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中國高校國際化大躍進,“打腫臉充胖子”的低效與不公
點擊:  作者:佚名    來源:起點人文plus  發布時間:2019-07-16 10:11:40

 

      北大每年招收約二百名韓國本科生,在整個山東省才招一百多人,山東的人口是韓國的兩倍多。北大放棄了中國本土的優質生源,卻招來二三流的韓國學生提升國際化,實屬得不償失之舉。事實上,"中國的一流大學也只能招收到其他國家二三流的學生,而中國二三流大學能招到的留學生素質就更等而下之。"

教育部于2003年確立了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留學生工作指導方針,《留學中國計劃》又將其修改為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政策目標的敘述次序往往意味著它們的重要程度,擴大規模總是重于保證質量的,而且該計劃強調的質量,主要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即教學質量,而非學生質量。

教育部過緊日子,不影響留學生獎學金大增18%

2019年,教育部的中國政府獎學金39.2億,增長6億元增長18.1%。注意,來華留學生有六大類獎學金,中國政府獎學金僅僅是其中一大類。

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預算中指出,2019年教育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要過緊日子。例如,教師進修減少1120萬元,比去年減少5.3%。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能夠開源節流,讓中國政府獎學金增加18%,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12019年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預算

 

2:名詞解釋

數據來源:教育部2019年部門預算:教育部網站(http://t.cn/EipC7re

02

留學生1年獎學金為中國人均收入2.4-4.2

中國政府獎學金標準每人5.92-9.98/年,這對于來華留學生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這遠高于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讓我們來詳細對比一下我國居民收入,2018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4336。我們以中位數來計算,外國留學生的一年獎學金,相當于中國人均收入2.4-4.2倍。

其次,如果和非洲黑叔叔相比,非洲黑叔叔大約月薪500元(年薪6000元),一位留學生的獎學金,相當于非洲黑叔叔年收入10-17倍。因此才有了來華留學生一人讀書,養活全家的說法。

 

3

科普來華留學生豐富多彩獎學金體系

教育部為來華留學生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獎學金體系,具體有有六類獎學金。包括六大類:中國政府獎學金、地方政府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學校獎學金、企業獎學金、其他獎學金,(http://t.cn/R1fl29Q),不管你是那一類,或總有一類獎學金可以適用你。很多學校獎學金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

今年開始,清華大學錄取本科留學生,不再采用筆試,轉而采用申請審核制。也就是說,外籍學生若想報考清華大學,只須,不用了。此舉引發了輿論熱議,很多網友都抱怨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

中國高校招收本國學生和留學生的雙重標準由來已久,近年來由于后者大幅擴招,兩者差距進一步被拉大。清華大學的招生改革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隱藏著校園里一只看不見的大象

老外扎堆的大學校園

每年十二月,北京師范大學都要舉辦一場載歌載舞的晚會——“北京留學生之夜。作為該校教師,去年年底我有幸觀賞了各國青年的精彩演出。整場晚會彰顯了高端大氣國際范兒,有篇后續報道稱:來自首都8所高校、40余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中外學生演員聯袂為現場觀眾奉獻了一場國際藝術盛宴。我在臺下欣賞著表演,心里卻隱隱有一絲不安。節目單上印著一位日本學生的名字,她已經連續幾周沒有出現在我的課堂上了。上學期結束后,她果然未能通過考核,我只好給了個不及格的分數。

 

2015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留學生新年晚會。 

如果喜歡走訪中國的大學校園,你便會發現這些年膚色各異的學生越來越多了。雖然留學生占全體大學生的比例還很小,但他們的增長速度遠高于中國新生擴招的幅度。

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大學錄取的留學新生從2005年的6.1萬人上升到了2014年的11.1萬人,增幅為82%。相比之下,同期每年錄取的國內大學生則從504萬人上升到698萬,增幅為38%。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年度數據,如果將各類留學生加總,他們的存量已從2011年的29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44萬人,接收留學生的高等院校則從660所增長到829所。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

很多留學生來中國只是參加漢語培訓,更值得關注的是拿文憑的學歷生,即讀本科、碩士或博士的留學生。他們的增速尤為驚人,在2005年之后的十年間從每年錄取1.5萬人上升到3.8萬人,增幅為158%

一般來說,中國高校的排名越高,留學生的規模和比例也越大。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中的留學生比例從3.8%迅速發展到8.3%2010年,有3219名留學生在清華大學就讀一學期以上,其中有2263人為學歷生,留學生規模和比例均居全國高校首位。2016年,北師大計劃招收245名本科留學生,同年北師大招收國內本科生2590人,留學生的比例接近一成。而在全國排名五十位左右的江南大學,2014年國際學歷生的招生規模僅為75人。

我在北師大為三類學生授課:本科生、專業碩士和留學生。每類學生中都存在好學生和差學生,可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最差的學生總在留學生中。有些留學生甚至連一篇通順的文章都寫不出來,還有的連中文試題都讀不懂。有一次,我同某留學生項目的負責人聊起此事,并建議他控制一下生源質量。他有些無奈地答道:我能招夠學生就不錯啦。那么,中國為什么要招這么多留學生?

▌“規模優先的教育方針

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中國高校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2020年,……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為了落實這份《綱要》,教育部隨后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留學中國計劃》,表示到2020年要將來華留學人員提升至50萬人。中國教育政策的決策者意識到,國際化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留學生招生規模擴大,尤其是學歷生人數增長,正是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表現。

在這種規模優先的指導思想下,教育部于2003年確立了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留學生工作指導方針,《留學中國計劃》又將其修改為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政策目標的敘述次序往往意味著它們的重要程度,擴大規模總是重于保證質量的,而且該計劃強調的質量,主要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即教學質量,而非學生質量。

留學生的數量達到什么比例就夠了呢?中國人民大學留學生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曾指出:縱觀國際上知名大學正式注冊的國際學歷生比例,一般占到在校生總數的10%20%言下之意,這應當是中國高校見賢思齊的目標。

根據《留學中國計劃》制訂的工作進度,學歷留學生數量的年增長率應保持在4.66%,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每年應增加10所,英語授課品牌課程每三年應增加50個。在這種大躍進式的教育政策指導下,中國許多省份和高校都奮力擴大留學生的招生規模,開發了更多的留學項目。比如,云南省教育廳在2010年表示,云南將加大留學生的招生及培養力度,爭取到2014年來滇留學生人數到3萬人,2020年達10萬人。也就是說,云南省內的外國留學生規模將在六年內將增長兩倍多。

 

20134月,宋干節,云南師范大學表演文藝節目的泰國學生們。

讀者也許會問,為什么留學生比例對中國高校這么重要,沒有他們就不能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了嗎?問題在于,是否一流并不取決于中國大學,也不取決于教育部的官員,而是由某些國際媒體發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決定的。目前,世界上影響力較大的大學排行榜主要有三家,一份由QS咨詢公司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合作推出,一份由《泰晤士高等教育》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制作,還有一份由上海交通大學的高等教育研究院發布。交大排行榜ARWU,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完全基于科研成果指標,而且由本土大學評估,因此在學術界之外的影響力不如前兩者。那么,QS排行榜和泰晤士排行榜又是根據什么標準排名呢?

大學排名與國際學生比例

像很多量化考核使用的指數一樣,QS排行榜和泰晤士排行榜基于各國高等學府的多項數據,比如教學、科研、成果轉化、聲譽評價等。將這些指標標準化,再賦予一定權重,分析人員就可以計算出每所大學的分值和名次。

QS和泰晤士的計算公式都包含一項指標,即國際學生相對于本國學生的比例。前者賦予它5%的權重,后者則賦予2.5%。因此在這兩個榜單上,一所大學留學生的比例越高,評分也就越高,而與生源質量無關。比如,在泰晤士2016年的榜單上,牛津大學排名第一,芝加哥大學排名第十。就留學生與本土學生之比而言,前者為35%,后者為24%。芝大招收的留學生素質也許高于牛津大學,但由于比例較低,就會失掉一些分數。

 

為什么這兩大排行榜只看重相對規模,而不是絕對質量?我猜想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源質量難于比較——清點人頭總是易于測試水平。二是這兩大排行榜都有英國背景,而英國大學的留學生比例較高。給予這一指標更多權重,可以提升英國大學的排名。與純粹基于科研指標的交大排行榜相較,這一點就顯得更清楚。在2016年的泰晤士榜單上,有三所英國大學進入前十,分別排在第一、四、八位;而在當年的交大榜單上,只有劍橋大學進入前十,排在第四位。

 

我們是否應該更看重交大排行榜,而非另外兩家的榜單?中國教育界的領導們很可能不會這么想,因為國內高校在QS和泰晤士排行榜上爬升得更快,更容易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

例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2016年的交大排行榜上分別處于第71位和58位,在泰晤士榜單上則處于29位和35位,在QS榜單上則處于39位和24位。這不僅是因為這兩家的排名參考了很多主觀因素(如同行和雇主評價),它們的客觀指標也更具操作空間。針對排行榜的各項指數,有些高校的領導班子積極應對,采取多項措施提升本校排名。進一步擴大留學生在全校學生中的比例,無疑有助于做到這一點。

此留學生非彼留學生

除了有助于提升大學排名,來華留學生也常常被視為國際人才。在201412月召開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發言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但引進的來華留學生卻還不多。廣納天下英才,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可以很好地平衡當前的留學逆差,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真正的留學大國,同時參與到全球人才競爭中,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學經濟等留學紅利王輝耀先生為改善中國的移民政策做了很多工作,可他在留學生問題上并不具有一線的教學經驗。

由王輝耀主編的2013年度《中國留學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面臨嚴重的留學赤字,我國出國留學生與在華留學生人數之間的逆差2004年的31.6萬擴大到2012年的80.9萬。留學逆差留學赤字顯然借用了國際貿易的概念,它們為中國的留學生擴招政策提供了進一步的理論支持。留學教育屬于一種服務貿易,中國留學生對外支付的學費顯然高于外國留學生支付給我國的學費。

問題在于,一個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是否應當保持流出人數與流入人數平衡,就像做國際貿易一樣?一個非洲學生就讀于廣州某大學,這對中國的意義是否相當于一名北京學生就讀于美國某大學?

 

201511月,暨南大學外國留學生參加廣州地區第九屆中外友人運動會。

如果只考慮學生數量而不計生源質量,我們很容易計算留學逆差。然而,此留學生非彼留學生。中國吸引的留學生,其平均質量不僅遜于美國吸引的留學生,而且明顯不如中國本土的大學生,在各個層次的中國高校都是如此。

無須借助實證數據,我們就可以從選拔機制上推斷出這一點。大部分中國家庭無力承擔子女留學國外的高昂學費,因此高中畢業生大都會參加高考,爭取進入國內較好的大學。除了北京上海等較富裕的地區,北大清華基本可以保證吸收到國內最好的生源。其他學校也可以依靠自身實力,吸收到與其地位相稱的生源,幾流大學就招收幾流學生。

然而,留學生的招生狀況并非如此。中國的一流大學招收留學生,不得不參與國際競爭。除了對中國文化抱有特殊興趣的青年,國外學生首先會考慮申請歐美大學,和中國學子的留學趨向一致。因此,中國的一流大學也只能招收到其他國家二三流的學生,而中國二三流大學能招到的留學生素質就更等而下之。

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巨大,高考競爭激烈,北大清華的本土生源質量不見得遜于哈佛耶魯,而留學生的水平卻不如美國一流大學。這就造成了同一所大學內,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具有顯著的成績差距,也解釋了為什么最差的學生總在留學生中間。

高校管理人員的觀察為我們也提供了佐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曾編輯過一本留學工作論文集,其中收錄了各高校留學工作人員的經驗總結。中國人民大學的留辦人員張偉發現:留學生的素質與中國同學有較大差距是客觀現實,但是不能因為生源素質相對差就放寬培養要求,而是要在平時多指導,努力幫助他們,以縮小與中國同學的差距。

北京大學的留學工作人員謝新則稱:雖然留學生學位生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考試成績與中國學生的要求基本相同,但由于語言、文化和知識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留學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由于國內外生源質量存在較大差距,中國高校是不可能通過多招留學生平衡所謂的留學逆差的。

擴招政策弊大于利

中國的留學生政策具有多重目標,除了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還有著外交戰略方面的考慮。比如,為了配合一帶一路戰略,有些高校加大了針對沿線國家的招生力度。這些國家來的留學生有助于促進交流,推動發展,傳播中國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然而,中國高校的學生同外國留學生接觸后,容易產生一種印象,那就是他們學習不如我們,對非洲和亞洲學生的印象尤其如此。

其實,不是這些地區的學生不如中國學生,而是錄取政策的雙重標準造成的。

有位北京大學畢業的青年教師告訴我,北大每年招收約二百名韓國本科生,在整個山東省才招一百多人,山東的人口是韓國的兩倍多。北大放棄了中國本土的優質生源,卻招來二三流的韓國學生提升國際化,實屬得不償失之舉。由于韓國學生學風不佳,北大學生積怨已久,他們之間還為此爆發過沖突。在很多大學,韓國學生在留學生中占有很大比例,所謂國際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韓國化。例如,北師大今年招考本科留學生,在全球設了兩個考點,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就在首爾。

 

北京師范大學留學生辦公室官網,其下來自文學院的韓國留學生金彩怡說,如果您要學好漢語,我強烈推薦來北師大漢語文化學院學習!我在北師大文院讀本科之前在漢院讀過一個學期中文,在此期間我的漢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中國重點大學的本科留學生約占一成,這意味著也有一成左右的各省優秀學子只能進入差一些的大學就讀。如果招生政策使用同一標準,這些中國學生本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難怪他們會產生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的不平之感。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叫尤平博的北大學生抱怨說:我很憤怒一個國家的最高學府居然不能給自己的國民,自己的優秀人才一個基本的國民待遇。

除了巨大的機會成本,留學教育的直接成本也很可觀。中國高校的聲望和師資都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漢語也不是國際通行的英語。如果想招到還算合格的留學生,就得靠提供獎學金了。

根據教育部公報,2016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有4.9萬人,占來華學生總數的11.1%,根據學位高低,每人每年約在六至十萬元之間。加上各地和各校提供的獎學金,總規模估計有幾十億。就其性質而言,政府獎學金相當于給予其他國家的一筆巨額援助。這筆留學援助若能節省一部分,用于資助或獎勵中國的優秀學子,也會有助于緩解中國當前的教育不平等問題。

 

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內容和標準。©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

此外,由于留學生平均素質較差,高校教師不得不多花時間教導他們,這其實是將教育成本轉嫁到了教師身上。某名牌大學的留辦人員提出,對留學生應當同等對待,適當照顧,嚴格要求,加強指導適當照顧其實就是降低考核標準,加強指導則意味著增加工作量。每當為水平很差的留學生批改論文,我都會思考一個問題:當初為什么要招他們?

▌“假洋鬼子與申請入學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以為我反對留學生教育。作為留學生的老師,我很喜歡那些外國青年——他們都很可愛。我只是反對使用雙重標準招收中外學生,尤其當他們都就讀于中文授課的學位項目。長期以來,中國大學針對學歷留學生采取了單獨招生的政策。例如,申請本科的外籍學生不需要參加高考,只須參加專門為其組織的入學考試。考試內容接近高考,難度一般低于高考。高校降低錄取標準后,就可以保證留學生的規模,可清華大學今年為什么還要從筆試改為申請呢?

新招生方式引發爭議后,清華大學的負責人回應說:申請審核制是比較通行的本科國際學生選拔方式。改用此制,是為更全面考核報考學生的高中學業水平、中文能力、綜合素質等。在最近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國際司司長許濤也表示:我們相信清華大學是采取了國際的做法,可以選拔到優秀留學生,而不是降低門檻。表面上,與國際接軌的說法很可信,也符合教育部的《留學中國計劃》的方針:改革來華留學人員招生錄取辦法,采取國際通行的審核、考查、考試等相結合的靈活招生方式。

然而,一位負責留學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我們都知道,清華這樣做,其實是為了招收真正的國際學生。在以往的筆試錄取制度下,一些有條件的父母,會為子女弄個其他國家的公民身份。他們以留學生的資格參加考試,這樣考取名牌大學比北京戶口的優勢還大。有鑒于此,教育部曾發文規定:2010年起,來華留學申請人必須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文件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內有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即便如此,有些國人還是會鉆政策的空子,清華的招生改革就是希望將這些假洋鬼子排除出去。

清華大學改用申請方式后,期待優秀生源能夠擴大,從而加大申請者的競爭難度。然而申請比考試的主觀成份更多,人為操作空間更大,不見得能保證招收到比以前更優秀的留學生。一位北大的留學工作人員承認:(考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公正和質量,但也因為缺乏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層次的學位生生源。也就是說,申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公正和質量。決定競爭難度的根本因素不在于錄取方式,而在于錄取人數。假如清華大學將留學生規模減少一半,生源質量就會明顯提升。

中國高校目前實行的留學生擴招政策,是一種打腫臉充胖子式的國際化。這種做法不僅減少了中國考生的入學機會,長期來看也不利于國內大學提高國際聲譽。盡管大學排行榜只重比例,不看質量,可留學生畢業后的工作能力還是會通過其他方式反饋到國際社會上。就像某些大學曾經開辦賣文憑的培訓項目,最終還是會讓這些項目聲譽掃地的。此外,擴招對留學生也有不利影響。由于降低標準錄取,很多留學生幾乎一入校門就進入差生行列,整個學習階段都面臨巨大壓力,有些人就自暴自棄了。如果他們進入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學校,本有可能繼續投入喜愛的專業。

在我所就職的北師大,去年某留學生項目少招了三分之一學生。起初,我有些不滿上課人數減少,可很快就發現作業質量提高了。幾位同事都反映,這屆留學生的平均水平高于往屆。規模質量不可得兼,雙重標準誤人誤己。中國教育界是否可以反思一下,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應該錄取什么樣的留學生?逐步縮小雙重標準,看重成績而非數量,中國高校才會真正接近世界一流大學吧。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