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徐壽
現在,有一個名詞:工匠精神,它像春風一樣,吹遍神州大地。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上就不乏這樣的工匠,150多年前,出身“草根”的徐壽,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志和精湛技藝 ,在科技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的制造者,第一艘機動輪船“黃鵠號”的制造者,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者,第一個在《自然》發表文章的中國人,第一艘軍艦制造者,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識的學校——格致學院(今格致中學)的創辦者,第一場科學講座舉 辦者等等,他以“工匠”之身一舉成為近代科學先驅,因此同治皇帝曾賜他“天下第一巧匠”的稱號。
天下第一巧匠
徐壽的玄孫女告訴我:徐壽(1818-1884),字雪村,今年剛好是他誕生200周年。徐壽雖是江蘇無錫人,但他的創造發明卻離不開上海,上海是他后半生工作 的地方,他的主要的業跡和科技成果也是發生在上海。我們今天且以幾則創新故事,來緬懷這位先賢的科技事跡,學習他的工匠精神。
一本科普讀物,催生“魯班再世”
徐壽出身于耕讀之家,少時在村塾習學11年,但他厭惡科舉,而喜格致之學,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極為廣泛, “舉凡各種農具、工具、日用器皿的結構,以至于藝術品、裝飾品等的制作,無不發生興趣,從事研究。”他在鄉村以手工藝謀生,立下”四毋”座右銘:“毋談無稽之言, 毋談不經之語, 毋談星命風水, 毋談巫覡讖緯.”。1855年,他與喜歡數理的同鄉好友華蘅芳同去開埠后的上海,逛至外灘墨海書館,覓得英國人合 信譯著的《博物新編》一書。這是一本最新科普通俗讀物,既講析日常用品的結構原理,也介紹當時新鮮的聲光化電知識。徐壽一看,大喜過望,趕緊購下。回家之后。他不僅精讀細看,而且與華蘅芳“朝夕研究,目驗心得,偶有疑難,互相討論,必求煥然冰釋而后已。”為求得七色光,他曾用水晶圖章磨成三角形驗之;為明白槍彈之行的拋物線,他還設立遠近多靶以測之┅┅。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本科普讀物,在能工巧匠手中,如虎添翼,這樣學用結合,他技藝大進。據記載,他曾制作過指南針、象限儀、自鳴鐘,甚至還仿鑄過墨西哥銀元。一下子,“魯班再世”,他的聲名傳遍城鄉。
《博物新編》
1862年, 洋務派首領曾國藩點名征召徐壽到淮軍在安慶的軍械所,被錄用為高級技藝人員。徐壽出手不凡,不上幾月,他和次子徐建寅就造出了蒸汽機模型。蒸汽機的出現,曾推動了西方的工業革命,但當時大多數國人還不知其為何物。因此當這臺蒸汽機模型在總督府成功試驗后,曾國藩欣喜不已,他在當天日記中這樣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過了三年,也就是1865年,徐壽與華蘅芳同心協力,終于制造出了我國一艘機動木質輪船,“長五十余尺,每一時能行四十余里”,輪船在長江中破浪前進,性能良好,向上游逆水航行14小時,下行順水只用了8個小時。這艘輪船被命名為“黃鵠”,語出《戰國策》:“黃鵠因是以游乎江海,淹乎大沼。” 古人視黃鵠為一飛千里 的江海大鳥,以此命名,寓有破浪騰飛之意,由此開啟了我國近代造船業的先河。
上海第一份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為了探個究竟,專門派記者登上“黃鵠”輪上“驗貨”,回來后,他們這樣報道:“黃鵠號”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親自監制,并無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就是說這艘由蒸汽動力驅動的輪船全是我國自行制造,連一顆小小的鑼絲釘也是靠徐壽這位“工匠”一只只用銼刀銼出來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分外振奮,特賜予徐壽一塊“天下第一巧匠”匾。
以后,在徐壽、華蘅芳的設計監造 下,我國的第一艘兵艦“恬吉”(后改“惠吉”)號順利下水,以后又有多艘兵艦相繼服役,其中第4 艘兵艦“威清號”,載重已達1000噸,北洋水師就此成立。
黃鵠號
一張皇族家譜,啟發破譯周期表
1868年春,地處上海的江南制造翻譯館正式開館,任翻譯委員的徐壽由此定居上海,開始了他后半生在文化領域的創造生涯。
徐壽不諳外文,但長于國文。當時翻譯流行由熟悉外文的人,口譯漢語,然后由擅長國文的人修飾成文。林紓(字琴南)就用此法成為近代著名文學家。而在科技領域,徐壽則是佼佼者,并且還有不少創新成果,體現了“天下第一巧匠”的巧勁。
徐壽被后世譽為“中國近代化學的開拓者”,其主要功績是主持翻譯了大量的化學著作 ,成功首創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法。翻譯化學著作,最大的攔路虎是如何將元素符號的字母音譯成漢字?當時有人將元素符號的字母音譯成漢字,如把Li(鋰)翻譯為梨、把F(氟)翻譯為肥;有人則直接音譯,比如Mn(錳)翻譯為孟葛尼斯;還有人把“氫”寫成輕,把“氮”寫成淡等,五花八門,讓人莫衷一是。那么徐壽如何破解此難題呢?相傳這里還有一則故事。
當時徐壽與會講中文、卻不會寫中文的英國人傅蘭雅合作翻譯在西方流傳甚廣的化學名著《化學鑒原》,面對書中60多種生僻的元素符號,犯難了,怎樣才能把它恰當地翻譯成中文呢?
一天,他在書坊覓到一份明代家譜。這本家譜中有很多名字都與金屬礦物有關,他靈光一閃,直覺告訴他對翻譯化學元素有幫助,于是買了下來。徐壽回家后細讀,原來這是一本明朝皇帝的家譜。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作了20多首五言詩,要求后代男丁取名字時按照詩中的字排序。第一個字按輩份取,第二個字遵循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取。然而,以后皇子皇孫愈來愈多,詩中的字不夠用,于是古書上的生僻之字都被他們扒拉了出來,而且他們還生造出了大量諸如汞鋅、釙、鈦、烷等偏僻字, 比如說:鉀慶王——朱帥鋅,韓王——朱徵釙,稷山王——朱效鈦,楚王——朱孟烷┅┅,徐壽看后大受啟發:一是沒有名字 的新事物可自造新字,二是造字不妨借助“木火土金水”五行來完成。于是他同傅蘭雅商量決定,后在《化學鑒原》譯作中這樣寫道:“西國質名,字多音繁,翻譯華文,不能盡葉。今惟以一字為原質之名,取羅馬文之音首,譯一華字,首音不合,則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別其類,而讀仍本音”。文字雖寥寥數筆,卻展現了他的卓越智慧,顯示了他的“工匠精神”。這樣,他在書中采用了許多皇家家譜中與元素符號所意思相同的字,最主要的是他根據漢字的組合規律和元素符號的性質新造了許多字,他采用形聲法作為主要方式,金屬一概用金字旁加上音譯之后的簡單漢字合體,于是鈣、鎂、釷、鉍等新字出現了;而非金屬則換個石字旁,于是又多了磷、硼、矽等一干新字;對氣體元素,則譯成了氫、氧、氮、氯等。據統計,《化學鑒原》共介紹63個化學元素中文名稱,其中由徐壽首創的有51元素譯名,36個元素譯名沿用至今。此書于1871年刊行,1875年出了《化學鑒原續編》,1880年又推出《化學鑒原補編》。前后十多年,將化學這一門學科系統地介紹給了國人,這樣終于圓滿地解決了這一困惑譯界多年的大難題。
翻譯館,從右至左:徐壽、華蘅芳、徐建寅
當年,徐壽這種會意象聲的造字和翻譯的方法受到了國人的普遍認同。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后不久,也用此法破解了翻譯難題 ,讓人對化學元素的性質、讀音等,一清二楚,大大方便了中國人學習元素周期表,甚至可以說比西方人還容易。當年日本獲悉后,立即派學者來我國學習,并引回日本使用。
現在一個多世紀過去了, 化學元素已從當年的60多種,增加到100來種,2017年已增至118種,然而新發現元素的中文定名還是以徐壽當年制定的翻譯原則命名的。
一張設計圖張,鋪就教育救國基
教育救國,振興實業,一直是近代仁人志士的夢想。作為“天下第一巧匠”的徐壽的可貴之處是,他認為格致書院培養的科技人才既是格致之才,精于技藝,還應懂得對技術之“理”和“道”的探究,他本人就是這樣做的。
格致,原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一個命題,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最早見于《禮記•大學》。徐壽創辦格致書院,提倡科學,注重技藝,致力于經世致用之學,使“中國便于考究西國格致之學、工藝之法、制造之理”。
徐壽在興辦格致書院中也處處體現出他的工匠精神。要辦學,先要有校舍,這先要籌集資金。英國人是動口不動手,籌募資金的苦差使落到了徐壽身上。他起草報告,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李伯羲,得到財政撥款白銀2000兩,后他找到了江南制造局老朋友、上海道臺馮焌光,獲得慷慨捐銀2000兩。再加上中外人士的捐贈,已籌募白銀5000兩。這樣,“格致書院”征購了上海英租界內位于湖北路與廣西路之交的一塊空地(即今上海格致中學校址)后,開始建造院舍。
徐壽親自對格致書院進行規劃設計,不愧是工匠出身,既能操刀上陣,也能揮筆繪圖。他考慮到書院是為培育中國技術人才,校舍應符合中國的建筑形式,于是他經過精心構思,反復推敲,周密設計,細致繪圖,一張中國氣派的設計圖紙躍然而出。同時,為準確核算成本,他親自下市場了解行情,對工程所需的材料、人力、工時、人工費用等,一一作 了調查、核計,然后制成整個工程的開支預算,并同設計圖紙上交董事會。但因董事會洋人居多,決定采用招標方式定奪,延請幾位建筑師也各自作出格致書院的設計方案和預算,然后由董事會擇優選定。
幾個月后,董事會審閱了徐壽和幾位建筑師上交的格致書院的設計方案和預算表,經過分析比較,最后認為“徐雪村之圖賬最清、最合適,董事會議定見,請其料理此事”。就是說,徐壽方案在眾方案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
徐壽也不負眾望 ,他擔起重任,“料理此事”,廢寢忘食,親自下工地督造,一心撲在工程上,因此前后僅花了3個多月時間,于1875年,一幢漂亮的院舍拔地而起。“格致書院”之匾由北洋大臣李鴻章題寫,主樓三層,上下都 有一間長46尺、寬22尺的大廳,可供陳列、展覽之用,另有16尺見方的房屋8間(兩間可分可合),供教學、閱覽。
格致書院
格致書院落成之后, 徐壽將自己 生命的最后十年時光貢獻給了書院,在這里他又創造了中國科技史的幾個第一:開辦第一場科學講座,創辦第一本科技期刊《格致匯編》,中國人寫的科技論文第一次入選《自然》雜志,第一次采用實驗教學法等等,北京大學徐振亞教授曾經這樣評價說:“徐壽、欒學謙在格致書院開創的化學課表演實驗這一有效的教學方法,100多年來,一直為化學界沿用,至今仍閃耀著光輝。這是徐壽、欒學謙對化學教育的一大貢獻。”
今天,我們在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候,徐壽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本文原載2018年3月13日<解放日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