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高戈里:新中國開創臨床醫術頂級成就靠誰?
點擊:5312  作者:高戈里    來源: 紅色文化網  發布時間:2020-03-04 09:56:13

 

 新中國開創臨床醫術頂級成就靠誰?

——世界首例斷肢再植軼史

高戈里

20201月,新冠肺炎席卷神州大地后,國外流行病學家用權威的試驗模型預測,中國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將在2月初達到16萬人。[《有人給鐘南山發微信“你的話幾天內會被碾個粉碎”》,《環球時報》2020227日。]

然而,截至225日,中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僅有7.8萬例,現有確診病例為4.56萬例。

同日,世界衛生組織赴中國考察專家組負責人、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埃爾沃德在日內瓦世衛組織總部舉行記者會上,不止一次用“太震撼”一詞盛贊中國抗擊疫情取得的非凡成就,并說:“按照一般流行病學規律,類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會有一段病例迅速上升期。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強有力的干預措施顯著改變了疫情蔓延‘曲線’。”[張力友整理:《中國抗疫的這一幕,震撼了世衛專家》,《中國青年報》2020227日。]

與此相呼應,網民盛贊“舉國體制”、盛贊社會主義制度的輿論潮,空前高漲。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舉國體制”建立之初,幾近白手起家的新中國臨床醫學界,就開創了毛澤東時代領先世界的醫術新成就——斷肢再植。

由此留下的,不僅僅是新中國老一輩醫務工作者屹立世界醫學科壇云端的榮譽,還有昭示“中國道路”真諦的豐富的思想資源——引導“為什么人”和“靠什么人”的社會學終極思考。

一、世界首例人體斷肢再植,醫生無準備,上陣不畏懼

世界首例人體斷肢再植的奇跡,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誕生。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上海機床鋼模廠工人王存柏

196312日,一輛飛奔的三輪車將右手腕部完全被沖床軋斷的上海機床鋼模廠工人王存柏,拉進了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室。后面跟進的工人捧著一只已經斷離肢體還戴著手套的右手,一進急診室,就苦苦央求:“大夫,把這只手接上吧!”

此時,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骨科剛從外科分出來,只有三名醫生和一二十張病床,沒有主任,不能獨立安排值班,技術顧問聘請瑞金醫院過邦輔教授擔任,業務和行政管理均歸屬外科,做這類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的外科手術,不要說尚在“創建”中的骨科,整個醫院都毫無準備。

中國人的宗法觀念根深蒂固,崇拜權威迷信洋人又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痼疾,按說,老外都不能做的手術,中國醫生一推了之,天經地義,情理之中。

然而,自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那一天起,新中國從精英階層到草根庶民,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一波又一波前所未有的靈魂洗禮,其矛頭直指階級統治根深蒂固兩千多年的等級秩序和等級意識。

針對許多人不同程度的迷信洋人、古人以及崇拜權威的社會積習,人民領袖毛澤東一再提倡破除迷信,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他一次又一次向全黨全國呼吁:

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們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是有干勁的,也有發明創造。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干。如果黨再對他們加以鼓勵,不怕失敗,不潑冷水,承認世界主要是他們的,那就會有很多的發明創造。[轉引《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1月版,第11~12頁。]

面對世界無人攻克的臨床醫術堡壘,是毛澤東開創的新時代,為一位普通工人超乎常理的請求,為一群年輕醫務工作者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臨床醫學科技攻堅戰,打開了一路“綠燈”。

接收傷員的第一人是急診室護士長華景燕,她沒有拒絕,立刻報告了在急診室值班的進修醫生奚學荃。奚學荃也沒拒絕,馬上報告了骨科醫生陳中偉。

斷肢再植技術的關鍵在于吻合血管,這是斷肢能否成活的決定性條件,也是整個斷肢再植的技術難關。通俗地說,斷肢再植后,有沒有感覺,在神經;有沒有力量,在肌肉;而能不能成活,在血管。比較而言,接骨頭簡單,是個骨科醫生就能干,縫合神經也不太難,縫合肌腱、肌肉和皮膚就更容易了。斷肢再植技術難就難在吻合血管。成人的腕部血管的直徑只有兩毫米左右,不僅要接上,還要保證血流暢通、不滲漏,還得以高超的技術防止出現血管栓塞,所以,吻合血管的難度遠遠超過對接、固定、縫合其他組織。

33歲的骨科陳中偉醫師對斷肢再植常識一無所知,不但“從來沒做過,也沒有看到世界醫學文獻上有報道,也沒有聽到老師說過”[《陳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斷肢再植之父”,完成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2003717日,央視國際:http://news.cctv.com/program/dajia/20030717/100853.shtml]。他隨即向分管骨科的外科副主任錢允慶醫師和外科黨支部書記王智金醫師作了匯報。

錢允慶醫師是早年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的醫學博士、我國器官移植學的創始人、著名的外科學家和外科醫學教育家裘法祖教授的高足弟子,當時38歲,雖然在上海血管外科領域頗有名氣,但對吻合小血管技術很陌生。

在那個鼓勵年輕人“敢想敢干”提倡“大躍進”的年代,錢允慶沒有怯步,作為行政上的領導和血管外科專家,他當即果斷拍板:“你們把患者先推進手術室準備手術。我這就去圖書室查資料,看看血管怎么接,馬上就到。”

顯然,斷肢再植最關鍵的吻合小血管技術另有發明人,且已有文獻記載。

錢允慶不僅醫術特別是血管外科醫術很扎實,關注醫術前沿的學習精神也超越同事,他清楚地記得:《中華外科雜志》一年前有過動物斷肢再植的專題實驗報告。

也正是有此成功的動物實驗報告,錢允慶才敢拍板決定做這首例人體斷肢再植手術。

二、斷肢再植科研項目啟動于“大躍進”年代

在現代外科史上,對斷肢再植的研究早在1887年就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動物斷肢再植實驗是從1903年開始的,整整半個世紀后,在中國上海實現了超越外國人的首例成功。

據當年第二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離斷肢體再植術的動物實驗”課題的主要完成人趙定麟回憶:斷肢再植這一世界級高難度的臨床醫學科研課題,是“大躍進”的1959年初,剛剛就任第二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966年起對外稱“上海長征醫院”)院長的屠開元教授在全校科技大會上,以“獻寶”形式(相當于農業生產“放衛星”)公開申報的。

 

屠開元教授

 

趙定麟教授

當下的不少中國“文化人”習慣于“非黑即白”的絕對化思維,將新中國“大躍進”的社會風氣簡單化為“吹牛皮,說大話”。現實生活并沒有那么絕對,“一分為二”不是一個西瓜切兩半,就像太極圖,“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在中國,由于幾千年等級制度的束縛和等級觀念的積淀,人們習慣于在金字塔式的階級結構中敬畏等級上端的權威,習慣于依自己的社會地位遵循既有的等級秩序。

青年時代就立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毛澤東,對這種壓抑底層大眾、束縛青年人的傳統觀念和傳統秩序深惡痛絕。新生的人民政權建立后,毛澤東以其獨有威望和獨特的語言風格,為草根大眾,為年輕人,展開了一次次民本主義“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宣傳——舉例“說明青年人是要勝過老年人,學問少的人可以打倒學問多的人,不要為大學問家所嚇倒”[毛澤東19585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轉引自《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三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45頁。],題詞謳歌“卑賤者最聰明”,痛斥“高貴者最愚蠢”[1958518日晨,毛澤東就安東機器廠試制成功三十馬力單缸輪胎式拖拉機,題寫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批語,轉引自《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三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52頁。],構建“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七律·送瘟神》,作于195871日。]“遍地英雄下夕煙”[毛澤東:《七律·到韶山》,作于19596月。]的民本主義理想社會……

正是在這翻天覆地的思想改造、思想解放的歷史大潮中,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放下了架子,融入人民群眾之中,幫助年輕人,扶持年輕人,帶領年輕人攀登科學技術高峰,蔚然成風。無數敢想敢干的青年人破除迷信,沖上了曾經是頂層精英一統天下的政治舞臺、文學藝術舞臺、文化教育舞臺、科技創新舞臺……

屠開元教授公開申報“獻寶”之后,立刻挑選了所要扶持的年輕助手。出于慎重,決定先從動物實驗開始。

項目正式啟動后,雖然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物資極度匱乏,江浙一帶已經買不到可供動物實驗用的活體,但醫院還是用非常有限的經費派人到內蒙買回16條實驗狗。最初,具體承擔該課題實驗工作是骨科的一位主治醫生。不料,這位主治醫生不適應狗身上的味道,要求退出。

于是,19603月,從哈爾濱醫學院畢業才4年的住院醫生趙定麟臨時頂替了上去,同去的還有石膏技術員賈士勤。在屠開元的安排下,趙定麟具體負責斷肢再植動物實驗的手術全程設計、難點攻關和技術操作,兼任器械助手的賈士勤負責動物手術前的各種準備和手術后的飼養,第二軍醫大學生理學教研室倪國壇教授、曹毅講師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徐印坎副主任等也參與了進來。

屠開元是我國現代骨科的奠基人之一和現代矯形外科學創始人。據趙定麟回憶,每當趙定麟向屠老匯報實驗方案、實驗進程或具體請教實驗難題時,屠老總是細心傾聽,耐心指教,不但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腳踏實地,還鼓勵年輕人敢想、敢干,敢于超越自己的老師。

“大躍進”并非僅僅是“吹牛皮,說大話”的年代,起碼,各行各業的“權威”“專家”是沒架子的;起碼,學術風氣基本上是無私的;起碼,一大批像“青年魯班”李瑞環那樣的“小人物”,前所未有地脫穎而出。

三、攻克斷肢再植技術的最難關

動物實驗的最初過程,趙定麟以后說起來自己都笑。就拿“斷肢”來說,醫科大學畢業生多是些習慣于“照本宣科”的“文弱書生”,開始的時候,很自然地采取外科手術方式,將狗腿一層一層地切斷,非常符合臨床醫學的手術規范。

現實生活中,哪有這樣“斷肢”的?

“書生”不忍揮刀,只好請來沒有書卷氣的賣肉職工,讓他用剁肉砍刀將狗腿剁斷。

將狗腿剁斷不難,真正的第一個難題,是缺少可供借鑒的技術資料。查遍上海所有的圖書館和醫學資料室,僅僅查到前蘇聯《創傷外科雜志》上刊登有動物斷肢再植的消息,且只有短短幾段文字,基本上沒有什么技術內容。

沒有可供借鑒的技術資料也要干!

屠開元鼓勵趙定麟:“先試一下。”

斷肢再植最重要的技術,不是接骨頭,也不是接神經,而是接血管。血管吻合不好,或者漏血,或者出現血管栓塞,而一旦血管栓塞,血流不通,營養跟不上,代謝解決不了,肢體就要腫脹、壞死。

趙定麟開頭幾例“預實驗”,雖有屠開元教授的具體指導,但都失敗了。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吻合出了問題。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所有的醫院都沒有手術顯微鏡,也沒有顯微外科手術器具,要吻合一兩毫米的小血管,難度相當大。特別是現成的縫合線和縫針都粗,使用起來不僅損傷血管,導致血液滲出血管壁,還會引發血栓和血管栓塞。

吻合血管,最初曾打算用“縫合法”——改用馬尾、頭發、細蠶絲替代縫線,同時,磨細縫針的尾部,結果都不成。

于是,又設想用膠水粘合血管,結果還是不行。

縫合血管和粘合血管的辦法都行不通,于是,想到“套接法”,就是把斷離的血管固定在一個特制的套管上。其操作過程是,先將血管斷端伸入一個特制的不銹鋼管內,再將血管內膜翻轉套在套管外,然后,再將另一血管斷端套在已翻轉的血管壁上,最后,用細絲線結扎。

但套管的選材問題又隨之而來。選用塑料管吧,刺激性大,生物相容性差。試用羽毛管吧,那東西表面光滑,難以用絲線結扎固定,且無法使其標準化。一一試用,又逐一否決。

當時,世界上只有18.8規格的鈷鉻鉬合金不銹鋼材是最佳醫用材料,但這種材料國內不能生產。

困難難不倒英雄漢。趙定麟他們想到了“逆向制作”,就是使用從英國進口的用于治療骨折的“髓內釘”,先做退火處理,鍛壓成鋼片后,再加工成薄型醫用血管套管。

隔行如隔山。臨床醫生去跑“鋼鐵工業產品”的加工,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也不知臨時討教了多少“煉鋼知識”,經過多次返工,多規格的薄型醫用血管套管終于由上海筆尖四廠和注射器針頭廠按照設計方案的要求制作加工成功了。

那時沒有“舉國體制”一說。趙定麟得到非醫療器械工廠的無私支援及大力協助,按當時的說法,叫“社會主義大協作”。

發明了“套管式血管吻合法”并且有了特制的不銹鋼套管后,斷肢再植動物實驗的最大難題迎刃而解。

斷肢再植的血管雖然接通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手術后早期,由于失血和疼痛,實驗狗尚能安靜地躺在窩里。一旦傷情稍許穩定,它就要本能地亂動,起來吃食,出去排便,再不就是舔傷口。血管上的套管兩端雖然各有一條用于固定結扎絲線的環狀凹槽,但活動過多,套管還是容易滑脫。而套管一旦滑脫,前期實驗即前功盡棄。

經過冥思苦想,又琢磨出一個辦法,就是將套管兩端加工成“倒刺”狀,以鉤住斷離的血管。

 

外翻刺式血管吻合套管

“外翻刺式血管吻合套管”發明思路有了,制作又遇到了麻煩——到哪去找合適的電鉆呢?趙定麟想到了牙科醫生用的牙鉆,白天人家看病要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去借用一下。

至此,趙定麟等攻克了最為重要的世界級的斷肢再植技術難關。

四、斷肢再植動物實驗完成于三年困難時期

神話故事《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道磨難。屠開元、趙定麟師生們探尋斷肢再植之路,遇到的難關也不少。使用改進的“外翻刺式血管套管”后,雖然攻克了小血管吻合這一斷肢再植最為重要的技術難題,為實驗狗的斷肢再植重建了血液循環,但意想不到的情況又出現了,斷肢在術后第三天發生了水腫,并在第七天達到最嚴重狀態,斷肢皮膚腫得呈現透明狀態。

這是個致命的病兆,因為肢體腫脹后,肢體組織內的壓力會隨之增加,這壓力又直接壓迫手術吻合的血管,使血流速度變緩,直至血管管腔被堵塞。而一旦出現血管栓塞,肢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就停止了,皮膚溫度下降的同時,肢體的顏色就會由粉紅色變成暗褐色,并在8-12小時后壞死。

經過分析,肢體水腫主要是由于術后靜脈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礙造成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屠開元教授的指導下,趙定麟試用了多種辦法——常規的高滲鹽水外敷,結果,肢體水腫依舊;用抬高肢體的辦法促進靜脈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還是不行,因為狗要亂動,你也沒辦法讓它聽話。

最初,曾想到通過切開皮膚來放掉血水的辦法,但很快被否決了,因為怕引起感染,且不利于傷口愈合,還容易繼發血管栓塞。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趙定麟只好孤注一擲,把實驗狗腫脹的皮膚切開,引流,冒險一試。沒想到,奇跡發生了,淤積在體內的血水通過切口溢出來后,肢體的水腫迅速消退。

又一個斷肢再植的技術難關得以攻克。

動物實驗到此還沒有完結。實驗狗在手術過程中,由于失血過多,體質急劇下降。要避免因體質衰弱而導致手術功虧一簣,就得補充營養。補充營養最便捷、最常規的辦法是輸血。可是,醫院當時根本就沒有備用輸血的健康狗。

萬般無奈,只好采取加強營養的辦法。上了年歲的人都知道,在三年困難時期,全國上下都在勒緊褲帶過日子,人都吃不飽,哪兒還有狗吃的營養品呢?趙定麟把一家人每月僅有的半斤肉票拿來,到市場上買高價咸肉喂狗,再喂一些奶粉和豆奶粉,終于,以當時非常奢侈的生活待遇,保證了實驗狗術后體力的恢復。

按照屠開元指導設計的方案,在16條實驗狗中,有5條做了腿部未完全斷離后的再植,其中有3例成活;另有11條做了腿部完全斷離后的再植,其中5例成功。失敗的實驗,多在實驗初期,即預實驗階段。

動物斷肢再植實驗成功后,趙定麟執筆的論文按照當時醫院的規定交給了醫院醫教處。醫教處則把論文寄給了《人民軍醫》雜志。《人民軍醫》雜志是一家中級期刊,編輯很有水平,收到論文一看,立刻發現了其中非同凡響的學術價值,隨即,將論文轉給國內最權威的《中華外科雜志》。

19621月,屠開元領銜、趙定麟執筆的《離斷肢體再植術的動物實驗》報告在《中華外科雜志》上發表。

屠開元、趙定麟等領先世界斷肢再植領域的非凡科研成果,直接為我國首例人體斷肢再植的成功奠定了可供沿用的臨床技術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首例人的肢體斷肢再植手術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成功后,有關部門在詢問醫療技術源頭時,發現了屠開元、趙定麟團隊非凡的醫學科技貢獻,隨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為屠開元記一等功,為趙定麟記二等功,為徐印坎記三等功,為課題組記集體三等功。

在斷肢再植領域,扎扎實實、埋頭苦干、默默耕耘的臨床醫學科技工作者還有。

我國手外科專業的開拓者、奠基人王澍寰教授,自1959年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手外科后,也進行了一系列基礎研究。1963年,王澍寰教授在國內外最早開展了直徑在1.0mm以內的顯微血管外科實驗研究,取得了家兔斷耳再植成活,并獲得臨床斷指再植初步成功。此成果于1965年分別在《北京醫學》和《中華外科雜志》上發表,是這一領域國際上最早的報道。

可以說,如果沒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首例斷肢再植的偶然成功,中國臨床醫學科技工作者也一定能在相近的時期獨立自主地攻克這一臨床醫學科技的堅固堡壘。

五、首例人體斷肢再植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二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屠開元、趙定麟等發明并領先世界的斷肢再植“血管套接技術”成功了。然而,屠開元、趙定麟他們正在等待的人體斷肢再植臨床應用機會,卻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降臨到另一家毫無準備的友鄰醫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史,不僅記載了在這次人體斷肢再植手術中,最關鍵的血管吻合,以及隨后的軟組織縫合,是血管外科專家“錢(允慶)副主任親上手術臺”做的,還如是記載了這次手術的決定、手術的準備和手術的過程:

……錢允慶當即吩咐將病人送手術室清創準備手術,自己立即到圖書室找資料。手術開始不久,王智金醫師來到手術室,當時發現陳中偉醫師已將骨折兩端原位用鋼板螺絲釘固定好,隨即提出建議:“這樣原位固定,神經、血管及其他軟組織是不夠的,要縮短首(斷)端,以避免套接血管的張力。”陳中偉醫師接受了建議,立即拆除固定,將首(斷)端縮短2公分后重新再固定。[《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19181991)》,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史編寫組1991年編印,第92頁。]

 

錢允慶醫師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的主要開拓者裘法祖教授曾經擔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顧問,對于錢允慶在這次手術中的作用,他在回憶錄《寫我自己》(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版)中記述:

果不出所料,他的工作十分出色,在1963年和陳中偉醫生成功地為一工人接活了已斷離6小時的左前臂,獲得了國際上的好評。當時,陳中偉醫生接好了離斷的尺骨和橈骨,而動靜脈的修接是錢允慶施行的,因此,對這個成果錢允慶醫生起了重要作用。

面對可能降臨的世界級榮譽,當年醫務工作者的思想并沒有如今這么復雜,他們想的、做的,是一心一意治病救人。

錢允慶查到《中華外科雜志》上的《離斷肢體再植術的動物實驗》報告并了解了屠開元、趙定麟等發明的“套接血管技術”后,立刻趕回手術室。由于斷肢再植的醫療技術和醫療器械準備不足,手術倉促上馬,還沒上手術臺,錢允慶就遇到一個難題——沒有文獻要求用于接血管的不銹鋼套管。

錢允慶趕緊向屠開元、趙定麟所在醫院求援,請求支援用于接血管的不銹鋼套管。不料,那是個星期天,雖然趙定麟抽屜里放著各種型號、粗細不等的不銹鋼套管,但此時屠開元和趙定麟都不在單位,值班醫生劉忠義因前一段時間“下連隊當兵鍛煉”,不了解屠開元、趙定麟他們從事的動物斷肢再植實驗,于是,簡單地回絕了錢允慶的請求。

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不知是誰靈機一動,想起了那個年代小女孩扎辮子的空心管塑料繩。但沒想到,臨時找來的空心管塑料繩拿到手術臺上一試,竟然不合適,粗了!

那是一個弘揚草根大眾智慧、無名小輩各領風騷的年代。手術室護士長宗英急中生智,手術臺前應急獻策:“把塑料管用熱水燙一下,再一拉,不就細了嘛!”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使用拉細了的塑料管做套管,錢允慶順利吻合了患者斷肢的血管,隨后,又親自縫合了斷肢的軟組織。整個手術歷時七個半小時。

斷肢接上后,由于靜脈和淋巴回流不暢,第二天,患肢發生腫脹。錢允慶等只好再次向屠開元所在醫院求助。

年已花甲的屠開元院長因工作忙,不能分身,由骨科副主任徐印坎前往指導。

徐印坎醫師一到,立刻告知:“我們醫院做狗腿斷肢再植實驗時,也要發生腫脹,我們認為是淋巴液和血液回流遇到障礙后,淤積皮下造成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切開皮膚,放掉血水。開始的時候,我們也不敢切,怕感染。可是,又沒有別的辦法。結果,凡是切開皮膚放掉血水的,都接活了,不切開皮膚放血的狗,都死了。”

果然,采納了徐印坎建議的辦法后,斷肢的腫脹立刻消除,世界首例人體斷肢再植手術成功了。

那時的“社會主義大協作”不僅無私,而且高效!

六、榮譽定格中的境界

首例人體斷肢再植手術成功后,最初的一段時間,醫院上上下下都沒當成太大的事情。

引起舉國轟動,是因為一次偶然的關注。

事情都過去幾個月了。一天,醫院領導到市衛生局開會,休息閑聊時,把這本來應該做專題匯報的驚天大事,隨口告訴了衛生局領導。

偏偏這位市衛生局領導十分關注醫學科技的前沿動態,一聽,立刻大喜過望,于是,才有了時過半年后轟動全國的報道熱潮。

這次報道熱潮是精心組織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摘取斷肢再植領域“世界第一”的桂冠,以振奮被列強幾百個不平等條約壓抑一百多年的民族精神!

雖然,美國的馬歐特和麥克哈姆已經在前一年先于中國成功地完成了一例臂肘上部斷離的再植手術,但由于他們接活的手后來壞死了一根手指,所以,一年后在羅馬召開的第20屆國際外科大會上,中國以54的微弱多數險勝對方,獲得了“世界首例”的評判。

首例人體斷肢再植成功的消息見報不到一個月,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接見了首例人體斷肢再植手術的有功人員(缺外地進修醫生奚學荃)。隨后,國家衛生部在上海為有功人員授獎慶功,其中,陳中偉、錢允慶記大功,王智金、鮑約瑟、宗英、華景燕記功。

 

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接見斷肢再植手術有功人員

周恩來兩側分別為錢允慶和陳中偉

時代,需要背負“東亞病夫”惡名上百年的中國人登上世界臨床醫術圣壇的頂端。

而登頂奪冠,則需要與世界慣例“接軌”——將首創斷肢再植術光榮群體中的一人,推至前列。

在隨后的報道中,骨科陳中偉醫師被排到第一名。

毋庸諱言,創造世界首例斷肢再植光輝成就的,是“舉國體制”下提倡“社會主義大協作”年代的一個專家與草根水乳交融無縫隙合作的無私群體,其中,決策人是錢允慶和王智金,主刀醫師是錢允慶,其斷肢再植關鍵技術——“套管式血管吻合法”發明人是屠開元、趙定麟等,術后關鍵問題的臨床醫術指導是徐印坎、趙定麟等,手術臺智慧貢獻者有護士長宗英等……

不難看出,這個群體創造出來的奇跡,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縮影。

至于當初的功臣排序,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流傳的解釋有多種版本:

版本一是“人緣說”——錢允慶這個人醫術好,又是華東地區足球聯隊的隊長,率隊參加過第一、二屆全國足球賽,有本事,名聲大,但生就傲骨,敢說敢干,不討個別領導喜歡。

版本二是“骨科說”——患者是骨科接收的,應該把骨科醫生排在前面。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8頁。]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不能游離于歷史環境之外。審視桂冠歸屬的視野一旦脫離了歷史大背景,也就很難解釋新中國第一代醫務工作者的精神境界,所以,筆者傾向認同第三種版本的解釋,也就是“年輕說”:

如前所述,當年我國首例斷肢再植成功的對外宣傳目標,不是簡單的“評功行賞”,而是要為曾經被外國人藐視為“東亞病夫”的苦難祖國,摘取令世界矚目的斷肢再植領域“世界第一”的桂冠,以振奮被列強幾百個不平等條約壓抑一百多年的民族精神。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其“領軍”人物能代表新中國開創的新成就。在新中國百廢正興的火紅年代,扶持年輕人,重視“小人物”,宣傳新中國培養出來的新一代,是振奮曾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潮流。錢允慶是舊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而骨科陳中偉醫師是新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于是,有了不以個人利益為重的時代性選擇。

這時代性的選擇,不管怎么說,確確實實地折射了新中國第一代醫務工作者為追求大同而壓抑小我的崇高境界!

當然,與世界“接軌”后產生的“權威”,以及在“市場化”改革中得到空前強化的“權威效應”,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來源:紅色文化網   作者:高戈里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