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學習研究新四軍所走過的革命征程,你應該知道的四句話。
第一句話: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
新四軍的前身是長征開始以后留在南方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游擊隊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堅守南方的革命陣地,戰勝國民黨軍的重兵“清剿”,在8省14個地區保持紅旗不倒。紅軍游擊隊展示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具有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紅軍游擊隊集中整編為新四軍。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宣告誕生。新四軍的奮斗征程充滿了艱難險阻,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犧牲。建軍之初,因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歧視,未按標準配置機構和人員,僅下轄4個游擊支隊共1萬人,武器裝備都很簡陋,軍餉也得不到合理解決。當時在很多人眼里,這支部隊的發展前途不被看好。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寄希望于人民的支援,新四軍將士士氣高昂,懷著報效國家民族的堅定信念和高度熱忱,唱著東進的戰歌走向抗日戰爭的最前線。新四軍按自己的作戰方式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殊死搏斗,積小勝為大勝,開始建立起抗戰鐵軍的巨大影響。
國民黨政府當年是迫于形勢,不得不承認新四軍作為抗戰軍隊的合法身份,但他們從一開始就對新四軍懷著強烈的疑忌心理,把共產黨新四軍視為異黨異軍,想方設法限制新四軍的發展壯大。他們把新四軍約束在正面戰場狹小的防線以內,希望看到新四軍在對日作戰中把力量消耗殆盡。中共中央及時指示新四軍向華中敵后實行戰略展開,部隊深入到淪陷區,不要國民黨方面批準,也不依靠國民黨政府發餉,到敵人的后方去尋求發展,發動民眾建立敵后根據地。到1940年底,新四軍各部隊已經深入到日本侵略軍占領地區,在江蘇、安徽等地開辟了許多抗日游擊區,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贏得了在正面戰場難以達到的迅猛發展。
1941年1月,一直堅守在皖南正面戰場上的新四軍軍部奉國民黨政府之命移師北上,不料卻陷入國民黨軍隊精心策劃的包圍之中。國民黨頑固派對新四軍痛下殺手,發動圍殲,造成新四軍軍部的重大損失。葉挺軍長被俘,項英副軍長遇害。這就是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不能容忍新四軍在華中抗戰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頑固派比日本人更害怕新四軍將給他們帶來厄運,于是主動替代日本侵略軍完成永遠都不可能完成的消滅新四軍的任務。國民黨方面宣布解散新四軍,撤銷新四軍番號。共產黨方面當然不能容忍這樣倒行逆施的命令。
中共中央發表聲明,對國民黨頑固派背叛國家民族利益的罪行予以反擊,宣布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把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部隊統一編成7個師,這樣新四軍就以嶄新的強大陣容繼續堅持在大江南北華中抗戰斗爭的前線,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新四軍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在華中敵后贏得更大發展。
在以后到來的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新四軍全面加強自身建設,提出建立現代黨軍的奮斗目標,堅守民族大義和抗戰使命,在與日偽頑的浴血奮斗中壯大自己,建立起鞏固的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贏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設的全面進步,從當年的紅軍偏師成長為華中抗日戰場上的雄師勁旅與光榮主力。
從1944年開始,新四軍對日本侵略軍發動局部戰略反攻,使敵后根據地日益連成一體,最終形成影響巨大的華中解放區。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華中的日本侵略軍因執行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拒不向新四軍投降,所以新四軍發起抗日戰爭的最后一戰,贏得華中抗日戰爭的完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四軍作為抗戰主力,完成了自己光榮的歷史使命,與華中解放區的人民一起成為這場神圣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者。
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繼續奮戰,在贏得解放戰爭第一階段戰略防御的初步勝利后,在1947年1月各部隊分別整編為人民解放軍,開始了自己又一段更加輝煌的勝利征程。
以上是新四軍前后10年歷史的概括敘述。新四軍光榮而偉大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都非常關注新四軍的成長,在不同的階段發來重要的指示,領導新四軍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
擔任過新四軍政委和中原局、華中局書記的劉少奇,他后來回到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新四軍領導的重要代表。
新四軍的首任軍長葉挺是大革命時期著名的共產黨員,曾領導北伐第4軍獨立團創造輝煌戰績,成為鐵軍傳統的重要創始人。
新四軍第二任軍長陳毅曾與毛澤東、朱德一起領導紅四軍的創建,又是三年游擊戰爭紅軍游擊隊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從葉挺、陳毅以下的新四軍各級指揮員,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戰并創造出光榮革命功績的英雄戰士。他們有的在民族解放事業中獻出了生命,而更多的在偉大革命斗爭的錘煉下成長為治黨治軍的優秀領導者,為新中國的發展建設作出貢獻,受到人民的愛戴與尊崇。
新四軍成立時,正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剛剛達成之際,新四軍因此被列入國民革命軍的戰斗序列,與第三戰區的國民黨軍隊協同作戰,建立起友軍關系。但皖南事變中國民黨政府對新四軍痛下殺手,圍殲新四軍軍部,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他們不再承認新四軍的合法地位,新四軍當然也就不再歸屬國民黨方面指揮,而成為在中共中央直接指揮下堅持作戰的抗日軍隊。在這之后,新四軍完全獨立于國民黨的軍事系統。新四軍仍以抗日的國民黨軍隊為友軍,但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則不再保持交流合作的友好關系。到解放戰爭初期,新四軍與國民黨軍完全成為敵對關系,直至把他們最后全部消滅。
第二句話:新四軍是奮戰在華中的人民子弟兵。
新四軍的將士最早來自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正是這些老戰士帶來了紅軍時期軍民一家的光榮傳統。過去舊社會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但在抗戰軍興的形勢下,華中出現“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民諺,反映了新四軍堅持抗戰贏得民心的事實。
來自人民的新四軍,把為人民服務確定為自己的根本宗旨。首先是堅持抗戰,用反抗日本侵略軍的戰斗行動,維護人民的生存和解放、安寧、幸福。新四軍在自己開辟的根據地和解放區實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政策,使人民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新四軍依靠人民進行抗戰斗爭。新四軍在華中地區建立了8塊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后均發展成為解放區,在全國19塊解放區中占有重要地位。這8塊根據地是新四軍第1師建立的蘇中根據地、第2師建立的淮南根據地、第3師建立的蘇北根人民軍隊性質的最為權威和準確的說明。新四軍就是奮戰在華中的人民子弟兵。
第三句話:新四軍為創建新中國付出犧牲作出貢獻。
新四軍存在的時間是從1937年10月到1947年1月。正是新中國在艱難困苦中孕育的關鍵時期。新四軍英勇奮戰十年,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中國人民的解放付出犧牲作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新四軍在約八年的時間里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對日偽軍作戰19000余次,殲日偽軍31萬余人,另外,對國民黨頑軍作戰1000余次,殲頑軍14萬余人。新四軍從最初的1萬余人發展到擁有主力21.5萬余人,另有地方部隊9.7萬余人,新四軍是贏得華中抗戰勝利的光榮主力。
到解放戰爭初期,新四軍各部在華東、東北、中原作戰為粉碎國民黨的進攻作出貢獻。以后各部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新四軍番號被撤銷,但新四軍老部隊繼續在解放戰爭中立新功,直至兩年以后新中國在凱歌聲中誕生。如在抗戰勝利之后新四軍第3師奉調進入東北作戰,后來成為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即第39軍,為東北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新四軍第5師在鄂豫邊區堅持,因為距離軍部較遠,從1942年起即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但仍列入新四軍序列。到抗戰勝利以后改為獨立的中原軍區,不再歸屬新四軍序列。1946年7月中原軍區取得中原突圍的勝利,是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志。中原軍區部隊后來列入中原野戰軍序列,在中原逐鹿和淮海戰役中與華東部隊協同作戰,也取得優異戰績。新四軍更多的部隊編入華東野戰軍的序列,成為在華東戰場上與國民黨軍角逐的主力。
當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時,劉伯承、鄧小平率中原野戰軍跨越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華東野戰軍也分兵兩路,一路由陳毅、粟裕率領,挺進豫皖蘇,回到當年新四軍征戰的老區,執行由劉鄧主導的戰略進攻任務。一路由譚震林、許世友率領在山東堅守,最后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進攻。這樣,我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就成熟了。隨著中原逐鹿的進程,華東野戰軍先后取得豫東、濟南諸戰役的勝利,最終與中原野戰軍會師于淮海戰場,取得戰略決戰在南線的偉大勝利。
華東野戰軍在1949年4月與中原野戰軍共同發起渡江戰役,最終解放南京、上海,推翻了國民黨20年的反動統治。作為新四軍的延伸,華東野戰軍在3年解放戰爭中,解放華東7省市,殲滅國民黨軍約300萬人,把新中國的旗幟插遍華東大地,為新中國的誕生,為人民的解放創立了功勛。
第四句話: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是英雄部隊將士用鐵血忠魂鑄就的文化豐碑,具有永不磨滅的珍貴歷史價值。
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曾提出用16個字來概括鐵軍精神,更加濃縮一點,就是4個字,鐵血忠魂。16個字的鐵軍精神,與我們這篇文章講的4句話,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
聽黨指揮——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
熱愛人民——新四軍是奮戰在華中的人民子弟兵
精忠報國——新四軍為創建新中國付出犧牲、作出貢獻
奮斗犧牲——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是英雄部隊將士用鐵血忠魂鑄就的文化豐碑。
前面12字(前3條)與前3句話講的是新四軍具有忠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的優秀品格,這種無上的忠貞決定了新四軍這支部隊的革命性質、英雄本色。后面4字(第4條)與第4句話講的則是革命性質所決定的英雄行為,英雄本色體現的鮮紅本質。
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是在抗戰期間人民軍隊英勇作戰中培育起來的不朽精神財富,在黨的教育下成長,在人民的滋養下生根,在新中國成長的大地上開花。這些精神屬于人民軍隊歷史上最感人的篇章,與我黨我軍歷年來培養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太行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屬于同一個思想體系,具有共同的感人力量,是我們世世代代應該學習并發揚的優秀思想財富。
陳昊蘇,男,漢族,開國元帥陳毅之子。曾先后擔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原會長等職務。
【選自: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編《新四軍成立8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關于新四軍,應該知道的四句話》第14—26頁,有刪減。
來源:紅秀大別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