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來,關于電影《古田軍號》在長沙只有一個觀眾的消息成為文化熱點。其實這樣的問題其它地方也有。怎么看,我看還要實事求是。
幾天前,幾位老資格的影視藝術家一起在北京文聯召開的影視熱點討論會上,無意間岔開話題說起電影《古田軍號》來,沒想到觀點驚人一致,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充分肯定其創新性和藝術性,稱贊其強烈的思想內蘊。比如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編劇周振天就非常堅定地認為,如果從視角獨特、題材重大這點來說,這是這些年少見的拍的非常好的電影。電影用了一個小號手的特殊視角構建故事,又用他孫子的旁白做歷史與現實的串聯,藝術地再現了古田會議前后的歷史過程,準確表現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上的思想交鋒。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當下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一段歷史,這是對我們初心的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尋找。從作品質量上說,應該說是上乘之作。當然,如果就藝術來說,也不是沒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如何適應青年觀眾,也確實有需要研究提高的地方。但是,這樣一部電影,的的確確是事實,在長沙出現了只有一個觀眾的尷尬局面。不,不僅在長沙,參加我們座談會的同行八一廠一個老資格電影人說,他在北京就看了一場只有他一個人的《古田軍號》。說整個電影廳工作人員等著他看完最后一個字幕的情景還蠻讓他感動。最后放映員還特別說一句,最后一場了,沒人看,不再排了。為什么?一個題材重大,思想深刻,內容精湛,制作精心的電影在觀眾中引發這么大的反差?我們到底那個環節出問題了?有文章批評宣傳部門,說對這樣一部好電影宣傳不下力氣,也有人說排播部門思想觀念有問題。也有人直接了當,現在進電影院的多為年輕人,年輕人不喜歡就沒有辦法。有的說的就更直接了:把電影名字不叫《古田軍號》,比如改成《號手》就會比現在票房好很多。為什么?因為現在年輕人都已經不愿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特別排斥黨史軍史教育。我認為,這說到了問題的核心。長期以來,我們在娛樂的旗號下,已經無限夸大了影視的娛樂功能,好像電影電視就是完全娛樂的。稍微有點思想性的、有點政治色彩的,就不愿意看。其實不僅不愿意看,編劇導演演員都不愿制作這樣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觀念,這樣的作品沒市場。而這一切,都是兩個字:金錢鬧的。我們不能不說,青年人不愿看宣傳革命和歷史傳統的作品,這是非常悲哀的事,也是非常危險的事。如果現在90后00后的小孩子都拒絕了我們的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如果有一天我們對他講古田會議、講紅軍、講長征,他們聽著味同嚼蠟,毫無興趣,我們的未來將會出現極大風險。年輕人不喜歡就對嗎?不對,恰恰說明我們在引導年輕人方面出了大問題,這個問題危害著我們的未來,危害著我們的國家安全。不是危言聳聽。有位朋友說的非常好。為什么青年人不喜歡革命歷史題材,為什么排斥有思想有故事的東西,我們做的不夠好僅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們長期用一些港臺故事、用一些追韓哈日的作品,用一些照搬好萊塢模式的東西,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味覺口味。長期喂他們狗糧貓糧,突然叫他吃正常人的食物,他們的胃口已經很不適應了。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五六十年代,愛情戲寫得都很美,那是含蓄的、內斂的、有審美的,是可以領著孩子一起進入電影院的。可是現在,所謂愛情戲沒到三分鐘就開始滾床單,就接吻親嘴,就脫衣解帶,沒有這個,投資人不來,導演不拍,編劇不寫,當然這樣的東西大人領孩子進影院,那是擔心的,便時時怕孩子學壞了。今天,你再去整那些含情脈脈,你再去弄那些欲說含羞,扯淡吧。沒人和你合作,沒票房。至于思想性,就不用說,你只要一提教育功能,就會說你落伍,不趕趟,掙不到銀子,其它都是瞎掰。于是大批具有韓日意識形態,具有港臺文化背景,具有美國大片特點的作品,便在國內受到猛烈追捧。在這種背景下,你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不要說別的,就從名字上,他就一下子不感興趣。一句話,我們的孩子在文化接受功能上,已經有意無意的被某些人轉了基因了。在轉基因的文化土壤上已經培養不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革命文化審美認同。有些年輕人,一開口閉口談歐美為榮耀,以撇幾句港臺腔為光榮,以追求他們的文化和行為方式為能事。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孩子們已經遠離了我們的賴以發展進步的國家主流文化。
如此,應該從一個觀眾的《古田軍號》看到一種危機感,再不抓就為之晚了。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出現久矣,比如那個撼人心魄的《血戰湘江》。無論從思想制作手法都堪稱一流,但是同樣只能成為“兩學一做”政治學習的硬性必看作品,同樣獲獎受限。這的確是一種非常悲哀的事。面對這種情況,要有措施,什么措施,從源頭管理,什么源頭?拒絕唯票房論英雄。不要動輒就宣布誰賺了多少票房,那些內容有問題的,思想導向有重大偏差的,不管你怎樣的票房,都不是政府倡導的。反動的,有嚴重錯誤思想傾向的作品,票房越高,危害越大。比如,像那個名為《芳華》的電影,票房很不錯,但政治上有嚴重問題,
一、他通過電影畫面侮辱領袖,讓一頭豬和毛澤東畫像并排出現在游行隊伍,傻子都知道這是在利用畫面語言辱罵領袖。二、他污蔑英雄,作品主人公是一個學雷鋒典型,對這樣一個模范典型,電影極盡嘲諷,讓主人公最后無人理會,轉業找不到工作,打仗斷了胳膊,找對象沒人要。借講社會問題,其實在講只要聽黨的話,結果就是這樣。
但是對這樣一部問題百出的反動作品,不僅沒有批評,而且因其票房不乏官方贊美。寬容到如此地步,至今這都是一個讓人不解的荒唐的現象。年輕人喜歡什么,不一定什么都是對的。對年輕人是要引導的。如果認為年輕人喜歡什么就提供什么,那將來必定會出大問題的。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說我們的主旋律主流電影就無所作為了,這些作品確實有一個研究當下觀眾的迫切問題,怎樣適應當下的審美,怎樣在市場競爭中有所作為,怎樣在爭取青年觀眾中取得更大主動,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毋庸置疑,有些編導總是認為自己做的項目是政府提倡的,是高雅健康的,反正各級政府會想辦法支持,所以在制作上往往不太講究,想用思想性替代藝術性,如此,恰恰會遠離觀眾。這也是當下我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總之,社會已經就這樣一個胃口了,面對這樣一個我們不一定喜歡的大眾胃口,我們怎么把我們想做的這道文化大餐做得有更多的人喜歡。這是這個時代給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主流文化出的一道難題,這也是在文化市場的劇烈競爭中,我們主動出擊的問題。美國人能用我們的花木蘭、熊貓來賺我們的錢,他們這種文化的主動精神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必須把我們的文化產品做好,做出一流來,這是第一位的。(作者:陳先義,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重大題材影視作品審查專家組成員。原籍河南蘭考,北師大畢業,曾任后勤學院教員、解放軍報文化部主編,2011年退休,現從事重大題材文藝研究。著有《為英雄主義辮護》《走出象牙之塔》《捍衛我們的英雄》《追尋丟失的精神》等十余部,另有報告文學、散文集《橫槊東海》《戰神之戀》《在統帥部當參謀》《中國軍人看世界》等作品。其作品曾多次獲中國新聞獎政府一等獎,全軍文學創作一等獎。曾獲全軍具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一等獎。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新思想大視野”)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