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為什么會這樣?就影片本身而言,應該有這樣兩點原因:第一,唐國強老師扮演的毛澤東主席,已經在觀眾中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無法在觀眾中召喚出激情,也無法令觀眾產生親切的聯想。
從2001年的電視劇《長征》算起,二十多年來,唐國強的表演,經歷一個從令人耳目一新到不斷重復自己的過程,也經歷了一個從極為珍貴的神似到不倫不類的神異的過程。到了今天,唐國強在銀幕上呈現的形象,已經與人們記憶中神采奕奕,顧盼風生的毛澤東主席沒有太多共同之處了,只剩一個“霸道總裁”的單調模樣。最近這些年來,唐國強在銀幕出演毛主席的機會,不可謂不多,但是,究竟哪一部電影中的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呢?在不同電影、電視劇中扮演的毛主席,又有什么不同呢?試問,這種看一部等于全看的表演,又如何能夠吸引觀眾?
第二,??抡f過,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這就是說,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哪怕是與偉人有關的題材,并不能自動喚起公眾的關注與熱情,只有直接(至少是間接)地回應時代焦慮,才能獲得觀眾的支持與票房的回報。
《開國將帥》講述的是1955年授銜的故事,這樣的題材片,如果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定很受歡迎。因為那個時候,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平等主義運動,剛剛遭受重大挫折,人們對重建等級制抱有幻想,各行各業都以相當大的熱情搞各種銜級,當時民間流行的俗語“滿街都是大檐帽”就說明了這一點。?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建成了一個在綿密、繁復和廣延等方面無以復加的等級社會,一般草根青年在這樣一張無所不包的大網下面以及無窮無盡的階梯面前,已深感無法喘息,無所逃頓于天地之間。在這樣的背景下,繼續用為開國將帥授銜這件事,來為等級制背書,又如何能夠贏得公眾的熱情呢?實際上,毛主席對建立軍銜制,一直是有保留的。因為在一支軍隊內部,建立平等主義的文化與制度非常困難,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教育和思想改造,但要建立等級制,卻可能非常容易。毛主席自己也拒絕了大元帥軍銜。他說,“這個大元帥我不能要,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
針對一些人爭軍銜、爭級別的現象,毛主席批評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我們軍隊中有些人,打仗時連命都不要了,現在為了肩上一顆星,硬是要爭一爭、鬧一鬧,有什么意思?”除了毛主席對軍銜制持負面看法之外,許多身經百戰的開國將帥,也對軍銜制持負面看法。 五十年代末,彭德懷就在接見外賓時談到:“我不喜歡人家叫我元帥”,“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
余立金中將等6位空軍將領也聯名向中央建議“取消編制軍銜”,北京軍區副政委張南生中將、總后勤部副部長饒正錫中將等都向中央提出過取消軍銜制的建議。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不少高級干部對軍銜制提出了質疑,認為軍銜制是教條主義或是資產階級的東西,不符合我軍實際。一位少將在發言中說:“軍銜制度我本身就懷疑。古今中外,新舊式的國家軍隊都有軍銜標志,但這并不能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必須掛牌子……因此我認為應該把牌子摘下來,大操大典時再戴。”在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主席不無憂慮地說,現在有“花”(指軍官肩章上的軍銜標志),發薪水都要有等級,分將、校、尉,可有的還沒有打過仗,結果是脫離群眾,兵不愛官,民不愛干,因為這—點和國民黨差不多。正是因為實行軍銜制并沒有給軍隊建設帶來太多的積極效應,所以到了六十年代,取消軍銜制已基本上是全軍共識。
1964年8月,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賀龍元帥在北戴河向毛主席匯報時,當面提出取消軍銜制的建議,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和支持。1964年11月,在經過認真研究后,中央軍委起草了《關于取消軍銜制度的意見》,指出:
“我軍的軍銜制度,是照搬蘇聯和其他國家的。過去沒有這種制度,也一樣打勝仗。實踐證明,這種制度不符合我軍的優良傳統,它是一種資產階級法權,等級表面化,助長了個人名位思想和等級觀念。不利于我軍的革命化建設,不利于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同時增加了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不少繁瑣事務。”
今天看來,《意見》對軍銜制的批評,仍然是準確、中肯的。 1965年,取消了軍銜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換上了至今聞名遐邇的六五式軍裝,“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面貌為之一新,軍裝成為全國青少年最向往、最時尚的服裝。
“全國人民學解放軍”,這一時期的軍政軍民關系,軍隊內部的官兵關系,也是我軍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軍隊的戰斗力,則在不久之后爆發的珍寶島之戰中得到了充分的檢驗!所以,我在想,如果唐國強老師在選擇題材時,不是選擇1955年,而是選擇1964年,把重點放在梳理與回顧毛主席取消軍銜制時的種種思考,展現他老人家為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嶄新社會而付出的艱辛努力,豈不更有針對性,更能回應時代焦慮,也更有意義?
另外,從年齡上看,1964年,毛主席71歲,今年,唐國強也是71歲,扮演這個年齡段的毛主席,顯然也更合適。而在《開國將帥》中,71歲的唐國強扮演剛剛62歲的毛主席,年齡差別太大,觀眾當然會產生不適感。總的來說,唐國強在塑造領袖形象方面是有很大貢獻的,尤其是當初在《長征》中的表演,的確做到了神似,達到以前的特型演員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銀幕上的領袖,沒有必要講方言。當年看《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列寧、斯大林都講一口東北味的中國普通話,觀眾沒有覺得任何不協調,關鍵在于,聲音要能夠折射出領袖的性格與氣質。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年來,唐國強的表演遇到了瓶頸,遲遲沒有突破。
希望唐國強能夠持以寧靜,沉潛一段時間,多讀毛主席的書,融會貫通,在經過認真準備后,選擇一個1964年后的重大事件(如取消軍銜制,或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等)拍一部電影,再次達到神似的高度,塑造一個令人難忘的、為中華民族開萬世太平,為人類的解放而殫精竭慮的晚年毛澤東的形象,這樣,也可以為自己扮演毛主席的藝術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