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共產黨人“圣經”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綱領,發表于1848年2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宣言》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尤其是科學社會主義等各個領域,對后世影響深遠,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值此《宣言》發表170周年之際,從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這一較新角度闡釋《宣言》中的黨建思想及其影響,意義重大。
共產黨本質上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所謂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與把握為前提,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宗旨,以實現共產主義以及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自覺使命,具有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與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情懷的一種政黨類型。《宣言》在論述黨的建設時對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有較為明確集中的闡述。
《宣言》強調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人民至上的價值宗旨
《宣言》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換言之,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私利,其所追求的是在社會發展基礎之上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解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于共產黨人的這一立場宗旨與價值追求,毛澤東同志用中國化的語言形象地將之稱為“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確實,只有沒有私利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作人民群眾的工具,共產黨才能當好人民的代表,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人民才能把自身解放和發展的領導權委托給共產黨。在此意義上,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共產黨與人民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邏輯關系:共產黨秉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真心為民,不畏艱辛、不懼犧牲,人民發自內心地信任、擁護、支持共產黨,承認其先進性與領導地位。這種關系表明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對人民群眾有一種深沉的價值承諾,有深刻的倫理觀作為自己的價值基礎。脫離開這種價值承諾,就無法理解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共產黨之存在本身。
《宣言》強調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
《宣言》指出:“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對歷史規律的認知,在實踐中消滅資本主義,經過過渡,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使命。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可以說正是因這一使命而誕生,因這一使命而存在。對歷史使命的自覺認定、勇于擔當、堅毅履行作為內在基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思想建設、組織架構的主要特點以及對黨員黨性的具體要求。歷史使命的認定、承擔與實現是大道、是根本、是主線,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建設的方方面面,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建設過程的始終。當然,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史上,對于使命的認知也有一個不斷時代化與國別化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誕生之初,實現生產關系與社會形態的根本變革,消滅私有制、建立每個人都能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新社會被視為當然、唯一的歷史使命與理想目標。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使命之實現遠比當初所認為的更加漫長、更具難度。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就必須在不放棄遠大使命的前提下確定自身所處的具體時代與歷史階段,并基于這一現實的時代與階段再確立一定時期內可實現的目標與使命。時代、階段、使命,也正是通過階段性使命的持續確立與不斷實現,最終的使命才能得以完成,高遠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這就要求現實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就今日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所指出的:“我們既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做好當前每一項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 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除了使命的時代化以外,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還面臨一個使命的國別化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思潮,現實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存在于國情有所差別的不同國家,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政黨首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立基于本國歷史條件的使命與目標。當然,不論是使命的時代化還是使命的國別化,都是在《宣言》所闡述的最終使命這一前提下確立的。
《宣言》強調對歷史規律的把握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實現使命的必要條件
《宣言》指出,共產黨人“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一般的無產階級不了解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認識不到自身的使命,所以其活動始終帶有自發性質。要使無產階級的運動由自發上升到自覺,就必須由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使命型政黨來進行有效的教育與組織。正是基于歷史規律,使命才能有效確定,才是具有歷史合理性與感召力的。這說明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所擔負的使命并不是一種單純的主觀認定,而是基于對歷史規律的揭示。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源頭處,對規律的認識與揭示就是其最為突出的特質之一。恩格斯曾明確提到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一個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唯物史觀,一個是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的剩余價值理論。這兩大發現指明了歷史的發展方向,指出了無產階級受剝削的秘密。規律是可知的,方向是明確的,前途是光明的,按照規律而行動當然是充滿希望的。把握規律、明確使命、實現目標,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理論自信,可以說,自馬克思開始,這一理論基因就在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發展史中顯性遺傳、一直存續。比如毛澤東同志在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一文中對此就有精彩的表述:“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大家明白,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宣言》對黨的建設的直接論述雖然并不多,但是已經初步勾勒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一些核心要素:人民立場、使命擔當、規律把握。盡管后來列寧在理論宣教與組織建設等方面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理論,但《宣言》的黨建思想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理論源頭。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縱觀《宣言》發表170年來挫折與成就并存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史,結合與其他類型政黨的比較,特別是基于中國共產黨黨建思想的不斷創新與治黨實踐的巨大成功,我們可以對《宣言》中的相關論述形成更為深入的理解。
(作者李海青系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共產黨宣言》中的黨建思想: 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理論源頭
2018-02-28譚玉敏 梅榮政:“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源頭——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2018-02-26周新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記念《共產黨宣言》170周年
2018-02-20楊檸聰:“消滅私有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2018-02-1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