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那些人
70年砥礪奮進,70年同心筑夢,70年,中國人用勤勞和智慧,讓中華大地舊貌換新顏。
54所成立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電信技術研究所,是我國軍事電子技術研發的搖籃。建所以來,她初心不改,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伴隨著新中國一路成長,攻克無數科研難關,不畏困難為國爭光,敢于拼搏為國造重器,沉淀了雄厚的科研實力,也沉淀了以創新、奮進和奉獻為主色調的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
本號特別開辟“70年 · 那些人”專欄,講述那些崢嶸歲月里,不畏艱險、不計個人得失、為國家強盛、為軍隊強大默默耕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的54所科研工作者的故事。
聽葛叔平的后代講述父輩的故事
羅布泊上空升騰的蘑菇云背后的崢嶸歲月
追憶“兩彈一星”元勛葛叔平及中國第一次核試驗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撫今憶昔,回溯“兩彈一星”研發背后的點滴故事,還原塵封許久的歷史遺存,那些特殊的日子,那些特殊的人物將永遠被銘記。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當喜訊傳遍千家萬戶,在河北石家莊,一群為核試驗成功貢獻了青春歲月的人,他們相擁著喜極而泣,他們就是我國“兩彈一星”研發科研團隊。在這些國防科研領域專家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葛叔平高級工程師,就是“兩彈一星”元勛之一。
1
7個月研發出核試驗遙控遙測系統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相關訊息,很多內容都是對爆炸現場等內容的描寫,關于核試驗控制系統研發以及起爆前的“內幕”揭秘,國人都知之甚少。隨著國家解密,55年后的今天,當葛叔平家人及老同事們回憶起往事來,當年那些細節才逐一面世。
1963年初,我國核試驗的遙控遙測任務下達到了葛叔平當時所在的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前身的一部分),他和同事李振魁一起去北京接受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面對當時美國、蘇聯等有核國家對我國嚴密的技術封鎖,國內沒有任何核試驗遙控遙測資料可參考和借鑒的情況下,國防科委要求在一年內完成任務。今年已86歲高齡的李振魁回憶道:“我和葛主任當時就向國防科委立下了軍令狀:保證完成任務!” 回來后,十九所抽調精兵強將專門成立了遙控遙測研究室,代號十二室,葛叔平任主任。
研制開始后,葛叔平親自掛帥,組織研討總體方案,他每周都要親自向科委副主任張愛萍上將匯報進展情況。經過反復思考、論證,最終提出了分頻制遙控方案。他帶領研究室全體人員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進行著實驗。今年83歲的李雄飛曾是十二室科研人員之一,說起當時的工作狀態依然感慨萬千,“我們研究室全體人員加班加點是常態,大家經常一干就到了凌晨一兩點。國家當時是三年困難時期,國力有限,我們幾乎是餓著肚子搞控制系統,那時候,夜晚加班同志能吃上一碗面條就覺得格外幸福。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沒人叫苦,沒人喊累,反而是凝心聚力一起干事。”“人心齊,泰山移”,中國科研人員憑著這股拼勁啃下了核試驗控制系統研發中的一塊塊硬骨頭。
葛叔平長子葛元仁告訴記者:“遙控遙測設備研制之初,周恩來總理曾親自批準并授權父親,可以直接申請和使用緊缺的國家外匯來購買國外先進儀器和設備,用于開展研發工作。但是,父親精打細算,凡是能用國內產品替代的,一律用國產貨,不動用外匯去購買外國產品。等到整個系統安裝完成,為國家節省下幾十萬美元。”當時有些人覺得他呆板木訥,不懂用國家給的錢給研究所增添新設備,他卻任人評說,不爭辯不解釋,只顧埋頭搞科研。
多年后,葛叔平暮年之際與家人聊天時,才揭曉了當年不用外匯買儀器設備的緣由,他說,當時國家經濟貧弱,人們生活困苦,外匯資源很寶貴,其他行業領域用外匯的地方也很多,作為科研工作者,如果能用自身智慧為國家節省資金,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而且,我們國內生產的設備通過改進提高后也不比國外差多少,既然都能用,為什么非要買國外產品呢?父親告訴兒女,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愛國情懷不單體現在語言上,更應付諸于行動中。那一刻,家人深刻感受到老人對國家的愛之深、情之切。
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葛叔平帶領著他的研發團隊,只用了7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研制出了核試驗遙控遙測系統,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艱巨任務。當遙控系統安裝到寂寥空曠的羅布泊,以扇面形分布在以原子彈爆炸點為中心的幾十公里范圍內時,所有參與者內心都充滿喜悅。夜晚,皓月的余暉傾瀉到設備上,折射出凄冷卻迷人的清光,這時,人們都無比熱切盼望著,核試驗啟動時刻的到來。
2
奮戰11個小時排除原子彈爆炸前的故障
1964年10月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在試驗基地,人們愈加忙碌,緊張的氛圍彌漫于基地上空。
核試驗整個遙控遙測系統由主控站和多個被控站組成,葛叔平負責主控站,他的助手樊子麟和另外兩名同事負責被控站,被控站全部分布在羅布泊的無人區中。總控站是整個核試驗成敗的關鍵組成,相當于人體的神經中樞。葛叔平作為遙控系統技術總指導,為了全面了解設備安裝和調試情況,確保核試驗時萬無一失。他除了檢測好總控站,還會每天前往各個被控站檢查,戈壁灘上的道路崎嶇不平,樊子麟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布滿鵝卵石的路被車輪搓軋得像波浪一樣,我們稱之為搓板路,在車上顛得人心都要跳出來。可葛主任每天要坐著吉普車在搓板路上奔波,車在大沙漠上一跑大半天,很多年輕人都被顛得受不了,下車都頭暈,可葛主任沒事,下車就開始工作。”他后來告訴孩子們,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動力,是頑強的革命意志,是保證核試驗百分百成功的堅定信仰。
基地所有人都眾志成城,共待原子彈爆炸的激動時刻。“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與樊子麟第一次見面,就拉著他的手說:“我的‘邱姑娘’(原子彈代號)很年輕,還不成熟,交給你控制和測量,我要她的血壓、心跳、脈動!這些數據都正常了,我才能控制爆炸呢。”葛叔平主任一直親自保管著總控制臺的鑰匙,從不離身,就怕設備一經他人之手出現損壞的情況。“試驗場地位于戈壁灘,天氣冷,葛主任就把自己的毛線衣脫下來蓋在機器上。”可以說,基地每個人都像呵護新生命一樣對待核試驗中的機器設備,不敢有絲毫閃失。
但即使這樣,原子彈起爆前夕,還是出了段“小插曲”。人們已對系統進行了多次聯調,一次出現了被控站接不到主控站信號的情況。經初步分析、判斷,是主控站的問題。但是大家認真檢查了各自負責的設備,都沒發現異樣。原子彈爆炸在即,故障始終未解,大家心急如焚。就在人們茫然不知所措時,葛叔平主任親自對設備展開了每一條線路、每一個元器件的地毯式排查,從下午三點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兩點,整整11個小時后,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由于不斷開機、停機的震動,使得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鐵屑扎穿了導線外皮,造成短路,導致信號發不出去。癥結尋到后,故障立刻被排除,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首次核試驗圓滿成功,舉國歡慶。負責核試驗任務的張愛萍上將召開核試驗委員會大會,決定當場給兩家單位記功。他提議第一家給開飛機穿過蘑菇云的駕駛員和5人測量小組。第二家他只提條件,那就是“關系全局,成績突出”,讓委員們推薦。幾十位專家幾乎異口同聲:“給遙控!”
于是,以國防部的名義,給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十二室記集體一等功,葛叔平榮立個人一等功,樊子麟榮立個人二等功,彭光華、葉良發、蔣文修都記個人三等功。樊子麟在文章中寫道:“這是至高榮譽,無上榮光,是全所的成績。更令人自豪的是,中國人從此有了自己的原子彈,毛主席提出的‘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的話很快都實現了。”但參加任務的同志們勝利歸來后,卻嚴守保密紀律,只對熱切等待的同事和領導們說:“核爆炸成功了。”
就連葛叔平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功績,“從1963年夏天到1964年5月,全家人都未見過父親的面,就連春節,父親也未歸家。而他離家時,只對妻子說,要去新疆執行任務。去多久,什么任務,他只字未提。”直到首次核試驗成功后,長子葛元仁去同學家玩,同學父親告訴他,“你們家有喜事了。”他聯想到自己看到《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新聞,懵懂地猜測喜事應該和核試驗、父親有關。直到父親離休后,當年這個謎才徹底解開。家人說,這就是父親這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品格,國家利益至上永遠是他們心中不變的理念和信仰。
第一次核試驗成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為功臣代表設宴慶賀,葛叔平也接到了請柬,但是他沒有去。這份請柬就靜靜地躺在家中書柜里。時隔多年,說起未參加慶功宴的原因,他說,當時高空、地下核試驗即將開始,作為遙控遙測系統的技術總負責人,他必須要到現場準備新的測控工作,那時人已經在外地,所以沒能參加。問他是否心存遺憾,他說“沒有”,在他心里,祖國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從1965年起,葛叔平又兩次前往青藏高原,為空中核武器爆炸試驗的遙控遙測工作做準備,選擇測控設備的安放地點。這次,他又實地參加了空中核試驗的測控,而且是準氫彈爆炸試驗。隨他參加這次任務的同事崔國義回憶:“我們經過兩天兩夜的行程,列車到達西寧車站,第二天十幾輛小車組成車隊前往基地,基地坐落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青藏高原上。車隊沿山路蜿蜒前行,一到目的地,葛主任因長途跋涉加高原缺氧導致呼吸困難,身體極度虛弱,同事們多次勸他休息兩天,但他不同意,堅持馬上開展聯試工作。” 1987年全國科技大會上,因其在這次核試驗中的卓越功績,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榮譽稱號。
3
改進遙控系統,讓衛星落地點小于100米誤差
除了一次次在核試驗的“戰場”上大顯身手外,葛叔平還參與了某返回型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監測和回收工作。某返回型衛星回收當天,他和助手們守在電話旁徹夜未眠,直到獲知衛星已平安回收的消息后,眾人才回去睡覺。這次衛星成功回收,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根據第一次衛星回收的測控數據,葛叔平團隊對衛星遙控系統進行了改進,等到另一顆衛星回收時,衛星落地點距理論計算中心只有不到100米的誤差,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這是讓老一輩遙控研制人員一直引以為豪的事情。國防科工委針對葛叔平團隊在衛星發射及回收過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授予他們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葛叔平一生先后參與了一百多項重大尖端軍事工程的研制工作,獲得了26項科研成果,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填補了不少軍事科研的空白,享有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他的一生都圍繞著國防科研事業奮斗著,無怨無悔。
4
把科研精神作為“家風”傳承下去
葛叔平工人出身,完全靠自學和黨的培養成為國家高級技術專家,他就像一株翠竹,堅韌頑強、品格高潔。工作中永遠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生活上始終低調平淡、知足常樂。
當年和他一起參與核試驗工作的同事崔國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葛主任對待工作的精益求精態度,他要求每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紕漏。十二室的年輕科研工作者對他既尊重又害怕,生怕自己疏忽出了差錯,會挨批評。但他在工作以外又很平易近人,愿意聽取年輕人的建議,只要是對工作有益的意見,他都會接受。”崔國義說:“與葛主任一起工作的日子終身難忘,他的作風和精神,滋養了我的一生。”
葛書平一輩子鐘情國防科研事業,75歲高齡時,國家有關部委發給他一摞文件,向他征詢意見。他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耗費幾天時間,工工整整寫出了意見和建議,然后按照要求,以“機要”文件郵寄出去。至于寫的什么內容,他嚴格按照征詢方要求,一個字也不透露給其他人。他說:“按照國家要求辦事,是國防科研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原則。”
他在家庭生活中,也用科研精神要求孩子們,教育他們做事要認真,學會堅持到底,不斷超越自我。他有三個兒子,有兩位都是高級工程師,一位是經濟師,他們在職業選擇上受父親的影響很大。
作為國內遙控遙測、電子通信工程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在離休后,出門辦事可享配車待遇,他卻從不使用。葛元仁一次回家探親,給父母買了很多土特產,希望父親能要輛車去火車站接站,遭到了父親的拒絕。他說,“車是用來給老干部辦公事用的,不是給家屬辦私事的。”
子女們都知道,“父親在工作、生活中,始終是個講原則和規矩的人。因為他的工作有保密制度,所以,我們兄弟的成長記憶中,很長時間不知道父親從事什么工作,不知道他每次出差去了哪兒,更不知道每一個年節父親能不能按時回家。生活中,父親給我們傳遞的生活理念就是不要奢望他人的幫助,要靠自我奮斗贏得未來。”他的這種家風傳承,影響了兒孫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懂得,成功沒有捷徑,唯有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
如今,葛叔平老人已經故去,但家人們每每提及他將一生奉獻給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光輝歷程,都感覺無比自豪。三個兒子都說:“正是有了眾多像父親一樣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無悔付出、甘于奉獻,才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夯實了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實基礎,他們的故事不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而應被人民銘記。”
內容來自河北工人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羅布泊上空升騰的蘑菇云背后的崢嶸歲月 | 70年 · 那些人
2019-09-14?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