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誤送”華為包裹道歉還不到一個月,聯邦快遞又“失誤”了。
英國用戶寄送華為手機
至美國被聯邦快遞退回
6月22日,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個人電腦》雜志報道,該雜志的一位英國記者被美國聯邦快遞公司告知,他不能將一部華為P30手機從英國快遞到該雜志的紐約辦公室。聯邦快遞在郵包標簽上注明的理由是美國政府與華為、中國政府之間的一個問題,令其將這一手機送回發件人。
當地時間6月22日,該雜志社首席分析師塞根(Sascha Segan)在其社交媒體更新了上述事件進展。
《個人電腦》雜志報道表示,該雜志正試圖更新對華為旗艦產品P30 Pro手機的評價。報道指出這是一款引人注目的照相手機,目前正在通過亞馬遜在美國銷售,售價為908.88美元。因為該雜志在倫敦的辦公室里有一部這一型號的手機,因此該雜志英國記者亞當·史密斯把它裝進了一個英國Parcelforce快遞服務的包裝袋里,將其寄往紐約。
史密斯在準備快遞時,必須填寫一份相關表格,其中要求列出手機型號,他如實填寫了手機型號信息。
報道稱,根據Parcelforce和聯邦快遞提供的追蹤信息,這部手機(所在的郵包)離開了倫敦,飛往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停留了大約5個小時,在當天被送回倫敦。史密斯現在在倫敦已經重新拿到了這一部手機。
聯邦快遞稱
“不接受華為任何商品投遞”
在郵件包裝上,聯邦快遞注明包裹退回的理由是:美國政府與華為、中國政府之間的問題。
《個人電腦》雜志的分析主管薩沙塞根通過社交媒體指責這一事件“完全荒謬”,他寫道:“這完全荒謬。
我們的英國記者試圖把他的華為P30手機發送給我們,這樣我就可以驗證一些細節——這不是一部新手機,而是我們現有的手機,是我們公司已經擁有的手機,只是在辦公室之間進行轉移——而(這個郵包)卻在聯邦快遞卻遭遇了這樣的事情。”
據了解,聯邦快遞的客服推特號FedExHelp與亞當·斯密取得了聯系,并稱,“2019年5月16日,華為及其相關子公司被列入一份‘實體名單’,這一名單上的某些公司實體限制了我們的業務往來,給您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聯邦快遞客服表示,“出于合規性,我們不接受華為的任何上市商品進行投遞。”
然而報道指出,無論是聯邦快遞,還是隸屬于英國皇家郵政的Parcelforce,甚至PCMag,都沒有在中國與華為開展業務,沒有任何東西被運往或運出華為的任何辦公室。
PCMag稱已經聯系了聯邦快遞的公關團隊,但對方未作出任何解釋。報道稱,“看起來美國聯邦快遞的某些人把當前政府針對華為的行動,解讀為禁止華為的所有產品進入美國。”
華為發言人戴利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稱,這一拒收事件是“對(行政命令提及的實體清單)的完全誤解”。
剛剛,聯邦快遞又道歉了
據媒體報道,未按名址投遞華為快遞后,6月21日,聯邦快遞(Fedex)又被曝出拒絕投遞華為手機,今天,爆料者發布最新進展——聯邦快遞道歉了。
華為手機x聯邦快遞事件今晨最新進展:(聯邦快遞)官方發來了新聲明,說手機是“被錯誤地退回”,以及“我們為這個操作錯誤致歉”。和我們昨天從Fedexhelp那里得到的說法不太一樣,但我們暫且不說反轉,就當是個更新吧。
PC Magazine官網則發布了聯邦快遞的聲明原文:
該包裹被錯誤地退回給發件人,我們為這個操作錯誤致歉。作為一家每天運送1500萬件包裹的全球性企業,我們正依據美國監管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操作流程,以便在遵守所有規則的條件下,將對我們客戶的影響降到最低
塞根指出,聯邦快遞的前后表述自相矛盾。此前,聯邦快遞首次回應該事件時表示,華為及其68家全球子公司被列入“實體名單”,故公司不能投遞。
在塞根首次發布推文后,華為美國公司發言人泰瑞·戴利(Teri Daley)便回復推文稱,聯邦快遞拒投遞華為手機,“這完全是對(美國)行政命令和實體名單的誤讀。”
此前“誤送”華為包裹
中國有關部門啟動調查
這已經是聯邦快遞近期第二次“針對”華為了。
今年5月底,聯邦快遞在未獲華為授權的情況下,將其從日本寄往中國的兩個包裹轉運至美國。另外兩個從越南發往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郵件在中途被滯留,目的地也被聯邦快遞改為了美國。
對于華為的包裹“離奇改道”,聯邦快遞中國5月23日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假消息”……
之后5月28日又改口稱“發錯了”……
這一回應在微博上遭到廣大網友瘋狂吐槽:
有網民斥責說這簡直就是“明搶”,“吃相太難看了”......
被立案調查!
聯邦快遞股價10個交易日跌約10%
6月1日,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聯邦快遞在我國發生未按名址投遞快件行為,嚴重損害用戶合法權益,已違反我國快遞業有關法規。國家有關部門決定立案調查。
在聯邦快遞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錯投華為快件后,商務部上周啟動“不信賴實體名單”制度,針對非商業原因嚴重損害中國公司合法利益的國外企業、機構和個人。而在社會中,聯邦快遞有可能首批列入這個“黑名單”。
不僅如此,中國郵政監管部門還對聯邦快遞的錯投進行立案調查。
6月2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采訪時表示,最近我們接到用戶投訴,美國聯邦快遞公司在沒有征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也在沒有事先對用戶告知的前提下,擅自將快件轉寄他地,沒按約定的地址進行投遞,嚴重違反了我們國家快遞業的法規,也嚴重損害了用戶合法權益。
聯邦快遞公司通過官網回應:“聯邦快遞高度重視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我們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及所有中國客戶的關系,對我們十分重要。聯邦快遞要求自己為客戶提供高標準的服務。我們將全力配合任何對聯邦快遞如何服務客戶進行的監管調查。”
但聯邦快遞的錯誤行為,已經在中國引發公憤,不尊重行業規則,侵犯用戶隱私的作法,也讓第三方國家的人們極度不滿,宣稱不再使用聯邦快遞的服務。
深陷質疑漩渦也拖累了聯邦快遞的股價。在華為包裹事件發酵期間,自美東時間5月22日起聯邦快遞股價連連下跌,10個交易日跌約10%。
因此,資本市場普遍看淡聯邦快遞的股價。據央視報道,瑞銀證券已將聯邦快遞目標價從161美元下調至136美元。
進入中國35年,存在感越來越弱
作為全球物流業巨頭之一,聯邦快遞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1984年,成立11年的聯邦快遞便以中外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
聯邦快遞(中國)官網顯示,目前公司在中國區擁有員工約9000人,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杭州的機場均有服務,每周還有220個航班為其貨物提供運送。此外,聯邦快遞在中國的分公司已達到78家,運輸車輛約2700輛,中國區的地面操作站近90個。
公開資料顯示,聯邦快遞進入中國的首站選在了上海。它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只有3個人,主要通過代理商利用商務航班為中國市場提供服務。
1995年,聯邦快遞以6750萬美元收購了當時唯一可以直飛中國與美國的常青國際航空公司,開通了上海往返美國的定期航班,主要向中國運送進口貨物,成為第一家由美國直飛中國的國際快遞物流公司。
此后,聯邦快遞不斷拓展其在中國的直航業務,國際業務不斷擴大,2007年之前,聯邦快遞在中國只開展國際快遞物流業務。
聯邦在2007年完成合作伙伴大田集團國內快遞業務的收購后,聯邦快遞也推出了國內快遞服務,與順豐們開始了正面對決。
然而,由于近年來網購推動物流行業飛速發展,聯邦快遞在面對中國郵政、順豐、“四通一達”等快遞企業的包圍時,其在中國快遞市場的份額非常低。
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超速發展,中國本土的物流行業也得到飛速提升,順豐、菜鳥、京東物流,以及四通一達等企業,都向聯邦快遞發起了強勁挑戰。在中國本土市場,聯邦快遞的存在感并不強,但在國際件業務上,2018年,聯邦快遞仍能從中國市場上掙到180億-200億元。
天風證券研報認為,本次聯邦快遞事件再度強調了內資快遞、物流企業的戰略重要性。長期看,國際件尤其是國際商務件利潤豐厚,隨著內資企業逐步壯大海外網絡,遠期將成為新的增長點。
上市公司方面,2018年順豐的國際件收入達到26.29億,國際件市場市占率為4.5%,而國際快遞業務占順豐整體收入比重則為2.9%;通達系快遞亦有國際件業務,如同樣擁有航空網絡的圓通,2018年國際件收入2.13億,申通、韻達等均已提供標準化的國際件進出口服務。客觀地看,當前上市快遞公司在網絡健全度等方面與海外巨頭、EMS 等確實存在差距,且主要服務于電商類需求,但長期看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
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已向聯邦快遞(中國)送達了詢問通知書,案件已進入調查階段,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來源;21財聞匯綜合自環球時報、中國基金報(記者:凌云)、觀察者網、每日經濟新聞、央視新聞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