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2007年我在德國參加過一個論壇,主講中國崛起,講完之后就有互動。有一位歐洲學者就問我:你認為中國什么時候可以實現民主化?
我就問他,我說你的民主化這個概念怎么界定?
他有點不耐煩,說:這很簡單,一人一票,政黨輪替。還補充了一句:至少我們歐洲的價值觀是這樣的。
我跟他說,你是否知道我們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價值觀?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講實事求是,英文叫做seeking truth from facts,從事實中尋找真理。我們從事實中找了半天,就是沒有找到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您講的這種形式的民主化,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然后我很客氣地建議,你們覺得有的話,可以提供一個這樣的例子。我走了一百多個國家,講話比較有底氣。
其中一個學者說印度。那么我就問他了,我說你去過嗎?他說沒有。我說我去過兩次(而且后來又去了兩次),而且是從北到南,從東到西。
以我自己的感覺,印度恐怕比中國落后至少20年,甚至30年。我在孟買和加爾各答兩個城市看到的貧困,比我在中國過去20年看到的加在一起都要多,貧困比比皆是。
另外一位學者說博茨瓦納。我問他去過沒有,答案是沒有去過。我說我去過。當時那個國家人口才170多萬,而且實行了西方民主制度,也沒有出大的動亂。這個國家資源非常豐富,有鉆石礦,民族成分也是比較單一的,但即使有這么好的條件,這個國家還是一個比較落后的國家。而且當時由于艾滋病的失控,當地人均壽命降到了不到40歲。
我說你們還有沒有例子?又有人說哥斯達黎加。你也會注意,西方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講到西方民主在發展中國家,就老講這三個國家:印度、博茨瓦納、哥斯達黎加。
我又問他去過沒有?他說沒有去過。我去過。那是一個小國,人口才400多萬,多數人都是歐洲移民。但是總體給你感覺還是一個相當落后的國家。城市里大片的貧民窟,20%左右的人口還是處于赤貧狀態。
我就感嘆,西方很多國家,包括他們很多學者,津津樂道的就是這么幾個國家,就算他們認為采用西方民主制度,在發展中國家也做得比較成功了。但是以中國人的眼光、視角、標準審視一下,這個離成功的標準還很遠。
然后我就問他們:你們還有什么其他例子嗎?我看沒有人舉例子了,我說,我給你們舉幾個例子。沒有做好的可以舉10個、20個、30個,你們需要的話。
我簡單談了一下菲律賓,還有美國黑人在非洲創立的所謂民主國家利比里亞(Liberia),還有美國家門口的海地,我說確實是都沒有做好。
我覺得,中國沒有采用西方模式或者西方推薦的模式,而是堅持自己的一整套做法,堅持中國模式,做得遠遠比這些國家成功得多。
那么我就想總結一下中國模式有哪些特點,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來探討。
我把中國模式歸納為八個特點,一一作簡單介紹。
第一是實踐理性。
中國人比較務實,我們整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是實事求是,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搞本本主義。
我們非常明確,從一開始就要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成果,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民情、國情的成功之路。
我們在對事實的檢驗中發現: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現代化方面,蘇聯模式沒有成功,西方模式也沒有成功。所以我們決定大膽探索自己的路,我們今天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個哲學觀上的差別太重要了。你仔細比較西方模式和中國模式下的發展路徑,一般西方主導的改革都是從“修.憲”開始的,修改憲法,修改法律,修改有關的規定,最后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
中國做法正好相反,中國一般是從試驗開始的,先試驗,逐步在小范圍內試點,試點成功再推廣,然后再制定有關的規定、法律。
我回頭看這40年,實踐理性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中國成功地避免了一個又一個的政治和經濟陷阱。特別是避免了休克療法、全盤私有化、金融危機,還有各種各樣的偽民主化……這些真正的陷阱。萬一中國不幸陷入的話,那就糟了。
第二是有為政府。
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傳承。中國在過去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大部分情況下都有統一的執政集團,所以“文明型國家”是一種“百國之和”。
領導這樣國家的執政團體,只能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而不是像西方那樣代表部分人利益。
你看整個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凡是采用了西方模式的發展中國家,它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繆爾達爾所說的“軟政府”問題。政府的執行力非常弱,被各種既得利益綁架,政客沒完沒了地扯皮,最后連修一條路的共識都達不成。結果是,現代化的事業舉步維艱,人民生活遲遲得不到改善,更不要說趕超西方國家了。
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其《亞洲的戲劇》一書中提出了“軟政府”的概念
中國這樣的比較有為的政府,應該說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在過去數十年中,中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而且與西方同步進入了信息社會,甚至在不少領域內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三點就是穩定優先。
作為“文明型國家”,“百國之和”的國家,我們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有限,這容易導致因為資源問題的紛爭,容易造成不穩定。
我們巨大的版圖,又有著比一般國家復雜百倍的地域文化差異和民族文化差異,稍微處理不當,就容易引起各種矛盾甚至沖突。
所以,中國穩定同時還受到了西方的威脅,包括境內境外的敵對勢力、分裂勢力,他們期盼著各種獨立,期盼中國會像前蘇聯、前南斯拉夫那樣解體。
當然有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人源遠流長的這種“大一統”情結,實際上中國已經或者說正在迅速地形成世界最大的統一市場,所有這一切都會使西方這種企圖落空。
那么反過來看,一個“文明型國家”有自己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傳承,只要你保持國家穩定,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就會通過勤勞致富,豐衣足食。
因為中國人有勤勞奮斗的傳統。華人到海外也有著一樣的精神。只要有穩定的環境,比較開明的政策,他就富裕起來了。
中國文化把“太平”和“盛世”是連在一起的,只有中國穩定了,發展了,很多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得到逐步地解決。
第四點是民生為大。
中國歷史上有數千年的民本傳統。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也就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石。而民生問題解決得好壞,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所以在過去漫長的自然經濟情況下,“人人有飯吃”,一直是中國歷代政府面臨的頭等大事。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最大的壓力也是如何解決這么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包括我們后邊提出的“溫飽”、“小康”、“全面小康”,乃至今天講的“兩個一百年”,實際上背后都體現著這種民本思想,是這種思想的延續和發展。
中國過去40年的一條重要經驗,如果放在國際范圍內來看的話,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定要以民生為大,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當作核心的人權來推動。因為貧困,特別是赤貧,本身就損害了人起碼的尊嚴和權利。
從這樣的理念出發,中國大力推進民生的改善,而且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西方模式遲遲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都被政客用來搞政治。所以非洲人有個說法叫做“大象打架,草地遭殃”,弄得民不聊生。
中國資本力量的長處是在于它能創造財富,能夠展現效率。我們通過改革開放,也是使資本力量迸發出來,所以中國創造了財富增長的世界奇跡。
但資本力量也有副作用,如果沒有必要的制約的話,資本逐利的特點會導致社會高度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危機等等。
那么在中國模式下,我認為資本力量總體上受到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某種規范和制約。
我相信隨著中國進一步的崛起,我們會看到中國模式三力平衡的這一特點,對于超越西方模式、超越西方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現在中國模式在世界上很受重視,很多國家特別發展中國家都公開表示,希望學習中國模式,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最重要的差別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打仗打出來的,我們是通過22年武裝斗爭才建立新中國,之后跟美國又較量過兩次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中國這種獨立性,這種國防力量,獨立的科技體系,獨立的工業體系,一般國家都是沒有的。
所以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對美國說NO的國家,這對于堅持自己的道路和模式非常之重要。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