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話的人,對遠方的理解,十有八九只停留在大自然鬼斧神工,景色秀美,生活詩情畫意上,從來沒有深入理解遠方的生活的艱辛。一般來說,保留大自然秀美景色的地方,都是物質生活艱苦,人口凈流出的地方。因為經濟落后,當地人“生而貧窮”,人口不斷凈流出,所以才能保持原生態。于是,文藝青年詩興大發,二逼青年向往不已。一直想寫這個話題,但是一直沒有想好切入點,更沒想好題目。
與農業化社會不同,工業化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由于一切生產行為的選址均以利潤為考核核心要素,這種集中更加突出。人口往往沿海200公里以內的超大型城市。隨著經濟行為的集中和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內陸的農業人口,紛紛或主動或被動離開家鄉,進入城市,成為無產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由于缺少全國統籌,這種現象尤其突出。不僅如此,這些離開土地的勞動者,進入城市以后,往往只能從事最低級的簡單勞動,成為廉價勞動力。除了其中極少數人鋌而走險完成資本積累以外,其余絕大多數人最終將成為社會底層。更有甚者,他們的貧窮將會遺傳給他們的后代。他們的后代,大概率將把貧窮繼續遺傳下去。同樣是鋌而走險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在工業革命時期,因為資本門檻較低,難度相對較小。相比之下,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因為產品全面過剩,大量資本被毀滅,殘余大資本迅速壟斷市場,所以難度極大。農業社會,馬太效應是把農民從土地上剝離的動力。被剝離的農民成為流民或者餓殍,其中的一部分人參加了起義軍,一部分落草為寇,一部分投靠了豪強,一部分人參加了官軍,多方在戰場上賭命,勝利者有資格躋身新的統治階級。工業社會,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本身就是不斷把農民從土地上剝離的力量。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單位土地農產品的價值不斷下跌,靠剩余農產品獲得的日用品的種類和數量日益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農業生產的產量愈來愈依賴工業品,完全采用原生態生產的農業品,產量極低,甚至無法糊口。農業生產成為工業化鏈條中的一環,農業依靠工業品生產,農產品成為商品出售,農民購買工業品。相對小農經濟,工業品處于高度壟斷狀態,工業品的價格上漲把農產品的利潤壓低到最低。農民單純依靠自己的產品甚至無法溫飽。即使在發達國家,這種現象仍然突出。大型農業公司(孟山都、泰森)控制農業,把低端生產外包給農戶,農戶使用大型農業公司提供的種子、化肥、農藥、幼畜、飼料、獸藥……產品或者由農業公司包銷,或者上市銷售,不論哪種方式,農民的利潤都被壓到最低,不得不依靠貸款經營,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即被銀行收走土地。那些拒絕和大型農業公司合作的農民,產量低下,缺少銷售渠道,他們的農產品因為產量稀少甚至無法進入商業流通環節。小生產者與大資本的博弈之中處于天然的劣勢,這一點,在農業生產中暴露無遺。可以說,在出現能控制全國某一地區農產品的大地主出現以前,單位農田農業生產效率越高,農產品價格越低,農業利潤越低,農民越難在農村立足。未來的能夠控制全國農產品生產的農業企業,大概率也是大型農業公司的子公司。只有它們有足夠的資本獲得足夠多的土地,也只有和它們合作的大地主,才能獲得足夠的農業生產資料。
惡意的驅逐,加劇農民失去土地的過程。圈地運動期間,貴族地主圈占公地,農民無法從公地獲得柴草、牧草、枯枝落葉、野味,缺乏燃料、飼料、肥料和額外的副食和可供交換的商品。農民的大量隱性收入被剝奪,迅速陷入生產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類似的手段有很多,比如:一面壓低農業的利潤,一面給農民提供貸款,允許農民用土地使用權或者住宅使用權抵押貸款,農民無論是失去耕地還是住宅,都無法繼續在農村立足;大規模的土地使用權兼并,使生產條件高度集中,于是無論是出租土地使用權的農民,還是他們的鄰居,都難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大資本壟斷銷售渠道,把散戶排擠出銷售網絡;大量收購破產農民的住宅,然后夷為平地,讓他們的鄰居失去生存條件……看過《憤怒的葡萄》的讀者都知道,每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農民是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群體之一。當一部分農民因為失去經濟來源,或者經濟條件無法支持他們繼續在農村生活的時候,他們只能四處打零工或者進城找工作。對他們來說,他們在農村的土地和祖宅,遲早是要失去的。他們已經無法在農村繼續謀生,土地和祖宅對他們來說是一塊還能換點兒錢的雞肋,賣掉土地和祖宅只是時間問題。斯密在《國富論》中分析過,人口少到一定程度,是難有分工的。因為人口稀少,蘇格蘭的鐵匠不得不做兼職,否則沒有足夠的生意糊口。
專科醫生必然向全科醫生轉化,分科教師必然向全科教師轉化;依賴高科技設備和成本分攤的現代化醫療必然向望聞問切的經驗醫療轉化,分班教學必然向多年級合并教學轉化;職業化醫生和教師,必然向兼職醫生和教師轉化。醫療質量和教學質量的下降,是大趨勢。人口流失越快,社會服務退化越快。對當地有錢人來說,他們可以讓子女去寄宿學校,可以開車甚至直升機去看病。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如果沒有那樣的條件,只能忍受子女接受越來越簡陋的教育,家人無法獲得現代化的醫療。當然,即使這些農民不走,那些服務行業的工作者也會主動離開的。隨著生產和財富向大城市集中,農民支付能力的下降,即使當地有足夠的人口資源,服務性行業遲早也會不得不改變服務對象。即使不考慮腐敗等問題,也應該知道法律是人口密集區才有的社會規則,地廣人稀的地方殺人是不會被追究的。當對對方可以隨意采取肉體消滅的時候,其他法律條文也不會存在。法律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國家強制實施的暴力社會規則,當事的一方從人間消失了,那還有什么關系需要調整呢?這種社會不會有什么法治,也不會有什么公平,暴力決定一切。在那樣的地區,誰的人多、槍多(刀多),誰說了算。最初,血緣聯系的大家族會占有優勢。最終,隨著人口流失,還是誰錢多,誰裝備好,誰的打手多,誰說了算。能力較強,通過考學的途徑接受較好教育,在當地又沒有足夠背景的潛在精英往往選擇留在大城市。隨著人口不斷流失,當地的大家族或大財主,可以很容易壟斷當地的資源,控制當地的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筑,成為現代領主。這里說的資源既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社會資源,包括并不限于:礦產、土地、獲得公職的機會、就業機會……各種機會之中,最核心的是掌握獲得公職的機會,尤其是控制執法、司法權,或者說控制公檢法。西部片里常見的情節,是警長成為地方一霸,可以按照個人意志使用國家暴力迫害他看著不順眼的人……
《第一滴血》之中蘭博暴走的原因,也是被警長無辜迫害……蘭博受到迫害,只是因為警長看他不順眼。如果當地有富饒的自然資源,那么警長迫害他人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為了錢……在這種勢力的統治下,不會有公平和正義,也不會有發展的機會的。
對那些沒有外流的人口來說,如果要在當地有一碗飯吃,就要看當地大家族或者大財主的臉色,看對方賞不賞自己這碗飯吃。一般來說,他要想方設法和對方攀上關系。一個人在當地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完全取決于他與控制當地經濟基礎和政權的核心人物之間的親疏程度。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離開當地,那么此人對當地大家族或大財主的依附性必然不斷增強。普通人留在當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會不斷下降,最終成淪為現代農奴。當人口密度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地居民就是為了子女教育、本人看病、社會治安和個人發展,也不得不離開學校、醫療、法治、公平和機遇的農村。除非有外來大資本介入,否則當地人無力摧毀已經成型并不斷鞏固的統治。挑戰當地領主規則的農奴,輕者被邊緣化、窮困潦倒、難以立足,重者人間蒸發,被埋尸在某個角落。一般來說,除非有足夠的利潤,否則資本是不會深入內陸蹚渾水,觸動當地大家族或大財主的既得利益的。資本主義社會,水運價格低廉,資本投資必然在沿海地區,至多在大型河流、湖泊沿岸,比如五大湖地區。內陸地區,除非有富饒的礦產資源,否則資本是不會投資的。即使不考慮投資減少,工業區向沿海轉移,就業機會減少,當農村人口減少到一定程度以后,內陸城市的人口也會大幅下降。
人口減少到一定程度,內陸城市的服務功能,管理功能都將不斷下降。一個地區,有五萬人口、有五十萬人口、五百萬人口,需要的中心城市規模,是完全不同的。教育、衛生以及商業等第三產業需要的從業者數,迅速下降,從業人數不斷減少。不僅如此,還有產業衰落區的人口也會凈流出,比如資源枯竭的礦區失業的礦工,比如美國鐵銹帶失業的產業工人。與農業人口一樣,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不復存在,他們只能背井離鄉尋找糊口的機會。
這些昔日輝煌的城市,也在發生和農村一樣的事情——人口流出不斷加速。最終,除了極少數迅速聚攏土地資源,控制公職的人員外,絕大多數人想不走都不行。由于缺乏教育和醫療資源,經濟衰敗,人口凈流出區往往是宗教傳播的熱土。如果我們熟悉歷史就會清楚,多少宗教人士依靠治病和教育起家。治病給人希望,教育和傳教相結合。張角、張寶、張良、洪秀全,還有各種打著治病旗號的邪教。人在困境之中,往往求助于宗教。經濟衰落的地區,人們往往陷于絕望,把希望寄托于心誠則靈的宗教。資源向極少數人匯聚,信仰向宗教靠攏,人身依附關系不斷加強,人口凈流出區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迅速向中世紀退化。從農村、二三四五線城市和工業地區流出的人口,迅速向沿海一線城市匯聚。這些人大多數都處于經濟底層,是匯聚在城市之中的貧困人口。他們沒有接受多少教育,沒有城市生活需要的一技之長,不熟悉城市生活的規則,沒有人脈關系,沒有背景,更沒有錢。由于教師資源不斷外流,他們接受教育的水平,遠遠不及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同齡人。名師出高徒,天才也需要名師的指導。沒有名師,天才也許比庸人優秀,但是很難有所成就。有名師的教導,庸人也能顯示出中上,甚至上中的水平。人口凈流出區的學生,即使努力學習,在統一入學考試中,最多也不過是中下水平——考慮到學習成績較好的考生,畢業后往往離開人口流出區,而不是返鄉執教,就不難理解這一點。獲得較好成績的,大多是當地頭面人物的子女——他們的父母,可以出錢供他們去大城市寄宿學習(或者為他們聘請家庭教師),然后回鄉參加入學考試。所以,簡單的分數傾向,對當地社會普通人沒有多大意義。
許多當地人和他們的父母,看穿了這一點,早早輟學,希望提前進入社會學得一技之長,既改善生活又有立身之本。但是,在工業化的大城市,勞動者就業是與受教育水平密不可分的,他們進入大城市,也只能從事門檻很低的低端服務業。累死累活,掙不來仨瓜倆棗。一些人堅持學習,投入大量的資源,最終也不過考上二流甚至三流大學。在畢業即失業,學歷貶值的時代。他們能夠從事的工作待遇雖然比那些早早輟學的同齡人略高,但是處境和發展空間也好不了多少。他們之中一部分人選擇了參軍。但是,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官兵涇渭分明。比如,美國軍隊的軍官必然出自軍校,普通士兵晉升為軍官,甚至高級軍官希望渺茫。戰爭之中,來自貧困地區的士兵沖在第一線,卻無法完成從士兵到將軍的轉型。當然,一些貧困地區的年輕人甚至連參軍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早早輟學連中學文憑都沒有。所謂輸在起跑線上,對他們來說,他們的起跑線比大城市同齡人低得多。許多人人生選擇的大門,在他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關閉了。作為外來人口,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將成為廉價勞動力進入工廠,或者,從事低端服務業。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之中,詳細描述了英國工人長期加班加點、如同牲口一樣的生活。不僅如此,由于女工和童工工資較低,也便于管理,男子一旦成年便面臨失業。在推動同工同酬,嚴禁使用童工的國家,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當地外來人口一般從事最危險、最臟最累、報酬最低的工作。還有一些外來人口成為大城市中上階級的仆人。一些大城市生活的人感嘆生活便利的時候,他們從未想過正是那些為他們服務的人的報酬極低,所以自己才能以自己能負擔得起的價格享受這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大城市當地人和外來人口來說,獲得同樣工作崗位的難度是完全不同的。對城里人來說,相對容易獲得的工作崗位,對外來人口來說,則是難以獲得的職位,他們只能選擇當地人挑剩下,不愿意干的職位。一旦經濟蕭條,他們首當其沖受到打擊。不是失業,就是降薪。看過《教父》的人都知道,教父移民美國,大蕭條時期在雜貨鋪打工,莫名其貌地失去工作。因為當地地頭蛇要安排自己的外甥頂替他的位置。當然,如果教父不失業,也未必會鋌而走險。可以說,是失業激活了教父體內西西里人殺人越貨,無法無天的基因。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選擇鋌而走險,加入幫派,靠打打殺殺,刀口舔血。一方面,他們需要幫派的庇佑,一方面,他們成為暴力集團的基層成員甚至打手獲得相對較好的生活條件。
打手老了,年紀大了打不動了,以后怎么辦?大多數加入幫派的人是不考慮這些的,一方面,對他們來說,窮人是沒有未來的,能活一天是一天,一方面,在黑社會發達的地區,許多打手也活不到晚年。
一些從貧困地區流入發達城市的女性則成為性工作者。與鋌而走險的男性一樣,她們同樣沒有未來。
對這些出身貧困地區的人來說,他們不但起點低,終點也低。人過中年,他們干活干不動了,打架打不動了,出賣色相沒人要了,他們就失去了經濟來源。
對他們來說,回到人口流出地是不現實的,在大城市又無法立足,進亦憂退亦憂,往哪個方向都看不到希望何去何從,走投無路。(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盧瑟經濟學之安生雜談”,有校訂)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