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640-4工程”研制的110單脈沖超遠程導彈跟蹤雷達,可以為反導系統提供預警和攔截指引
“640-1工程”研制的“反擊一號”導彈,能依靠破片戰斗部摧毀來襲導彈
“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1983年提出的“反彈道導彈戰略防御計劃”的簡稱。由于該名稱酷似科幻電影和小說,因此引起人們的普遍好奇與關注。
其實,早在1964年我國“兩彈”即將研制成功時,毛澤東就根據“有矛就有盾”理論,從我國戰略防御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了要發展我國的反彈道導彈問題。不久,該研制工作便正式啟動,并定名為“640工程”,被認為是中國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逐漸被“核訛詐”的烏云所籠罩。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核國家——美國和蘇聯,組成“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相互揮舞著核大棒,展開冷戰對抗……當時的中國身處美蘇“核訛詐”的夾縫之中,毛澤東決意要打破美蘇的“核壟斷”,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核武器。
1957年10月,毛澤東應邀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其間,在觀看蘇聯研制原子彈、氫彈等尖端武器的紀錄片時,毛澤東對坐在身旁的彭德懷說:
【“我看,矛和盾總是同時產生的,有矛就會有盾。”】
彭德懷立馬心領神會,說:
【“是的,一種新武器的出現,總會有對付它的新的辦法。”】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開始從哲學的高度,審視和思考打造中國自己的“制敵之矛”與“御敵之盾”了。
1963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聽取聶榮臻關于我國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匯報時,首次明確提出了關于研制反導彈武器的想法。10天之后,聶榮臻便召集錢學森、王諍、張勁夫、王秉璋等人開會,開始研究反導問題。
1964年1月2日,中國的原子彈即將成功爆炸之前,毛澤東再次督促聶榮臻,說:
【“還是要從防御上發展,要研究反導彈武器。在數量上(指“兩彈”)我們搞不過他,這個問題(指反導武器)要抓緊研究一下。”】
并說,
【“要組織一批人,讓他們不干別的,專搞這個事。搞不成不要緊,搞成了用不上也不要緊,秦始皇的萬里長城,也沒有什么用處嘛。”】
由于毛澤東的這些指示大都是1964年年初集中提出來的,所以被稱為“640指示”。而隨后開始的我國反導系統研究,也被稱為“640工程”,并成為我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項重大的科技攻關任務。
1964年3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了“彈道式導彈防御科學討論會”。會議由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主持,會議作出決定,在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防御規劃第一小組”。該小組擬由8人組成,其主要任務是:負責制定反彈道導彈和“紅旗3號”的總體規劃,在年內擬訂出技術途徑和戰術技術指標。
這次會議,初步確定了反導的3種技術途徑,并做了相應分工:第一種途徑是“以導彈反導彈”,由國防部五院負責;第二種途徑是“以超級大炮反導彈”,由炮兵科學研究院負責;第三種途徑是“以激光反導彈”,由科學院上海光電所負責。
1966年2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了“640工程”工作匯報會。就在這次會議上,我國的反導研發方向得到進一步細化,并明確了五個工程項目的分別代號:
反彈道導彈系統稱為“640-1工程”;超級大炮系統稱為“640-2工程”;激光炮系統稱為“640-3工程”;預警雷達系統稱為“640-4工程”;彈頭再入物理現象的研究稱為“640-5工程”。
緊接著,國防科委將這些反導工程系統的代號,以文字形式正式定名為“640工程”,并上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審批。3月22日,國防科委發出《關于反導彈工程體系的代號的通知》,正式公布了“640工程”五大系統的分別代號。
中蘇爆發“珍寶島事件”(1969年)后,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公然叫囂,將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使中蘇關系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受此影響,在毛澤東的指示下,經周恩來親自批準,七機部二院被改組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開始實施名副其實的中國版“星球大戰”計劃。
然而,就在我國科研人員埋頭研發的同時,國際形勢卻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隨著中美關系的日益緩和,整個世界的形勢也逐漸向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1972年,美蘇兩家也簽署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規定“雙方保證不研制、試驗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間為基地的以及陸基機動反彈道導彈系統”,并于1972年10月3日正式生效。
國際形勢的明顯變化,對我國“640工程”項目的研制產生了直接的重要影響。再加上該項目的技術要求、研究經費以及現實需要等種種因素的原因,最終促成了“640工程”中的許多項目紛紛暫停。1980年3月1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下令,取消了整個“640工程”的研發。1982年,國家航天部又召開會議,正式作出了“640工程”下馬的決定。這樣,我國除保留下激光破壞原理和核電磁脈沖技術兩項課題外,其余有關“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進行。
盡管“640工程”最終無果而終,但在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中,我國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技術成果,培養了一批相關的技術人才。
1986年3月,我國4位老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曾聯名給中央寫信,提出了必須注意跟蹤世界科技先進水平、注重發展我國高新科技的建議。之后,我國“863計劃”中的反導項目研究得以重新啟動,并對后來我國航空航天技術和反導、反衛星武器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2010年1月11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3年1月27日,我國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4年7月23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第三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這三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的圓滿成功,意味著中國目前已經完全地掌握了反彈道導彈技術。
有評論稱:中國陸基反導試驗的成功,戰略意義絕不亞于當年的“兩彈一星”!
【摘自《文史博覽》2018年第3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