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盧勇 曲靜:樹立大食物觀,“樹糧”大有可為
點擊:  作者:盧勇 曲靜    來源:半月談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2-10-18 12:00:17

 

830日,在四川省鹽源縣梅雨鎮娃兒嘴村易地扶貧搬遷扶貧車間里,村民們正在分揀新鮮的核桃(無人機拍攝)江宏景 /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寫入“樹立大食物觀”,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大食物觀由保障糧食安全轉向全面保障食物安全,拓寬了食物的邊界。踐行大食物觀,應跳出糧油肉蛋奶的固有思維模式,將視角從田地向枝頭延伸,發展利用好我國33億畝林木資源,深挖可食用果實、塊根和花葉為主的樹糧潛力。作為緩解糧食安全壓力、支撐國家大食物戰略的重要支點,未來發展樹糧大有可為。

 

樹糧內涵豐富,歷史悠久

 

樹糧,以生產可食用果實、塊根和花葉為主,是區別于大田作物的木本植物。樹糧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低于傳統谷物,可在山地、丘陵等處種植。樹糧大多原產我國,有些地區的百姓親切地稱之為“鐵桿莊稼”。在自然災害頻繁的過去,樹糧被視為切實可靠的救荒食物,多部典籍皆有提及。

 

結合我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及今人的飲食特點,可將樹糧分為堅果類、水果類、花葉皮類和蜂產品、食用菌類。其中,堅果類包括栗、橡子、榛子、松子、核桃等;水果類包括蘋果、桃、李、杏、棗、柿、枇杷等;花葉皮類指的是樹糧的花、葉、皮可食,以榆樹、槐樹、香椿等為主;蜂產品和食用菌類包括蜂蜜、木耳、銀耳等。

 

樹糧源自原始社會的采集農業,采集的種類依自然界的環境而定。先秦時期是樹糧種植的萌芽階段,其中,西周晚期,園圃實現專門化,主要種植瓜果蔬菜類。漢唐時期,樹糧的發展進入繁盛階段,分離,亦出現大規模的樹糧栽培。宋清時期,樹糧的發展達到頂峰,勞動人民在種植樹糧的過程中創造了多類型的傳統山林復合利用的耕作體系,其中以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陜西佳縣古棗園、浙江仙居楊梅栽培系統和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等最為典型。

 

綜觀各類傳統山林復合系統,雖栽植的主體樹糧各有不同,但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統內部的水、熱、光、土等自然資源,合理配置樹糧、谷物、家禽、食用菌等生物資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復合種養的過程中實現樹糧與山地環境、其他生物資源的和諧平衡。

 

樹糧價值:不爭農田、營養多元、護航生態

 

踐行大食物觀需要大視野。在開放、多元、可持續、有韌性的食物系統中,樹糧無疑扮演著重要角色。樹糧不僅可以補充、調整當前的飲食結構,而且有利于保護耕地,構建生態和諧的山林復合農業耕作體系。

 

樹糧不爭農田,有助于營造綠水青山。耕地質量是當下保障糧食安全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十三五已完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但還未達到中國耕地總面積的一半。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

 

樹糧富含營養,有助于完善飲食結構。當下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正在從吃飽吃好”“吃精轉變,五谷已然不能滿足百姓對多樣化飲食的需求。樹糧的品類豐富,在營養方面極具多元性。水果類樹糧富含糖、維生素、礦物質、有機酸和果膠等,能夠滿足人體消耗熱能的需要,在預防疾病方面亦有積極作用。堅果類樹糧具有人體必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磷脂等營養成分。

 

 

2021927日,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央塔克鄉,棗農艾買爾·開木白觀察紅棗長勢 張嘯誠 / 

 

樹糧護航生態,有助于實現和合共生。種植于山地、丘陵等地的樹糧并不是單一物種,可在特定區域內構建一個生態系統。以樹糧為主體,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植,實現農業生產的立體化、層次化,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區域內的自然資源。

 

積極有序開發樹糧

 

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北麥南稻的生產和飲食格局。雖然百姓飲食結構不斷改變,樹糧漸成餐桌新寵,但對板栗面、橡子飯等樹糧深加工產品的接受度遠低于小麥、稻米等傳統主糧。樹糧的適應性較強,漫山遍野皆可生長,故部分地區對樹糧疏于管理,從而出現廣種薄收的情況。此外,我國樹糧的開發深度仍有待提高,加工品類較為單一,技術落后,行業規模小,導致樹糧的生產效率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要制定科學的樹糧發展規劃,引導樹糧有序發展。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帶種植樹糧,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推動傳統優勢樹糧產品積極申報農業文化遺產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增強其發展后勁。

 

深耕科研,實現樹糧藏糧于技。一方面,推動樹糧高效育種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將分子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推進樹糧種質資源的高質量開發和高水平利用。另一方面,創新樹糧保鮮和深加工技術,著力研發中草藥提取物、食用香料植物等保鮮技術。

 

目前,我國樹糧的產量趨于穩定,但仍需居安思危,積極發展樹糧,促進人民飲食結構的調整完善,滿足綠水青山的生態發展要求,加快構建更高層次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作者盧勇系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曲靜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10期內容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