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國產手機行業,要說起“一線手機品牌”,你第一個會想起誰?
或許你會回答:小米、華為、OPPO、VIVO、魅族……
確實,如今來看,這些國產手機廠商占據了國產手機行業的大半江山,但是,如果你放眼20多年前,其實這些品牌,全都是渣渣。
當時,有這么一家牛逼的手機公司,恐怕沒有人沒聽說過。
它,從傳呼機起家,再進入國產手機行業,成為當之無愧的國產手機老大,連續7年國內銷量第一,甚至當時超過了國際品牌諾基亞、摩托羅拉,成為國產手機的驕傲。
它,號稱“手機中的戰斗機”。
這家公司的名字你一定聽過:波導股份。曾經的它,高峰期時一年營收108億??墒鞘赀^后的今天,卻已成了一枚腰斬、腰斬、再腰斬的虧貨。
直接來看它現在的數據:
2015年至2017年,營收分別為19.12億元、31.9億元、16.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6億元、0.31億元、-1.53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0.94億元、-1.99億元、0.46億元;毛利率分別為7.92%、5.45%、0.7%。
看到這個數據,不知道你心里是啥感受,當年的國民神機,如今掙扎在盈虧的泥潭。如果在往前翻看它的業績,曾經兩次巨虧,并且還曾連續戴上“ST”的帽子。
這都還不算什么。就在前不久,2018年6月14日午后,它的股價更是盤中突然出現閃崩,隨后連續一字跌停。如今它的畫風是這樣的:
隨之而來幾個問題,需要你深入思考:
1)在這輪閃崩之前,基本面是否已經提示了危險信號?
2)曾經的“獨角獸”,是如何一步步淪落成今天這副模樣的?
3)技術周期、信貸周期,究竟會如何影響一家公司的基本面?
今天,透過波導股份這個案例,我們來梳理一下,一家企業有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點,以及手機產業鏈的研究邏輯。希望這樣的案例研究,能夠幫你躲避上市公司的重大雷區。
— 01 —
曾經盛極一時,如今一地雞毛
▼
現代的移動通信,發端于1928年,當年,摩托羅拉成立,并與美國陸軍部簽訂合約,協助其開發無線通訊設備。
1941年,SCR-300研發成功,通話距離高達12.9公里,使用FM調頻技術,重達16公斤,由專門的通信兵背著聯系炮兵陣地。
直到1980年,移動通信技術終于進入平常百姓家,摩托羅拉發明大哥大。這家公司,可以說,統治了整個1G時代。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世界開始進入2G時代規劃,2G技術核心是時分多址技術 (TDMA),特點就是將一個信道平均分給八個通話者,一次只能一個人講話、每個人輪流用 1/8的信道時間,支持國際漫游、提供SIM卡,方便用戶在更換手機時仍能儲存個人資料;此外,還能發送160字長度的短信。
1990年代,2G時代正式開始。
1991年,愛立信和諾基亞率先在歐洲大陸上架設了第一個GSM網絡,十年內,全世界162個國家建成了GSM網絡,使用人數超過1億、市場占有率高達75%。
而此時,中國的通信市場,才逐漸起步,進入1G時代。
1992年,一個叫徐立華的年輕人,從西南交大畢業后,憑借一份尋呼機可行性報告,奔赴中山、深圳、成都等地需要創業機會。他的同學蒲杰、徐錫廣、隋波也有此意向。在徐錫廣的牽線下,他們與奉化大橋鎮合作創立奉化波導公司,他們技術入股占49%。
1993年,波導傳呼機試制成功。同年5月8日,波導第一條傳呼機生產線建成,首臺波導牌中文傳呼機下線,畫風如下:
圖片來源:IT最前線
1994年,波導通過中外合資的方式,引入了電子產品質量保證體系,波導的創業團隊成立了奉化波導通訊技術研究所,在合資公司中占14.7%股權。
1995年,波導股份的前身——奉化市波導有限公司成立,由奉化市波導電子通訊技術研究所(1998年1月改制為奉化市波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奉化市大橋工業實業總公司(1996年變更為奉化市大橋鎮資產經營總公司)共同創辦。
1996年,奉化波導有限公司研究開發數字傳呼機、股票傳呼機成功并投產,形成豐富的傳呼機產品系列。
1997年,波導全年生產銷售傳呼機32.5萬臺,成為國內最大的傳呼機自主研發生產基地。1998年,波導全年生產銷售傳呼機超過百萬臺,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二。
但是,在移動通信這個行業,技術迭代是永恒的主題,1999年,行業發生一次重大轉折,手機開始普及,傳呼機成為一個快速萎縮的行業,徐立華斷然決定實施戰略轉移,從傳呼機轉型跟上手機潮流。
同年,波導與法國SAGEM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進行移動電話技術開發和生產合作。7月8日,奉化波導有限公司貸款建成第一條移動電話生產線并開工生產,第一臺波導牌移動電話下線。
同年,奉化波導有限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更名為“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為建立自主的營銷服務網,波導銷售公司成立。隨后,迅速在全國建立28家分公司和300多個辦事處,形成遍布全國的營銷服務網。波導的手機,曾經是這樣的:
這一年,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首批企業獲得國家移動電話生產許可證,首批波導移動電話投放市場;并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等全國媒體搶先宣傳波導移動電話品牌。
2000年,波導在上交所上市。同年,波導銷售移動電話70萬臺,奪得國產品牌移動電話銷量第一。
2001年,波導銷售移動電話250萬臺,繼續位居國產品牌移動電話銷量第一。
2002年,國產手機迅猛發展,市占率30%。
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波導手機2000-2002年度連續三年位居國產品牌手機產銷量第一名。
此期間,國外的3G規劃出現,但隨即出現泡沫,3G發展出現了滯后,中國通信行業在這個時間段內飛速發展,進入TD-SCDMA時代。
2002年,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剛剛在北京成立,推出T68ie,這是全球市場第一款彩屏彩信手機。諾基亞也剛剛發布7650,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內置攝像頭拍照手機、滑蓋手機、五維搖桿手機、智能手機。
此外,聯想剛剛與德州儀器、廈華公司合作,進軍手機行業。華為才剛剛推出超薄系列小靈通。
到了2003年,國產手機市占率達55.7%,首次超過國外品牌。波導作為國產龍頭,進一步拓展市場營銷網絡,新設立13家子公司。自此,波導在全國各地共設立41家銷售分(子)公司。
根據信息產業部統計數據,2003年波導全年實現手機銷售近1175萬部,連續四年奪得國產品牌手機銷量第一,且首次超過所有海外品牌奪得國內手機市場銷量第一。
不僅國內業務蒸蒸日上,國際業務也開始拓展。
2004年,波導在德國與西門子公司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備忘錄,在全球范圍內共同開發、生產、銷售移動電話。
這一年,蘋果剛剛開始秘密研制開發手機,蘋果工程師花了一年時間研發多點觸摸技術,最初打算應用于平板電腦,但后來首先用于手機。
但在技術上,波導其實也不遑多讓,2005年,由波導公司聯合中科院等有關機構共同研發的國內首款指紋識別智能手機在北京通過國家鑒定。
注意,蘋果2014年推出的指紋解鎖,其實波導在2005年就已經做出來了。
但這一年,中國國產手機業遭遇寒流。海外品牌開始推出低端手機,手機售價下跌,“黑手機”出現,市場競爭環境惡劣。
波導首次遭受較嚴重的市場挫折,因庫存積壓等多方面原因,全年累計虧損4.7億元。波導重新調整了其產品研發和渠道策略,開始加強在運營商、大賣場等渠道的銷售。
歷史就是如此吊詭,和樂視一樣,在自己的巔峰時期,波導開始了自己的造車夢想。它先是收購南汽新雅途36%股權,并推出新雅途,但因在汽車整體策略商與南汽產生分歧,于是撤資。
2005年,波導成立寧波神馬汽車公司,聚焦于輕型客車和公交車,但因未拿到“準生證”造車夢再次破碎。
此后和長豐集團的合作失敗,以及自己生產的新能源電動汽車未能上市,導致夢碎,將寧波神馬賣給了上海大眾。
2006年,諾基亞位居國際手機廠商第一;波導仍然穩居國產品牌第一。
2007年,蘋果手機出世,直接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發展軌跡,開啟全新的智能時代,打破Symbian智能系統的壟斷局面,開始沖擊諾基亞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國內“黑手機”愈演愈烈,國產品牌受兩邊擠壓。波導開始出售股權,剝離減少部分子公司,尋求轉機。
2008年,我國的3G時代終于來臨,手機功能進一步優化,多樣化發展。波導的手機由于跟不上時代,越來越不受歡迎,同年,開始虧損。
2010年,瀕臨退市的波導從一個品牌手機設計制造商,轉型為以手機及手機配件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主的公司。并做起了主營業務之外的委托貸款業務。
這邊廂,波導開始沒落;但在那邊廂,其他新星卻開始快速崛起——這一年,魅族M9發布,掀起國產智能手機熱潮,刺激了國產手機的發展。同年,近期剛剛上市的獨角獸小米科技也成立了。
2011年,小米發布;此外,諾基亞宣布Symbian系統退出時代,安卓系統躍居全球第一;2012年,華為進軍手機芯片市場。
同期,波導只能勉強維持——2014到2016年,波導股份凈利潤分別為7435萬元、6098萬元、3081萬元,業績逐年下滑。到了2017年,凈利潤更是加速虧損,變成了-1.53億元。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2015年大牛市中,波導還隨著大行情,走牛了一把,畫風如下:
不過,以前復權股價來看,接下來的3年之內,它從最高點19.19元,一路綿綿陰跌,直到前不久閃崩,股價跌至2.76元——區間跌幅,高達85%。
這一切的背后,到底都是什么情況?在閃崩之前,有沒有哪些異常信號,提前識別風險?
— 02 —
原本國產品牌第一,如今成了代工廠
▼
一個手機廠商的衰敗,一定是從跟不上技術迭代節奏開始。
波導股份,成立于1992年。其主要業務是手機主板及整機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與其配套的軟件技術服務。2015年開始,原公司第一大股東寧波電子信息集團轉讓股份后,公司目前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而2015年之前,其股權結構如下:
▼
波導股份的上游為電子元器件,如晶體管、CPU、IC、PCB、液晶等原材料供應商;它的下游為電信公司、各類通信產品專賣店的B端客戶。
直接上波導股份的業績數據:
2015年至2017年,營收分別為19.12億元、31.9億元、16.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61億元、0.31億元、-1.53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0.94億元、-1.99億元、0.46億元;毛利率分別為7.92%、5.45%、0.7%。
▼
(制圖:優塾投研團隊)
其中,近幾年的收入以手機主板為主,其次是整機。
波導股份最近幾年的經營模式,以手機ODM業務為主,即公司根據客戶的要求研發涉及出整機產品或手機主板,得到客戶認可后采購元器件并組織生產,最終將整機或主板銷售給客戶。此外,在軟件、服務、內容上進行了深化,手機銷售渠道形成以網上銷售、運營商補貼銷售和地面店頭推銷幾頭并舉。
你看,從一個手機品牌商,如今居然淪落為代工廠。它的衰敗,研發其實是最早的源頭。
2000年至2007年,它的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0.97%、1.01%、1.4%、0.54%、0.57%、0.65%、0.51%、0.5%。你看,研發投入占比從來沒有高于過2%。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比例。
幾個巨頭放在一起,研發投入情況顯而易見——波導的研發投入,很低。
在國際大牌專注研發的時候,你卻專注于在宣傳上砸錢,并且縮減科研投入——這樣的研發布局,禍根早已埋下。
并且,與研發投入下降相對應的是,品牌投入卻持續維持高比例,波導的銷售費用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
2000年至2007年,波導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79億元、3.96億元、9.03億元、12.19億元、10.87億元、10.5億元、6.5億元。
很明顯,波導股份的銷售費用占比持續高于同行巨頭。
可是,銷售費用占比高,并沒有什么卵用——品牌影響力,卻在持續下滑。手機這類行業,普遍是經銷制,要看品牌情況,其實就兩個要點:銷售費用與預收賬款關系。如果一家品牌大的廠商,每年無需投入太多銷售費用,經銷商仍然愿意提前預付款訂貨。而一旦預付款松動,就是基本面業績下滑的前兆。
2000年至2002年,波導股份屬于情況4。當時,品牌競爭力還較強。
可畫風一轉,2003年到2005年,波導股份屬于情況2。當時,波導投入宣傳,卻未見起色,其產品預收減少,品牌競爭力開始喪失。
2006年至2007年,波導股份處于情況3,沒有投入大力宣傳,同時預收繼續減少,說明品牌下滑已經勢不可擋,再投入銷售費用也是白搭。
這樣的情況,直接造成了它業績從上市之后,短期沖高后就一路大幅下滑。來看上市以來的營收走勢,以及股價走勢。
▼
(制圖:優塾投研團隊)
而同期的股價,如上圖。注意,營業收入從2004年年報開始下滑,但其實,在2003年年報的銷售費用率VS預收賬款,已經能看出業績走弱的端倪。
很明顯,2003年,是一個關鍵的年份——這一年前后,發生了什么?
— 03 —
事實證明,跨界造車是一門作死的生意
▼
呵呵,居然像之前的樂視一樣,忙著造車。
早在2003年,波導就迷上了汽車行業——開始布局汽車,并在上海組建了汽車研究所,并以一款多功能家用轎車作為研發技術儲備。2003年10月,波導與南汽合作斥資1億元成立無錫汽車車身有限公司。
2004年2月,波導第一款兩廂轎車登陸。但因與合作伙伴的分歧,波導隨后從無錫汽車全盤撤資,與南汽合作的首款轎車新雅途“夭折”。
而之后,南汽也沒好到哪里去。它產的菲亞特連續虧損,后并入的名爵又急需資金,導致最終破產。隨后,被上汽并入旗下。
第一次“造車夢”失敗之后,波導并沒有放棄——2005年,它再次嘗試,成立子公司神馬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與香港晨興集團合資成立發動機公司,希望以此“曲線救國”進入汽車制造業,并遞交汽車項目立項報告,但未被批準,遂不了了之。
2006年,不甘心的波導,第三次開始嘗試造車——與長豐集團合作,成立長豐科技,注冊資金1.1億元。當時,其合資建設的汽車發動機項目已被批準,建設規模為年產發動機15萬臺,其CFRECD-VVT發動機據當時報道為在福特ZETE發動機基礎上打造。
然而,造車就是一門“神來殺神”的生意,吞吃巨大的資金,最終卻并不一定產生好結果。這項項目的進展,并沒有按波導的預期發展,與長豐合作的首款車型騏菱嚴重滯銷,最終,雙方清算,波導的研發中心被長豐收編。
注意,2003年到2006年間,三次嘗試造車,均慘遭失敗,這也使得當時的實控人,萌生了退意。
(圖中灰色線條是上證指數)
2006年,波導股份的實控人第一次發生變更。
原實控人為中國普天信息產業,持有56.7%寧波電子信息集團,并且寧波電子信息集團為波導股份的第一大股東,從而間接控制波導股份。
當年,通過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以拍賣的方式,將其持有的56.7%寧波電子信息集團的股權轉讓。此后,中國新紀元通過公開競價方式購得寧波電子信息集團的股權,從而間接成為波導股份的實控人。
當時股權結構如下:
▼
而在此轉讓之前的股權結構如下:
▼
這一次的實控人變更,原實控人普天集團開始撤退。一是對公司未來發展產生分歧;其二是業績虧損,持續低迷不景氣。
當時,波導股份的另一位股東——波導集團,希望借助國產手機的成功運作經營涉足汽車業,這令專注電子產業的普天集團無法接受。雙方交涉無果,普天集團只好選擇退出。
而接手的新東家——中國新紀元,則是一家以光機電一體化和電子信息技術為主的企業,業務涉及光加工設備、光學光電子組件、半導體元器件、數字電視網絡播出設備、自動化控制設備等。它對于手機產業,其實并不是行家。
在這一階段,2004年至2006年,波導股份的營收分別為102.46億元、90.5億元、68.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11億元、-4.8億元、0.28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0.54億元、-3.97億元、0.15億元。
你看,雖然一路在下滑,但好歹一年也好幾十億的營收,獨角獸的名號,并不是蓋的??墒?,注意2005年,這一年發生大幅虧損。
▼
(制圖:優塾投研團隊)
2005年這個關鍵節點,公司首次出現虧損,現金流也為負。這一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1.67%,主營業務利潤同比下降56.75%,凈利潤同比下降327.13%。
▼
利潤慘淡的根源,還是在國內市場喪失上面——報告期內,國內業務收入銳減32.42%,國外業務收入降低13.69%。共銷售手機1375萬臺,其中出口571萬臺。
好,既然2005年虧了,自然要使出吃奶的勁,讓下一年不要繼續虧損,以免被ST。于是,財務數據上就出現了A股上市公司典型的“雙峰”形態:下一年,馬上站上盈虧平衡點(如圖中紅線)。
好,接著,2006年,奇跡出現了——數字剛剛踏上盈虧平衡點,就多那么一點點。
其中利潤,主要來自3689萬元投資收益,以及1683萬元的補貼收入。如果把這兩塊刨除,ST的命運可以說板上釘釘。
主營業務的虧損,加上決策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意見出現分歧,普天集團最終只能選擇了退場。
此后,2007年,蘋果iPhone橫空出世,它不僅僅是手機像素、內存、分辨率等方面簡單的升級,更是一種智能手機的變革。它是首個采用multi-touch技術,讓客戶用手指操作的觸屏手機。并且,其內置的IOS系統打破了Symbian系統的壟斷局面。
當時,諾基亞的Symbian系統已經到達了歷史最好狀態,可在IOS、安卓系統出現之后,塞班的技術相形見絀,根本適應不了觸屏智能手機環境。
隨后,三星、多普達、索尼愛立信等手機企業也迅速效仿,掀起了觸屏智能手機的時代。
然而,波導在干嘛呢?行業里面“風口”式的重大變動,居然沒有及時調整跟上,從而錯過了進入智能手機的最好時機。
究其波導手機突然衰敗的關鍵原因,其實就是:轉型造車。
像波導股份、樂視,這些在主業上做的風生水起之時,想將模式照搬于造車業,下場均是很難看。這也印證了汽車整車這個行業,不是你想造,想造就能造。
主業已經不行了,造車也行不通。這樣的背景之下,波導股份的地位一落千丈。
— 04 —
曾經的獨角獸,淪為配角
▼
慘到什么程度呢?到了2007年,再次出現巨虧,并于2009年被戴上”ST“的帽子。
直接來看2007年至2009年的業績數據:
2007年至2009年,波導股份營收為45.69億元、20.25億元、11.5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93億元、-1.72億元、0.16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4.16億元、-4.2億元、-0.58億元。
巨虧之下,怎么辦,到底怎么辦?
沒辦法,只能“變賣資產”,于是,其選擇出售聯營公司寧波波導薩基姆電子公司股權。
寧波波導薩基姆電子公司是由波導股份與法國手機廠商薩基姆合資成立的公司,雙方各自持股50%,為波導的主要海外收入來源。成立之初就獲得了1.69億的營收,利潤3564萬元,產品銷往東南亞、印度等地。
深陷虧損的波導股份,尋求脫困,將此家聯營公司的股權轉賣給了薩基姆。自此,兩者間的合作終止,波導股份的海外市場收縮,手機出口量隨之下降。
當年,波導以協議總價1.59億元,將持有的寧波波導薩基姆電子公司50%的股權全部轉讓,產生了5949.2萬元的收益。
不過可惜,此舉并沒有化解危機,2008年還是虧損的。至此,連續兩年虧損,在2009年被ST。
看看這個數據,2009年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之前已經連虧兩年,如果這一年再虧損,就要被“*ST”,退市預警了。
于是,“保殼大法”再次出招:
2009年12月,公司將所持有的上海波導電子有限公司,全部轉讓給奉化市投資有限公司,其評估值價值為6013.79萬元,處置日凈資產為5164.95萬元,至處置日的凈利潤為4.95萬元。收到轉讓款為6000萬元。于是,這一年再度扭虧轉盈。
轉眼到了2010年,實在沒有辦法,保殼之路畢竟不能長久。只能再想其他辦法。
2010年,波導股份徹底轉型,從一個品牌手機制造商,轉型為以手機及手機配件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主的企業。開始以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及相應的維修服務為主業。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手機代工廠,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手機主板或整機的設計、生產。注意,這不是從ODM升級到OBM,而是從OBM降級到ODM。
雖然從收入結構上看,波導股份還是在做手機,但已經是從產業鏈上的主角,淪為配角,其主要與非洲、印度、孟加拉等國的海外手機貿易商合作,為他們提供手機配件的設計、生產等服務。
這樣的轉型之后,當年,它業績是這樣的,營收為10.34億元,凈利潤為0.69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0.53億元;較上一年,收入同比下降10.34%,歸母凈利潤為4225.92萬元,增長168.89%。
這樣一來,形成了這個“轉型區間”特有的業績表現:營收持續下滑,而利潤卻在上漲。
通過轉型,波導股份總算是摘了帽,但是,接下來等待它的,是更為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
— 05 —
3G來了,利潤直線下挫
▼
就在波導眨眼的功夫,國產手機正在飛速崛起,2009年VIVO成立、2010年小米成立——2010年開始,是波導的又一個悲劇階段。
隨著競爭加劇,毛利率一路下滑。2010年至2017年,波導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為8.72%、15.96%、13.44%、8.99%、10.85%、7.92%、5.45%、0.70%。
注意,2012年,又是一個關鍵節點,其毛利率、凈利率都出現了大幅下滑。
這個時間點,我國正處于3G技術革命,LTE作為4G的技術標準被提出,開始規劃的第一年。
緊跟著3G的,是4G。2013年,我國發出第一張4G牌照,4G時代開始。2015年,4G手機的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其銷量占比由2014年的21.4%到2015年的77.9%。三大運營商也已全面開啟4G網絡建設。
(圖片來源:環球網科技)
你看,通信這個行業,只要一次技術迭代跟不上,下一次技術迭代馬上就會被甩得更遠。
當時,波導股份的業務為手機及配件、軟件及服務,其中又以手機及配件的主板為主。主板的營業收入為10.27億元,占總營收的57.44%;但注意,其主板業務的整體毛利率為-4.14%,其實根本不賺錢。
再看另一塊手機業務,當年波導銷售的手機中83.22%為2/3G手機,很明顯,已經被甩了十條街。
▼
當時的經營環境,總結一下:需求高的產品,波導賺不上錢;需求下滑的產品,也賺不了多少錢。整體來說就一個詞,慘淡。
此外,當年,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2015年,波導股份營收19.12億元,同比增長19.28%;營業利潤為3957.5萬元,較上年減少盈利2244.8萬元,減少36.19%,歸母凈利潤為6098.24萬元,較上年減少盈利1336.99萬元,減少17.98%。銷售凈利率從4.64%下滑至3.19%,銷售毛利率從10.85%下滑至7.92%。
而與此同時,其他國產手機巨頭已經崛起。當時,國內已經形成了華米OV四大手機的局勢。
(圖片來源:微博科技)
2015年,月度新增設備品牌份額中,國產手機占據八位,前五中,國產手機有小米、VIVO、華為、OPPO。
這時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導股份的實控人又變更了。
2015年5月22日,波導股份的原第一大股東寧波電子信息集團轉讓1.67億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1.7%,與6名自然人協議轉讓,套現獲利14.44億元。導致波導股份第一大股東、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發生變化。
目前,波導股份已無實控人、控股股東,第一大股東變為博導科技集團。
注意,這個轉讓時點,正值股災發生前,時點可謂神準: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接下來的一切,基本面的一路滑落,已經如同天上落飛刀。
— 06 —
2018年,股價閃崩
▼
實控人撤退了,公司無人實控,徹底淪為了殼公司。而這樣的公司,資本運作的手段也是少不了的,各路股東開始奪路而逃。
2016年1月22日,波導新第一大股東波導科技集團開始質押,共持有16.4%的波導股份。其質押3000萬股,占自持股份的23.82%,占公司總股本的3.91%。
2016年4月20日,波導科技集團質押1500萬股,累計質押4500萬股,占自持股份的35.73%,占公司總股本的5.86%。
2017年1月5日,波導科技集團質押3000萬股,累計質押7500萬股,占自持股份的59.55%,占公司總股本的9.77%。
此后于2018年3月10日,全部解除質押。
看樣子,水面好像是平穩了。
可是,直到2018年6月14日,突然閃崩——短短幾分鐘觸及跌停板,此后,6月15、19、20、21日,波導股份連續四個一字跌停。
股價突然離奇暴跌,奇怪了,這背后是誰在搗鬼——難道有人減持?
答案:信托機構大量拋售股份。
在波導股份的十大流通股東中,除了第一位和最后一位之外,其他的流通股東全部為信托計劃。其中,中國金谷國際信托占了1位,華鑫國際信托占了4位,國民信托占了3位。
▼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
這些信托公司中,又以華鑫和國民所占份額為主。在股價暴跌期間,國民信托持股減少了177.4萬股,華鑫持股減少了110.41萬股。很明顯,是信托的拋售,造成了波導股份連續跌停。
好,到這里還得繼續思考:為何這些信托公司會突然大幅拋售股份?
答案:資管新規的出臺。
由于信托嵌套資管計劃,或者資管計劃嵌套信托,還有民間配資資金在信托產品中的層層疊加,很多信托成了上市公司股票進行多重嵌套和配資的工具。
資管新規落地,監管嚴厲要求降低資金杠桿,對信托公司進行整頓。因此,信托機構在清理旗下的信托產品過程中,會拋售所持個股,從而讓基本面更差的股票,更容易閃崩、連續跌停。
而在這背后,其實是更大的宏觀背景:信貸周期緊縮。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讀一遍我們對安信信托的研報。信托作為銀行表外業務的依附行業,是信貸周期的微觀體現,當信貸周期擴張時,信托行業往往會跟隨擴張,從而體現為加杠桿;而當信貸周期緊縮時,信托行業往往也最先受到波及,遭遇政策整頓、打擊。
所以,在波導手機的背后,產業技術迭代是第一個雷,跨界造車是第二個雷,信貸周期緊縮是第三個雷。
你看,對于基本面持續走差的公司,也許在牛市里能隨著浪頭上漲,但一旦熊市和周期來襲,就是一地雞毛。理性只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蛘?,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 07 —
手機這門生意
▼
在波導股份的背后,其實是智能手機產業的一部變遷史。
根據IDC報告數據,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從2015年的10.1%下降至2.5%。以2007年iPhone首發為起點,2016年的個位數增長,標志著智能手機近10年的出貨高速增長期結束,智能手機進入存量時代。
▼
伴隨著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增速下滑,智能手機廠商的競爭格局形成了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等的寡頭競爭格局。
▼
手機的演變也從最初的簡單通話、編輯短信,到如今的智能時代——各類應用、移動支付、影音娛樂等。
▼
消費電子產品,永遠都是技術第一,品牌第二。優秀的品牌廠商,往往都自己投入巨資,開發核心處理器、芯片,也與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緊密合作,創新各類技術。
如蘋果,2007年把多點觸控屏加入手機,2008年開創APP STORE手機軟件分發模式,2013年在手機中應用按壓式電容指紋識別,2017年在手機中加入深度攝像頭3D sensing用于人臉識別,每次創新都拉動了用戶換機的消費心理。再如華為,在自主研發芯片開始商用后,手機性能大幅提升,隨后大舉搶占市場。
▼
此外,還必須考慮技術迭代周期。
3G到來使得APP STORE具有廣泛使用的價值;HSPA等網絡速度的提升縮短下載圖片的時間,讓視網膜高清屏受人追捧;LTE技術讓載波聚合成為高端手機的標配……
▼
綜上來看,本研究報告的整體邏輯如下:
1)在手機產業,乃至整個消費電子產業,是一個殘酷的產業:這個領域技術迭代快、產品換手率高,永遠是技術第一,品牌第二,渠道第三,通信技術的重大技術迭代,一旦跟不上,便可能被甩入深淵。
2)梳理波導股份衰落的鏈條:傳呼機龍頭——國產手機龍頭——跨界造車——造車失敗——內部紛爭——實控人撤退——3G技術落后——業績下滑——淪為ST——被迫做零部件——4G技術再度落后——第二任實控人撤退——信貸周期緊縮——閃崩。
3)在這個鏈條上,在2018年股價發生閃崩之前,其實已經有多個基本面節點提示了危險信號。比如,2004年,營收增速大幅下滑,并且開始跨界造車;2006年,靠補貼和變賣資產勉強盈利,避免被ST;2010年,轉型做手機代工和零配件,之后毛利凈利持續下滑;2015年,實控人變更;2018年,資管新規。
4)無論從哪個節點來分析,都不可能會扛到股價閃崩的那一刻,甚至在2015年牛市中都不應該跟風。如果到了2018年閃崩那一刻,你還在場內,那么,你真的應該仔細反思自己的研究邏輯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