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現代化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的報告的一點體會
朱佳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的報告,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堅持中國式現代化,就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一論述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其本質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現代化。
現代化一詞最早產生于十八世紀的歐洲,是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文明等各方面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當時,這種轉變只能通過資本主義道路來實現。直到20世紀初發生的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毛澤東語);“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習近平語)。這時,也只有在這時,現代化才有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另一種選擇,即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
我們黨對現代化的提法,最初是工業化和近代化。例如,毛主席在黨的七大上說:“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1952年提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任務,仍然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不過,最先提出“現代”和“現代化”這兩個詞的,也是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在毛主席致的開幕詞和周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毛主席說:“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周總理說,我國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后來,周總理在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指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再后來,“文化大革命”期間,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受到“左”的錯誤的干擾。但是,周總理經過毛主席同意后,仍然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重申了20世紀內全面實現“四化”的目標。以上說明,我們黨自從新中國成立后,就走上了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現代化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的歷史性決策,要求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進行新的長征。在新長征過程中,一度又出現了一股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主張全盤西化、要把我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此,鄧小平擲地有聲地指出:“我們搞的四個現代化有個名字,就是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于為什么必須堅持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問題,他作出了兩點解釋。第一,“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第二,中國“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之前,再分兩步走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了確保中國的現代化始終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他旗幟鮮明地批判那種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資本主義化的錯誤觀點,指出:“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我們不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我們應該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
正因為我國的現代化道路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所以,我國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基于我國國情、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這些特色包括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等。他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國經過70多年接續不斷的努力,現在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對于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不僅是確有成效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康莊大道。只要我國14億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世界的現代化版圖必將徹底改寫,我國對人類歷史必將再次作出意義重大而深遠的貢獻。
(作者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國史研究”)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