國存款統計表明,有50萬元存款的人只占0.37%。貧富差距既表現為社會個體之間,也反映在社會群體之間、各個區域之間。收入差距突出表達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央行日前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居民總存款為120.3萬億左右。其中,2022新增存款金額為17.8萬億左右,但收入水平懸殊。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但差距在拉大,2012年到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7.2%。在收入增長的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2022年城鄉收入比為3.33:1,已擴大到1978年(2.47:1)以來的最大差距。
——中國面臨空前急劇國際格局演化,美國正在一些領域對中國“堅壁清野”,我們遇到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外部環境。
美國執意將中國當作假想敵,把中國定義為“最重大的地緣政治威脅”。美國政客到處渲染“中國威脅”,挑撥有關國家同中國關系,并利用盟友對其傳統依賴,使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拉攏甚至脅迫他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美國炮制所謂“民主對抗威權”敘事,試圖拼湊所謂“價值觀聯盟”,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美方種種挑動陣營對抗的做法對國際秩序穩定構成了嚴重挑戰,對亞太地區及全球和平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美國財政部《2021年制裁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21年間,僅美國財政部對外實施的經濟制裁就增加了933%。據統計,美國上屆政府累計實施逾3900項制裁措施,相當于平均每天揮舞3次制裁大棒。截至2021財年,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9400多項,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唯一“制裁超級大國”。截至2022年12月12日,被美國財政部列入“SDN清單”的中國實體已達395個,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中國實體已達2029個,涵蓋了教育、科研、通訊、軍工、金融、交通航運等領域,美國對中國新疆等地區的制裁則給中國的光伏、棉花等產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同時,美國對伊朗、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中國友好國家的嚴厲制裁也使中國同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受到了重大阻礙。
以光刻機、光刻膠為例,最近荷蘭、日本和美國達成了新的協議,要向中國限制出口先進芯片制造設備光刻機。1月27日,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說:歐盟將與美國站在一起,禁止北京獲得最高端的芯片。“當涉及確保歐盟和美國在技術方面的共同安全時,歐盟總是跟美國站在一起。我們完全同意禁止中國獲得最先進芯片的目標,我們不能允許北京獲得最先進的技術。”這將意味世界頂級的幾大芯片制造設備大國已對中國形成技術鐵幕。繼2022年美國推出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之后,美國變本加厲,鼓動其盟友一起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拜登親自會見日本、荷蘭領導人,討論遏制中國的相關措施。1月15日,荷蘭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施賴納馬赫爾表示,荷蘭不會草率接受美國對向中國出口芯片制造技術實施的新限制。1月30日,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同荷蘭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通電話就雙邊關系等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在美國的壓力下沒有幾天荷蘭就改變了態度。這次被卷入其中的企業包括阿斯麥(ASML)、尼康、東京電子等。根據業內人士了解,禁售范圍可能涉及EUV光刻機和最新一代DUV光刻機,我們要被卡脖子的是最先進制程(比如5納米、7納米)的光刻機。一臺先進制程光刻機,可以賣到3億~4億美金,比一架波音飛機都貴。它的重量可以達到180噸,零件超過45萬個。運輸一臺光刻機,需要使用40多個恒溫恒濕專用箱、專業防震氣墊車來運輸,以及4架次的波音747貨機。高端的單反鏡頭支持6000萬像素分辨率,而一臺7納米光刻機的像素可以達到1600億像素,是頂級單反的2666倍。2021年阿斯麥全年GDP總額達到了4.02萬億,相當北京一年的GDP總量。
繼英特爾“災難級”財報之后,全球芯片巨頭 “爆雷”的消息如多米諾骨牌般來襲。1月26日,英特爾發布2022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其四季度業績大幅下滑32%,創下2016年來最低季收入;1月31日,三星公布初步數據顯示,按合并財務報表口徑,該公司預計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利潤4.3萬億韓元,同比下滑69%,創下8年來最低水平,最重要芯片事業群營業利潤暴跌97%。PC芯片巨頭AMD日子也不好過。2月1日,AMD公布2022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其去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僅21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8%。高通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凈利潤下滑超三成。
中國已經將芯片產業放到第一目標,僅兩年時間內,中國新增6萬多家企業投身芯片研發,中企也取得諸多重大突破。在制裁下的華為開始逐漸轉危為安,2022年利潤同比增長75.9%;3nm光子芯片晶體管技術取得突破,有助于實現3nm光子芯片量產;OLED關鍵材料國產化;5G小基站實現國產化。據企查查數據,目前我國的芯片企業數量已達14.29萬家,僅2022年上半年就增加了3.08萬家,從進入2022年后,中國每天都在縮減芯片的進口數量。2022年12月,臺積電將5納米先進制程產業鏈遷至亞利桑那州,美國高層和科技巨頭為臺積電新廠站臺,讓美國高層興奮至極的是,臺積電要追加投資到400億美元,直接建設4nm和3nm工廠。但臺積電接著公布了1nm制程工藝的建廠計劃,選址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即便如此,中國在補短板和追趕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三、五年甚至十年內仍處于劣勢。
——中國面臨國家現代執政能力亟需提高的挑戰,必須在吸收物質文明的同時吸收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加快建設現代化國家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亟待提高國家現代執政能力,當前不適應現代國家執政要求的主要表現:一是一些人照搬照抄西方理論與西方制度。在一些官員和經濟學家腦海里,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的實踐,成為衡量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文化的一條隱形準繩。二是創造性工作與負責任開展工作的國家治理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存在比較嚴重的文牘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民粹主義,精致利己主義。一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從校門到機關門,不了解中國國情閉門造車卻指導全國。一部分地方以文件傳達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上下一般粗,一些地方政府和人內卷和躺平同時存在,過多的務虛工作占用了大量時間,相當部分政府官員浸泡在會議中,以此作為懶政和躺平的借口。三是一些領域治理不力或者還有治理空白。例如網絡暴力、演藝人員合理收入、短視頻、網絡直播的規范化,元宇宙等新領域的管理等等。四是輿論斗爭不夠有力。智庫和學者在國際交往和輿論斗爭中往往受到一些約束。出國、發聲、出版、合作研究等管理一刀切,輿論斗爭總體呈美西方強大而我弱小的局面。美西方輿論鋪天蓋地,中國輿論場上除政府有關部門和一些新媒體外,體制內學者和國家智庫專家,由于受到約束多反而發聲較少,斗爭不力。五是一些地方政府出臺政策和關乎人民重要利益的措施具有隨意性。以罰代管,以管代服務,缺少行之有效的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必要程序,出臺重大的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缺少必要的調查研究,或者制定政策急轉彎,或者形成政策合成謬誤,或者政策脫離實際。六是缺少風險意識和安全意識。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開創性、探索性的偉大事業,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探索達到具有符合共建共同認同的現代化要求的目標,還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對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更有價值的現代化道路,這確實是艱難使命和任務,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實踐,創造和開拓一番不一樣的境界和愿景。要增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系統性,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敏銳洞悉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既要解決我們國家的內部矛盾和問題,還要準備爬坡過坎,迎接驚濤駭浪甚至疾風巨浪的考驗。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認準前進方向,以科學的戰略預見未來、引領未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目標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思想,引導我們的每一個步驟,每一項工作,展現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體系與形態就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2、習近平:《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2023年2月7日
3、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4、曲青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行動指南”,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年02月16日
5、潘圳:“專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社會科學報》2022年11月10日
6、陳文玲:“世界經濟大變局與中國的大戰略”,張蘊嶺《世界大勢:把握新時代變化的脈搏》中的第二章,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年版
7、陳文玲:“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的幾點體會”,在中宏論壇第二十九場研討會上的發言,10月19日
8、陳文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好局、起好步”,在世界創新論壇上的發言,2022年12月28日
9、陳文玲:“為什么說未來十年是中美關鍵期?”在2月“2023年宏觀形勢與智庫責任”上的發言,2023年3月16日
【作者簡介】陳文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戰略、國際經濟、宏觀經濟、流通經濟。主要著作有《變局——中國智庫專家視角(上、下)》《中國與世界——以中國視角解析國際問題(上、下)》《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形勢展望》《透視中國——中國國家戰略研究報告(上、下)》等。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原文刊于《全球化》2023年第2期,修訂發布)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