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 受訪者供圖
“目前我國的科研管理體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起來的,主要是通過項目競爭的形式。這種管理體制相當于中央部委直接管理課題組,完全忽略或跳過了關鍵的中間層:科研單位。”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說。
他表示,當前,我國科研項目申請一般由科學家或項目組直接向中央部委,如科技部、基金委、科學院、科工局等申請;各部委的司局或處、中心等組織臨時性的專家委員會對項目進行評審;科學家或項目組所在單位有保障義務和財務管理責任,但因為項目不是自己選的,既沒有資源、也沒有權力對項目任務進行調整,同時也不對項目的缺失或對錯負責。
“有時單位想上的項目沒有被批準,不太想上的反而被批準了。單位對領域的發展方向和路線選擇既無決定權,也無明確責任。”王貽芳認為,這樣的管理體制沒有充分發揮科研單位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真正的專家的作用,沒有充分利用科研單位的管理資源。
“事實上什么樣的項目重要和緊迫,如何實現國際領先,哪兒會被‘卡脖子’,如何培育重大成果等,科研單位自己最清楚,與部委選聘的臨時性的專家委員會相比,單位的專家更加專業,對項目和學科未來發展的判斷力更強、更準確。”王貽芳說。
他建議,授權部分科研機構開展科研管理改革試點,充分發揮科學家和科研單位在選題、立項、布置和分配任務方面的作用,給與自主權。
在具體操作辦法上,王貽芳建議,政府管理部門把部分經費的選題、立項決定權交給科學家、科研單位或領域內的科學家共同體(小同行)。選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央直屬科研單位,依照其過去獲得的競爭經費,按比例(如10%)給與穩定支持經費。
對于試點單位,王貽芳建議,試點單位應制定穩定經費管理制度,按照其職責使命,確定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并與中央部委簽訂任務書,就經費的使用范圍、管理方式、成果目標、領域責任、國際地位等做出約束和承諾。試點單位還應利用該穩定支持經費開展核心能力建設,確保不發生“卡脖子”問題;自主部署研究項目,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研究,獲得重大成果;確保完成國家賦予的長期和重大任務,提升我國/單位在本領域的國際地位與影響。
對于項目遴選和評估,王貽芳建議,項目的選取應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由試點單位的學術委員會和外部的專家顧問委員會給出評估意見,最后由單位領導決策。外部的專家顧問委員會由國內外知名專家(小同行)10-20人組成,其中一半以上應該是國外專家(不涉密的話)。上述穩定經費的預算、執行與成效應該接受該委員會的年度評估與審查。學術委員會與外部的專家顧問委員會就穩定經費支持的效益做出評估,并與國際同行(類似單位)比較。根據發展趨勢,給出改進建議。
此外,王貽芳建議,上級管理部門檢查并批準試點單位的年度報告與專家顧問委員會的年度報告,形成自己的年度評估結果(報告),并給予獎懲。獎懲以調整穩定經費的支持比例為主,管理部門也可以調整任務書,設立新的目標,或調整管理團隊,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 倪思潔;來源:科學網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