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澳門為何沒有“澳獨”?得益那個時代的強硬外交:
“一二·三”澳門事件始末 ——
1966年7月,澳門氹仔島的居民自籌經費修建小學。申請提交了三個月,仍未得到澳葡當局的任何答復。居民們決定先行開工。11月15日,海島市行政局代局長晏德地(Rui de Andrade)上班時,發現學校門前搭起棚架,于是派出一名警察前往查詢,并加以阻止,工人不聽勸阻,于是晏德地又派出一批警員前往勸止,雙方發生沖突,造成24人受傷,多人被捕包括在場采訪的1名《澳門日報》記者。次日,氹仔街坊總會向澳葡當局提出懲處肇事者、謝罪、賠償、釋放被捕者等五項要求。18日,氹仔居民小學籌委會又進一步提出不得阻止建校、確保居民權利等五項要求。但是澳葡當局護理總督施維納(Mota Cerveira),采取強硬態度一口回絕。這就激怒了澳門社會各界,使抗議和沖突不斷發生。此時主角上場了,他就是葡萄牙駐澳門總督葡萄牙陸軍準將嘉樂庇,他于11月25日才剛剛到任,此時沖突有愈演愈烈之勢,12月3日,澳葡當局在總督府前開槍掃射前來示威的澳門師生,造成8人死亡、212人受傷、62人被捕的嚴重后果,史稱澳門“一二·三”慘案。
這一事件震驚了全中國,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除《人民日報》譴責和聲討外,廣東和各地紅衛兵還云集拱北,試圖沖破解放軍的阻攔,進入澳門解救階級兄弟和骨肉同胞。國際社會也反響巨大。12月5日,聯合國托管理事會通過了亞非組提交的一份因美英阻撓而沒有實施的議案,建議安理會敦促各國與葡斷交,并對其實行經濟制裁。
由于問題嚴重,葡國政府不得不通過駐法大使聯系中國政府以平息事態。中國政府答復稱澳門所發生的事情是地方問題,應與廣東省磋商解決。澳葡當局被迫吞下無邦交的苦果,去找廣東地方政府聯系。
12月9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派了一位外事處處長,直截了當地要求澳葡當局無條件接受澳門居民及群眾團體的全部要求,并清除國民黨在澳勢力。10天后,我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又限期澳葡當局攜具體方案前來談判。22日,雙方會談的結果是,葡方接受中方的全部要求。最后,中方拿出一份擬就的澳葡當局“認罪書”,令葡方人員帶回去,請他們的總督在上面簽字。
這份由中方起草的澳葡當局“認罪書”,葡文譯為“投降書”,由兩份文件構成:《澳葡當局對澳門中國居民各界代表所提出抗議書的答復》和《澳葡當局對于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處長聲明所提四項條件的實施條款》。
這兩份文件在里斯本引起了巨大的驚恐和激烈的爭論,被葡方視為奇恥大辱。爭論雙方都認為,這是讓他們在遭受恥辱和放棄澳門之間進行選擇。澳門總督為避免事態擴大更主要的是他負擔不起失去澳門的責任決定接受認罪書,并采取了一些緩和局勢的方法,12月16日,嘉樂庇總督將陸軍司令兼市政廳長施維納、警察廳長傅基利撤職,而海島市代理行政局長晏德地和警察副廳長顏端尼則于13、14日分別離澳返葡。12月17日,澳門華人為事件中的死難者舉行公祭,澳門政府也決定在出殯行列經過關閘時,閘上葡萄牙國旗下半旗致哀,市政廳亦將市旗下半旗。
1967年1月2日澳門當局發出公告,禁止在澳門進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敵對的活動,禁止懸掛被視為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旗幟、徽章、標志等。”國民黨在澳門設置或支持的機構和團體,接著也被查封,國民黨在澳勢力被全面清除。
然而,葡萄牙政府并未接受該“認罪書”的內容。于是雙方繼續就認罪書文本磋商。鑒于在中方限定的期限內沒有答應認罪書上的所有條件,中國決定停止向澳門輸送食品及飲用水,并在澳門邊界集結軍隊,澳門傳言解放軍要收回澳門,引發了大恐慌,澳門元開始貶値,銀行出現擠提,市面一片蕭條。葡人紛紛逃離,剩下的也躲入葡軍軍營,澳門的華人社團也號召人們不與葡人合作,不向他們出售商品。
鑒于澳門局勢嚴重,葡萄牙決定派一個由外交部、海外部的代表和前總督白覺理(Pedro Correia de Barros)組成的代表團到澳門了解情況,并提出參與談判,但遭廣東省拒絕。代表團返葡后,葡萄牙內閣改變以往的立場,表示“不反對總督簽署認罪書”,但仍然堅持“認罪書”的內容不能對外發表。不過,這個要求仍被中國拒絕,1967年1月27日,廣東省人委發表強硬聲明,下達了最后通牒。晚上,澳門政府發表聲明,對“此次事件的死難者遺屬、受傷者、被捕者和遭受各種損失的受害者,以及全體澳門中國居民認罪、賠禮,并表示深切的歉意。”,澳葡當局承擔制造慘案的全部責任,對罷免的責任者治罪,全部接受澳門中國居民代表所提的6項要求”,承擔死難者的全部喪葬費和撫恤費以及其他受害者的一切損失,共計澳門幣2058424元。
1月28日,嘉樂庇前往澳門中華總商會抗議指揮部簽署認罪書。認罪書”后來首次發表在1967年2月2日的《參考消息》上。
澳門事件結束后,香港的左派欣喜若狂紛紛到澳門取經,交流經驗,終于爆發了持續半年千余人傷亡的香港六七暴動。所以說,在外交上,在爭取自己的利益上面絕不能有忍讓,要不然就會連鎖反應,所以說那時的中國太強硬了,知道在主權和尊嚴上讓步和退縮只能招致對方更加步步緊逼,慢慢的把自己逼上絕路,那時的中國和美國打和印度打和蘇聯打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來源:昆侖策網,轉自“凱迪社區”)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