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翟冬青: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嗎?
點擊:4403  作者:翟冬青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19-09-16 09:50:16

 

1.webp (5).jpg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嗎?

——與吳國盛教授商榷什么叫科學

 

從網上看到了兩篇內容相同的訪談文章,其中一篇題目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清華教授吳國盛作解答: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盡管題目是疑問的,但訪談中闡述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吳國盛的觀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是肯定的。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

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指“古代科學技術輝煌成就的中國,為什么近代科學技術落后了”的命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于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于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他還說,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并不是我們中國人那個時候沒有能力,反而是當時的中國文化不需要”。

 
看到身為中國科技史學會理事長、著名學府教授這樣誤人子弟,竊以為有必要與吳國盛教授商榷一下什么叫 “科學”。
 
翻看以往的帖子,吳大教授對頒發過諾獎的歐美科學成果認為是“科學”,那我們就從諾貝爾獎說起
 
雖然已經成為發布過的“諾貝爾獎級科學成果”,還是有一批后來被取消了,比如1949年沃爾特·赫斯和安東尼奧·莫尼斯因為發現大腦前額葉切除術獲獎,這個技術是外科醫?用錐子從眼眶扎進前額,然后通過亂攪破壞腦區,后來簡化的手術街邊診所和精神病院都可以做。這個手術在獲得諾獎15年后,全世界都禁止使用了,從出現到被禁全球至少有幾十萬人成了受害者,這個獎項也是諾貝爾獎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個錯誤。再如1906年的諾貝尓化學家獎給了發明金剛石制備方法的莫瓦桑;1927年生理學醫學獎成果是認為發燒可以治療神經病;1948年生理學醫學獎就給DDT農藥發明者,在1960年發現DDT對環境、?物鏈、?和土壤都有很大的破壞,美國在1970年全面禁用了。
 
這些導致諾獎級的“科學成果”被取消、被禁用都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其后經過?量試驗,或者社會生活、生產斗爭過程中的驗證,證明是錯誤的!可見諾獎并不是標準。
 
因此,我告訴吳大教授科學的定義到底是什么?科學的定義,就是經過了試驗的“驗證”所以叫“科學實驗”
 
這個定義是哪?來的,是來自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在最早的歐洲民間科研機構——山貓學院(意大利國家科學院的前身),其研究宗旨就是“試驗、試驗、再試驗”。從17世紀以來,歐洲科學界的學者就傳播關于各類試驗的文件報告,各國的學者、科學家之間互相啟發,這是常態。人類今天最重要的資源——電的發現和電動機/發電機的發明,都是源于法拉第等人的試驗科學方法。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之前和其后?段時間里,沒有電科學,只有技術效應。而電科學的出現,也是發明了電動機/發電機幾十年之后,麥克斯韋、赫茲才逐步建立的“電科學”體系。今天有人能對全世界否認法拉第是“科學家”嗎?!法拉第是著名的“試驗科學家”!后世支撐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獎成果的吳健雄女士也是“試驗科學家”。
 
再回頭看看四大發明到底是不是“科學”?造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都是上千年來經過古代學者、工匠的逐步完善,得以驗證的可靠技術,“科技科技”,科學和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怎么能說“四大發明”不是“科學”

吳國盛教授偏執地說中國古代從來就沒有過科學,那我再提出幾個無人能駁的古代華夏科學例證,《墨?》中記載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這是不是“科學”?!三國時期的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撰寫《割圓術》,其后祖沖之(429年-500年)繼續提升圓周率的精度,這是不是“科學”的探索和迭代式進步?這樣的方法論和意大利山貓學院有何不同?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是雙重標準還是歷史虛無主義?難道在吳國盛大教授眼里也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還圓嗎?
 
1.webp (6).jpg

看了吳大教授的這段博文,就不難理解這個科技史專家為什么說“四大發明”不是科學了!

 
盡管這樣,我還是想說吳大教授的中國“四大發明”只是技術不是科學,這個觀點屬于尚不明白科學的定義。那,我可以告訴吳大教授,錢學森先生就專門命名了科學研究的一個門類,稱之為“技術科學”,可以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鄭哲敏院士的文章《從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談起》。什么是“技術科學”呢,渦輪噴氣發動機就是一門很典型的技術科學,先有了技術,后有了“科學”。英國空軍官惠特爾在發明渦輪噴氣發動機之后將近10年,才由中國人吳仲華(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創始人)設計出科學仿真的“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這是一個世界級科學成就。從這個案例中,你能說英國惠特爾發明的噴氣發動機技術,不是“科學”嗎?

科學的定義是“驗證”,科學進步的過程是什么呢?小試(驗)、中試、大(規模)試驗,是試驗驗證過程的不斷擴展推進
 
為什么現在中國學界趨之若鶩地大量發表論文反而不是“科學”呢?因為“科研論文”的依據僅僅依靠了實驗室小規模試驗的數據作為支撐。試問,世界上有沒有剛發表的不能撤銷的論文呢?沒有!!初發表的論文是沒有不能撤銷的,為什么呢?因為初發表的任何學術刊物論文都不是經過了高度可靠性驗證的“科學”。牛頓,在他初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歷史時期,提出來的還不是“科學”,在其后百年里由歐拉(LeonhardEuler,1707~1783年)領銜發展、擴充的“牛頓分析力學”才是牛頓走上“科學神壇”的關鍵驗證。
 
吳國盛教授,身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學術帶頭人,學術水平如此不堪,竟然搞不清楚科學的“驗證”定義,搞不清楚經過“驗證”符合客觀規律的發現發明創造就是科學,把李約瑟難題中肯定中國古代有科學,說成了古代中國無科學,試問“四大發明”都不是科學,“四大發明”者都不是科學家,什么是科學,誰是科學家?這樣的傳道授業解惑不是走向了反面嗎?這也背離了研究辨析“李約瑟悖論”。反思我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探求我國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策略,是中國科學史界和科學學界的一項重要使命的初衷。

至于說“中國文化不需要”科學,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偽命題。從來都是科學文化緊密相連,沒有文化不需要科學的。作為一個科技史專家,處心積慮地講“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是當時的中國文化不需要”,這就從根上否定了“文化自信”。可見,吳大教授否定“四大發明”是科學,其思想正是中國學術界當前混亂的表現,我們學術界應該為之反省吧!
 
(2019年8月27日寫于蕪湖國信大酒店,9月3日改于北京。)
 
【附錄1】 

文/玉濁清: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清華教授吳國盛作解答: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
 
科學這個詞匯在如今的社會已經十分的普及,幾乎人盡皆知,同時科學這個詞匯又非常的神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科學的領域當中,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也有著諸多的成就和認知,在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是否早就有了所謂的科學呢?
 
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清華教授卻和我們的意見不同,這位教授就是吳國盛,他表示中國古代并沒有科學,四大方面都不屬于科學范圍之內,那么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吳國勝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古代似乎是真的不具備所謂的科學,曾經還有不少著名文學人物,也寫到過“中國古代為什么沒有科學”類似的話題。說到這又有人疑惑了,中國的四大發明,難道也不屬于所謂的科學領域嗎?
 
這位教授覺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將科學與科技分開,甚至還將其混為一談,有很多的科學史家也不能夠將二者完全的分開,甚至不愿意將二者分開。另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并非一部分人了解科學就讓全國去進行學習,而文化不同罷了,比如說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曾經學過幾何學,并且十分的熱衷于這個領域,然而他并沒有讓整個國家都學習西方的文學以及科學,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文化問題,中國有中國的作派,西方有西方的作派,每一種做法都有意義,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并不是我們中國人那個時候沒有能力,反而是當時的中國文化不需要。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得不進行,對科學意義的了解,科學本來就是一個理論體系,中國古代的思想本來就比較傳統,在中國人的眼中看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具有一定情懷和感染力的,也就是古人們常說的天地人合一,而并非是如今人們常掛在嘴邊的科學,畢竟中國是一個史學大國,在當時也認為科學是博物學,因此我們中國大多都是自然哲學,也是自然志!


【附錄2】

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
(2019-08-27 14:20)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于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于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于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吳國盛教授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第七、八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代表作《什么是科學》《科學的歷程》《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技術哲學講演錄》等。
 
吳國盛教授強調,科學的精神源于古希臘求真求知的人文精神,而“近代科學的出現,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社會思潮的一部分,包括基督教本身的思想運動、資本主義的萌芽、中世紀的技術革命,以及后面出現的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一大堆事情攪在一起的。
 
而中國的歷史背景跟西方差別很大,從開始的時候就缺乏科學的基因。比如說,中國文化中缺乏“自然”的概念。現代漢語中的“自然”是近代從日語引進的,與古代漢語中的“自然”完全不同。老子的‘自然’是個形容詞詞組,‘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說的是道追隨自己。希臘人的自然指的一個自足、自主的事物領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而科學就是研究這種事物的內在邏輯。
 
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天人感應,天地人三才相通,不認可希臘意義上的“自然”,不承認事物有獨立不依的“自己”,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希臘意義上的科學。
 
中華農耕文明孕育下的血緣文化秩序,意味著中國在文化基底上更強調仁愛禮儀,學以致用,包括應用為禮學的古代天文學,注重實操的地動儀等技術發明,均是中國古代的應用型智慧。
 
也正是因為重視技術應用,中國傳統上忽視研究知識本身,“不能為天下蒼生謀太平謀福利,那學知識有什么用,他(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沒法理解希臘科學傳統,就是為了理解世界、理解知識”。而這樣就失去了“近觀取其質”的視角,缺少純粹的研究世界的客觀方式。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是從文化根基深處奠定的。但是這個事情不會影響中國人跟天地打交道,你還是打交道。你打交道的技術對你生活有促進,但是那個事情跟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不是一回事”,吳國盛教授如是說道。


(作者系國家民航局適航司無人機適航法規專項工作組專家,國家工信部信軟司工業互聯網入庫評審專家。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