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與尼克松】 上個世紀70年代初,中蘇關系已嚴重惡化,毛主席卻以敏銳的戰略眼光判斷,可以利用美蘇矛盾緩和中美關系,遂邀請美國乒乓球隊1971年4月10日訪華。美國政府迅速做出了回應,派國務卿基辛格7月9日秘密訪華。之后,在基辛格的“帶路”下,美國總統尼克松終于在1972年2月21日實現訪華。這中間,中國發生了1971年9月13日的林彪叛逃事件,九一三事件對毛主席的打擊極為強烈,可以說是毛主席晚年健康的分水嶺;作為這次會晤主要促成者的基辛格,在陪同尼克松訪華期間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與周總理就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具體工作進行了艱苦、深入和細致的談判,最終雙方發表了《上海公報》,從此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可以說世界進程為之改變。 從此后,基辛格一輩子都在吃這次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口福。無論中美政局如何變幻,他到中國都是如履平地,受盡熱情款待。所以在今年7月他最后一次訪華時,中國新聞里稱他50多年來來中國100多次。如果評選最近100年來最受中國歡迎的美國人,埃德加·斯諾和亨利·基辛格一定是并列第一的。 在1973年2月11日晚上,毛主席曾接見基辛格,老人家跟他提到了“紙老虎”這個詞,Paper-tiger。后來基辛格承認,是毛主席發明了這個英文詞組,怎么回事呢?“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All the reactionaries are the Paper-tiger),這是毛主席在中國革命還沒有完全勝利之前就提出的一個重要政治論斷,但是當時在英語習慣用法中并沒有Paper-tiger這個組合詞,翻譯余光生就用了“稻草人”(Scarecrow)來代替。毛主席知道后說,這不行,我的意思是紙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后來再經毛主席與基辛格的會晤,Paper-tiger就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了。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雖然其富裕和強大不能跟現在相比,但毛主席對待基辛格這樣的美國政客,一律采取了俯視的姿態。這你從之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大量的回憶中可以知道,他們是真把毛主席作為東方巨人來仰慕的。基辛格,原本是個生于德國的猶太人。猶太人會做生意,處事務實。他能從猶太難民起家,最后做了美國的國務卿,起點是在1957年出版了一本著作《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之后,他從哈佛教授,到洛克菲勒基金會顧問,再到肯尼迪總統的顧問,平步青云。肯尼迪死后,他又攀上了約翰遜總統。一直到1968年尼克松當選美國總統,基辛格走上前臺,被任命為國務卿。 他如此的政治生涯,之后幾十年被另一個猶太人安東尼·布林肯又重走了一遍。在2011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殺拉登的時候,布林肯就已經是奧巴馬外交團隊的顧問了,現在終于也成了美國國務卿,可見猶太人對美國政治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