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京近日的兩個批評
2019年12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國際貿易中心召開2019年度記者會。會上有記者稱,有聲音批評“俄羅斯一直依賴蘇聯遺產過活”,對此詢問普京看法。普京強調,蘇聯當年要進口糧食,現在俄羅斯向全球市場出口小麥,出口量甚至超過美國和加拿大,“我想提醒大家,俄羅斯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可參見《被指靠蘇聯遺產過活,普京回應》https://new.qq.com/omn/20191219/20191219A0QVD800.html)
同時,普京還猛烈批判了列寧的民族政策:
【《生意人報》記者科列斯尼科夫請普京解釋下他在人權理事會會議上發表的觀點。那次會議上,普京對列寧進行批評,指責他瓦解了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國家(沙皇俄國)。
普京表示,在他看來,列寧可能不是政治家,更像是個革命者。他認為列寧最大的失誤,是把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統一國家,改造為國家聯盟。而這一國家聯盟的加盟者,被賦予了脫離聯盟的權利。
普京回憶說,當初斯大林是反對這樣一種國家設置的,但他最終無奈接受了列寧的決定。而這種設置的一大壞處,便是國家聯盟內不合理的土地轉移以及領土劃割。這就造成了在蘇聯這樣的多民族國家里,許多族裔的居住地未能與他們所身屬的加盟共和國相匹配。
普京談列寧:最大失誤,是把一個統一國家改造為國家聯盟_騰訊新聞
https://new.qq.com/omn/20191220/20191220A05RMV00.html】
應該說,這兩個問題不僅僅是普京個人的認識,也是現在某些學者與媒體論證“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蘇聯不如沙俄和今天蘇聯解體之后的俄羅斯”的所謂鐵證。但事實上,相關說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靠譜的,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說明一下。
二、蘇聯進口糧食的問題
蘇聯的農業問題一直遭到不少人的猛烈批判,認為蘇聯把農業搞糟了。如果要是單純從糧食的進出口來看,似乎的確如此:沙俄一直是出口糧食大國,但是蘇聯時代卻逐漸變成了糧食進口國,到蘇聯解體前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頭號糧食進口國。到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很快又成為了糧食出口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這一切都是事實,普京在這個問題上的確沒有撒謊。
但是,以糧食進出口來判斷農業行不行的標準,其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印度的人均糧食產量連中國的一半兒都不到,但是卻一直是一個糧食出口大國。而中國則在70年代末開始進口糧食,而且進口的規模越來越大,現在年進口量已經達到1.3億噸,相當于蘇聯進口高峰時期的三倍以上。這并不代表中國的農業比印度落后,只不過證明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量要比印度高得更多而已。而印度之所以源源不斷的出口糧食,也并不是因為當地人具有勒緊褲腰帶支援全世界的高尚精神,只不過是由于當地貧富差距太大,大多數人買不起糧食,只能夠半饑半飽甚至餓著肚子。相反,中國現在雖然也存在貧富差距問題,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還要比印度高很多,所以自然就不夠吃,要進口了。
沙皇俄國與蘇聯的情況也類似與印度和中國。在沙俄統治之下,雖然源源不斷的出口糧食,但是很大程度上是靠壓縮消費水平實現的。當時不要說普通的農民,甚至在貴族地主家庭當中,饑餓也是普遍的現象。例如,大多數貴族學校的學生也吃不上飯:
【1865一1872年,B C克里文科在士官武備學校度過了7年時間。據他回憶:“我們吃得很糟糕。每人每天的伙食標準只有12.5戈比,我們沒被餓死真該令人感到驚訝……”貴族女子學校的女孩子處境也差不多,包括俄國最有特權的斯莫爾尼女子學校。E.H.沃多沃佐娃描述了1855-1861年那里的伙食狀況:“除了早起和寒冷外,持續的饑餓使學生們疲憊不堪。……學生們餓得要命,每天哭著躺下睡覺,在被子里餓得直哼哼,饑寒交迫,難以入睡。一次,大齋時的饑餓導致半數以上的學生被送進醫院。最后,我們的醫生表示,已經沒有床位接收病人。他直截了當地說,這是營養缺乏造成的。”
(俄)米羅諾夫著;張廣翔,許金秋,鐘建平譯,帝俄時代生活史:歷史人類學研究(1700-1917年) 下冊,商務印書館,2013.04,第435頁】
到了蘇聯時期,不僅是蘇聯一國,社會主義國家普遍都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問題。但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把食品價格壓得比較低,導致食品消費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飼料糧消費驚人,而并不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糧食產量低。當時,蘇聯的人均糧食產量從沙俄時代高峰期的五百多公斤上升至七百多公斤,其他東歐國家的人均糧食產量一般都達800公斤左右,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甚至達到一噸左右,這都是居世界前列的。但是這些國家仍然糧食緊張。唯一一個糧食夠吃的國家是匈牙利,可這個國家的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近一噸半:
轉引自:劉大昌 劉小龍,當代各國農業,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06月第1版,第313頁
而到了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基本上又恢復了沙俄時代食品消費水平低導致糧食過剩的情況。其在90年代人均消費的肉類下降了接近一半,禽蛋和牛奶的消費也大幅度減少:
轉引自:朱建亮主編,南國學術研究(2014),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5.06,第51頁
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出口糧食的同時糧食產量是下降的。雖然普京上臺后有所恢復,但是過去的十年里平均年糧食產量仍然不足1億噸(俄羅斯農業部長公布的數字為9900萬噸,見http://sputniknews.cn/economics/201809191026393082/),人均糧食產量不足700公斤,這兩個數字都是要低于蘇聯時期的。只有2017年一年糧食產量達到1.3億噸,超過了蘇聯時的水平,當時俄羅斯上下為此歡欣鼓舞。(參見《普京:去年俄羅斯糧食產量超1.3億噸 超過蘇聯水平》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6OCX)這些恐怕比糧食是進口還是出口更能說明問題。
三、列寧民族政策的問題
關于蘇聯的民族問題,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受到的批評就更多了。應該說,蘇聯的民族政策的確不能說是盡善盡美的,但是今天普京乃至一些中國學者所說的,“列寧把統一的沙皇俄國改造為聯邦制的蘇聯,導致蘇聯解體”則是與事實南轅北轍。
實際上,沙皇俄國名義上雖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并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民族國家觀念,也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國家管理,而實行的是一種中世紀的“部落領地拼盤”模式。比如說車臣,沙皇當局就長期實行所謂“車人制車”的政策,車臣當地的首領只效忠于沙皇個人,并不效忠于俄羅斯這個國家。(可參見鄧天齊《試評新世紀的俄羅斯車臣治理》,外交學院2014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其他民族地區的情況也大同小異。
而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則一直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反對聯邦制和分權制的,不僅要反對美國式的聯邦制模式,也要反對沙俄式的部落領地模式,只有中央集權的大國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像1913年《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一文當中就明確指出:
【當然,馬克思主義者是反對聯邦制和分權制的,原因很簡單,資本主義為了自身的發展要求有盡可能大盡可能集中的國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覺悟的無產階級將始終堅持建立更大的國家。它將始終反對中世紀的部落制度,始終歡迎各個大地域在經濟上盡可能達到緊密的團結,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地域上,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才能廣泛地開展起來。……在各種不同的民族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情況下,并且正是由于這種情況,馬克思主義者是決不會主張實行任何聯邦制原則,也不會主張實行任何分權制的。中央集權制的大國是從中世紀的分散狀態向將來全世界社會主義的統一邁出的巨大的歷史性的一步,除了通過這樣的國家(同資本主義緊密相聯的)外,沒有也不可能有別的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列寧既然不贊成聯邦制,為何蘇聯后來還實行了聯邦制?其實答案也非常簡單。正是因為沙皇俄國實行的是中世紀的“部落領地拼盤”模式,俄國長期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觀念,完全建立在王室的權威之上。所以沙皇統治一垮臺,各民族地區便紛紛獨立建國,再建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已經根本不可能了。因此,列寧實際上是把聯邦制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當中的過渡形式,并非認為這應該是社會主義國家處理民族關系的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把一些主體民族俄羅斯人占據多數的土地劃給少數民族加盟共和國,恰恰是為了防止國家分裂,最終建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并實現民族的融合。我想朋友們不難理解,如果烏克蘭全都是烏克蘭人,那么分裂的危險相當高,民族融合更幾乎不可能發生,要是也有一部分俄羅斯人,那么鞏固統一的力量便增強了,民族融合也變得可能了。像上文所提及過的列寧《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一文中,便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文化多元論”,高度評價了俄烏混居帶來的“同化”的進步性:
【馬克思主義者并不受資產階級民族觀點的限制。在南部即烏克蘭,已有好幾十年十分清楚地顯示出較快的經濟發展過程,烏克蘭把數以幾萬、幾十萬計的大俄羅斯農民和工人吸引到資本主義農場、礦山和城市中去了。在這些地方,大俄羅斯的無產階級和烏克蘭的無產階級“同化”的事實是無可置疑的。而這一事實肯定是進步的。資本主義把大俄羅斯或烏克蘭愚蠢、保守、死守在窮鄉僻壤的不開化的莊稼漢變為流動的無產者,這些無產者的生活條件既打破了大俄羅斯特有的民族狹隘性,也打破了烏克蘭特有的民族狹隘性。】
事實上,在列寧和斯大林時代,蘇聯雖然實行聯邦制,但是并不強調民族身份的差異性,相反一直注重打破民族界限,推進干部自由調動。比如說,赫魯曉夫在民族成分上屬于俄羅斯人,但是他曾長期擔任烏克蘭的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在民族成分屬于烏克蘭人,但他則先后擔任過摩爾多瓦和哈薩克的第一書記。甚至到赫魯曉夫初期還撤銷了卡爾累阿——芬蘭加盟共和國,繼續由聯邦制向單一制過渡。但是后來隨著歷史虛無主義越來越泛濫,資產階級的“文化多元論”再度沉渣泛起,蘇聯中央的權威不斷下降,民族地區也越來越成為獨立王國而不接受干部的跨區域調動了。這雖然為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但是顯然不能歸咎于列寧。
相反,今天俄羅斯比蘇聯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中央權威更弱,甚至又重新拾回了沙皇那一套。以車臣為例,再度搞所謂“車人治車”,當地事務幾乎完全歸小卡德羅夫一人說了算。這種狀況正如一些人所擔心的,就算小卡德羅夫對于普京個人的忠誠是100%真實的,但是普京之后會怎么樣,就很難說了。(可參見李婭婷《拉姆贊·卡德羅夫治下的車臣問題探究》,山東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恐怕要學習蘇聯列寧和斯大林時代的經驗,逐步廢除“車人治車”,推進干部自由調動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當然,在明確相關批評不靠譜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普京的做法:畢竟他是在蘇聯劇變與解體之后上臺的,如果實事求是地承認今天的俄羅斯仍然不如蘇聯,那他執政就沒有什么合法性了。在不危害自身合法性的前提下,普京還是對西方和國內公知對蘇聯的種種污蔑做了一些回擊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