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王志剛:永遠的雷鋒精神
點擊:  作者:王志剛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0-03-05 18:03:36

 

 1.webp (7).jpg

 

  雷鋒,一個普通士兵,一個偉大的名字!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雷鋒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為什么雷鋒的名字如此響亮?

 

  偉大出于平凡!做好人、做好事,平凡又平凡;時時事事處處做好人、做好事,一個心眼向著黨、向著國家、向著人民,平凡之中見偉大。雷鋒把最平凡的做到了極致,把踐行宗旨推向高峰——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雷鋒,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望城縣簡家塘一個佃戶的家庭里。因為那年是農歷“庚辰”年,家人就叫他“庚伢子”。雷鋒3歲時,爺爺被地主逼死;4歲時,父親遭日寇毒打,病死在床上;6歲時,哥哥在工廠軋斷胳膊,被資本家攆回家,后得“肺癆”,無錢醫治而死;不久,弟弟病死在媽媽懷中;7歲時,母親被地主凌辱后,懸梁自盡,他成了一個孤兒;9歲時,上山砍柴,被地主婆在手上砍了一刀。

 

  1949年解放了,從血和淚中走過來的雷鋒,拿起紅纓槍當上了兒童團員。10歲免費上學,先后轉換5所學校上完小學。1956年,年僅16歲的他,成了鄉政府的通信員。

 

  這年秋天,經鄉長推薦,雷鋒給望城縣縣委書記張興玉當了公務員。有一次,跟張書記下鄉,地上有顆螺絲釘,雷鋒踢一腳走過去了,張書記撿起來讓他交給工廠,并說,螺絲釘雖小機器上少了它不行,公務員工作“是整個革命事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一樣。”張書記有一本毛澤東選集,他就經常借過來學習。晚上開會,雷鋒便一邊讀書一邊等著張書記回來,常常學到深夜。有一次,張書記開會到深夜一二點,回來一看,雷鋒還在那里看《為人民服務》,便對雷鋒講起了自己的看法:“完全,就是時刻想到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不是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徹底,就是心里想的,嘴里說的,實際干的都一樣,并且始終如一,堅持到底。”張書記的言行對雷鋒的成長起了很大作用。他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絲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雷鋒進縣委機關后八個月就入了團。

 

  雷鋒原名叫雷正興,他報請張興玉批準,改為雷鋒。問他為什么要改,他說,我還要爭取入黨,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先鋒戰士。

 

  雷鋒先后參加了根治溈水工程、團山湖農場等建設,多次被評為“勞動模范”和“先進生產者”。

 

  1958年9月,(在大躍進的高潮中)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伙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遼陽日報》作了報道。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雷鋒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并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征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舍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表明當兵的決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不符合征兵條件,但在他的強烈要求下,被破例批準入伍。

 

  參軍后,雷鋒被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先后任戰士、副班長、班長。在部隊首長的關心教育下,雷鋒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又獲得了進一步提高。“我要做一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國家的人。”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變成了自覺的行動。

 

  1960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雷鋒肚子疼,到團衛生連開藥回來,見本溪路小學蓋大樓工地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他推起一輛小車,就加入到運磚的行列中,直到請假時間快到了,才匆忙趕回連隊。問他為什么參加義務勞動,他說:“我們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我和大家一樣,只要盡了自己的一點義務,也算是有一分光發一分光吧!”當打聽到雷鋒名字及部隊駐地的市二建公司送來感謝信時,連隊才知道雷鋒帶病做好事,過了個特殊的星期天。

 

  8月,駐地撫順發洪水。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雷鋒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了手,他忍著疼痛在抗洪一線連續奮戰七天七夜,榮立二等功一次。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是雷鋒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真實寫照。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車站換車,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個背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她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著眼淚問:“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還有一次,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起床,帶了幾個干饅頭就穿著雨衣上路了。路上,他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中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后,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抖,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并把自己帶的饅頭給他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他們送到家里。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么感謝你呀!”

 

  雷鋒從安東回來,又在沈陽轉車。他背起背包,過地下道時,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拄著棍,背了個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邁著,雷鋒走上前去問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俺從關內來,到撫順去看兒子呀!”雷鋒一聽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過來,手扶著老人說:“走,大娘,我送你到撫順。”

 

  雷鋒說到做到,到了撫順,背起老人的包袱,攙扶著老人,東打聽,西打聽,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老人要去的地方。

 

  過年放假,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最忙,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這樣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

 

  雷鋒平時生活非常簡樸,自己舍不得喝一瓶汽水,卻把在工廠和部隊攢的200元錢全部捐給了國家,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和災區人民。

 

  雷鋒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己出色的表率作用辛勤培養下一代成長。1960年10月以后,雷鋒先后擔任了撫順市建設街小學(即現在的雷鋒小學)和本溪路小學校外輔導員。

 

  雷鋒當兵只有短短的兩年多,但他創造了生命的高度和人生的輝煌,展現了人民軍隊宗旨教育的成果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偉大的時代產生了偉大的雷鋒精神。作為一個革命戰士,他牢固地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遠大目標,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成為愛軍習武和服務人民的典范。他熱愛集體,關心戰友,關心群眾,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并身體力行,認真實踐,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1960年11月至12月,《前進報》、新華社、《解放軍報》、《遼寧日報》、遼寧《共青團員》、《遼寧工人報》、《沈陽日報》等以《毛主席的好戰士》、《苦孩子成長為優秀戰士》、《茁壯的新苗》、《紅色的戰士》為題,發表長篇通訊,報道了雷鋒的先進事跡。沈陽軍區還同時提出了“學雷鋒、趕雷鋒、超雷鋒”的口號。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鋒在指揮自己的助手喬安山倒車時,被一根撞倒的木桿砸中了頭部,不幸犧牲,年僅22歲。8月17日,雷鋒追悼會在撫順市望花區政府禮堂隆重舉行,悼念儀式后有近十萬人沿途護送雷鋒的靈柩進烈士陵園。

 

  雷鋒讀著“老三篇”成長,是毛澤東思想哺育起來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毛澤東五次講雷鋒

 

  第一次是1963年2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相繼發表社論、評論和介紹他事跡的文章,毛澤東仔細閱讀以后,激動地踱著步子,深情地對軍委秘書長羅瑞卿說:“雷鋒值得學習啊!向雷鋒學習,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鋒學習。

 

  第二次是1963年2月9日,總政治部發出通知,號召“全軍迅速開展宣傳和學習雷鋒同志模范事跡的活動”。2月15日,共青團中央向各級團組織發出《關于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教育活動》的通知。《中國青年》雜志社的領導決定,把第五期、第六期合刊為學雷鋒專輯,分量重一些。考慮到毛澤東一向關心青年,又偏愛《中國青年》雜志,就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請求他為雷鋒同志題詞,毛澤東欣然命筆,寫下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隨后毛澤東說“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兩件先進事跡,也不只是學他的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他長期一貫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 ;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當然,學雷鋒要實事求是,扎扎實實,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不但普通干部、群眾學雷鋒,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才能形成好風氣。”毛澤東的這番話不僅指出了雷鋒身上最本質的東西,而且指明了學雷鋒的方法,特別是指出了學雷鋒的方向。

 

  第三次是1963年5月,毛澤東在杭州會議期間看了周恩來向他推薦的雷鋒日記,引出了他一番感慨。他說:“我看過雷鋒日記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點哲學。”并進一步指出,雷鋒的日記中,有很多很好的辯證法的觀點和語言,比那些死讀書的大學生的論文強多了。雷鋒的哲學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還不是從為人民服務的豐富多彩的具體實踐中來的!雷鋒為群眾辦了那么多好事嘛!這一點是那些死讀哲學書的大學生所無法比擬的。在座的領導同志跟著毛澤東幾十年,很少聽到過他對哪個人做出“懂得一點哲學”的評價。一個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榮,使人們對這位士兵的認識更深了一層。

 

  第四次是1965年8月30日,在鐘學坤的筆記本上題詞。鐘學坤是1959 年廬山會議期間,給毛澤東做保健工作了一個多月。1965 年 8 月,鐘學坤大學畢業,專程到北京看望毛主席,毛澤東見到鐘學坤,高興地說:“你大學畢業了,以后要好好工作,還要繼續學習專業知識,不要驕傲,要腳踏實地地為人民服務。”鐘學坤非常激動,特地拿出新買的筆記本,毛澤東接過筆記本,用毛筆在上面寫了“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把“學習雷鋒”同“學習白求恩”和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精神放在一起,說明雷鋒這位普通戰士的名字在領袖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五次是對自己的子女毛岸青、李敏、李納說:“我們要向雷鋒同志學習”。

 

  毛澤東提倡和確立的為人民服務思想是對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的基本要求。但完全達到這一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個普通戰士,雷鋒偉大就在于他親身實踐并真正地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雷鋒精神一經宣傳便引起了強烈地反響,并經久不衰地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引領全社會樹立一種新的風尚和精神面貌,促進著道德的爬坡和升華。雷鋒犧牲后,全社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學雷鋒高潮。成為一道亮麗的時尚風景。

 

  在那個學雷鋒活動蓬勃興起的年代,各種宣傳輿論包括文化藝術等,對雷鋒事跡、雷鋒思想和雷鋒精神做了廣泛而深入地宣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除了報刊、電臺等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之外,對雷鋒精神的宣傳還采取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多種宣傳形式。在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先進典型人物的宣傳中,對雷鋒事跡和雷鋒精神的宣傳,是規模最宏大、效果最好的。從塞北到江南,從軍內到地方,“跟著雷鋒的腳步走,照著雷鋒的樣子做”、“遇到困難想雷鋒,忘我勞動比雷鋒,艱苦樸素趕雷鋒,助人為樂學雷鋒”,全軍和全國迅速形成了學雷鋒熱潮。青少年自覺走上車站、碼頭,扶老攜幼,爭做“活雷鋒”;發生了自然災害,總有許多不留姓名的“活雷鋒”自發地給災區人民或受災群眾捐款捐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蔚然成風;到處都是“無名英雄”,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人們無需去打聽他們的姓名,夸贊一句“活雷鋒”就成為對他們的最高褒獎;盼望有幫困救危的機會成為一種普遍心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成為現實。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學雷鋒活動遍及各個領域,深入到社會各階層,成為社會文明的亮點;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效果顯現,不只是千百萬人在喊、在說,而且是億萬軍民在干、在做,雷鋒精神在我國億萬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宣傳和學習雷鋒活動中,人們創造了許多新的形式,如:學雷鋒小組、學雷鋒小分隊,學雷鋒紀念日、學雷鋒活動日等。這些形式成為學雷鋒活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載體,被長期保持下來,使學雷鋒活動具有了越來越多的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了宣傳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推動學雷鋒活動的深入開展,從上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在雷鋒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建立了4個雷鋒紀念館,提供了永久性學雷鋒活動的基地,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青少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先后舉辦過4次雷鋒事跡展覽。每次展覽都是盛況空前,人流如潮,每次展覽都讓更多的人受到了雷鋒事跡的深刻教育,每次展覽都是雷鋒精神的新的大弘揚。

 

  在雷鋒精神的旗幟下,一批又一批“雷鋒式”的英雄群體和個人脫穎而出。他們當中有戰士、工人和知識分子,也有人民公仆、黨的好干部。在這些先進人物中,王杰和劉英俊成為學雷鋒的光輝榜樣。

 

  王杰,1942年生,山東省金鄉縣人。1961年入伍,濟南軍區駐江蘇徐州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五班班長。王杰入伍后,處處以英雄為榜樣,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工作,奮發向上,勇于吃苦,樂于奉獻。1965年5月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在沂蒙山區施工時,突然暴發的山洪卷走了物資,他第一個奔去搶救;爬險路、鉆山洞,他總是不畏艱險,爭當先鋒;施工爆破,他總是冒著風險搶先裝藥、放炮,有時出現啞炮,他爭著第一個沖上前去排除。他連續三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并被上級授予“模范共青團員”和“一級技術能手”稱號。1965年初夏,根據駐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現邳州市運河鎮)人武部的請求,王杰擔任了民兵地雷爆破訓練的教員。7月14日,進行最后一項訓練——地雷實爆(用炸藥包代替地雷),王杰讓大家圍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動作。突然,埋設炸藥包的土層冒出白煙。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只聽王杰大喊一聲:“閃開。”便毅然飛身而起,撲向炸藥包。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但年僅23歲的王杰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根據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現,他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號召全國軍民學習和發揚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不怕”精神。1965年11月,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1968年,家鄉人民為紀念王杰,將其故里更名為“王杰村”;1989年清明節,王杰大理石雕像在金鄉縣縣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2009年9月14日,王杰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視察王杰生前部隊時動情地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強調,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這是對王杰作為學雷鋒典型的最新肯定。

 

  劉英俊,1945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祖籍山東省壽光市古城鄉橋子村。1962年參軍,沈陽軍區某團重炮連戰士。入伍后,他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為連隊、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甘當無名英雄。他工作積極,先后受到營、團6次獎勵。1966年3月15日早晨,他和戰友們駕著3輛馬拉炮車外出訓練,在佳木斯公共汽車站附近,炮車轅馬被汽車喇叭震驚,沖向人群,擔任炮車馭手的劉英俊用肩膀猛抵驚馬,驚馬被迫拐上公路旁側小道。但這時炮車前面不遠處的6名兒童,被飛奔而來的驚馬嚇得不知所措。劉英俊不顧個人危險,用力將韁繩纏在胳膊上,向后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接著,他雙腳踢向馬的后腿,使盡全身力氣踢倒驚馬。6名兒童安然脫險,他卻被壓在翻倒的車下,由于傷勢過重英勇犧牲,年僅21歲。1966年7月14日,總政治部發出向他學習的通知。同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人民的好兒子》的社論,把學習活動推向全國。劉英俊,活著像雷鋒一樣那么執著,犧牲像王杰一樣輝煌。

 

  雷鋒、王杰、劉英俊,成為中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英模,他們的事跡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影響和帶動了我國的社會風氣,人們的道德水平大為提高,助人為樂,舍己為人,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新人新事蔚然成風,形成了當時人們所自覺遵循的新的道德標準。那樣的社會面貌,受到黨外人士和國外朋友的普遍贊揚,至今仍然令人心馳神往。

 

  在上世紀80年代宣傳的學雷鋒典型中,朱伯儒和黃顯萬也值得做一介紹。

 

  朱伯儒,1937年生,廣東茂名人,195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空軍航空兵空中通信員、團參謀,空軍油庫股長、副主任等職。先后21次立功受獎,被人們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他長期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廉潔奉公,以雷鋒為榜樣,發揚解放軍優良傳統,竭盡所能為群眾做好事。他曾隆冬跳進武漢東湖,救起一個落水青年;曾在隧道塌方的危急時刻,奮不顧身地把民兵推出險境;失足青年為朱伯儒的真誠信任和高尚情操所感動而痛改前非;他義務贍養過10人,把7人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1983年7月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朱伯儒同志“學習雷鋒的光榮標兵”榮譽稱號。

 

  黃顯萬,1937年4月生,1956年1月入伍,1958年4月入黨。歷任班長、排長、指導員、團副政委、138師師副政委、棗莊軍分區政委等職。先后榮立三等功八次,二等功三次,被沈陽軍區、濟南軍區授予榮譽稱號,被中紀委、中央軍委授予全國、全軍“優秀紀檢干部”。他和雷鋒同臺作過報告并長期堅持學雷鋒。他不但自己學雷鋒,而且帶動全家學雷鋒,多年如一日地關心和照顧濰坊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兒童,八一電影制片廠專門拍了紀錄片。其事跡還多次上《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并且成為21世紀“學生的形象素質教育與升級方案”的典型教材。1978年1月,被濟南軍區樹為“雷鋒式干部”。1991年3月,被評為全軍“學雷鋒先進個人”。

  ……

 

  斗轉星移,雷鋒精神不但沒有因時代的變化而有絲毫褪色,而且在新時代放射出更加靚麗的光芒。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八次提出傳承“雷鋒精神”。“雷鋒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讓雷鋒精神落地生根”,強調“要做雷鋒精神的種子”“讓雷鋒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世世代代弘揚下去”……習近平對雷鋒精神念茲在茲,并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布局著雷鋒精神的新時代傳承。

 

  雷鋒精神是寶貴的財富、優秀的品質,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毫無保留,對待敵人要像寒冬一樣冷酷無情。”“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不正是我們跟著習近平進行偉大斗爭,把97年的革命繼續推進下去, 戰勝“兩面人”、清除腐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需要的嗎?

 

  一個普通士兵遠去了,他留下了一個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鋒,也留下了一種偉大而崇高的精神——雷鋒精神。

 

  雷鋒,牢固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他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以甘當“螺絲釘”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他把熱愛集體,關心戰友,關心群眾,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雷鋒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緊緊連在一起,是全社會踐行宗旨的縮影。

 

  習近平新時代更需要雷鋒精神,雷鋒與時代同行!雷鋒,“人人可學、處處可為”、“積小善為大善”;雷鋒必定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成為永久的楷模。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