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一
今天,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發生了。
這次看似不太起眼的翅膀扇動,卻很可能將在不遠的將來,引起山呼海嘯般的巨震!
剛剛,中科院團隊和阿里云宣布,在超導量子計算方向,發布11比特的云接入超導量子計算服務。這也是繼IBM后,全球第二家向公眾提供10比特以上量子計算云服務的系統。
同日,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也宣布:其本源量子計算云平臺已成功上線 32 比特量子虛擬機,并已經實現了 64 量子比特的量子電路模擬,打破 IBM Q 的 56 位仿真記錄。
阿里云聯合中科院發布的量子計算云平臺。
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要知道,去年11月,IBM 發布了 56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云平臺,就已經讓全世界為之震撼。
然而,現在,中科大的這一款量子計算機,比IBM還要牛:在相同的超級計算機設備條件下,中科大本源的 56 量子比特模擬電路只需要 987 秒(16.4 分鐘)就可以完成模擬計算,IBM 則需要兩天的時間。
是的,量子計算機,這個當今世界上最牛、最受關注的高科技領域,中國已經超越了IBM,領跑于全世界!
二
量子計算機,這是一個牛到沒朋友的黑科技。
怎么個牛法?
這么說吧,在量子計算機面前,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傳統電子計算機,就相當于以前的算盤,顯得笨重又古老!
現在最牛的超級計算機要花100年解出來的方程組,用量子計算機來算,只需要0.01秒。
一臺臺式機電腦大小的量子計算機,或能達到今天最先進的中國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有人形容,如果現在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
量子計算機為什么那么牛?
歸根結底,在于量子計算機和傳統計算機,所運用原理和路徑,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有傳統電子計算機的運算單元,一個比特在特定時刻只有特定的狀態,要么0,要么1。
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特有的“疊加狀態”,采取并行計算的方式,終極目標可以讓速度以指數量級提升。
這樣說,估計很多人都要暈菜了。內參君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
中國有一個寓言,叫“楊子見歧路而哭之”。楊朱聽說有一只羊在道路分叉的地方走失了,不知道走哪條路去尋找,難過的哭了。傳統計算機解答問題也是這種套路:只能是先走一條路,然后再走另外一條路,做不到兩條路一起走。
量子計算機,則不一樣了,它可以像孫悟空變出很多個小孫悟空走不同的路一樣,搞平行計算。這就相當于,一臺計算機,一下子化身成千千萬臺臺計算器,同時開工做算術題。
從電子計算機飛躍到量子計算機,整個人類計算能力、處理大數據的能力,就將出現上千上萬乃至上億次的提升。
無論生產、科研還是日常生活,世界將會經歷一場顛覆性改變。
三
這真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邂逅!
中國量子計算機的研制成功和商業化,來得正是時候:5G已經成熟并接近運用,大數據也在蓬勃發展,人工智能來到了臨門一腳的關口。
如此這般,當量子計算和人工智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可能會做出連大自然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很快,一款款冷冰冰的量子計算機,將擁有了像人一樣的自學和思考能力,而且回過頭來,還能秒殺人類。
一個量子計算+人工智能時代,將比我們曾經最激進的想象,來得還要快得多。因為兩者將出現正向回饋。
奇點正在迅速到來。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將不斷迭代出更高級的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發展的斜率將一下子陡峭起來。
是的,從今天起,量子計算+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說,不再是閱讀理解,不再是新聞標題,不再是以太網中躍動的字節和CPU中孱弱的靈魂,而是實實在在的宿命。
未來已來,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目前來說,人工智能正在朝著我們可預料和不可預料的方向飛速發展。五到十年,人工智能將全面超越人類!
今后,誰掌握了人工智能,誰就將在國力競爭中掌握主動!落后就要挨打,這個教訓中國人有深深的領悟。因此,面向量子計算機及其掀起人工智能革命,中國絕不能落后!未來科技競爭,我們絕不能輸!
四
今天,向高科技和基礎前沿科學進軍的決戰號角,響徹了神州大地!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戰斗模式:不僅是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校在搞科研,企業也在研究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更讓人欣喜的是,企業和科研院校聯手,勇敢地進入無人區,拿出前無古人的豐厚成果。
比如,這次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開發,一線的主角,是我們中科院的研究團隊,但后面的支持者,則站著阿里云這樣的企業。
中科院在量子計算和模擬、量子人工智能等方面,擁有強大的優勢。
而阿里巴巴公司則可以發揮在經典計算算法、架構和云計算開發運用方面,獨特的作用。
正是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緊密合作,才聯手顛覆了摩爾定律,把量子計算從學術帶到了現實中國。
把目光投向20年后,這就是當代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領軍企業家應有的宏大視野:華為進軍5G,拿下石墨烯;阿里攻占云計算巔峰,助力量子計算機的研制;騰訊、百度、京東紛紛進軍技術,就連小米也研發出了自己的芯片。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經歷過萬千磨難之后,中國企業、學校和研究機構正在積極投身于技術改革和革新中,推動社會的進步,造福國家的百姓,助力中國的崛起。
青鋒十年已磨礪,壯士揚眉劍出鞘!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