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西方所謂的民主政治中,假新聞一直與西方民主危機如影隨形。承載著不滿、憤懣與特殊目的的假新聞是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不和女神厄里斯”,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但也是解釋西方民主缺陷的一把鑰匙。長期以來,由于傳播技術的限制,假新聞僅僅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隨著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與普及,假新聞呈現出組織化、智能化與武器化的特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假新聞把網狀空間差異分布的網民動員聚合成輿論一致的“杠桿”,撬動了西方民主的“神話”。假新聞從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等領域全方位地侵蝕西方民主,使之陷入整體性危機。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假新聞一直與西方民主危機如影隨形。假新聞是指偽造的信息,在形式上而非組織過程或意圖上模仿新聞媒體內容。從雅典城邦的“雅典瘟疫”謠言、到19世紀末美國的黃色新聞浪潮、再到如今西方國家的假新聞泛濫,假新聞在西方民主發展中從未缺席。 承載著不滿、憤懣與特殊目的的假新聞是西方民主危機中的“不和女神厄里斯”,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但也是解釋西方民主缺陷的一把鑰匙。“謠言和人一樣,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它也是一種復雜造物的結果,來自歷史,影響歷史,更闡釋歷史,無論是從外圍到中心或是從中心到外圍……換言之,是謠言在制造歷史。”長期以來,由于傳播技術的限制,假新聞僅僅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隨著社交媒體的崛起,寄生于西方國家票決民主、政黨惡斗等痼疾之上的假新聞泛濫成災,它把網民動員聚合成輿論一致的“杠桿”,撬動了西方民主的“神話”。可以說,假新聞泛濫一方面是西方民主整體性危機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又從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等領域全方位地侵蝕西方民主,加劇其危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戴維·朗西曼說:假新聞“使得扎克伯格對美國民主的威脅比特朗普更大”。 01 假新聞泛濫動搖西方民主的市場經濟基礎 競爭和契約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通過競爭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優勝劣汰的目的是市場經濟的特點,也是其優越性之所在。馬克思說:“社會分工則使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互相獨立,他們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只承認他們互相利益的壓力加在他們身上的強制。”市場經濟更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契約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更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底線。埋沒真相的假新聞既扭曲了市場競爭,又毀壞著誠信。2017年美國《財經月刊》曾刊文指出,“假新聞正殺死經濟”,對西方國家的假新聞泛濫表達了強烈的焦慮與擔憂。 1.假新聞泛濫扭曲市場競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機制,而假新聞擾亂和破壞的正是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機制。 第一,假新聞干擾其國內資源的優化配置。人的大腦存在著許多與生俱來的缺陷,這些缺陷讓人們極易被精心包裝的假新聞誘惑,反過來又促進了假新聞的滋生與傳播。“人類不會隨便相信他人。如果將他人的觀點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很容易發現他人觀點的缺陷。然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卻盲目相信自己的觀點。”很多時候只要假新聞杜撰的故事符合我們的一般想象,我們就很容易上當。社交媒體的算法營造的過濾氣泡把人們緊緊束縛于信息繭房中,成為其牟利的棋子。假新聞與社交媒體公司的“狼狽為奸”扭曲了新聞市場的良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主流媒體明顯處于競爭劣勢。根據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 Feed的調查,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的前三個月里,排名前二十的虛假新聞在臉書上的分享次數超過870萬次,比主流新聞網站真實新聞的分享次數高出130萬次。 第二,假新聞干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組合與配置,把它的最大效率效益發揮出來,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近年來,西方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反全球化傾向,保守主義、孤立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回潮……一些政客有恃無恐地進行極端情緒的輿論煽動,簡單地把問題歸咎于移民乃至全球化,從而使全球化成為社會公眾發泄憤怒的對象。”這股逆流與各種有關移民、難民、全球化貿易的假新聞的強力助攻不無關系。譬如,特朗普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地高呼“工作被中國、墨西哥搶走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刊發解釋性報道,認為對華貿易為美國創造了就業機會。特朗普豪賭通過增加貿易壁壘改變貿易逆差,對歐盟、中國等主要貿易國左右開弓,高舉“貿易戰大棒”,這確實在短期內實現了美國就業率提升、經濟逐步向好的目標,但貿易戰沒有贏家,貿易摩擦已經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長期來看必將反噬美國經濟。1930年美國通過“斯穆特-霍利法案”引發經濟大蕭條,最終禍及自身的前車之鑒不容忘卻。斯蒂格利茨警告說:“市場再次表現出短期思維和極端貪婪的傾向。這一切都不利于美國的長期經濟表現。同時這表明2018年雖然可能比2017年更好,但也蘊藏著極大的風險。”令人憂心的是,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已經被特朗普“撩撥”起來。歐洲也對外國進口產品和服務大肆設置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和配額等貿易壁壘,反全球化的政黨勢力大增。 2.假新聞損害市場誠信 一是假新聞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美國特許專業會計師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美國人認為假新聞的傳播使得他們難以做出重要的財務決策,特別是在醫療、退休或購置房產時。隨著偽造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相信它,這反過來會影響我們購買什么和投資什么的決策。 二是假新聞干擾金融市場。假新聞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一旦真相被發現,這些故事最終會導致投資者的損失。201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一名蘇格蘭交易員提起欺詐指控,指出他的推文導致兩家公司的股價下跌多達28%,他則從波動中獲利。法庭文件稱,這些推特賬戶是由他使用與真正的市場研究公司相似的名字所創建的推特賬戶發出的,導致股票持有者損失超過160萬美元。假新聞被頻繁用來非法牟利,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面臨誠信危機。 三是社交媒體平臺的商業誠信欠佳。假新聞的泛濫與社交媒體平臺“未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脫不了干系。然而,社交媒體平臺更傾向于將自己定位為傳媒互聯網市場中的基礎設施,而非具有編輯權力和內容決定權的媒體。雖然它們迫于壓力紛紛采取措施遏制假新聞,但面對假新聞帶來的巨額利潤,遏制的動力與效果都很有限。 四是假新聞損害政府經濟信用。2016年,英國脫歐陣營捏造假新聞,聲稱:“一旦脫歐,每周可省下獻給歐盟的3.5億英鎊,這些錢可以用在英國的養老金和國民保健制度上。”這條假新聞為英國成功脫歐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在公投結果公布后,脫歐陣營就不再提及此事。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后來承認,承諾的這筆資金不會發生。 3.假新聞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近年來,在西方一些國家,假新聞“商品化”“貨幣化”現象日益嚴重,已經形成了由制造者、傳播平臺、精準營銷公司、購買者與消費者構成的完整產業鏈,這是2016年美國大選以來假新聞泛濫的一個重要根源。 一是假新聞制造者井噴,造假技術升級換代。自媒體的興起與新聞“把關人”的缺席使捏造假新聞的門檻大大降低。社交媒體廣告“按點擊次數付費”模式火上澆油,催生了大批職業造假群體,馬其頓小城韋萊斯的當地人創建了100多個美國時政網站,為牟利大肆造假。造假技術花樣翻新,利用人工智能造假的普及速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機器人編寫新聞已經不是新聞。“與幾年前出現的‘僵尸粉’不同,‘社交機器人’組成的‘水軍’已不僅僅為某個政界人士增加粉絲量、讓其看起來更受歡迎服務,而是更多地參與政治話題的討論,并與其他用戶互動,影響他們的政治觀點和決定……研究人員通過檢測算法發現,與大選相關的推文約19%來自‘社交機器人’。” 二是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成為假新聞的最大傳播地。研究發現,推特用戶似乎更喜歡分享虛假信息,在推特上,假新聞總是打敗真相,更深入、更快速地滲透到社交網絡中,社交媒體平臺借此獲得豐厚利潤。 三是劍橋分析等精準營銷公司發展迅速。劍橋分析因非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客戶信息進行精準營銷、干擾2016年美國大選與英國脫歐而臭名昭著,目前已經破產。但是,其核心員工早已洗白重操舊業,吉納斯公司(Genus AI)就是他們創建的。 四是假新聞購銷兩旺。特朗普曾在2016年選舉期間聘請劍橋分析來運行數據操作,2018年3月美國廣播公司報道說,劍橋分析多位高管聲稱他們確保了特朗普在總統大選中獲勝,并以“擊敗騙子希拉里”運動操縱數百萬選民。而西方國家大眾與精英、左派與右派之間的沖突與分歧加劇,這使得抱有特定成見的民眾(例如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反全球化群體也成為假新聞的忠實消費者。 4.假新聞是資本主義精神衰落的產物 馬克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指個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資本并以此為目的的活動視為一種盡責盡職的行動,賺錢本身被當成一種目的和職責,是美德和能力的一種表現。但是,他敏銳地發現了資本主義精神中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內在張力,“尋求上帝的天國的狂熱開始逐漸轉變為冷靜的經濟德性;宗教的根慢慢枯死,讓位于世俗的功利主義”。一旦只剩下工具合理性,只有經濟沖動而沒有天職觀念,財富的追求經常顯現出體育競爭的某些特征。格林菲爾德通過對英美等西方國家經濟意識發展的分析印證了這一點,現代化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背后的動因或“精神”并不是對“理性經濟行為人”的解放,而是經濟民族主義。歐盟日益頻繁的貿易保護主義以及“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這類訴求就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呈現。可以說,假新聞泛濫正是價值合理性喪失、工具合理性登峰造極的產物。 02 假新聞泛濫解構西方所謂的民主政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全球金融危機下的美債危機、歐債危機強烈地沖擊著西方國家,假新聞更是火上澆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傳媒實驗室的研究報告顯示,相比涉恐、自然災害、科學和財經等領域的假新聞,政治領域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戴蒙德認為:“對異議和反對派的寬容、在政治上溫和克制的傾向、對自由和責任的向往……這種廣義的民主政治文化構成民主精神的一個關鍵層面。”假新聞不僅頻頻引發社會暴力行為,而且惡化了政治生態。在假新聞的蠱惑下,西方民主精神正從內部被逐漸解構。假新聞對西方民主政治的解構,不是指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架構的瓦解,而是指對西方所謂民主精神的根本侵蝕。 1.假新聞操縱公共輿論,干預大選,政治極化現象嚴重 每當各國大選,隱藏各種政治目的的假新聞就會滿天飛,試圖操縱公共輿論,影響政治議題,干擾政策制定,干預大選,而且價格便宜。趨勢科技采集的數據顯示,能影響大選結果的假新聞全程服務費用在40萬美元左右,能煽動民眾上街游行的假新聞服務費用在20萬美元左右。與此同時,假新聞也在加劇西方國家的政治極化趨向。美國的政治極化問題早已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基思·普爾和霍華德·羅森塔爾就指出,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在意識形態上的差值已經達到南北戰爭結束以來的最大值。2016年美國大選以來,美國政治極化現象愈益嚴重,各種極端群體和極端言行急劇增加,右翼本土主義、民粹主義猖獗,兩黨分歧愈難彌合。和政治精英的極化一樣引人矚目的是普通民眾的極化,“紅州”(共和黨贏得的州)與“藍州”(民主黨贏得的州)已經成為理解美國政治的重要框架。在政治極化時代,越來越少的美國人兼具保守和自由的觀點。“根據自1994年以來七次調查共同提出的10個問題,現在有32%的美國人采用大致相同數量的保守和自由立場,2015年有38%的人擁有這種價值組合,1994年和2004年是49%。”在假新聞的蠱惑下,歐洲民粹主義抬頭,極右翼政黨實力大增,有不少進入議會,甚至有望成為執政黨。雖然2017年法國、德國和荷蘭大選在極右翼政黨的攪局下有驚無險,但歐洲極右翼勢力迅速崛起卻是不爭的事實。 2.假新聞容易導致“多數人的暴政” 所謂“民主社會的前提是全體成員都可參與”。廣泛的公民參與是所謂民主社會的活力之所在,但假新聞形塑的極端群體卻試圖左右公共輿論導向。當社交媒體參與代替公民參與,當偏見替換包容,當公民喪失與異見者對話的話語框架,托克維爾預言的“多數人的暴政”恐會成真。當前歐美種族主義、排外主義、民粹主義的回潮趨勢滲入社會各個角落。德國民調機構英薩研究所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社會民主黨只剩下15.5%的支持率,而右翼民粹政黨選項黨的支持率則上升至16%。美國的調查數據也顯示,“從2014年到2016年,美國公眾中對種族關系深感憂慮的人數占比由17%上升到35%”。哈貝馬斯曾寄希望以交往理性取代單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交往參與者在解釋過程中可以獲得共識的解釋模式”,通過協商民主的方式解決西方民主政治的合法化危機。然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一方面,以語言為媒介的交往理性與主體間性被假新聞的“語言腐敗”及其形塑的“政治部落”所僭越,無處立身;另一方面,經濟和行政系統成為假新聞實現其邪惡目的的工具,同時假新聞又助力經濟和行政系統侵入社會,生活世界進一步被殖民化,政治共識與社會團結難以達成。在美國,茶黨人士自視為誠實、勤奮、虔誠和愛國的“真正的美國人”。“他們熱衷于訴諸激情和指責,其解決方案往往是偏激的、缺乏建設性的,在各種問題上拒絕妥協。”在歐洲,《巴黎宣言》也表達了類似的訴求。通過談判、協商和妥協等方式解決政治沖突是民主政體得以維系的重要前提,如果對少數族裔、弱勢群體一概排斥,這離“多數人的暴政”就不遠了。 3.假新聞泛濫既源自國家治理能力的不足,又加劇國家治理危機 福山認為,成功的現代自由民主將強大的國家、法治和負責制政府三種機制結合在穩定的平衡中。“自由民主制今天可能被認為是最合理的政府,但其合法性仰賴自己的表現。而表現又取決于維持恰當的平衡,既要有必要時的強大國家行為,又要有個人自由。”經濟學家米蘭諾維奇以有力的證據指出,1988年以來新一輪的全球化實際上縮小了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但加劇了國內基于階層的不平等。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與茶黨運動、歐洲的極右翼政治運動、脫歐公投等早已顯示出內部的重重矛盾與分歧,底層的不滿愈演愈烈,社交媒體的崛起正好為他們提供了發泄的出口。西方自由民主制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受資本鉗制的選舉民主日益異化為資本民主,最終危及民主價值并助長普通民眾的反精英情緒。背離協商精神的分權制衡容易扭曲為惡性政爭,抑制政府決策能力并錯失改革良機。大量損益者或失落者進行極端情緒化的煽動,簡單地把問題歸咎于外國人乃至全球化,從而使全球化成為社會公眾發泄憤怒的眾矢之的。”假新聞的泛濫源自西方國家治理能力的不足,反過來又加劇西方的國家治理危機。 4.西方政治領袖捏造和轉發假新聞散播仇恨 政治領袖的言行對公共輿論的引導、民眾政治心理的塑造、政治社會的發展走向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領袖與追隨者是一種相互性的意識關系,領袖必然知道他是領袖,而且必然有當領袖的意愿;楷模與仿效者則不是這種關系:作為楷模的人不需要知道他是楷模,雖然將他奉為楷模的人知道這一點,也沒有這種意愿。因此,政治領袖必須要有謙虛謹慎的修養,謹言慎行。但是,西方政治領袖捏造、散播假新聞卻不是新鮮事。2018年5月9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上任466天,特朗普一共說了3000多個謊言,平均每天超過6個。非但如此,特朗普還頻頻轉發與其意識形態一致的假新聞。2017年11月,他連續轉發了3條英國極右翼英國優先黨副主席弗蘭森的“反穆”推特,引發英國與荷蘭的抗議,這3條“反穆”已經被確認是假新聞。西方政治領袖為了一己之私,不顧事實與真相,不惜以假新聞污染、操弄公共輿論,迎合懷抱偏見的支持者,撕裂社會,甚至禍亂他國。這既揭示了西方政治領袖的政客本質,也表明西方民主政治存在的內在危機。 5.假新聞損害媒體公信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網絡新聞也不例外。然而,在后真相時代,情緒宣泄超越真相成為主導輿論的動力來源。假新聞引發的強烈情緒“代入感”,病毒式地播撒偏見與偏激,假新聞與“后真相”相互強化,對新聞公信力造成了巨大損害。新聞媒體曾被譽為“第四種權力”,假新聞泛濫卻使它淪為“攪屎棍”。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民調,大約65%的美國民眾認為,媒體的負面影響已經影響到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當前黨派政治充斥各大媒體報道的情況下。2017年凱度發布的全球媒體公信力報告顯示,由于假新聞帶來的爭議,社交媒體和純數字媒體的公信力受到顯著打擊。與此同時,西方政治家對主流媒體的激烈攻擊也嚴重損害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自就職以來,特朗普就一直斥責美國主流媒體散播針對他的假新聞,稱他們是“國家的敵人”,并發起一場“對媒體的戰爭”。他一邊在記者會上將《紐約時報》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5家主流媒體拒之門外,一邊在自己的推特帳號上頒發“2017假新聞獎”。美國蒙莫斯大學發表的民調顯示,31%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主流電視臺和報紙經常報道假新聞,46%的人認為偶爾會這樣,這說明特朗普對主流媒體的攻擊正在產生效力。在標榜新聞自由的美國,主流媒體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和危機。 03 假新聞泛濫消解西方民主的社會基石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健康、成熟、充滿活力的公眾社會是表征一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民主政治賴以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條件。托克維爾認為,民主在美國的良性發展需要依賴一系列條件,包括美國的自然環境、法制和民情。在這些條件中,“最佳的地理位置和最好的法制,沒有民情的支持也不能維護一個政體;但民情卻能減緩最不利的地理環境和最壞的法制的影響”。正是這些維護民主、使民主良性發展的社會條件養育了習慣民主制度的公民,培育了民主制度得以生長的社會環境,維護了美國民主制度的生存。雖然假新聞沒有改變西方民主制度,但卻逐漸腐蝕這些社會條件,加速消解西方民主的社會基石。 1.假新聞戕害公民美德 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需要培養公民具有包容多元、理性對話與公共精神的公民美德,每一個人都有意見表達的機會,公共輿論承載著民主和法治的理念與訴求,它促進形成的溝通網絡“幫助公民形成民主的美德:節儉、判斷力、口才、足智多謀、勇氣、自信、對權力敏感、公共意識”。然而,當公共輿論被假新聞劫持,網絡輿論“巴爾干化”,公民被誘導,“道德判斷的標準只能出于自己,對任何事物都可以從自我所采取的任何觀點出發”,彼此都站在與對方無法溝通的立場上,訴諸情感主義。認知能力低、“無思想性”的普羅大眾就像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墮化為助長假新聞泛濫的“平庸的惡”,公民美德必將隕落。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發現,32%的人經常在線觀看捏造的政治新聞,23%的人曾分享過假新聞,14%的人稱自己明知是假新聞但還是轉發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傳媒實驗室的研究表明,人類而非機器要對假新聞的病毒式傳播負責。該研究顯示,含有虛假內容的推文在推特上傳播給1500人的速度比內容真實的推文要快六倍。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假新聞的強大傳播力與巨大危害性,而且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西方社會公民美德的墮落。2017年,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指出,希望獲得最多點擊率、卻未說出事實的人們正散播謊言,在某種程度上,這殺死了人們的思想。被假新聞和偏激觀點所劫持,不僅真相無立足之地,獨立思考也隨之被扼殺。 2.假新聞妨礙社會共識的達成 社會信任是推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福山把信任視作一種社會資本,它不僅是社會美德,更能創造經濟繁榮。帕特南則認為,社會資本是民主進步的決定性元素,是使民主運轉起來的關鍵因素,對于民主制度的績效來說,至關重要的要素是普通公民在公眾社會中充滿活力的群眾性基層活動。“近年來已經發現了大量證據,證明社會資本的數量和質量對社會的健康和公民的福祉關系極大。”社會資本是指普通公民的民間參與網絡以及體現在這種參與中的互惠和信任規范。然而,社交媒體時代卻帶來一個吊詭的結果,一方面,通過社交網絡基層公民得以實現廣泛的政治參與,普通公民的民間參與網絡迅速形成,并具有產生巨大影響的威力;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并未形成,滲透在這個參與網絡之中的不是“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效率”的互惠和信任規范,而是一個個沖突與分裂的相對“封閉、碎片化、分殊化的特殊信任網絡”。阿爾蒙德認為,人際信任感是有效民主的先決條件。借助社交媒體平臺龐大的用戶市場和巨大的影響力,假新聞得以快速傳播并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它制造的分歧與沖突正嚴重傷害著社會繁榮與穩定所依賴的社會信任。非但如此,假新聞還深深傷害公共理性。在民主社會里,公共理性是平等公民的理性,是公民對民主社會的理解范式,“它的目標是公共的善和根本性的正義”。只有當社會成員的政治行動受到公共理性約束,才能達成重疊共識,才能實現政治生活的正義性和穩定性。蘭德公司發布的《真相侵蝕》報告指出,美國新聞界正遭遇新一輪“真相侵蝕”浪潮的嚴重沖擊,導致民主政治的根基遭到破壞,社會共識的交集日漸萎縮。正是因為社會信任和公共理性受到傷害,西方民主制度難以達成社會共識。如果民主制度不能成功地逐漸創造出和諧一致的基本共識,就會是一個難以運轉的和脆弱的制度。歷史已經表明,社會分歧越大,民主就越脆弱。 3.假新聞塑造內群體,制造分歧,撕裂社會 互聯網是開放的,它把空間差異化分布的個體聯結起來;互聯網又是封閉的,傳播的分眾化與社交媒體的分層化隔離出一個個“信息繭房”和“極化部落”。在證實偏見與回音室效應的作用下,在假新聞反復的灌輸與轉發中,一種被扭曲的群體認同悄然形成,這就是內群體。“我們假定世界上一群人共同持有同一種奇怪的信念……通過自選過程,他們彼此來到同一個論壇……很快他們就會覺得人人都持有這種信念。”內群體的認同越強,假新聞的蠱惑效果就越好,對外群體的厭惡與貶損現象就越嚴重,群體偏見的指向性與攻擊性也就越強。“群體成員會由于外群體對內群體自尊或威信的損害而產生了對外群體的敵對態度。”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湮沒了,成為無意識的“無名群眾”,群體的行為表現出無異議、低智商、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誤。”假新聞塑造的內群體不僅制造了分歧與敵意,而且撕裂了社會,損害民主的生機與活力。在美國,民眾在移民、醫改、槍支管控、氣候變化等幾乎所有公共議題上都存在嚴重分歧。《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聯合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分裂愈發嚴重。在歐洲,難民、穆斯林、脫歐等議題也在攪動歐洲的神經。2017年1月,一則假新聞聲稱1000名穆斯林高喊著“真主萬歲”燒毀了德國一座最古老的教堂,這條消息在臉書上被瘋狂轉發,導致歐洲支持反難民政黨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 4.西方民主社會逐漸走向封閉 有人認為,西方民主國家的崛起與繁榮源于開放與包容,得益于來自外部世界的才智與資源的貢獻。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為美國的進步與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上任伊始,特朗普便著力推行有針對性的、強硬的移民新政。盡管這遭到美國大多數精英和民眾的反對,但美國的移民政策依然一步步收緊。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加大了對海外學生申請者的審查力度,使美國成為一個更困難的留學目的地。2018年2月,美國移民局在官網上發布最新的《使命宣言》,其中去掉了“確保美國是移民國家的承諾”,不再提移民國家的定位,這意味著其移民政策的根本轉變。“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將所有非法移民遣返,美國經濟在今后10年間將蒙受高達5萬億美元的損失。”2017年10月,10位歐洲保守主義傾向的學者和知識分子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巴黎宣言:一個我們能夠信靠的歐洲》,斷言真實的歐洲正處在危險之中,指出虛假的歐洲的代言人“忽視甚至否認歐洲的基督教根基。與此同時,他們花費巨大精力去防止對穆斯林的冒犯”。他們越是刻意區分“真實的歐洲”與“虛假的歐洲”,越是強調“歐洲屬于我們”“虛假的歐洲正在威脅著我們”,“我們就會越是按照‘我們’和‘他們’來想象世界”。雖然《巴黎宣言》在歐洲的影響波瀾不驚,但“政治正確”頻頻被挑戰,迅速崛起的本土主義、排外主義、民粹主義傾向鋒芒畢露卻是不爭的事實。 04 假新聞泛濫侵蝕西方所謂的民主價值觀 西方國家一向標榜“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民主價值觀,用自己的標準將其定義為“普世價值觀”,并強推之。且不論其普世價值觀的虛偽性,假新聞泛濫正在全面侵蝕其引以為傲的民主價值觀,這既源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權之間的理論張力及其在實踐中的緊張關系,更源于西方民主的內在缺陷與體制困境。 1.假新聞泛濫扭曲西方的自由觀 盧梭曾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使極力主張言論自由的思想家密爾也通過“不傷害原則”劃定其限度。“當言論自由對其他利益造成了真實而非臆測的、實質而非邊緣的損害,且又沒有其他手段以避免或消除這種損害時,可以對言論自由進行最小必要程度的限制。”假新聞曾是西方國家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器,現在反過來反噬自身。有人認為,人性惡在新媒體技術的協助下肆虐,在網絡自由的擋箭牌下肆意“假面狂歡”,“它以解放、色情、沖動自由以及諸如此類的名義,猛烈打擊著‘正常’行為的價值觀和動機模式”。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瘋狂制造、分享、傳播假新聞,謾罵、詆毀不同意見者彌漫虛擬空間,以自己的言論自由敵視甚至壓制“他者的自由”。西方國家層出不窮的白人至上主義、反移民浪潮盡顯西方自由觀的虛偽與局限。 2.假新聞泛濫侵蝕西方的平等觀 假新聞泛濫扯掉了西方國家平等觀的底褲。美國一直以來自詡是建立在自由民主之上的“山巔之城”,實際上,美國依然存在白人至上思潮、高等教育的種族鴻溝和向上流動停滯。這些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表明,在民權運動結束50年之后,美國社會依然等級化、排外和抗拒變化。白人警察執法時對黑人的“種族歸類”就飽受非洲裔的詬病。美國的工人階級和有色人種都深信種姓思想也滲透到他們的世界。“另類右翼”等極端群體都試圖以假新聞操弄民意,“政治正確”紅線頻頻遭受挑戰,2017年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騷亂就是其惡果。此外,各種隱性的種族歧視有回潮的跡象。在法國,一個名叫“愛情王子”的推特賬號多次偽造各大門戶網站截圖,發表反難民、反移民等極右言論。在德國,杜撰的“麗莎事件”給德國難民問題煽風點火。“一切民主制度固有的內在威脅是群體沖突——民主的生命線——可能固定化以致有瓦解社會的可能。”如果沖突達到危及社會整合、導致社會解體的臨界點,民主的血脈就將凝固。在假新聞的助推下,以“反伊斯蘭化”“反移民”為口號的極右翼政黨候選人支持率一路攀升,民粹主義情緒彌漫整個歐洲,政治底線不斷被挑戰,族裔不平等問題愈益凸顯。 3.假新聞泛濫侵蝕西方的民主觀 社交媒體正在扼殺民主。社交媒體曾被譽為民主政治的幫手,現在卻淪為假新聞泛濫的幫兇。民主政治依賴高水平的、廣泛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然而,在虛擬世界中,當情緒代替了理性、偏見僭越了思考、輕率取代了擔當、敵意驅逐了包容、極端覆蓋了溫和,社交媒體時代的人們就只是在“符號的掩護下并在否定真相的情況下生活著”,后真相時代來臨。因此,社交媒體上的高政治參與率不但沒有成全民主政治,反而墮化為“劣質民主”的淵藪,這是美國、意大利等西方民主國家被列入“有缺陷的民主國家”的原因。 “所謂民主,就是每個人自己做決定。”然而,算法制造的“過濾氣泡”為受眾推送的都是“信息窄化”的同質化資訊。如果受眾的資訊消費長期處于這種算法的算計之下,信息繭房中的受眾就會在回音室效應下不斷強化自我認同,想當然地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在喪失思考的情況下表達“被假新聞塑造的、自以為是的意見”。“重復虛假陳述增加了它的可信度,賦予它一種斯蒂芬·科爾伯特所說的‘真實效應的幻覺’。”當人們喪失獨立思考,西方民主何以自處?威爾·杜蘭特說:“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國家。”有素質優良的人,才能有素質優良的國家。假新聞泛濫是一種瘋狂的語言腐敗,是一場可悲的集體無意識狂歡。網絡上充斥著“被毒化的語言”,“意義世界”被異化,公眾的價值觀與美德被嚴重侵蝕,民主政治失明。 4.假新聞泛濫踐踏西方的人權觀 康德曾言,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人權首先是人之為人的權利。在社交媒體時代,民眾成為被特定組織或政客操縱的假新聞操弄的工具。一些數據分析公司利用非法獲取的大數據對受眾心理進行精準測量與惡意利用,他們分析的是人的心理特征,而不是人口統計學特征,在固化受眾認知圖式的同時,也把他們變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在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曾聘用劍橋分析,該公司非法地將大約5000多萬臉書用戶的信息用于大數據分析,從而精準地刻畫這些用戶的心理特征,并向他們推送定制廣告與假新聞。“劍橋分析將美國人口分為32類性格特征,并集中關注17個州……該公司發現在美國制造汽車的偏好是潛在的特朗普選民的一個很好的跡象。除此之外,這些調查結果顯示了特朗普的哪些信息在哪里發揮最佳作用。”每一位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游說者都可以精準了解每棟房子中住戶的性格、喜好,總之,他們對選民會不會投票了如指掌。在英國脫歐過程中,劍橋分析也發揮了作用。人成為工具而不再是目的,西方人權的溫情面紗被揭穿。 5.假新聞泛濫加劇西方民主價值觀之間的緊張關系 假新聞泛濫是西方民主價值觀各部分張力的結果,反過來又加劇了它們之間的緊張關系。西方民主價值觀中有兩對核心關系:自由與平等、自由與民主。在自由與平等的關系上,自由主義堅持自由相對于平等的優先性,“一般都認為自由主義與民主的基本關系就是自由與平等的關系……自由主義民主這一定式是指以自由——依靠自由——求平等,而不是以平等求自由。”堅持機會平等,否定結果平等,強調個人利益與私有財產的神圣性,在全球化時代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在于導致西方愈來愈嚴重的兩極分化。“一個更突出的事實是……他們的忠誠是國際性的,而不是地區性、國家性或地方性的。他們與布魯塞爾或香港的同行有許多共同語言,而與那些還沒有與全球信息網絡接軌的美國大眾之間則不然……一個由布魯塞爾統治的歐洲會越來越脫離人民的控制。”在2016年美國大選以及歐洲各國大選中,大眾與建制派精英的鮮明對立清晰地暴露了這個問題。在自由與民主的關系上,兩者的調和并不會產生天然的政治均衡,自由民主有向其反面墮落的傾向,即反自由民主或反民主自由。薩托利警告“反自由民主”,“自由民主中民主成分的增長,越來越要求我們正視走向反面的危險”;芒克則提醒“反民主自由”,西方的政治體制早已不再像自由民主那樣運作,而日益類似于反民主自由,歐盟也許正是這一趨勢的最好樣本。脫歐派所提出的“奪回移民控制權”之所以引起許多歐洲選民的共鳴,是因為難民政策等重要決策越來越多地由歐盟委員會等技術官僚機構決定,決策日益遠離公眾的視野。 05 結 語 假新聞泛濫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治理難題,依法管理網絡言論、懲治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和國家主權,中國走在世界前列,卻被西方國家污蔑為破壞網絡環境。隨著假新聞成為全球公害,“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步采取與中國類似的措施……在互聯網管理的探索道路上與中國‘并道同行’”。對于假新聞泛濫的危害,西方國家幾無異議,但在如何治理的問題上卻有避重就輕之嫌,在向外“甩鍋”方面色厲內荏,在對內治理方面卻爭議不斷。然而,假新聞泛濫對西方民主的威脅卻不容小覷,迥異于以往所遭遇的歷次局部危機,假新聞對西方民主的侵蝕、解構是全面的,深入“骨髓”的,是西方民主內在缺陷與痼疾的總爆發。面對假新聞的泛濫與危害,西方國家“票決”政治家們不是從假新聞泛濫的病根——西方民主的內在缺陷入手,而是把西方民主之所以興盛的“經濟全球化”“開放包容”當作“病根”,把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排外主義作為“解藥”,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與其說假新聞泛濫導致了西方民主的整體性危機,不如說是西方民主的整體性危機造成了假新聞泛濫,假新聞泛濫的困境本質上是西方民主的困境。 參考文獻: [1]王紹光主編:《選主批判:對當代西方民主的反思》,歐樹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2]詹得雄:《西方民主怎么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3]〔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4]吳冠軍:《再探代議民主的規范性困局》,《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3期。 [5]張永紅:《論當前西方民主的四個重大危機》,《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13期。 (作者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馬克思主義研究”,刊于《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5期 )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懵了,15萬億瞬間蒸發!昨晚,新聞聯播霸氣宣告:這,就是中國態度!
2019-05-16新聞聯播:中國氣勢磅礴的反擊(附毛主席的聲音:要打多久、奉陪到底!)
2019-05-14華為還透露了一個核彈級新聞,有證據表明美國政府涉嫌入侵華為服務器。
2019-03-0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