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洋擔任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主持人,接任全國政協主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預備會議2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由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
會議以舉手表決等方式,審議通過了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主席團會議主持人和秘書長名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議程和日程以及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審查委員會名單。
會議三項議程進行完畢后,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走上主席臺,向在座的2000多名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鞠躬致意,同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親切握手,并同在主席臺就座的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一一握手。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韓啟德、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華、萬鋼、林文漪、羅富和、何厚鏵、張慶黎、李海峰、陳元、盧展工、周小川、王家瑞、王正偉、馬飚、齊續春、陳曉光、馬培華、劉曉峰、王欽敏、梁振英出席會議。
2日下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主持會議。
會議審議通過了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名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各次全體會議執行主席和主持人名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分組辦法和委員小組召集人名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副秘書長名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秘書處機構設置和工作任務。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張慶黎、劉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華、萬鋼、何厚鏵、盧展工、王正偉、馬飚、陳曉光、梁振英在主席臺就座。
二、十九大后,汪洋的一系列職務變動
1、10月24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圓滿閉幕。大會選舉產生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汪洋當選十九屆中央委員。
2、2017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汪洋當選為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3、2018年1月16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根據新華社發布的通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會議并講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出席會議。劉鶴、楊潔篪、楊晶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從16日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畫面和新華社發布的會議照片來看,曾多次出席會議的汪洋沒有出席,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鶴,坐在了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的右手邊。
4、2018年1月16日,全國統戰部長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會議并講話。
5、2018年1月25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發布,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中。
三、汪洋主筆的《醒來,銅陵!》,曾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
汪洋任職安徽銅陵時干了件事“驚動中南海”——1991年11月14日,他促成《銅陵日報》發表文章《醒來,銅陵!》,呼吁“歷史不允許我們躺在計劃經濟上酣睡了。必須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陳腐、封閉的思想觀念開刀。”此文引起激烈討論,受到力推經濟體制改革的鄧小平及中央高層關注。2個多月后,鄧小平南巡時專門接見了他。
朱镕基說汪洋“年紀不大、膽子不小”。敢想敢說、敢做敢為、敢愛敢恨的汪洋但凡主政一方,都是“平事能手”。
今日小編與大家一起重溫汪洋主筆的《醒來,銅陵!》,曾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
醒來,銅陵!
當歷史的腳步匆匆跨入本世紀最后十年的時候,每一個銅陵人是否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自己。
十年磨“劍”鋒自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銅陵人以“開山取寶、鑿石求金”這一鍥而不舍的精神,為銅陵生存、發展開拓出頗為輝煌的新天地:
——1990年與1978年相比,全市社會總產值增長3?郾5倍,國民收入增長2?郾6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郾7倍,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郾3倍。1990年與1985年相比,在省轄九市中,我市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增長幅度分別居第5位、第2位和第2位,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也居第3位。統計數字證明了一個鐵一般的事實:銅陵在前進;
——“銅陵特區”已早為人們所淡忘,而淡忘的又豈止是這一名稱:工業持續22年“單打一”采冶銅已被有色、化工、紡織、電子、建材五業并舉、齊頭奮進所取代;農業也不再是傳統的種植業,而是農、林、牧、漁、工、商、運、建綜合發展的大農業;銅官山下、天井湖畔,水、電、氣管線密如蛛網,成片的廠房、住宅樓各呈風姿……這一切都寓示著一個新的工業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每一個銅陵人、每一個熟悉銅陵的四方賓客,都會為銅陵的飛速發展而自豪。人們知道,這10多年是銅陵建市以來最輝煌的時期,經濟發展最快,城市居民受惠最多……
同處一江景不同
然而,當我們拿起理性的放大鏡,回顧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履痕時,便會在輝煌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驚之處:
1990年與1985年相比,全市全民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產值增長了31.9%,但銷售收入利稅率卻下降2.85個百分點,資金利稅率下降2.2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產值率下降16.89個百分點,留利水平下降22%。無情的數字告訴了人們一個難以置信、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即在“六五”末期效益水平已經很低的基礎上,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我市的主要經濟指標不僅沒有上升,反而驚人地下降了。
高速度為什么沒有帶來高效益?與沿江地市縣相比,同處一江景不同。這是為什么?!1989年全民獨立核算工業人均創利稅,全國是3851元,全省是2501元,而銅陵僅有1741元。
我們還常常為銅陵“七五”的高投入而沾沾自喜,但殊不知,投入像一根“魔棍”,變化多端,既可以變為“寧馨兒”,又能夠化為“丑八怪”。截至1990年底,市屬地方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債務總額已高達8.23億元,其中外債3058萬美元。這些債務的61.2%(5.03億元)要在1992年以前還清。而1990年實際只還了0.4億元,其中還有0.15億元是靠免稅還的。按照現有企業的盈利狀況推算,我市每年的債務利息都難以全部償還。高投入為什么沒有帶來高產出?
除此之外,不足和差距還有很多很多: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產品的結構層次和質量檔次仍然偏低;農業的保障體系相當脆弱,生產力水平亟待提高;各項事業的發展很不平衡……
對這些,一些有識之士心中充滿了困惑與焦慮。銅陵為什么不能發展的更快一些?為什么不能解決別人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的問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門檻邊,傾聽著大江東去拍岸的濤聲的時候,不能不深深地思索:怎樣才能醫治好我們身上的“疾患”,以健壯的體魄,去創造銅陵更輝煌的明天?!
剔膚見骨找病根
透視銅陵這個既健康又染疾的肌體,不同識見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診斷”。但是,一個最準確的診斷,已經由歷史老人作出了,這就是:思想還不夠解放,觀念未及時更新,精神還不夠振奮,商品經濟意識淡薄。這些“病源”互相滲透,彼此誘發,產生了阻礙我們前進的一個又一個“病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不強:有些部門和單位,以“自我”為中心,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辦,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推。外地進城勞動力的管理,與此沾點關系的部門都搶著伸手攬,而集資修路建橋等,有關單位就拼命往后退。企業興旺的時候,各個部門都想去撈一把;企業困難的時候,不少部門都撒手不管。還有一些部門和單位,處理工作以文件為中心,以條條為標準。有個企業為了優化生產布局,曾經打算將企業的內部結構作適當調整,但有關部門卻從條條出發,不給配套政策,使企業調整無法進行。一個外商很有興趣的微波爐項目,本應在銅陵落戶,但這個說資金不落實,不能批立項,那個說沒有立項不能給資金。各用各的文件,各持各的道理,扯皮扯了一年半無結果,外商一氣之下跑到大連,人家半天就立了項。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表現在其他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上。文化、教育、衛生、宣傳、組織、統戰等部門部署工作,有不少可以也應當與經濟工作相結合而沒有結合,就在知覺或不知覺中影響了經濟建設。某廠黨委一位領導,在一次和主管部門干部交談時,竟說“生產上的事我們一概不管”。在這樣的干部心中,哪還有“中心”的地位?
商品經濟觀念薄弱:在商品經濟已占很大比重的今天,我們相當多的廠長和經理至今仍在迷戀產品經濟的“溫床”:爭保護、要計劃有門,闖市場、搞經營無術,全然沒有效益觀念。麻紡產品嚴重積壓,就是不能進行有效地推銷和處理。有些企業,舍得花錢搞基建、蓋辦公樓,卻不愿花錢抓技改,與經濟發達地區形成強烈的反差。
就是抓技改,也是無頭蒼蠅瞎忙乎。某廠搞技改,投資幾百萬,試車幾個月,產量上不去,成本下不來,報捷之聲猶在耳邊,卻停止了生產。一查,原來是工藝、技術早已落后的項目。在農村,則有相當一部分人“種樹怕吃虧、養魚怕偷、辦工廠怕倒、做生意怕騙”。這怕那怕,就是不怕挨窮受苦。商品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我們的一些企業,愿意花錢買轎車、搞裝潢,就是不愿花錢培養人才,不愿接收大學生?,F有的人才不敢用、不會用,外面的人才不給進,企業靠什么求生存、圖發展?發展商品經濟必須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但我們的一些經濟主管部門和企業,市場觀念十分淡薄。多數企業的銷售工作十分薄弱,中央的政策不敢用,省里的政策不會用,市里的政策不知道用。市府(90)50號文件對處理積壓產品等問題,規定得很寬、很明確,可就是有那么一些經營者不學習,不研究,任其產品漲庫積壓。我市擁有的銷售隊伍數量,不說與江浙比,就同桐城縣的10萬銷售大軍比,也相距甚遠。
精神狀態不振作:從機關到企業,都有那么一些人,特別是少數領導干部,目標不明,任務不清,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于本部門、本單位在今后3年應該實現什么目標,今后5年能達到什么水平,采取哪些辦法和措施,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心中無數,卻泰然處之。一些干部“過糊涂日子當太平官”:坐機關的,不知道要研究哪些問題,搞好哪些服務;辦企業的,不了解市場如何變幻,不懂得新品種怎樣開發;搞農業的,講不清糧食產量多少,水利設施如何,多少人溫飽沒解決。有一些干部,整天長吁短嘆,畏首畏尾:處理積壓產品怕虧損,開發新產品怕沒市場,進行技改怕缺資金,處理不合格工人怕遭報復。還有極少數干部,或渾渾噩噩,或謀私鉆營,有的竟置黨紀國法于不顧。
改革意識不濃:經濟社會工作中的許多深層次問題,只有靠深化改革才能解決。
但我們的不少同志,僅僅把改革叫在口中、寫在紙上。大家都贊成住房制度改革,但適當提高房租、多住房子多拿錢,一些人就大叫大嚷受不了。公費醫療的漏洞眾人有目共睹,但不少人又不愿承擔改革的風險。在居民區進行安裝有線電視的試點,受益者都說是件大好事,但一提要自己掏點錢,又說“這不能算是辦好事”。都說分配不合理,但在企業實行質量工資制,又有人說技術低的工人吃了虧。“鐵飯碗”都說要打破,但讓違紀工人下崗,或作出處理,就有人四處說情。在他們的眼里,改革都必須對自己有利,個人不能作出任何一點犧牲。
對外開放觀念差:銅陵位于長江黃金水道之旁,又是皖江開發開放四城市之一。
可我們的一些部門單位的領導、職工又是怎樣對待開發開放呢?今年初,當南京市一位副市長率團來銅考察時,在城外轉了一個多小時方才摸進城,其原因就是本市入口處連個起碼的標記也沒有!一位外商結束訪問離銅時,要用美鈔兌換人民幣去結賬,但有關人員正在學習,還說:“對不起,業務暫不辦理!”一位意大利商人來銅陵住旅館,面對積滿灰塵的窗戶、掉了螺栓的馬桶蓋和污跡點點的被套,他問道:“這像做生意的嗎?”我市第一個較大的中外合資項目——金光延壓加工有限公司,從立項到審查,從籌資到審批,前后費時近兩年,蓋了幾十個公章,才得以上馬。如果不是外商有耐心,這個項目早就告吹了。
以上形形色色的問題我們又沒有及時正視它、解決它,才導致銅陵過去某些方面的落伍和現在某些事業發展上的裹足不前。
解放思想是先導
思想的解放常常是正確行動的先導。1978年全國范圍的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贏得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贏得了全國10多年的大發展。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經濟要開放,首先思想要解放。開展“理思路、抓落實、奔小康”的大討論,意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對此,每一個銅陵人都應積極參與。當然,思想的解放往往需要進行痛苦的反省。魯迅說過:“我常常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銅陵人,在大討論中,都不應諱疾忌醫,而應當勇敢地拿起時代的解剖刀,割除自己靈魂深處的一切毒瘤和病根。如果我們繼續抱著僵化的思想、陳腐的觀念、封閉的意識、萎靡的士氣,那么,不是危言聳聽,在迎接新世紀到來的十年接力賽中,我們銅陵將被別人拋得更遠!
改革大潮澎湃。歷史不允許我們再躺在產品經濟上酣睡了。環顧神州,時不待人:沿海經濟上去了,山東經濟上去了,省內各城市也在你追我趕。每個有志的銅陵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怎樣才能無愧于腳下這塊浸滿烈士鮮血的土地?!
醒來,銅陵!
(原載1991年11月14日《銅陵報》,《經濟日報》1992年1月4日刊發,略有刪節)
汪洋同志簡介
汪洋,男,漢族,1955年3月生,安徽宿州人,1972年6月參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大學學歷,工學碩士學位。
1972-1976年 安徽省宿縣地區食品廠工人、車間負責人
1976-1979年 安徽省宿縣地區“五七”干校教員,教研室副主任,校黨委委員
1979-1980年 中央黨校理論宣傳干部班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
1980-1981年 安徽省宿縣地委黨校教員
1981-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宿縣地委副書記
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
1983-1984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1984-1987年 安徽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87-1988年 安徽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
1988-1992年 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其間:1989-1992年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班黨政管理專業在職學習)
1992-1993年 安徽省計委主任、黨組書記,省長助理
1993-1993年 安徽省副省長
1993-1998年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其間:1993-1995年中國科技大學管理科學系管理科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在職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03-1997.05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習)
1998-1999年 安徽省委副書記、副省長
1999-2003年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其間:2001.09-2001.11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習)
2003-2005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負責國務院辦公廳常務工作,正部長級)、機關黨組副書記
2005-2006年 重慶市委書記
2006-2007年 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07-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07-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2012-2013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
2013-2017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
2017-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
201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
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七屆、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資料來源:新華社、決策雜志、《銅陵報》、央視網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會議傳達了習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強批示。汪洋副總理出席并講話。塘約村黨支書左文學獲脫貧攻堅創新獎
2017-10-1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