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中,記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這是千古一帝四個字最初由來。一直以來,人們都將秦始皇與千古一帝相提并論,這是對秦始皇功績的肯定和褒獎。
然而,有學者卻公開指出“千古一帝唯康熙”,與認為唐太宗、漢武帝、宋太祖等人并列千古一帝的觀點不同,這就相當于說秦始皇不配叫千古一帝。那么,秦始皇到底配不配叫千古一帝呢?其實,李斯石刻中的三句話,足以證明始皇功蓋千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為了證明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所以就取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合并而稱“皇帝”。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修直道、建長城、郡縣制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焚書坑儒等惡政。可以說,秦始皇政策中,有好有壞,但于中國有功的一面居多,尤其是這三個方面。
一,第一次實現中央權威統治。夏商周時期,中國主要還是松散統治,天子諸侯并列,導致戰爭不斷,但秦始皇解決了這些問題。而且,秦始皇還一手軟一手硬,軟的是始皇巡游天下,就是示好關東六國,硬的是書同文等政策。
二,推出大量原創性制度政策。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歷史上沒有案例可循,大量制度政策只能原創。然而,就是這些政策,卻影響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成為后世王朝的基本框架。后世所謂的“千古一帝”中,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呢?
三,奠定了后世中國核心領土。秦始皇打下的領土,基本就是后世王朝最核心的領土,無論邊疆如何變動,但最核心部分基本上一直保持穩定。且,任何一個王朝,如果沒有基本統一這一核心領土,那么就算不得大一統王朝。占領南宋之前,蒙元地域龐大,卻依然是地方政權。
然而,秦始皇的偉大之處,遠遠不止以上這些,李斯石刻中更有秦始皇內心的志向和理想,比如以下三句話。
所謂李斯石刻,其實就是秦刻石。秦二世胡亥登基后,也曾巡游天下,“二世元年,東行郡縣,到碣石,至會稽,而盡刻始皇刻石”,擔心后世忘了秦始皇巡游各地的目的,于是就命令李斯刻石紀念,所以又可以稱之為李斯石刻,一共有七處。
此后,李斯以秦統一全國后通行的秦文(秦篆體)篆寫,其用筆勁秀圓健,結構嚴謹,為秦篆的代表作,既是秦統一文字的標準和歷史見證,又是傳世書法篆刻藝術的瑰寶。
在李斯刻石的內容中,有三句話后世皇帝幾乎永遠也做不到。
1921年,山東膠南出土了秦代石碑——“瑯琊刻石”(見上圖),上面記載的文字令人動容,秦始皇真的很偉大,不容被小人污蔑。
在瑯琊刻石中,有一句話反映出秦始皇的大志向,“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尤其是“天下和平”這四個字,不是希望天下和平,保住嬴氏江山,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和平從來只是一個昂貴且不現實的奢望,尤其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是每年都在打仗,百姓死傷無數,天下沒有安寧之日。
因此,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就希望天下從此和平,所謂瑯琊刻石中的“黔首安寧,不用兵革”。
后世皇帝希望的和平,是希望天下無人造反、保住自家的統治,而秦始皇的和平,卻是憐憫天下的大胸懷。
除了瑯琊石刻,其他石刻中也強調了和平的重要性,比如這兩句話:一是驛山石刻中的“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二是東觀石刻中的“甾害絕息,永偃戎兵”。
這些刻石內容,都反應出秦始皇想要以一時的辛苦,換來萬世和平,所以秦始皇統一之后,南征北戰,以及修長城,就是希望為后世打下一片太平,讓后人過上和平的日子。
比如對匈奴,秦始皇發現以匈奴難以滅絕時,就開始修建長城,保護天下黎民百姓。后世康熙等人譏諷長城無用,但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沒有長城,中國會怎么樣?其實,印度就是一個實例,之所以一直被外族成功入侵,就是因為缺少一道長城。可以說,在強大時,長城用處固然不大,但在實力衰弱時,長城卻可以有效防范外敵入侵。
無論秦始皇推行的政策舉措,還是秦始皇的胸懷志向,尤其是秦刻石中的這三句話,都不是后世皇帝能夠媲美,足以證實“千古一帝唯始皇”!至于“千古一帝唯康熙”,只能算一句笑談罷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