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讀唐史,讀到李林甫,一個典型的“兩面人”。不禁遍體生寒。
在歷史長河中,李林甫只是一個過眼云煙式的人物,但他對歷史的惡劣影響,卻往往被忽略了。
近讀唐史,讀到李林甫,一個典型的“兩面人”。不禁遍體生寒。
在歷史長河中,李林甫只是一個過眼云煙式的人物,但他對歷史的惡劣影響,卻往往被忽略了。
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寫道:“歷史存在讓人迷離的偶然時刻,這種偶然或許只是某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在一個瞬間極為輕易地轉(zhuǎn)向和選擇,致使歷史和人物的命運走向不同的選擇。”
站在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看在某個迷離時刻,一個“兩面人”為時久遠、遠遠超過他的生命周期的危害,也不失有所裨益。
1、失去之后,方知欷歔。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晚唐詩人元稹的《行宮》,短短十個字,卻是千言萬語都難以描述的滄桑感慨:中國一個偉大的黃金時代,終結(jié)了。
唐朝,建國于公元618年,亡于907年,共歷二十一帝,享國289年,被公認為古代中國的巔峰。
何以言之?一個國家上上下下透露出來的氣質(zhì)是:自信!政治經(jīng)濟軍事硬實力,外交文化制度軟實力,均為當時之最強者,內(nèi)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唐朝皇帝被尊為天可汗。
時至今日,國外華人聚居地,還叫“唐人街”,華僑很長一段時間,都稱祖國為“唐山”。
日本人更是崇拜唐朝,當代日本社會,仍然可以看到穿越時空傳承至今的中國大唐風俗器物:日本的抹茶與茶道,佛寺與禪宗,相撲與蹴鞠,和服中最高規(guī)格的唐衣,還有白居易的漢詩……千年悠悠,唐風依舊。
就連在小說《西游記》里,西行一路上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國家,一聽說唐僧師徒來自東土大唐,國王馬上盛情相待,立馬蓋上通關(guān)文牒——當時世界上最牛氣最管用的護照。
大唐首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全球留學生最向往之處。那會兒長安人喝酒,桌上會立一個藍目高鼻虬須的胡人木偶,大偶倒向誰,誰就當浮一大白。這比今天的“魚頭魚尾”霸氣多了。
美國學者查爾斯著有一本《中國的黃金時代:唐朝的日常生活》,以外國人的視角還原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人們讀后無不感慨:真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時代,比如,書上寫道:
“長安用沉香和紅色的粉末與灰泥混合,刷在墻上,門打開時,屋內(nèi)就有香氣撲鼻而來。唐玄宗也曾用沉香建造過亭閣,周圍種著各種鳳凰樹。而有一位大臣的奢侈程度超過了皇帝,他的府邸有一座亭閣,使用了檀香木制作欄桿,用麝香和乳香涂墻壁,春天來臨時,鳳凰花開放,大臣邀請賓客在亭閣中賞花。
“禁園和宮廷外有幾個大的園林,其中最大的是都城東南部的曲江。公園中有一個兩層樓亭,中舉的書生常常在這里宴請賓客。秋天,飛往南方過冬的候鳥在這里停留,文人雅士喜歡在這里觀鳥。大臣們喜歡在春天游覽曲江。長安的居民喜歡在農(nóng)歷一月下旬乘車或騎馬去公園及郊外游玩。他們支起打著蠟油的帳篷,舉辦小型宴會迎接春天到來……”
但這么一個自信強大的大唐,卻以凄慘的形象謝幕。在唐朝覆亡前幾年,長安已在軍閥混亂中一次次變成廢墟,唐天子不斷逃離,回來時,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后來朱溫篡唐,強行將全城百姓遷往洛陽,命令士兵將長安所有的建筑摧毀,將木頭扔進渭河和黃河,順流運往洛陽。這些野蠻的士兵,連長安的城墻都沒有放過,全部將其推倒。后來長安城中連刮幾日的大風,著名的曲江竟在一夜之間消失……長安,偉大的城市,就這么被毀滅了,接踵而至的,是唐朝的滅亡。
從巔峰到谷底,歷史興衰的轉(zhuǎn)折點在哪里?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fā)。雖然叛亂后來平息,但是此后150年間,唐朝已處于過山車的俯沖狀況,風雨飄搖,無力回天。盛世芳華,猶如一場旖旎大夢。
人們只能在傷感、惆悵中懷舊,美國漢學家薛愛華著有一本有趣的書《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其中寫道,在盛唐巔峰時代,唐朝普通市民,也有國際視野,“唐朝軍隊的優(yōu)勢力量和唐朝藝術(shù)的優(yōu)越地位,在當時得到了普天之下的外國人的承認,這時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唐朝市民,也完全有可能享用到來自遙遠地方的珍稀貨物。”
安史之亂后,一個朝氣蓬勃的唐朝不復存在了,“從九世紀初期開始,唐朝的國際時代、進口時代、融合時代和黃金時代都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對于跨越大海、翻過大山而來的珍奇物品的渴求——不管是佛教手稿還是醫(yī)書,也不管是昂貴的錦緞還是珍奇的美酒,甚至哪怕是想要一睹來自突厥的雜耍藝人的風采——都已經(jīng)不可能輕易地得到滿足了。”
最痛苦的失去,是曾經(jīng)擁有。《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書中說,晚唐時代,人們只能通過想象來描述來自遠方的進口商品了,距離那個巔峰時代的盛唐越遠,人們的想象越離奇,已純屬杜撰了。就像一個沉浸往事不能自拔的失戀女子,無望地美化那個永遠不可能回來的美好時代。但一個偉大國家的覆亡,又豈是個人情感所能相比?唐朝盛極而衰,也是古代中國巔峰的終結(jié)。今日想起,仍有椎心之痛。
2、狠狠給歷史心臟來上一椎的,是一個叫李林甫的人。
李林甫死后3年,“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爆發(fā)。炸藥包是李林甫埋下的,只不過點燃導火索的,是著名美女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
歷史上,李林甫以“口蜜腹劍”著稱,嘴巴說話像抹了蜜,肚子里卻藏了一把劍,轉(zhuǎn)過身就把對方給捅了,“啖以甘言而陰陷之”。口里說的,跟心里想的、實際做的,完全是兩回事。這就是“兩面人”。
“兩面人”表現(xiàn)有各種各樣,但李林甫堪稱集大成者,如果要給“兩面人”畫像,李林甫是最稱職的模特。
其一,陰險,擅長給人挖坑下套。
“兩面人”都愛玩陰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當你的面熱烈鼓掌,轉(zhuǎn)身就是一記八卦掌。李林甫精于此道,他熱愛權(quán)力,當了玄宗朝宰相19年,憑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排除異己,把可能挑戰(zhàn)、影響自己的人一個個干掉。
當時李林甫有個競爭對手叫李適之,此人有才華,也很能干,但是在玩權(quán)術(shù)方面,哪比得上李林甫這個老手?
有一天,李林甫神神秘秘地跟李適之說:“華山有金礦,開采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李適之一聽,哇,這么大的秘密,趕緊趕緊報告皇帝,大功一件。于是在一天上朝后,將華山金礦奏知唐玄宗,建議趕緊開采,富國強兵,吧啦吧啦,說得很嗨。
唐玄宗聽得也蠻開心,轉(zhuǎn)而詢問李林甫意見。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華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氣所在、龍脈所在,不宜開鑿,臣便沒有提及。”
唐玄宗本來就很信任李林甫,聽他這么一說,想,還是這人處處為我為大唐江山著想,繼續(xù)又想:李適之這人考慮事情不周到,沒有大局意識,于是沖他發(fā)火了:“你以后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不要自行主張。”
從此開始疏遠了李適之,沒多久就罷了他的相位。倒霉鬼李適之,就這么華麗麗地跌入了李林甫挖的大坑。
史載,李林甫府中有一個形如偃月的廳堂,名為月堂。他每次要構(gòu)陷大臣,都要在堂中苦思中傷之法。如果他高興地走出來,那就意味著被構(gòu)陷的人要家破人亡。細思恐極啊。
其二,圓滑,是個好演員。
李林甫的仕途起點不高,但他擅長察言觀色,與宮中宦官、妃嬪交情深厚,對玄宗的舉動了如指掌,每逢奏對,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賞識,于是步步高升。
他是一個好演員,史稱,李林甫“面柔而有狡計”,“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縱使懷恨在心,表面也不動聲色,甚至還顯得親熱無比,既掩人耳目,又消其戒備。明明是為自己鋪路,偏偏要做成忠臣愛國的模樣。
他為自己仕途,結(jié)交武惠妃(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曾是武惠妃的兒媳,后又被唐玄宗納為妃子,真夠亂的),意圖通過枕邊風上位。
當時,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皆因母親失寵而有怨言,被駙馬都尉楊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訴。玄宗大怒,與宰相商議,欲廢黜三子。張九齡極力勸阻,表示不敢奉詔執(zhí)行。李林甫當面一言不發(fā),退朝后卻私下對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宦官當然第一時間告訴了玄宗和惠妃,這兩人想:李林甫真好!
張九齡是著名詩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是他的手筆,他同時也是一代名相,鐵骨錚錚,被譽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當初曾力諫唐玄宗殺掉安祿山。這么一位賢臣,也被李林甫陷害罷相。
后代學者許衡則這么評價李林甫:“奸邪之人,其心險,其術(shù)巧。惟險,故千態(tài)萬狀而人莫能知,惟巧,故千蹊萬徑而人莫能御。其諂似恭,其訐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精辟啊!
3、李林甫埋下安史之亂的禍根
李林甫有特長,精通音律,是個合格的音樂愛好者,但他不想玩藝術(shù),想搞政治。唐朝科舉制度還不完善,官員多出自大族名閥,李林甫也是望族之后,他曾經(jīng)托人求司門郎中一職,熟悉他的人譏諷道:“郎官應有才干聲望,哥奴(李林甫小名)也能當郎官?”
唐朝官員多文豪,但李林甫,這個后來當權(quán)19年的宰相,確實沒啥真才實學。李林甫執(zhí)掌吏部時,候選官員嚴迥的判語中有“杕杜”二字。杕杜是《詩經(jīng)》中的篇名,原意是孤生的赤棠樹,比喻人孤立無援。李林甫不認識“杕”字,便問吏部侍郎韋陟:“這里寫的‘杖杜’是什么意思?”韋陟低著頭不敢說話。后人便稱李林甫為“杖杜宰相”。
太常少卿姜度是李林甫的表兄弟,他生兒子時,李林甫手書賀函表示慶賀,上寫:“聞有弄獐之慶。”古時將生男稱為“弄璋”,意思是男孩長大以后執(zhí)璋(玉器)為王侯。李林甫卻把“弄璋”錯寫為“弄獐”,滿堂賓客無不掩口失笑。后人因此稱李林甫為“弄獐宰相”。“杖杜”“弄獐”,均是譏諷他才疏學淺。
如果繼續(xù)給“兩面人”畫像,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卑”。自身才學不足,便痛恨一切有才華之人,比的不是才能,是權(quán)謀。張九齡、嚴挺之等賢臣,都被李林甫趕出了朝廷。李適之、楊慎矜等政敵,都被他迫害致死。晚年的唐玄宗完全被李林甫蒙蔽,幾乎接觸不到任何有才華的大臣,也無法了解外界信息。
嚴挺之才華橫溢,率真敢言,他被貶出長安后,唐玄宗曾問李林甫:“嚴挺之現(xiàn)在在哪里,這個人還可以用。”李林甫想:可不能讓他再受重用。于是便召見其弟嚴損之,說:“陛下非常敬重你哥哥,何不讓你哥哥上書,就說得了風疾,請求回京就醫(yī)。這樣他就可以回到朝中了。”
嚴挺之哪知這是個坑,果然按他的建議上書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對玄宗道:“嚴挺之年事已高,近來又患風疾,應該給他一個閑散官職,讓他安心養(yǎng)病。”玄宗嗟嘆良久,給嚴挺之安排了一個閑職。
“自卑”的另一面,是“自大”,李林甫狂妄到了極致,他滿足玄宗的任何享樂需求,但只要玄宗想提拔一個可能對他相位造成威脅的人,他就能讓這個人出問題,被生病,被貪污,被謀反。他膽子大到甚至陷害太子,太子謹慎,沒上當,但不少大臣牽連其中,被處死。
當然,“兩面人”最大的特征,是自私。他們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們能夠做足表面文章,無盡的謊言,滿滿的大戲。
李林甫給大唐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炸藥包,在于他為了一己私利,居然把“出將入相”的國家體制當兒戲。
唐玄宗天寶年以前,鎮(zhèn)邊節(jié)度使數(shù)年就得輪換,從未有一人像安祿山這樣,可兼任二鎮(zhèn)節(jié)度使十數(shù)年的。
節(jié)度使守邊立下汗馬功勞,可回到首都擔任重要京官,京官也常常下派到邊關(guān),擔任節(jié)度使。這就是“出將入相”,出則為將,入則為相,邊境節(jié)度使與朝中宰相都有任期,經(jīng)常輪換,也可防止做大謀反。
但是,李林甫拜相后,擔心朝中文臣到邊境擔任節(jié)度使后又回來拜相,就這么忽悠唐玄宗:“文臣為將,怯于戰(zhàn)陣,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驍勇善戰(zhàn),而寒族在朝中沒有黨援。”如此破壞軍將輪換制度的餿主意,居然被唐玄宗采納了。
李林甫的得意算盤是:多以胡人為節(jié)度使,他們沒有文化,即使回朝來也威脅不到我。那些文化比我高的,我要死死摁住,一個也不放下去,免得功高回朝,分我權(quán)力。李林甫本人也被封為節(jié)度使,但他辭掉了,并不上任。
于是,朝廷重臣不再派下去任節(jié)度使,盛朝是一個進攻型的國家,軍隊基本上都分布在邊境,文臣下不去了,朝廷漸漸不再掌握軍權(quán),軍權(quán)掌握在安祿山這樣的胡人手里。很難說安祿山一開始就有反骨,但他長期控制河北,專任一方,手下兵強馬壯,又見朝廷如此糜爛,有機可乘,怎會不生二心?
哈佛中國史《唐朝:世界性的帝國》一書如此評價:
“李林甫只任用非漢族人擔任節(jié)度使,他希望通過把軍隊交給和朝廷沒有瓜葛的人來消除任何通過軍功贏得政治權(quán)力的潛在競爭者。但這一政策意味著真正在外掌權(quán)的人變得逐漸和中央政府疏遠起來。有這樣一位將軍,安祿山,在東北地區(qū)起兵叛亂,終結(jié)了盛唐,并給予王朝破壞性的打擊。”
4、安史之亂后,唐朝大傷元氣,傷的是國運。
因戰(zhàn)亂流亡的杜甫,寫下了這樣的詩:“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nèi),不滿千戶……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jīng)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戰(zhàn)亂核心,在于當時唐王朝最繁華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家園可以重建,財富可以再創(chuàng)造,但唐朝戰(zhàn)略優(yōu)勢的失去,卻是無可彌補的,這影響遠遠超過了唐朝的存在時間。
唐朝因為安史之亂,逐漸失去了西域,曾經(jīng)商旅往來的陸上絲綢之路,中斷了;安祿山死了,但藩鎮(zhèn)割據(jù)、各自為政的格局卻進一步加重,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因為控制與反控制,在之后的一百年間,中央與藩鎮(zhèn)戰(zhàn)爭不斷,藩鎮(zhèn)與藩鎮(zhèn)之間,為了爭奪地盤,也常大打出手。如此混亂,老百姓怎么活?于是,農(nóng)民起義,遍地烽火。
唐朝的氣質(zhì)也變了,不復開放與昂揚。從安史之亂到最終覆亡150年,唐朝始終掙扎在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朋黨之爭3股風暴之中。這些,李林甫都脫不了干系。
可以想象安史之亂后唐玄宗的痛苦,他倉皇逃至四川后,有一次和下屬點評即位以來所任宰相,當談到李林甫時,唐玄宗毫不猶豫地說:“論妒賢嫉能,沒人能跟李林甫比。”下屬問:那您老人家為何還那么信任他?讓他當了這么長時間的宰相?唐玄宗半天說不出話來。
后悔莫及!曾經(jīng)那么相信一個人……于是,皇帝再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監(jiān),于是太監(jiān)結(jié)成一股邪惡的勢力,唐末太監(jiān)堪稱歷代邪惡之最,想廢掉哪個皇帝,就能廢掉哪個皇帝。
大臣們也陷入朋黨之爭,李林甫在位時,就以搞小圈子著稱,黨同伐異,囂張至極,很多人,也從李林甫身上看到了“秘笈”: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居然這么管用!藩鎮(zhèn)更不用說,與朝廷互不信任,長期對抗。
晚唐,是在巨大的信任危機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亂世如麻中,飄浮著李林甫一張陰森森的自私的臉,“兩面人”的臉。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這么評價李林甫和唐朝另一位奸相盧杞:“謀國而貽天下之大患,斯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禍在一時之天下,則一時之罪人,盧杞是也;禍及一代,則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
從這個角度說,李林甫是歷史上最可怕的“兩面人”之一,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民間傳說中有諸多他后世輪回遭到報應的故事。
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金庸的先祖)曾編過一本《因果輪回實錄》,繪聲繪色地集納了關(guān)于李林甫遭受天雷轟擊的事。
比如明朝太祖洪武年間,吳山縣里有個人名叫陸允誠,他在家中殺雞,拔掉雞毛后,在雞背上發(fā)現(xiàn)有“李林甫”三字。
最玄的一次是在明朝成化年間,辭官而歸的羅倫經(jīng)過揚州,到村館中避雨,忽然霹靂一聲,把田里的一頭耕牛擊倒,肚子被雷劈開,血流一地而死,羅倫心中不平在牛身上寫道:“不去朝中擊奸相,反來田內(nèi)打耕牛。”忽然看見天上烏云滾滾,重新聚起,又是一聲響雷,再看時,那牛身上赫然又多加了兩句:“他是唐朝李林甫,十世為牛九世娼。”
這都是后人的想象了,但李林甫確實堪稱“遺臭萬年”,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都會唾棄這個“兩面人”。
5、李林甫的真實下場,也跟傳說中被天雷轟擊差不多。
他臨終前,已經(jīng)失寵。他死后,楊國忠與安祿山合謀,誣告李林甫與叛將阿布思約為父子,同謀造反。安祿山還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將入朝作證。唐玄宗命有司審理。李林甫的女婿楊齊宣擔心自己受到牽連,便附和楊國忠,出面證實。
當時,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chǎn)。諸子被除名流放嶺南、黔中,親黨中則有50余人被貶。唐玄宗還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內(nèi)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
歷史就是這么吊詭:李林甫是著名的“兩面人”,楊國忠也是“兩面人”,李林甫當初提攜他時,以為這是個傻子,不會威脅自己的相位;安祿山更是“兩面人”,之前一直在他面前扮出一副唯唯諾諾的模樣。3個“兩面人”,湊在一起,加上一個昏聵的唐玄宗,領(lǐng)銜主演了唐朝滅亡的悲劇大片。
能夠把歷史興衰的秘密,歸結(jié)到一個人或幾個人的身上嗎?或許,更精確的,應該歸結(jié)于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還有唐玄宗,由他們的自私、貪欲和昏聵共同構(gòu)成的混亂體制,這種混亂體制,不能識別“兩面人”,只會助長“兩面人”如毒蕈般滋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quán)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內(nèi)容 相關(guān)信息
關(guān)山遠:李林甫這個官場“兩面人”,為唐朝埋下了炸藥包!
2018-02-0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diào)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