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史料 > 閱讀信息
華兆昌:埋藏心底的秘密——追思不穿軍裝的新四軍老戰士周永舒
點擊:1298  作者:華兆昌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5-02-16 08:47:19

 

1.jpg

 

周永舒,1924年8月出生,江蘇寶應人。2018年10月,與世長辭,享年94歲。他,1944年2月2日入黨,參加新四軍。因是私塾先生,組織上向他明確:你這身份特殊,是不穿軍裝、不佩槍的新四軍戰士,是秘密黨員,秘密新四軍。他,滿口答應,滿意接受。新四軍北上南下時,組織上又明確:你留在地方,繼續為黨工作。他,又滿口答應,滿意接受。凡組織上交代任務,總想方設法完成。戰事緊張,人員流動,他與聯系人員失去了聯系……


解放后,在教育系統工作,他精心耕耘教育事業。曾經入黨,曾經新四軍,因為“秘密”,他守口如瓶。家人不知,他人不曉。1956年經歷第二次入黨,他坦然接受。1958年教育系統審查干部歷史,他淡淡地說明入過黨。因無法查證,被認定自動脫黨,他未于申辯。1985年退休之時,未享受離休待遇,他忍受無語。直到1988年,他得知當年戰友荀滌明在金湖縣人大常委會任副主任。便以書面形式向組織部陳述了為黨工作情況。并且,提供知情人荀滌明,請組織復查。1988年10月19日,寶應縣人民政府(寶政人[1988]48號文件)確認周永舒同志離休,享受處(縣)級政治、生活待遇。

2.jpg


2002年10月,時任新四軍52團民運工作隊隊員、大望區宣傳科長周永舒入黨介紹人、全國政協正省級老干部程敏同志知曉周永舒情況后,主動與之聯系。兩人憶當年事,敘戰友情,并在通話中有感而發:那年代,我介紹入黨參軍的人,都享受副省、副軍待遇啰!你介紹參加革命的高德明已是空軍紀委書記,副軍干部。周永舒在電話中,淡淡而言:享受縣處級待遇,已心滿意足。他那埋藏心底的這事那事,礙于這個運動那個審查,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才斷斷續續向家人講述……本文,追思周永舒同志不怕殺頭、不訴委屈、不圖名利的人生故事。


周永舒,曾用名云樞,子亭(入黨時用名)。他出生在寶應縣小官莊的一個小村莊。小村莊,只有6戶人家,32口人。無一人識字,是“文盲窟”。6歲那年,文盲的父母對他說,你們兄妹六人,不能一個不識字。你去“跑跑冬學”,就是冬閑之時,到私塾讀方塊字。三年跑冬學,他成了村里唯一文化人。

以后的日子,周永舒愛上了學習。一邊勞作,一邊看書,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16歲那年,他做起了私塾先生。周邊農家小孩,成了他的學生,被當地農民稱為“小先生”。

1943年春,小官莊一帶來了一批“客人”(新四軍十八旅的同志),他們經常吟唱“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的歌曲。雖都是外鄉人,七腔八調,語言不同,習俗不一,但與當地老百姓尤如家人。一天,他到鄰北苗長翥家借書。南屋中一位女客人正在看書,見了他,放下書,與之交談起來(此人程敏,安徽黃山人,16歲參加革命)。周永舒的謙遜、文靜,書生模樣,給她留下了好感。而祖輩受苦受難,且自己逃過難,逃過荒的周永舒,萌發了參加革命的念頭。

此后,程敏招呼周永舒,走東家,到西家,發動群眾,組建地方基干隊,進行反掃蕩。1944年1月17日(農歷送灶前兩天),基干隊員正在開會。突然,接到情報:日偽軍十多人,從劉堡方向,到小官莊掃蕩。熟悉地形的宋必年(當地人,省公安廳離休干部)和周永舒建議在日偽軍必經的五頃口進行伏擊。新四軍的吳傳明(女,寶應城人,18歲犧牲)當機立斷:設立伏擊圈,聽發令槍出擊。當敵人進了伏擊圈,一聲號令,槍聲喊聲,此起彼伏。敵人摸不著頭腦,擇路而逃(周永舒撰寫《五頃口的一次反掃蕩》,紀念吳傳明同志逝世55周年)。這一仗,打出了新四軍的威風,煥起了民眾抗擊日寇的熱潮。

1944年2月2日,在柴溝潘家南屋,程敏拿出一張32K大的表格,周永舒填寫了入黨志愿表。程敏和張奮明(時任大望區區委副書記,高郵戰役犧牲)作為介紹人,周永舒光榮入黨(預備期15天)。并且,接納為新四軍戰士。當時明確:你還是私塾先生,不暴露黨員身份,不暴露新四軍身份。不久,組織上安排他到新四軍創辦的安宜師范簡師班學習。學習后,繼續做私塾先生。


在那些日子里,民運工作隊沈子龍(時任小莊鄉黨支部書記,對外稱指導員)住宿周家。又一度,張奮明多次流動宿營周家。他要求周永舒和金瑞華二人做兩件事:一是以群眾身份,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團結抗日。二是注意政治動態,有情況及時匯報,有事情接受安排。

1944年秋,程敏同志離開寶應,南下浙西。臨別前,她送給周永舒一本書,書名為《評中國之命運》。并且,又重申:你留在地方不暴露身份。

1946年底,國民黨挑起內戰,反動派盤踞寶應。新四軍主力撤走后,留守的共產黨人日伏夜出,開展工作。不久,小官莊鄉黨支部書記金啟干等20多名同志撤入東蕩湖區,繼續與敵斗爭。而周永舒堅守在家鄉一帶,接受任務。他和同鄉湯德盛經常夜間到村莊張貼標語,到農戶散發傳單,鼓舞民眾士氣,抵制敵人作惡。敵方曾派員搜查追查,但一無所獲。

1947年7月,在東蕩地區的同志處境窘迫,糧食拮據。他們經常吃野菜,吃鱔魚,吃蘆柴嫩根。大官區財糧股長荀滌明(解放后,任金湖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托崔鳳歧,轉告周永舒。知曉后,他以私塾先生的身份四處奔波,東家籌,西家借。又自掏腰包購,去親戚家找。不到10天,備糧1459斤。其中800多斤,是他家提供。7月11日深夜,他約二姐夫郭壽寬,用小船裝上糧食,由崔鳳歧隨船,送到同志們所在地。聯防區事務長車金山打了張借條(至今收藏家中),由周永舒收存。這雪中送炭,宋必年、荀滌明、車金山記憶猶新。

3.jpg


在那最艱難的時候,不僅缺糧缺物,更缺子彈武器。又一天,崔鳳歧傳話:急需搞點子彈。這,為難了周永舒,久久愁眉苦臉。他想到大姐周云德,家在望直港卞莊。又想到其小叔子李桂馨在望直偽公所當事務長,接觸到國民黨官兵。一天,他到大姐家。寡言少語的他,在姐姐家轉來轉去,既不說什么,又遲遲不走。叫他吃飯,他說不吃。機靈的姐姐一個勁追問,他從牙縫里擠出幾個字:弄點子彈。

4.jpg
【周永舒大姐周云德】


姐姐一聽,腦瓜嗡的一愣:弄子彈,要殺頭。冷靜之時,姐姐想到,童養媳的自己和丈夫李淦,以磨豆腐為生。七里八鄉,人來人往,好人壞人,以禮相待,寬容相處。然而,日寇進村,偽軍橫行,丈夫被打斷兩腿,一病不起,年壯喪命。姐姐又想到,弟弟思想進步,做事謹慎。弄點子彈,定有重用。沉思許久,姐姐低聲細語:“這要殺頭啊!”周永舒又從牙縫擠出幾個字:試試看吧!

事也正巧,小叔子來買豆腐卜葉。三人互相招呼,套起近乎。大嫂半真半假,快言快語:你這事務長,摸過槍?打過仗嗎?小叔子漫不經心,脫口而出:仗沒打過,槍支彈藥見得多啦!姐姐順水推舟說:弄點子彈,小菜一碟。“弄子彈,要殺頭,不開玩笑。”“少弄點,打野雞、野鳥嘛。拿錢買,可以吧!”三人都沉默了。

周永舒離開后,姐姐記在心上。又一次次,小叔子來買這買那。嫂子左說右說,小叔子也記在心上。他,與家住望直的偽排長私交密切。于是,一次次試探,又一次次懇求,弄點子彈,少不了好處。這排長表示默認,平日,每次口袋里裝點,帶出來。湊了50多排子彈。不日,小叔子送到嫂子家。姐姐收到,大大方方給了錢。一天深夜,周永舒取走,又立即轉交崔鳳歧,藏到他家茅屋的草堆中。不日,荀滌明取走。

1948年底,原黨支部書記金啟干回鄉。周永舒提出組織生活問題,金啟干說,現在戰事緊張,以后再說。金啟干隨軍南下,一直未回。


解放前,周永舒在小官鄉一帶,未離開家鄉一天。既盡力做好私塾先生,又盡心為黨工作。解放后,他無法聯系組織,這“秘密”那“秘密”,塵封心底。他從小官莊鄉調氾水小學工作后,區委經過考察,接收他入黨。滿肚的話,難以言表。

1958年,縣文教局進行審干工作。周永舒向組織說明了1944年2月的入黨情況,雖提供了相關人,但無法聯系。1958年6月23日,組織審查結論:自動脫黨。雖有委屈,但無怨言。

幾十年里,他從氾水小學調到縣實驗小學,1960年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后來,任縣文教局普教股股長、人秘股股長,并擔任縣文教局副局長一職。1956年,評為江蘇省優秀教師。1960年,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他任勞任怨,親力親為,在教育工作中表現突出。從1953年開始,不僅傾心教書育人,還專心教學研究。先后在《新華日報》《江蘇教育》《江蘇文化革命報》等報刊上發表數篇文章。并且,參加北京人民大學學習。1955年,曾借用到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寫小學語文教材。離休后的1996年,為縣教育工會編寫防癌抗癌保健資料書,題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約10萬余字。他任文教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時,為倡導興辦的“家長學校”編寫了4萬多字的教材。有一位坐輪椅的女孩葉華為了求學,跑破校門,四處碰壁。周老知道后,坐陣學校不辦不走,使之圓了讀書夢。葉華刻苦學習,初中畢業。后參加全國和世界輪椅擊劍比賽,獲6枚金牌、11枚銀牌、3枚銅牌。葉華逢人就說:周爺爺是我恩人,沒有周爺爺,就沒有我今日。1998年,他任寶應縣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負責老年大學日常工作多年。為寶應老年大學撰寫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幾個問題》一文,發表在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刊《老年教育》第5期上。這些,足以見證,周永舒是寶應教育戰線上的“不老松”。

5.jpg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周永舒同志懷念那崢嶸歲月,懷念那革命戰友,不僅書信往來,還多篇文章,回憶過往,緬懷先人。從字里行間,品味到老人家的革命情結,細嚼到老人家的深情厚義。而個人的遺憾只字未提,人生的委屈一言未發,體現了新四軍老戰士的博大胸懷和海闊肚量。

1999年5月,周永舒邀小官莊韓貴河(初級中學副校長,現已退休),擬定采訪方案,撰寫革命斗爭史料。他們先后撰寫了《不該忘記的一個女娃子》《青春的力量,永遠的榜樣》等文章,記敘程敏同志在大望鄉的革命事跡,先后發表在《寶應文學》(2002年第4期),《銀潮通訊》(2003年第3期)。2006年12月10日,他還撰寫了《助學解困,情灑第二故鄉》的文稿,記敘了程敏同志資助小官莊初級中學的家境困難學生薛金根、唐茂香完成學業的故事,發表《寶應日訊》。并且,周永舒一直保存著《程敏找干媽》(2002年《大江南北》第5期)和《六十年,難忘救命恩》《古稀老人圓夢在董浜》等文章(發表于《中國老年報》、省《老年周報》和《常熟老年》),以此感恩革命的引路人程敏。

2002年10月,正是《不該忘卻的一個女娃子》的文章,使程敏有了周永舒的聯系方式,開始了跨世紀的聯系。他們交流艱難歲月時,開辟根據地;惡劣環境時,軍民一家親;共同相處時,不是兄妹勝兄妹等感人往事。周永舒在2002年10月18日晨,給程敏的信中寫道:您是我走向光明,投入黨的懷抱的親人,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禮!

程敏在乙酉年正月初五的信中,寫道:就在甲申年的大年三十,收到您的來信,令我感慨不已,思緒萬千。今年是寶應解放60周年。在北京、上海的“老寶應”,都想“回家看看”,時間約在4-5月間。屆時,我們分別半個多世紀的老戰友將要重逢,令人欣喜。

6.jpg

【程敏同志重返望直港留影】


信中還寫道:我來寶應,想同您一道,去高郵瞻仰張奮明烈士,與當年大望區的幾位“小姐妹”相聚,為寶應的希望工程盡點微薄之力(此言一出,人未來寶,堅持三年資助學生)……然而,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兩位老戰士未能重逢,成為人生遺憾。

重溫書信,品味佳作,叫人永遠懷念,催人永遠奮進……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已是80歲高齡的周永舒,撰寫《忘不了那災難深重的歲月》一文,文章近萬字,記載了日本侵略軍在寶應干了些什么事和寶應老區人民在抗日斗爭中作出那些犧牲和奉獻的故事。文章層次分明,史料詳實,數據具體,是寶應抗戰時期,一份難得的歷史教科書,一份寶貴的史料參考書。它,傾注著一位新四軍老戰士的革命情懷。它,包含著一位新四軍老戰士的初心使命。

(作者系寶應縣公安局退休干部;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